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本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教案5

1
回复
107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7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课 音乐乐园

【设计思路】

本内容选自小学《唱游》第四册第一单元。音乐乐园是每个单元学习活动的综合回顾和小结,旨在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音乐活动的感受,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人人参与音乐活动,人人投入音乐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音乐乐园的活动便在复习旧知、了解新知的游戏过程中进行。主要内容有:名曲听唱《快乐的啰嗦》、补充歌曲《一只鸟仔》、音乐小转盘《爱我中华》和五彩小星星。这些活动与第一单元“民族花朵”的主题紧紧相连,在听、唱、玩的音乐活动中师生一同领略祖国的多民族风情。

名曲听唱《快乐的啰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

补充歌曲《一只鸟仔》是一首台湾汉族的儿童歌曲,4/4拍,D徵调。歌曲旋律采用了许多下滑音来装饰,并用闽南方言演唱歌词,使得歌曲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幽默感。

【教学内容】

1.名曲听唱《快乐的啰嗦》

2.补充歌曲《一只鸟仔》

3.音乐小转盘《爱我中华》

4.五彩小星星

【教学目标】

1紧紧围绕“民族花朵”的主题,通过听赏彝族名曲《快乐的啰嗦》,学唱台湾汉族歌曲《一只鸟仔》,让学生更深地了解祖国的多民族风情,体会到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幸福感。

2.在音乐小转盘、五彩小星星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舞蹈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采用听唱法学唱由闽南方言演唱的补充歌曲《一只鸟仔》

教学过程

音乐小转盘

1、听赏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击拍、朗读词,感知我国是个团结的多民族的国家

3、 在书上括号中添如相应的民族名称,并用“开火车”的方式,学生轮流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4、复听歌曲,并即兴跟唱歌词。

说明

《爱我中华》是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曲调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活动中学生会很乐意地跟唱歌词,教师要重视带领学生有节奏感地朗读歌词、跟唱歌词,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歌曲的风格,并为下面的名曲听唱等活动作情感铺垫。

二、名曲听唱快乐的啰嗦》

1.听音乐拍击乐曲节奏,感受歌曲欢快的气氛。

2.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乐曲?教师简介乐曲。

3.用视唱字母注音谱的方式学唱歌曲并背唱主旋律

4.拓展了解彝族风情,学做“花儿朵朵开的”游戏。

游戏方法:四人手拉手站成横排,由最左边的人往手搭起的桥洞内转圈;第一句歌词第一人转第一个圈,第二句歌词第一、二两人转第二个圈,第三句歌词第一、二、三三人转第三个圈,第四句歌词四人围成一个圈。

说明

这首歌的歌词简单易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唱唱,并学做“花儿朵朵开的”游戏,通过律动更好地感受乐曲情绪。

三、学唱补充歌曲《一只鸟仔》

1.听赏歌曲,感受并猜猜歌曲属于哪个民族?

2.教师简介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用闽南方言朗读歌词。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说明

闽南方言较难模仿,需要通过教师讲解歌词、带读歌词来进行。

四、五彩小星星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音乐课的学习情况,用彩色水笔涂星,评价自己的表现。

说明

五彩小星星的评价内容可以贯穿于音乐小转盘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教学反思

乐由情起,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音乐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生活中人类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音乐学习者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心理的一种方式 。在音乐二期课改纲领中便强调音乐教育活动是师生相互交流情感的过程,是师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也就是说音乐课需要注重一个“情” 字。

音乐乐园中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民族花朵”的主题展开,因此,我将歌曲《爱我中华》的学习放在第一步,先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情感。学生继了解傣族、布依族的风情后,又感知、学唱了彝族、台湾汉族的歌曲。通过听、唱、玩、说的情感体验活动更深地了解祖国的多民族风情,体会到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体会民族大团结的幸福感。

第一单元 民族花朵

第二课 唱——布依娃娃爱唱歌

【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布依娃娃爱唱歌》是一首贵州布依族民歌。三个乐句一段体,2/4拍。G羽调式。曲调活泼欢快,后十六分节奏多次出现在全曲中,使歌曲节奏较为紧密。歌曲中出现的衬词“里拉拉里”不仅表达了孩子们的情感,更增添了童趣,抒发了布依儿童爱学习、爱科学和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从布依族的民俗风情入手,通过配乐电影短片“布依风情”使学生了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服饰等,产生对布依族人民的亲近感;通过模仿布依族儿童跳舞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对歌曲旋律进一步熟悉;通过为歌曲创编歌表演,帮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与团队合作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布依娃娃爱唱歌》

2.歌表演《布依娃娃爱唱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摩配乐布依族风情的短片以及学唱歌曲《布依娃娃爱唱歌》,了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服饰等,感受他们幸福快乐的美好生活。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一个侧面为《布依娃娃爱唱歌》编排歌表演,并由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体验集体创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感受布依族的风土人情

2.能轻巧准确地唱好十六分音符以及歌曲中含有大跳音程的旋律

【教学过程】

一、了解布依族

1.学生观摩配乐布依风情短片

2.师生交流布依族的风土人情

说明:

教师将布依族人物的服饰、特产、风俗、以及地理特征等风景照片组合成一部短片并配以《布依娃娃爱唱歌》的音乐旋律,让歌词与景物相互交融,自然地引导学生说出布依族人民生活的变化和快乐的心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再次欣赏短片,并以书本P10页上的声势谱为歌曲做简单的伴奏

二、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再次范唱,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唱一唱

说明:

在游戏中解决歌唱难点,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歌曲。

3.回声游戏:学唱歌曲最后一个乐句

4.师生用对歌、接龙等形式学唱歌词

5.小组赛歌,相互评价

四、歌表演

1.学生按小组选择表演方式:演唱、舞蹈、集体造型、伴奏

2.综合表演《布依娃娃爱唱歌》

说明:

表演难易程度的设计应有坡度,要能适合各层面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会快乐地加入表演。


3.拓展:游贵州

说明:

教师可借助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布依族风情,作为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奖励,并提出表演方面须改进的要求。


教学反思】

歌曲《布依娃娃爱唱歌》在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歌词较为简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或许对布依族尚一无所知,要令其理解本歌,必须将隐伏在歌曲中内容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本课试图通过视频信息满足学生对布依族的好奇,创设出审美的意境,在向学生展示祖国山河的壮丽之景时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本课将其贯穿课的始终,不断强化布依族给学生的印象,从而以景带情,学生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为祖国又如此壮丽山河的自豪之情。

“回声游戏”则将技能要求淡化至玩中,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唱到十六分音符时的喊叫现象。

由于学生对布依族舞蹈并不十分熟悉,所以选择舞蹈表演的小组成员虽有表演的欲望,但明显力不从心,如果将其改为跟着音乐做队形变化的表演,可能效果会较之好一些

第一单元 民族花朵

第二课 玩——认、学、读、唱

【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内容为感受和认识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学会拍击含有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谱。

《音乐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尝试从实践、探索、体验的经历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验。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含有十六分音符的各种音响,达到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十六分音符的目的,进而将视觉的符号勾勒出具体的模仿表象,使学生学会拍击含有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谱。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中,以节奏游戏《大钟和小钟》为载体把不同时值的音符多层次地加以总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音符时值的认识,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

【教学内容】

1.学习十六分音符

2.玩——大钟和小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音响资源的挖掘,使学生认识十六分音符,帮助学生理解十六分音符速度较快,时值较短的特质,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玩玩游戏《大钟和小钟》,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并进行多层次的节奏组合尝试。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十六分音符

2.复习巩固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并组合成多层次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认认十六分音符

1.学生模仿音效感受十六分音符

2.学生画画听到的声音

说明:

十六分音符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教师可运用媒体给予学生形象、立体的声音效果,继而请学生动动手,动动嘴,使学生对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速度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二、学学十六分音符

1.认识十六分音符的形状与时值

2.比较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

3.拍拍十六分音符(在音乐伴奏中进行)

说明:

十六分音符时值相对较短,要拍击准确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师生、生生、组组等形式的学习与竞赛,增加练习的密度,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三、读读、唱唱十六分音符

1.教师指导学生认节奏谱,并能准确地拍出节奏

2.学生填词边拍边念,尝试创编新的词

3.二人一组参照书本拍拍唱唱

四、大钟和小钟

1.复习各音符的时值

2.结合生活经验,请学生为各种钟选择合适的节奏

3.在音乐伴奏下,各组模声(或选择节奏乐器)练习

4.师生合作配乐节奏故事“大钟和小钟”

说明:

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可适当地给予指导与提示。在演绎时,若能加入不同的强弱感则更佳。


【教学反思】

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节奏。由此,本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为线索,通过听、说、画、拍、奏等不同感受方式逐步将学生导入对十六分音符的内在认识,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很积极。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二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读与唱的环节可采用个别与集体对读或对唱的形式,在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的同时,再次强化十六分音符在学生记忆中的意象

第一单元 民族花朵

第二课 听——《民族舞曲联奏》

【设计思路】

本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唱游》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欣赏民族器乐曲《民族舞曲联奏》,并跟着音乐即兴编舞表演。民族器乐曲《民族舞曲联奏由五个有代表性民族曲调编配而成:有新疆维吾尔族的《娃哈哈》,乐曲活泼、朝鲜族的《枯梗谣》,乐曲优美、抒情藏族的《北京有个金太阳》,乐曲奔放、热情蒙古族的《筷子舞》,乐曲豪放、粗旷;还有汉族的《秧歌舞》,乐曲欢快、热烈以上乐曲旋律各有民族音乐特色,富有歌唱性,伴以舞蹈。

学生们从一年级起已陆续接触了我国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如:藏、蒙、维、汉)的歌曲、舞曲,通过音乐了解了相关的民族风情。本课音乐活动便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为基础,将听、创内容相结合来引导学生听、动、演、赏、创,从中感知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听 —— 通过仔细聆听唤起学生情感,引发联想,辨别音乐所表现的民族风格;动 —— 通过肢体语言的参与来加深学生对五个少数民族舞蹈动作、舞曲音乐情绪的感受;演 —— 通过小组合作表演“中华大家园”,帮助学生抒发民族自豪感;赏 —— 听觉与视觉结合,从拓展欣赏资料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创 —— 启发学生为自己的表演设计相应的服装、道具,正确地表现这五个民族的服装特色。

【教学内容】

1.听:《民族舞曲联奏》

2.为《民族舞曲联奏》编舞

【教学目标】

1欣赏民族舞曲联奏,感受表现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蒙族汉族五个民族的不同音乐形象从中感知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生通过听音乐、模仿各民族的舞蹈动作、小组合作表演“中华大家园”以及拓展欣赏,既能从中听辨出不同的民族,又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乐曲及不同民族的基本动作进行即兴律动或舞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听赏,学生能辨别出维、蒙、藏、汉、朝鲜五个不同民族的乐曲,并能即兴跟着音乐歌舞。

教学过程

一 、看一看,连一连

1、指导学生看书连线,通过服饰来辨别五个娃娃属于哪个民族

2、回忆、交流维、蒙、藏、汉、朝鲜五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3、复习曾经学过的这些民族的歌曲或舞蹈

说明

此处的欣赏由视觉导入,通过看、辨、说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掌握维、蒙、藏、汉、朝鲜五个民族的不同特点,为学生顺利地完成听辨活动作知识铺垫。

二、听一听、动一动

1.民族舞曲联奏》,辨别五首小曲分别属于哪个民族

2.引导学生拓展欣赏舞蹈《中国风》,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3.跟着《民族舞曲联奏》或《中国风》的音乐即兴舞动,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动作

说明:

由上海市小伙伴艺术团表演、陈白桦编排的舞蹈《中国风》具有特点鲜明的音乐旋律、舞蹈动作和服装,能让学生视听结合充分地感知各个民族的风情。丰富的声像能加深学生对五个民族音乐的感受,并为学生的创作、表演活动作情感的激发和铺垫。

活动中可以边听边讲边舞,让学生充分地聆听、舞蹈来加深感受。

三、创一创,演一演

1.准备“中华大家园” 民族舞会:

(1)班内分成五组,分别介绍、表演一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和歌舞

(2)由组长抽签并带领组员排练一小段舞蹈

2.教师担任主持并举行“中华大家园” 民族舞会

说明:

民族舞会的音乐可以选择学生已学的民族歌曲,如:藏族《我的家在日喀则》,蒙古族《草原就是我的家》,汉族《秧歌调》,维吾尔族《娃哈哈》和新学的傣族《金孔雀轻轻跳》等,在体验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律动能力、表演能力。

“中华大家园”民族舞会的表演还可以安排在音乐乐园的活动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解说词、歌舞及道具(头饰或服饰),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四、小结下课,鼓励学生在课后为自己的表演制作简单的道具或装饰。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目标则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表现、鉴赏和创造四个主题活动来实现。本堂课的设计便以感知为基础,强调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通过看图连线、听音乐、欣赏舞蹈模仿来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学生的已知经验相联系,添加拓展欣赏内容《中国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以感知、鉴赏为阶梯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表现和创造,最终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各个过程中都表现出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因此,课中“民族大花园”的小组表演活动还可以在下一课时继续。课后延伸的音乐实践活动,将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合作交流、实践体验。学生将通过自己聆听音乐、编排舞蹈、设计制作相应的民族服装或道具的活动过程来加深对音乐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从而体验到中国的民族风情。

学生的创作表演可能很稚嫩,但他们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态度是我们教师需要着重培养的。如此,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核心目标。

 
发表于 2008-2-26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资料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