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就新课改问题征稿

4
回复
75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23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记者 赵小雅)

      新课程改革实施近两年来,在实验区,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伴随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反映,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就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普遍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负责人余文森教授谈了他的看法。
  谈到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余文森教授列举了几个最常见的现象。
  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余文森认为,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第三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余文森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第四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第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第六是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余文森教授列举了一个案例: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是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余文森说,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在新课程课堂上的问题也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就这些问题的出现,余文森教授认为,是由两种倾向造成的: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
  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例,明显地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都用这种学习方式。余文森认为,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摆正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同样有创新也有继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报》欢迎来稿
  您在亲自经历课改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与困惑,或者经过课改的推进有了什么样好的解决办法,欢迎来稿。要求:稿件字数在1500——2000
  字以内,请用信函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信函请寄: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部收,邮编:100088;
邮件发送到zhaoxy@edumail.com.cn,请注明“课改征稿”字样,本刊将择优录用。
《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18日第4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23 16:22: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3-6-23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经验或者苦恼的交流中,有许多素材或者案例是有很大的挖掘价值的,希望有善于思考的朋友能够动手整理一些文章大胆去投稿。
 
 楼主| 发表于 2003-6-24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每天的课堂中都有我们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多小事如果能深入都是不错的研究,关键是自己要仔细要会想!对于投稿,所以我从来都没有参与过,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怎么弄不太清楚,老大能不能指导一下?
 
发表于 2003-6-24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始终认为我国教育首先要改革的就是授课班级人数,象我国目前这样大部分地区还是一个班五六十人的状况,怎么提高教学质量,很难使老师做到每一个同学都顾及到,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我带的古筝班,有个人课与集体课两种形式,很明显的上小课的同学不论是从上课专心程度还是掌握理解知识程度都远远超过上集体课的同学,在西方大部分都是采用小班授课制,我们国家早两年我才在报上看到,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几个城市试行小班制,一个班最多不可以超过20人,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我们论坛上不是有位老师的贴图只有几个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就引来好几位老师的感叹“如果我们的课堂上也只有那么几个学生该多好呀!”,看来有此类困惑的老师还不止我一个。
刚才我说的那个贴子是BOYICHEN发的《我的音乐课》。
还有我想请问赵老师这算不算一个讨论课题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24 11:50: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3-6-24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改。我的心痛!任重道远阿!

小班课在中国目前这种国情下是很难实现的。平均60人一个班,如果要改小班,就算30人一个班,也要把现在的学校房屋规模都扩大一备,师资力量也要随之增加一倍。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允许呀!!

我们可以注重平时的个案积累,这样写论文就有东西可写了。教学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