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牧童》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乐游戏:听音模唱,学生用U模唱音高。 2、情感导入:同学们今天发挥的不错,我们放松一下,欣赏一首乐曲。只播放伴奏带,要求回答乐曲情绪。 二、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1)学习高声部的旋律。 (2)学习低声部的旋律。 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山童》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 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二、演唱歌曲: 1、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填唱歌词。 2、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大家在演唱时有什么困难? 三、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1、提问:歌曲运用了两种形式的不同效果 2、运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 3、用较快的速度、明亮的音色,表现早晨牧童高高兴兴地去放牧;用稍慢的速度,宽厚的音色,描写傍晚夕阳西下牧童牵着牛回家。 四、欣赏:《牧童》的不同演唱形式:男生四重唱、童声二重唱。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不同形式的演奏中,体验音乐带来得不同感受,以达到丰富情感体验,扩大音乐视野的目的。 五、欣赏歌曲《山童》 1、初步感受体验中外乐曲的不同风格。 2、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它和《牧童》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山林的歌谣》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欣赏乐曲 重点难点: 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 西唆西唆 羊跳 二、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泉水:hua hua hua hua 小草:xi xi suo suo 小鸟:ji zha ji zha 三、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述这些声音的?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1 2 3 4 5 3、小组展示 四、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音乐家贺绿汀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生平,聆听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和了解贺绿汀的主要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乐曲《牧童短笛》 提问:这首乐曲的曲名?它的作者是谁? 二、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1、同学们互相补充 2、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进行概括性总结 三、贺绿汀的主要代表作品: 1、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欣赏《游击队歌》:愉快、活泼的军队进行曲节奏,表现出游击队员英勇、顽强、机智的精神风貌;简洁明朗、铿锵有力的歌词,描绘出游击队员英勇善战、神出鬼没的鲜明生动形象。 3、欣赏《森吉德马》:内蒙古民歌改编的一首具有浓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 4、欣赏《垦春泥》:采用了湖南花鼓调的调式,吸收了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的因素风格清新,旋律动听。 5、欣赏《嘉陵江上》:反映 6、东北人民思念沦陷的家乡。大胆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并与中国语言的韵律、节奏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几十年来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第一课时 课 题:《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目标: 1、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和谐的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能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重点难点: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学们能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3、唱舞蹈相结合的综合形式来表现歌曲。 4、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课堂乐器(自主选择)、舞蹈律动组合。 教学过程: 一、以师生问好歌拉开本节课的序幕。 二、新课程导入 (一)感受歌曲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在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桥》这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音乐,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的演唱情绪。 2、带着问题复听歌曲,你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歌曲是什么风格的?本首歌曲的拍子是怎样的?你能随着音节奏拍手、拍腿吗? 通过这一随堂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吃”。 3、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总括:这是一首欢快的法国歌曲、四二拍、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情绪活泼、适宜于舞蹈。 (二)学唱歌曲 1、随教学磁带轻声跟唱,用听唱法教授唱歌课。 2、教师分句范唱歌曲,学生进行模唱,之后让学生观察哪几句有重复现象?那句话最活泼? 3、请同学们随老师的伴奏轻声试唱歌曲,注意速度不要过快,要循序渐进。 4、请个别同学单独演唱歌曲,注意以情带声。 5、分组进行练习。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第一段和第二段。之后鼓励学生自己作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对于合唱部分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 sol │ do do │ sol sol │ do do │ Sol sol │ do do │ sol sol │ mi do │ 老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学生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节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进行分组演唱练习。把学生分成四组,一、二组学生演唱高声部部曲谱,三、四组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部分别演唱各自的歌词,最后轻声合唱。 四、拓展:听音乐,编创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听音乐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学生集体学习相对简单的几个律动组合。 3、学生围坐一圈,请三、四个学生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教师做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欣赏《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重点难点: 1、能听辨歌曲《北京的桥》、《桥》、《在阿维翁大桥上》,并分别说出各自的曲名。 2、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竖笛。 教学过程: 一、以师生问好歌拉开本节课序幕。 二、集体演唱,复习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三、听教学磁带,初步感受桥。 四、带问题复听歌曲《桥》,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听音乐后回答,水乡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现? 2、教师做总结: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仔细听一下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复听歌曲第二段,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做总结:作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那么,曲调和节奏于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做总结)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合唱,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唱。 五、聆听歌曲《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歌曲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六、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学生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是北方音乐,哪一首歌曲更像是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学生们思考,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七、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歌曲的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 3、跟着录音哼唱前奏,间奏和尾声,说说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隔着录音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体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八、比较《桥》、《北京的桥》、《在阿维翁大桥上》这三首歌曲的异同,并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九、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学生试着默奏歌曲曲谱。 2、学生分两组,一组唱歌词,另一组同学用乐曲伴奏,然后两组交换。 3、学生再平均分三组,请一部分同学唱歌,一部分学生舞蹈,另一部分学生演奏课堂乐器,集体合作表演。 十、学生自己发言,说说对于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做总结,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 题:《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情感。 重点难点: 1、表情的演唱歌曲及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是重中之重。 2、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时,要适度而不夸张。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聆听并学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师生问好歌开始本课的教授。请学生唱已学过或自己会唱的歌曲,从而引出《歌唱二小放牛郎》,请学生回忆歌曲讲述的故事情节。 2、说明叙事歌曲的特点。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启发学生思考歌曲怎样叙述了过去旧时代的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故事。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歌曲中叙述的这样不同的两种生活,我们应分别采用哪种情绪来演唱。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取一种方案并带着这种方案设计的情绪,开始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二、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第一段亲切、安逸的情绪 1、教师可以运用快速、中速两种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第一段,故意夸大每一乐句的力度变化。教师再平和的演唱歌曲,请学生做出评论和选择。 2、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注意第三句演唱力度的变化。 三、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第二段悲愤、凄楚的情绪 1、教师分别运用低沉、轻飘两种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二段,请学生选择哪一种速度的演唱更符合第二段叙述的故事的情节的需要。 2、教师自己演唱或请学生演唱歌曲的第二段,尝试不同的力度演唱带重音记号的乐句,请学生做出评论和选择。 3、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注意结尾三句的渐弱处理。 四、学生集体演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或以独唱或小组唱来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根据音乐,展开想象,讲述“小拇指的故事”以及“瓷偶女皇”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音乐讲述《小拇指的故事》及《瓷偶女皇》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挥音乐想象时,注意鼓励学生个人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导入新课。 一、《鹅妈妈组曲》是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其中,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讲述了5个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听一下其中的2个故事。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后回答:鹅妈妈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打乱顺序播放两首作品,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二、听后学生回答:哪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首是《瓷偶女皇》?为什么?然后复听音乐。 三、欣赏管弦乐《小拇指的故事》 1、谁知道童话故事《小拇指的故事》?让同学们把故事梗概讲一下。教师做综述。进而进入课题,拉威尔创作的乐曲中《小拇指的故事》讲了什么?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一说主题的音乐形象。 3、请学生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四、欣赏管弦乐《瓷偶女皇》 1、教师讲述童话故事《瓷偶女皇》。拉威尔创作的乐曲中,《瓷偶女皇》是不是对这个童话故事的完整的叙述?仔细聆听音乐,之后给与答案。 2、进一步感受乐曲,并说一说乐曲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风格的音乐。 3、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主题。请学生说说主题的音乐形象,辨别乐曲中演奏主题的主奏乐器,并说一说之中乐器属于管弦乐中哪一个乐器组? 4、请学生们在乐曲的伴奏下,讲述自己根据音乐所想象的故事情节。 五、教师结合上节课内容总结本课。 1、学生能否听出管弦乐《鹅妈妈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并能说出乐曲的名称。 2、学生对乐曲能否做出喜欢与否的判断。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 欣赏钢琴独奏曲《洋娃娃的梦》 教学目标: 1、演唱《老鼠与大象》,根据音乐情绪选配伴奏创编各种形式的故事表演。 2、完成《老鼠与大象》的节奏游戏。 3、根据音乐创编洋娃娃的故事,并随音乐表演。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时,要适度而不夸张。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1、上堂课同学们听了鹅妈妈讲的故事《小拇指的故事》以及《瓷偶女皇》,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歌词,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第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歌曲《老鼠和大象》 1、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歌曲《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师生跟随伴奏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再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音部的音高时,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声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找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 1、欣赏钢琴独奏《洋娃娃的梦》,听前教师提前把问题列出:听听洋娃娃在做什么? 2、听录音,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学生思考,乐曲表现了洋娃娃几种不同的情绪,或者洋娃娃声便发生了哪些故事? 4、请学生跟着音乐讲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在《洋娃娃的梦》的音乐背景下表演。 五、分组表演整个单元的五个音乐故事,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