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五册第八课 《一只鸟仔》
教学内容: 一、表演:《一只鸟仔》 二、编创与活动:为《小老鼠》编创旋律
教学目标: 一、通过表演《一只鸟仔》,编创《小老鼠》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发展联想想像。 二、通过学唱《一只鸟仔》,让学生了解台湾民歌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下滑音”及衬词、衬腔,表达出歌曲风趣幽默的情感。 三、通过运用6、1、3、5、6六个唱名,编创《小老鼠》的歌谣,进一步培养学生编创旋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表演《一只鸟仔》。 2、了解并掌握下滑音在台湾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节奏问好) 2、律动:《蜗牛与黄鹂鸟》 3、师:(1)刚才我们律动的歌曲是哪个地方的民谣? (2)它和我们这学期学过的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节奏问好) 2、听音乐做动作
3、回答教师的提问 |
这一设计主要帮助学生熟悉台湾的民歌特点,为下面的新歌学习做好铺垫。 | 二、新课教学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的民歌(出示课题---《一只鸟仔》)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来探讨这首台湾的民歌除了它的语言和我们学过的歌曲有区别,在旋律上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一只鸟仔》
3、讲解下滑音,并指导学生学唱有下滑音的旋律。体会风趣幽默的情趣。
4、播放多媒体课件《一只鸟仔》 5、指导学生区别有无下滑音对台湾民歌风格的作用。
6、讲解歌曲的词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师:有一只调皮、贪玩的小鸟,偷偷地从鸟窝里溜出来,飞到一望无边的田野里去玩耍,没想到忘记了时间,又迷了路,正在它无助的时候,遇见了一只和它一样迷路的水鸡,于是它们结伴一起去寻找自己的“家”。
7、教师邀请学生共同表演。(按照刚才的故事情节表演)
8、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去表演《一只鸟仔》。
9、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简单点评。
10、节奏游戏:分别请四名学生戴上音乐节奏的头饰,当他们来到哪一组的同学前,那一组的同学就拍打头饰上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交换两至四次) | 二 、新课学习 1、聆听教师的导入介绍
2、聆听教师的范唱,边看课本寻找旋律上的不同之处。 3、感受有下滑音的旋律,体现风趣幽默的歌曲风格。
4、对口型演唱《一只鸟仔》
5 、无伴奏演唱,区别有无下滑音的旋律,感受台湾民歌的特点。
6、聆听教师的介绍。
7、师生共同表演。
8 、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表演这首台湾歌曲。
9、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10、音乐游戏开始。 |
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有“下滑音”的旋律。 在视、听的基础上,再亲自感受。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通过“对比”进一步掌握本课的歌曲风格。
由于歌曲中大量地采用了台湾的土语,学生从字面上很难理解歌曲的词义,教师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从而更好对歌曲的表现。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模仿,模仿可以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节奏游戏则是学生“乐学” 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 三编创与活动 1、故事导入:有表情的边说边运用电子琴的打击乐器表演《小老鼠》的故事。 2、出示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3、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小老鼠》编创旋律。指导学生用6、1、2、3、5、6六个唱名, 按×× × | ×× ×| ×× × | ×× ×| ×××× ××××| ×× × ║ | 三、编创与活动 1、聆听教师的表演故事。
2、按节奏朗读儿歌。
3、小组合作创编旋律。 |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
学生以自由组合成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创编、不仅留给学生大量自主体验参与的空间,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新标的理念之一:“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的直辖市能力。”教师要淡化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者到其中做到师生平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四、“快乐五分钟”的评价 1、要求学生不但要表演自己创作的旋律,还简单说出本组的创作构想。
2简单的点评。
3教师播放《小老鼠》的原唱,让学生边唱边进行对比体会原创作者的创作构想。 | 四、“快乐五分钟”的评价 1、分组由小组长代表,指导全组表演所创作旋律而且说出本组的创作构想。
2、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3、通过聆听对比,感受原创作品的丰富内涵。 |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通过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参与态度与评价能力。
这一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创作构想,会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作。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无论是提问还是解答,我都力求“蹲下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把一切“教”的活动,都落实在“学”的活动中。在教学中,我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整个音乐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在每个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在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共同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有心做学生的合作伙伴,有心做一位热心的观众,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音乐潜能,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并不是培养专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细微表现,特别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本节课中,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塔建了各种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情的表现,特长舞台也让那些有特长的和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尽情展示自我的才艺。 在本节课中,我大胆尝试利用电子琴的打击乐创设情境讲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这一创意,堪称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重要条件”。低年级学生对打击乐器和游戏有着本能的喜爱,因此我的这一设计帮助孩子们通过各种节奏的声音效果模拟出一只调皮、贪吃的小老鼠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与兴趣,使他们养成细心倾听的习惯,乐于用最恰当的方法表现声音,表达情感,久而久之,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后面的编创旋律中,学生对自己创作作品的分析,颇有一番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