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嘟吹出艺术人生

1
回复
34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4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寅生是嘉鱼县文化馆的一名呜嘟演奏员。当年,他通过对民间“泥哨子”进行技术改革,将“泥哨子”发展成乡土吹奏乐器———“呜嘟”,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时,作为一名残疾人,毕寅生也用呜嘟吹出了他的艺术人生。  
    文化部组织的一场比赛,促成了毕寅生人生的转折:他走向了世界。
    1985年,因为会吹笛子,毕寅生从嘉鱼棉纺厂调到了嘉鱼县文化馆工作。
    同年,文化部下发了一个通知,将在第二年组织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三民”(民歌、民舞、民乐)比赛,当时咸宁地区群艺馆的游伯樵老师经过大量的民间走访和调查后决定,把民间放牛娃用泥巴捏成的“泥哨子”改良成土类吹奏乐器,参加“三民”比赛。
   毕寅生开始了对“泥哨子”的技术改革。他发现,“泥哨子”是放牛娃随手抓泥巴吹响唤牛的,大多只有二三个孔,极少的也只有四五个孔,而且只能吹出不规则音,发不出标准音。
    通过努力,毕寅生使“泥哨子”扩大了共鸣腔体,增加了音孔,改变了吹口的斜度。这样一来,“泥哨子”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音色优美、穿透力强、音准高、音域达11度的土类吹奏乐器,取名叫“呜嘟”。
    为了参赛,毕寅生自己创作了一首适合呜嘟吹奏的曲子:《野洲情趣》。(上图为毕寅生与邓朴方在美国西雅图合影)
    1986年底,毕寅生带着呜嘟和《野洲情趣》参加了全国“三民”比赛,获得创作和演奏两项铜奖。这是咸宁地区建国后首次在京获奖的节目。
    1987年,湖北省歌舞团在编钟科研成果出来后,举办了“编钟成果展演会”,邀请了呜嘟成果参入,毕寅生参加了展演。展演后,毕寅生撰写了研究报告,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的“湖北省民间音乐理论研讨会”上发表。
     1990年,701研究所和湖北省文化厅分别对呜嘟这一研究成果作出了测试和鉴定,认为毕寅生对“发掘和改良具有湖北特色的土类乐器作出了贡献”。
     1990年,全国科技文化评审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挑选了部分节目公演,毕寅生的呜嘟演奏也被选中,并被江苏电视台录像向江苏全省播出。
      1991年,湖北电视台拍摄了题为《呜嘟》的专题片,获得了当年全国“地方电视台节目一等奖”,并向海外播放。
     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云南昆明举行。毕寅生的呜嘟独奏作为湖北省群艺界的3个节目之一,参加了此次艺术节的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1993年,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找到了毕寅生,毕寅生被安排住在省军区参加集训,迎接“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在这次的汇演中,毕寅生的呜嘟独奏《思念》获得了一等奖。随后,毕寅生和他的呜嘟独奏被选中,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节目,出访韩国和泰国,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毕寅生先后在汉城、釜山、曼谷和清迈等城市为中外观众展示呜嘟音乐的魅力。
    1995年,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在《东方之子》版块中,制作了8分钟的专题节目《呜嘟演奏家毕寅生》,分别在几套节目中对海内外播出。
    2000年,毕寅生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美国,先后在华盛顿、纽约、西雅图、旧金山和夏威夷5个城市表演呜嘟独奏。在夏威夷,毕寅生由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陪同,还特意到张学良的家中为他吹奏了呜嘟。
    对遗弃自己的生父,毕寅生没有只字怨言;回顾50年人生,毕寅生只有感激和宽容。
    对遗弃自己的生父,毕寅生没有只字怨言;回顾50年人生,毕寅生只有感激和宽容。
    毕寅生的母亲是襄樊人,生父是浠水县人,1935年在上海一家印书馆当过编辑。当年日寇入侵扫荡时,毕父来到襄樊,认识了毕母,向毕家求婚。因为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毕母家人考虑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他们结婚后,毕寅生的母亲随着丈夫回到浠水。这时,毕母才发现,自己的丈夫在浠水老家早已娶妻,并已生有几个儿子。
    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母亲的委屈、愤怒和两人个性上的差异导致“战火”不断。毕寅生3岁的时候,得了麻疹,右眼看不见东西了,并且毕寅生的两个哥哥也被传染上,兄弟三人的眼睛都出了问题。
     半年后,因为感情不和,毕父和毕母终于离了婚。毕寅生认为,父母亲离婚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三兄弟的眼病和生活的艰难,而是父母之间文化和情趣上的巨大差异。
      毕寅生4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武汉市。几年后,毕寅生的两个哥哥也来到武汉和他们一起生活。
     毕寅生的继父是位船工,为人忠厚。他常年在外跑船,母亲给别人做工,日子过得仍然艰苦。
      毕寅生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其他同学都有父亲或母亲陪伴,他自己却只能一个人去学校,因为继父去了外地,母亲也要做工,没有时间送他。
     因为右眼失明,眼球突出,毕寅生常常受别的小孩欺负,在学校里很孤独,性格也很孤僻。而他的眼病也越来越严重了,常常痛得很厉害。母亲带他去看医生,医生也没有办法,说只能等毕寅生大一点时再动手术
    眼睛胀痛得厉害时,母亲只能等毕寅生睡着了,用缝衣针扎他的眼睛,给眼睛放血,希望能减轻毕寅生的痛苦。
    10岁左右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继父不常在家,一家人的生活更为艰难。毕寅生就想上街给人拉板车挣钱。一天,在武胜路上,毕寅生看到一个人拉着一车的铁管子要过江汉桥,那人正在上坡,很是吃力,毕寅生就跑上去帮那人推车。下桥的时候,那人要毕寅生帮他拖住车,车下冲得会缓慢一些。毕寅生得知,那人要把这一车铁管子拉到东湖去。
      在毕寅生的请求下,那人同意让毕寅生来拉车。毕寅生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来,当他拉着那一车铁管子过长江大桥的引桥时,觉得那引桥真是太长太长了,汗是出了干,干了又出……快到东湖时,毕寅生看到有个卖荸荠串的,他又累又渴,心想,要能喝点泡荸荠的水就太好了。等他终于把一车铁管子拉到东湖时,已累得要虚脱了,他倒在地上大口喘气。车老板看他小小年纪,实在可怜,就让他躺在板车上,把他拉回了?口,还给了他6角钱。(在邓朴方(左)陪同下,毕寅生(右)来到张学良在夏威夷的家里,为他演奏呜嘟。)
     毕寅生记得,那天他回到?口时,天已经黑了,他又饿又累,可他却觉得从没有那么高兴过,因为他竟然挣到了6角钱!那位车老板是个好人。
      毕寅生说,在他的生活中,总是遇到好人:16岁,毕寅生被下放到了汉阳县邓南公社建新大队,那里的干部和农民对他都非常友善,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却过得非常愉快。
      

呜嘟吹出艺术人生

呜嘟吹出艺术人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4 21:49: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4-4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会吹笛子,毕寅生很快就被宣传队看中,他参加文艺演出,日子充实快乐。乡亲们也很喜欢毕寅生。
        1970年,嘉鱼棉纺厂去邓南公社招工,因为毕寅生的视力不合格,棉纺厂决定不录用毕寅生。村里的干部和乡亲们一再帮毕寅生说情,终于打动了棉纺厂的招工人员,毕寅生被招进了嘉鱼棉纺厂。
   走上艺术之路的毕寅生,最感激的人是多位教过他?帮助过他的老师。
     很小的时候,毕寅生就对音乐表现出了特有的兴趣,他常常跑到古琴台和汉水边听人吹笛子;他还对二胡的声音特别感兴趣,但毕寅生觉得他若是拉二胡,容易让人觉得他是算命的。家里穷,买不起笛子,他就在竹子上挖上孔当作笛子吹。      
       12岁的毕寅生最想拥有一支自己的笛子。他在商店看了很多次,最便宜的笛子要5角6分钱一支。在哥哥的劝说下,母亲给了毕寅生5角6分钱,让他自己去买了支笛子。     
   从此,每天早上,毕寅生早早就跑到教室去吹笛子。那时教室里同学还没来,空空的教室里笛音能产生回音,非常好听。
   教毕寅生语文的是鲍永江老师,他是毕寅生这一生都感激的人。毕寅生认为鲍老师也是他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因为是鲍老师让他体验到了音乐的美妙。
   那时,鲍老师看到毕寅生家穷,性格又孤僻,就让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和民乐队,还带他出去观摩文艺演出。毕寅生不知道怎么贴笛膜,也没有钱买,鲍老师就买了笛膜送给毕寅生,还教他贴。
    在鲍老师的推荐下,毕寅生作为学校合唱队的领唱,参加了?口区少儿合唱比赛。这件事,毕寅生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音乐给了他奇妙和高尚的人生体验。成年后,毕寅生曾写了篇回忆文章《那年,我是领唱》,在报上发表。
      中学时,甘明诚老师和黄如意老师同样给了毕寅生特别的关爱。甘老师是毕寅生的班主任,在他的鼓励下,毕寅生当了班里的学习委员;黄老师教毕寅生语文,在课堂上,只要毕寅生举手,黄老师就让毕寅生发言;有时毕寅生根本没有举手,黄老师也会喊他回答问题;她还常常把毕寅生的作文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念。好像黄老师能感受到毕寅生的自卑,就用这样的方式给毕寅生鼓劲。
       在黄老师的鼓励下,毕寅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很好。
     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毕寅生产生了一个信念:他虽然视力不好,可一点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的,他毕寅生一样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
       毕寅生15岁那年,每个班级可以选出5名同学参加国庆17周年庆典观礼,毕寅生被选上了,家里人非常振奋,继父给了毕寅生10元钱,让他到北京零花,那是毕寅生生平第一次见到10元钱。他在北京买了个手电筒,作为礼物送给了继父,回武汉后,手里还剩几元钱———他实在舍不得花掉。
       痛苦是一把犁刀,毕寅生希望能开掘出他生命的新水源。
      作为一名残疾人,毕寅生生活得相当艰难。这么些年来,他没能为家里带来经济上的“翻身”———他仍然过着较为拮据的生活。而要想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他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
       16岁的时候,毕寅生做了手术,医生为他取出了失明的右眼球,换上了一只假眼球。
     现在,他的左眼视神经也已经萎缩,玻璃体变得浑浊,视物时有黑影在眼前漂浮,有时还会发生短暂失明现象。可能是眼睛的影响,他的左半边脸常常麻木。
     前年,毕寅生的母亲病重去世,毕寅生为了呜嘟乐器的开发和推广,没能回家,这是毕寅生最大的遗憾:母亲当年吃够了苦才拉扯他们兄弟长大,他却没能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她。
      毕寅生在嘉鱼有一儿一女。儿子还在上小学6年级,毕寅生也没有时间照管他。为了把呜嘟作为文化产品开发出来,毕寅生很少回到嘉鱼的家中。毕寅生说,如果条件许可,他希望能带几个学生。他觉得,必须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呜嘟,才能使呜嘟发扬光大。
      这成了毕寅生精神上的支柱。

呜嘟吹出艺术人生

呜嘟吹出艺术人生

泥巴做的东西很"土",因为它没有什么装饰.但它有一种质朴的美,因为它没有什么装饰!!!!!很佩服那些用泥土做"音乐"的人们,像他们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