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经这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色彩。
丽江县境内现有大研等十多个古乐队,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城乡各地都有古乐演奏。
在民间的集会活动上,常有群众性的乐舞演出。百姓婚丧嫁娶之际,有时也请人在家中演奏古乐,这个传统至今犹存。
近年来,纳西古乐又成为丽江旅游的一个保留节目,深受游客喜爱。
“洞经音乐”使用工尺乐谱记谱,工尺乐是中国隋唐时产生的传统记谱法,历代各地所用者多有出入。“大研古乐队”也有收藏。
“大研古乐队”是一个由有教师、学生、工匠、农夫、职员、屠户等组成的民间乐队,成员大多数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大研古乐队”先后到昆明、广州、北京等地演出,并应邀到香港、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厅等地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纳西古乐还走出国门,1995年应邀到英国访问演出获得成功。1998年5月,应挪威国王邀请,到挪威参加卑尔根国际艺术节,引起轰动,激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东方音乐活化石”。

道教祭祀乐曲随着道教与道教文化一齐传入丽江,经纳西人千百年的演奏、传承,糅入了大量的纳西情趣,故而人们称之为纳西古乐或丽江古乐。
民国时期,为推行新文化,以扫除封建迷信为由,政府查封了所有的道教祭祀活动场所。后经地方绅士多次请求,才准许以娱乐的形式弹奏古乐。但在奏乐时,不许再吟诵经文与举行祭祀活动。
自此,原称为谈经班与皇经班的道教祭祀会改名为“丽江音乐会”。
这样,丽江古乐就以纯音乐、纯娱乐的形式沿续到了今天。
今天的古乐极为自由,可在庙宇、厅堂、走廊、庭院、树下、丛边和溪畔演奏;也可往里填词、拼句或掺入民歌;更有甚者,把藏族民歌或流行歌曲也添加进去。
各肤色的老外,也可自由出入于古乐厅,主持人用英语逗头着洋人们发笑,有何不可。音乐,音乐,有欢乐就成。
要知在古时,音乐可不是件随便的事。
正象茶文化一样,最初之茶,也被视为神物,只有宗教界的高僧、社会上的达官贵人才享用得起。
音乐,何尝不是如此。
在今天绝大多数的音乐就是娱人之音,乐人之声。当然音乐还有其风格。
纳西古乐,在古时,也是一种特别之音。创造这种优美之音的是人,享受者却是神。不周的人群在不同的场合演奏,享受的神也就有所区别。
于是,就有了谈经班与皇经班之分。 
“白沙细乐”在纳西语中称为“伯石细里”,又叫“别时谢礼”。
“白沙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丽江,受到纳西族首领阿良的欢迎和帮助。为此,忽必烈在离开丽江时留下了随军的一半乐师和乐谱送给阿良作为谢礼,故名“别时谢礼”。
另一种说法为创自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的“安魂曲”,说是“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白沙以待之,歼夷始尽,民间造此曲以吊之,故云‘伯云细里’”(“伯石”为白番夷死亡地之意)。
说法虽异,但“白沙细乐”所表现出的生离死别、怀恋缱绻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相传“白沙细乐”原有十二个调,现能演奏的只有八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南曲》、《北曲》等八章,其余均已失传。
乐器有笛、芦管、束古杜、筝、二簧、胡琴等,是纳西族的一种民间音乐。
其曲调幽远深沉、凄凉伤感,如泣如诉。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很多音乐史家对“白沙细乐”这套组曲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为歌、舞、乐相结合而成的套曲。
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仅见的。
“白沙细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领域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高原水城的灵气孕育了古城人的艺术气质和诗韵,于是,古城成为一个艺术之城。
除了很多古城民众擅长诗词、书法绘画外,融在古城大众生活中的就是音乐了。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古典音乐。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奇迹般地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却形成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的神韵。这是一种清纯、空灵的韵味。
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它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
《洞经音乐》完整地保持洞经音乐的庄重和纯正,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风韵,同时又带上纳西民族色彩,使人体味到一种玄妙、悠远、超然的意境 。保留的乐曲有《紫微八卦舞(曲)》、《浪淘沙》、《山坡羊》、《水龙吟》等二十余首。
《白沙细乐》的主题是表现人们悲壮激烈、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内在感情。 全曲分为《序》及《一封书》、《美丽的白云》、《公主哭》等10个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