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老师的“嗨,我这堂课..........” 转贴此处,供大家学习探讨 [原创]教学随笔—发挥小组作用,相互合作快乐的学习
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的教学中,学完歌曲之后,我突发奇想,把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把所在段的大意(也就是故事情节)画成一幅画。学生积极性很高,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没有任何的羞怯感,反而却产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从而使活动变得主动和活跃。有的小组在图画纸上即兴创作,有的小组在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在各自分配任务等等。在小组里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得更加完整。学生们在思维非常开阔,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表演的异彩纷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氛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直接参与、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也锻炼了个人的创新能力。营造“小组合作”的教学氛围,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这也是一种艺术! 点评 首先,谢谢李欣老师提供的成功案例。
李欣老师之所以成功原因有二,其一:热爱音乐课堂教学,敢于思考,敢于创新。其二:她的做法遵循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律,即:1、主题明确(歌曲是叙事性的,每段有具体的故事情节,这就使学生的讨论点集中,不会导致茫然无措)。2、适时切入(旋律加深了情感体验,文字给人画面想象,创作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3、要求具体且适合学生的能力表达点,同时,可操作性强且反馈效果明显。
近几年,课堂教学越来越要求能体现民主、合作、创新,于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研究”的做法越来越多见,但往往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把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是我们要避免的。很多不成功的讨论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几点没有或考虑不周全所致。
再次感谢李欣老师。同时希望大家多写这样的案例(成功的做法,失败的教训或困惑),供大家学习,借鉴。
点评人:大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