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上的语言应如何应用 紫月儿

5
回复
87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0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能否讨论一下音乐课上的语言应如何应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比较迷惑.

音乐本身就是让人感觉很美的东西,可是上课的时候总是说不出那种感觉,有时候本身的语言很美吧,可是吐出来的又是硬棒棒的了.

如果有时候真的很美很诗情画意了,学生就会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你,有时甚至当成一种笑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在初中认教的原因.

希望大家帮忙!

[em06]
 
发表于 2007-4-10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123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所以移到这里,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0 23:17:0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11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在公开课上,不得不用诗情画意的语言,但自个儿老觉得怪怪地,说话,其实和自身的性格很有关系,热情的人上出来的课也是激情飞扬,我在上低段的课时,就只会尽量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交流,做到和他们平等,语言通俗,贴近生活,
 
发表于 2007-4-12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语言组织对听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发表于 2007-4-12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课上运用课堂语言创设情境的探索

陆资涛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 “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的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而人类情感的交流,首先便是通过语言的交流。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爱看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从中得到启发。语言的这种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而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创设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文学素养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1、 课堂文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创设情境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可谓水到渠成。音乐课的语言应该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用准确并有分寸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2、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文学语言,是进入情境的动力。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组织有序的课堂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保证。
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有序就显得颇为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信马由缰 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4、语速、语调和节奏要和所创设的情境相互交融,高度一致。
对于创设不同的情景,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所描绘的不同的意境而议。而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少不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的完美结合。同样,富有情感的语言也少不了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结合运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创设的情景,烘托的艺术氛围很大程度要依靠语速、语调、节奏来表现。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情景,就需要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和节奏。如:在学唱歌曲《念故乡》,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对家乡的眷恋、急切的怀念之情时,我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激动相混杂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此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从而也看到了运用语速、力度的变化来朗读歌词,对启发学生的情绪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而又如《剪羊毛》这首歌曲,本身所描写的是牧民们在剪羊毛时那种欢乐、跳跃、轻快的意境。而教师却用了稳重有余的语调、低缓的语速、较慢的节奏来表现,这样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懒散而又无精打采的情绪不说,还会让学生感到滑稽可笑,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教学任务失败。因此,教师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节奏感应用恰如其分。使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也会体验到戏曲故事发展或轻松或紧张或哀伤的情节。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任务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剧中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除了美的文学语言,还应当恰到好处的运用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运用恰当,对于创设情景,无疑是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 运用眼神交流,创设正确情境。
从眼神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灵魂,利用眼神交流没,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项交流本领,世界上无数的文学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一例外的对主人公的眼神作了生动详尽的描写。可见其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所创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的情景,甚至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表白,学生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如:在让三年级的学生欣赏《四季啊,我在想》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只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速、语调,激动的情绪再加以幸福、快乐、期盼的眼神把歌词朗读一遍,就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歌词内容里传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那分浓浓的师生情,直接就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这样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联想。联想中,自己所尊敬、爱戴的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的事例会一一再现,激发自己对老师强烈的情感,这样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会产生极佳的效果。
2、 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深刻感受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身体动作都可视为肢体语言。很难想象一个只说不动的教师有能力创设一个欢快活泼的情境,也很难想象一个有抓头挠腮,习惯性小动作的教师能创设一个忧伤哀怨的情境。所以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在导入的时候,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舞蹈化的割麦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但也要注意所做的动作不应该过于夸张或不准确,而导致适得其反。
3、 辅以面部表情,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情境。
面部表情和眼神密不可分,演员的演技好坏和它有直接的关系。而创设情境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一名演员,需要用自己的表演将学生引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面部的表情是最直接的让学生感受情感的一环。笑嘻嘻的表情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忧伤的情境之中呢?很多教师为了严肃纪律,整天表情凝重,学生看到了老师如此的表情又怎能进入快乐而又轻松的情境之中呢?
特别在一些欣赏课中,当学生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后,教师多余的言语解说很可能就会破坏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时为了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乐曲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情绪的变化上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可又不能立即打断聆听的过程,这时教师如果能发挥丰富的面部表情,就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绝好手段。如:在欣赏《西班牙斗牛士》时,乐曲有激烈、危险的都牛场面,但整个乐曲的表现又不单单只是这些,这里面也渗透出斗牛士沉着应战,信心十足的的表情。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斗牛士临危不惧的情感,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让学生和斗牛士一起经历整个斗牛的场面,尤其是心理上的考验。
在教学手段、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代,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投影、CAI课件,而忽视了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这两样自身的法宝来创设情境。殊不知这两样法宝才是人类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由上可见,在音乐课创设情景上,除了运用一些现代的教学媒体以外,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在每一节课中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起到应有的作用

 
发表于 2007-4-12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音乐课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
陈雅先  马达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运用教学语言的优劣,常常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一堂成功的音乐课,离不开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也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借助于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其内容;科学的表达方法和严谨的逻辑关系是保证语言精确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表达方法即语言周到严密、含义准确、遗词用句精当,合乎语法规律。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澈的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应是其科学性原则的组成部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即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论证。这样,就必须注意教材内在规律,把握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譬如,在基本乐理的教学中,有关音符时值、节奏的内容就应该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学生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严密的论证,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随教师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达到理解掌握的境界。

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是概念不清。这容易引起条理混乱,学生听后不知所云,如坠五里云雾;或曲解定义,以致缪种流传,误入子弟。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毛病很可能在讲课中造成逻辑混乱,使讲课内容失去科学性,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有的音乐教师在上课时说:“不要赶节奏。”“请缓慢一些节奏。”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缓慢节奏”等词语,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内涵,这显然是错误的。此外,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介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语句通顺,合乎规范。忌用“可能”、“大概”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不确切词语。

二、启发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语言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合乎逻辑。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深刻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启发性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能开拓思维境界,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这样就有可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启发性教学语言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内化、物化,从而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正确领悟知识的内涵,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启发性的讲课,就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运动的特点,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启发他们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学生学会融洽贯通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感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力度、速度来演唱,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融洽到生动活泼的唱歌练习中,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性教学语言一般包括这几种类型,即激疑启发、情景启发、比喻启发、类比启发和对比启发、设疑启发和讨论启发、描述启发、悬念启发等等。

三、形象性原则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形象性的语言活泼风趣、生动直观,它可以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将枯涩的概念浅显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再现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形象、风趣而又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这样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身心不易疲劳。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学生听之有味,必然有助于思维、记忆和理解、吸引,并使学习动力性增强。学生欢迎这样的讲课,教学语言是否既生动形象,又确切精炼,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教材的深浅。只有深刻地钻研领会了教材,并融入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提炼出来的教学语言才富有说服力、感染力。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性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这样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并能在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听过一些中学的音乐课,只见任课老师认真严肃,教学态度一丝不苟,教学环节层层紧扣,教学语言清晰严谨,学生秩序井然。看似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听课人总觉得这节音乐课缺少了什么。显然,是缺少了音乐课应有的轻松活泼的气氛。该任课老师将音乐课当成数学教学的论证课来上。在严肃的气氛中学习音乐,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违背了音乐课的教学规律。因之,强调音乐课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应是上好音乐课的必备前提。

四、和谐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和谐性原则,即是讲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美。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运用得是否准确得当,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传达。教学实践证明,具有语音、语调美的教学语言,极易感染学生,使其身心愉悦;在这种心境宽舒的状态下接受知识信息,听课的吸引率自然就高,学习效率必然也就随着提高。

一般来说,教学语言和谐性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普通话语音准确。这是对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切记将方言音调带入教学语言。其二,适宜的语调、语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确定语调,主要知识、定义与概念、重点与难点,语速应稍慢,语调要高亢,一句一顿;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使其加深印象。而对于那些非重点和知识,或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语速可适当加快些,语调平直,一带而过。此外,教学语言中情感变化也反映在语调的运用上。愉快时的语调应轻松明快;愤怒时则应沉重有力;等等。其三,音量适度。教学语言的音量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必须将语言音量调整到适当的响度。具体标准是让坐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清楚地听清老师讲的每句话,并且耳感舒适。其四,善用重音和停顿。重音是讲话过程中对某些关键词语加重语气给予突出的现象,适当运用重音有助于更好地表达知识内容。停顿是语音进行中的间歇,停顿好似乐曲中的休止符,它可以增加语言的音乐感。例如在讲授难点、重点的转接处;解释概念、定义处,可略加停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巧妙的运用重音和停顿,可以增加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在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语言流动过程中,增强语言、语调的美感。

五、小结语

教学语言是完成音乐课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应既包含有强大的科学文化的物质力量,也应包含有强大的精神吸引力量,这二者兼备是教学语言的典型特征。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水平,随时注意吸收那些简洁生动、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精炼语言,不断积累,加工储存,使自己的语汇丰富起来。”“语言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之,研究教学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应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