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生活 感受生活 创造生活
——“环境设计”教学案例
一、 教材分析
《环境设计》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活动一。
环境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学习。从教材提供的图片看,似乎涉及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雕塑设计以及家居用品设计等等,如果全面展开,知识点多而烦,时间上不允许,课也容易空洞无味。
学生不是专业学者,对环境设计的了解不用太深入,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也只须停留在简单的审美品评和创造。所以通过对教材的合理整合,我们的目的是:学生能通过本活动对环境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感受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加上简单的接近生活的模拟实践,巩固和运用有关环境设计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实实在在自觉的设计观念,并能延伸到生活之中。
二、 教学目标设计
显性目标:
1、认知目标:能明确环境艺术的大致分类(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设计两大类)以及相关的组合要素。理解有关环境设计的构思与审美性,培养对环境设计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所学知识,运用于模拟实践和生活中,使身边的小环境有所改观。
3、情感目标:通过生活中环境的欣赏和模拟实践,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家的思想感情,产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自觉。
隐性目标: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文学、自然等知识的了解,并能在审美上把握时代潮流。
三、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对环境设计的分类、组合要素及相关的审美原理有一定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情趣。
难点:1、所学设计美学原理的运用。
2、对生活中环境的创造自觉。
四、 教法设计
1、图片的选择:
学生是生活着的,然后才谈得上教育,教学图片从生活中找,就能跟生活经验
产生有机联系,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同时又一次回归生活,经验生活,感受生活。
图片组一:“无锡的城市鸟瞰”、“老师家的某卧室”,解决环境设计的分类。
图片组二:1、《北京紫禁城鸟瞰》
让学生了解熟悉的故宫周围环境布置,在增添民族自豪感同时,对古代大型外部环境的组合要素有一个新的认识。
2、当地的《现代城市环境》,根据无锡特点,选择“现代繁华都市街道——中山路”、“太湖广场和胜利门广场”、“无锡人民大会堂内部”、“新世界影剧院”等,不仅对自己熟悉环境的再次感受、又是对无锡的又一次了解,增添自豪感,同时对现代城市内部环境组合要素及外部环境组合要素有更深的认识。
3、《清华园》所有学生熟悉又向往的清华大学的一处环境,“水木清华”及两边对联这两种组合要素的认识,既增添了有关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又学习到怎样使选择环境中的文化组合要素。
4、自己学校环境(略),同学熟悉又亲切,站在观者角度去欣赏,是一次感性教育、又对学校环境中组合要素有进一步的理解。
5、自己向往的高级中学(略),同样感兴趣、自觉审美同时,又便于发现自己学校缺乏的环境组合要素。(注:曾在石塘湾中学开课,我给学生欣赏了我所在学校的环境,作用是一样的)
图片组三:
1、无锡名人钱钟书故居(室内),以中堂悬挂中西画的比较,解决环境布置要风格一致(注:因为在石塘湾中学开课,而选择当地名人钱钟书先生故居很恰当,老师可以据实而行)。
2、无锡人民大会堂长城厅中两不同色调“长城”装饰画的对比,解决环境布置要色彩和谐。
3、自己学校里同一处所放置雕塑(假山、沉思少女、天女散花)的比较,解决环境布置要符合场合。
4、自己学校某一处多设置一个组合要素,比较解决环境布置要布局合理(如图虽然美化了环境,但学生的活动空间受限制)。
2、学习方式流程:
3、实践方式的选择:
学生对物象造型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造成对效果图式(造型表现)的实践缺乏信心,也难以有真正美的体验。利用社会上流行的“娃娃家”玩具,提供一个不完全的环境,自由选择部分家具,利用所学知识加上个性创造,进行模拟布局,添置装饰,使模拟环境更合理,更美好。既增强学生兴趣,又有一定的实用性。
4、课后延伸:
A:回家重新设计自己卧室的布局,和我们今天的游戏一样,再试着添置些装饰要素,使自己的房间的环境更美些。
B:用心去感受校园的环境,有更好的环境布局方案向校长提出,比如需要改变哪一个雕塑,添一个组成的要素等等。
C:到生活中美好的环境中走走,看看!开拓眼界,提高环境欣赏水平。
五、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a、课件:生活中的环境图片,对某环境再次处理图片,相关音乐。
b、各类家具模型、各类室内小装饰、以两面墙为主的纸做立体模型(可供十组人)。
2、学生准备:各色彩色纸(如下图)、剪刀、双面胶、绘画工具。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
教师:(课前)播放舒缓但不失活泼的钢琴曲,检查学生工具,点明上课内容。
学生:情绪调整进入上课状态——《环境设计》
2、 发展阶段(欣赏、探究、理解)
教师:打开电子幻灯图片组一:
引导:比较一下这两张图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解决:环境设计一般包括:外部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和内部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学生:自主观察、回答。
教师:打开电子幻灯图片组二:
引导:欣赏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环境,思考:不同环境中的组成要素?为何这样安排?(组成要素是环境设计中的术语,就是一个环境的组成部分)。
解决:1、外部环境组合要素:建筑、雕塑、地面、路牌等等。
内部环境组合要素:家具、天花板、灯饰、小摆饰等等。
2、考虑安排组合要素:实用、美观、增添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等等。
3、加深生活中环境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眼界、增加自豪感。
巩固:以理想中的学校设计组合要素。
学生:自主欣赏、合作探讨:
1、找一找不同环境下的组合要素,针对性地说说各组合要素的作用。
2、 感受身边环境美,开阔眼界,加深体验。
3、 说说理想中的学校要考虑设计那些组合要素。
教师:打开电子幻灯图片组三:
引导:欣赏、比较两张生活中相同环境的不同组合要素的效果,思考:组合要素组合设计时要考虑些什么?
解决:环境中组合要素设计时要整体设计,做到:
风格一致 色彩和谐 符合场合 布局合理
学生:比较欣赏 、探讨:
1、说说两张图片给人的不同感觉。
2、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3、 实践阶段
教师:1、展示各类家具模型、各类室内小装饰、以两面墙为主的纸做立体模型(可供十组人)。
2、布置实践内容:挑选家具模型以及相关的装饰,并合理布置在老师提供的环境(墙体)中,并利用彩纸对地板、墙体装饰等再次简单设计和制作。
3、六人一组,派代表上讲台挑选 ,开始实践。
4、音乐渲染气氛。
学生:1、对老师提供材料有大概了解。
2、听清要求,小组商量,开始实践。
4、 展评阶段(展示、评价)
教师:1、实物投影帮学生展示成果。
2、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品评。(从色彩、风格、布局、场合需要方面)
学生:1、体验并展示学生自己的环境布置作品。
2、说说自己的缺憾,评评他人作品(注:有时家具或装饰不能完全满足每一组时,可以表达出来。例如:如果书房中有一幅带有‘某某’两字字画就更好等等)
5、 结束阶段
教师:1、总结所学知识。
2、课后延伸。(上已提及,略)
学生:1、巩固所学知识。
2、自觉,自发地试着去做。
七、 教学感想:
设计这堂课,在构思上是一个突破,尤其是学生实践阶段,运用了流行的益智玩具——“娃娃家”模拟家具进行环境布局,虽然除了对环境中某些小装饰有一点造型表现之外,似乎整个过程游艺在游戏中,有些老师认为这过于简单,小孩都会玩,但我却认为这非常实用,我们通过学习之后的玩,是有一定审美参与的有意识的玩,而玩过之后,再想想,把模拟的实践转化为生活也最容易实现(回去重新布局现有的家,每个同学都有实现可能)。而以往的实践,如:设计一个学校的全面布局、设计一张室内的效果图,或是一个雕塑、一座建筑,好象也故意与生活结合了,但是先不说造型能力的实现程度,对学生个人来说就实现的可能性也很小。
另外,在这堂课中,欣赏的生活图片中的图片很多,有人提倡图片少而精,说明问题就好,有一点道理!但我觉的,美术这门课主要靠欣赏来获得审美的快感,多看看身边美好的环境,既加深体验,又容易激发自豪感,同时,就美学角度出发,看得多,审美视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审美的自觉以及审美创造都会有很大的改观。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难把握的地方,比如时间的控制,最后,学生的实践成果不能一一在课堂上展示,少不了有些遗憾。另外,实践的过程中家具模型及装饰物的局限,使创造力和构思也在一定角度上局限了。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往往会碰到这些情况,有“鱼”和“熊掌”皆得之行,却无“鱼”和“熊掌”皆得之果,看来只有不断的钻研,推敲,大胆实践,才能使我们的美术课最优化,而我们的学生才得以最好美术教育。
注:本课获课改会课一等奖。可惜图片太大了!没法上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7 16:09: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