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加拿大的素质教育

2
回复
3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0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传富是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师论坛"的版主,他从7月14日到加拿大为期50天的访学,每天在国外记日记,工作到深夜,见闻感受记录非常详实,可读性强,也让我们了解国外的一些相关文化和教育动态。现转加拿大的素质教育一帖如下:

加拿大的素质教育

金传富 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我们向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直到由单位委派,有机会到加拿大学习的时候我们才对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理解。 从纸上谈兵式的宣传,到真枪真刀似的实践,我们认为,从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上讲,不同的国家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也有可能存在一些思考的余地。下面即是我在加拿大的一段时间内的一些感受。 为什么说加拿大的素质教育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是我从他们给我们老师开设的课程中得出的结论。从这个结论中,我感受到,他们可能是真正重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将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虑,并且真正是从实践上或行动上去实行,因而,这种没有素质之名的素质教育才有较大的空间。 课程的全面性。 这次课程的全面性,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于给我们的教育的各个方面。 我们这次来加学习的老师中,除了二十多岁的年轻教师以外,有一半左右的老师都是三十余岁的人,但是,同样的,我们的老师都要上体育课,上音乐课,上图画课。至于上语言交流课,那更是份内的事情。年纪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不上还不行,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学习的组织。 比如,在体育课方面,可能也许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教育理念确实有不太一致之处,但我们以为,对于身体发肤的锻炼,忽视它,应该不会是有好的结果的。我们在加拿大的学习无疑使我们对体育课有了一些 新的认识。 这个组里有好几个近四十岁或超过四十的人,在国内我们可能是几乎没有什么体育锻炼的。也不会有大龄人士上体育课的先例(我是指正规的课,非指花钱进康体馆。)而假如我们十九岁上大学,那么,很可能二十一二岁就会与正规的体育课无缘。似乎超过大二的学生,不管他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博士后,他的学历表上是不会再有体育这门课的,除非专修或者个人的喜好例外。 如本人的体育课大约是在二十年前以才有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过把体育当成课来学习的经历。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所谓的“体育”课对超过大二以上的学生进行“教育”。至于短期的培训,或者研讨开设体育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我们在加拿大约翰•莱因(John Rennie High School)高级中学的学习还不到三个礼拜,大致就上了不下三次与体育素质相关的课程。 一次是羽毛球课,一次是排球课,一次是健美课,一次是游泳课。游泳课人家可是付了费的,专门找的是一家游泳馆。 可能有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以为这是人家外国人投机取巧的作法,但据我的观察来看,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安排。毕竟,我们的这些课都是安排在课间或者课后,并且,都有专门的老师作为教练或者老师带我们,我的感觉是学校的安排一定是非常充分考虑的,非常认真,不然,就只能理解为这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习惯使然。更何况,在我们这帮人当中,并不是每个人什么都会。比如,羽毛球,可能大家还勉强应付,但要真的打起来,也不是人人都玩得很好。比如,游泳课,也不是人人都会游。而对于排球,我相信这也是相当一些人多年前的旧事,如我辈,只大约知道手的姿势,也只会发球,不会接球的,因为已经过于生疏了。果然,有不少老师就干脆靠边站。我没有统计过我们的体育课的具体细节安排,但这几门课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反观我们有的教育,动不动就砍掉体育课,拿体育课开刀,以为体育课误时误事,上了初三或者高三,课表上的体育就无影无踪了。至于体育课开到大学二年级就断档,自有它的理由,但毕竟于国于民,或许会有它的一些影响。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有前瞻眼光的单位领导,总是会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想方设法为教师的体质提供锻炼的机会,但不幸的是,老师们并不领情,甚而躲得远远的,可能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体育课之余,我们还上了两节音乐课。两节音乐课都非常感人。这两节音乐课是分开上的。上的是同样的内容,只是重复了两次,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比如第一次课,先是老师带领大家玩一首英文的拍手歌,节拍感非常强,可惜我不懂它的意思,虽然后来看了英文老师的记录,有了一些印象,但还是不明究里。接着,老师带领大家唱一首叫做《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的歌,如果直译意思是,“从朋友处得到一点帮助”,我把它译为“伸出你的手”,歌词十分动人,音乐的旋律也很婉转,大家都十分喜欢。 另一首是《CONSIDER YOU》,歌词倒不难,甚至我认为多少还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但是歌的音乐感十分动听,明快晓畅,可惜是五线谱,这对于几乎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的我来说,难免对牛弹琴了。只好哼哼叽叽,滥竽充数。还有一首,名字和内容都忘了。 音乐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再现,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更是一种梦想。因为我们的音乐课大体是上小学或者初中时候的事情,而即使我的小学上了,也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何况三十多年前的小学还在文革当中,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瓜果。 在上音乐课和体育的时候,我观察到,两位老师都异常执着。如上健美课时,我们去晚了,老师还很不高兴,认为我们耽误了上课。课间的时候,这个女老师还老去问我们上不上,希望我们多上一点。 那个上健美操的教师站在舞台前示范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她是一个青春年少的黄毛丫头,因为她太天真烂漫,太青春活泼了,语言也有法兰西的感觉,尽管她说的是英语,有的专业词语我们也都不一定明白。但及近了一看,似乎发现脸上好像有一些皱纹。因此更加佩服这些老师们的服务精神。 我觉得在讲加拿大素质教育时,不能不讲的是它常规的动手课。 也可能动手课和英语教学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动手课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图画课。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刚来的时候 ,大家都还有点不太习惯,对老师的教学安排有不少意见,认为我们的课程安排太不对路了,认为我们就是来学口语的,如果时候都花在动手写,动手画或者不停的写作上,就不必到加拿大来了。但是待组里和学校沟通之后,大家才更加确信,原来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在另外一个国家,可能我们思想中固有的东西在这儿不一样了。 因为老师告诉我们,其实,这不单纯是教我们画画或者做游戏,这是在教给我们教学的方法,教给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组织学生的动手活动,通过教方法来完成教学的任务等等。 此后,我们很快就融入到老师为我们设计的各种活动当中去。前后没有两天,变化非常之大。 我们用白纸板对折,做了名字的标牌,正面和反面都题写了自己的英文名字,如Sandy, Hallen, Butty,Otto等等,不一而足。韦旻给自己取了一个叫“游泳”(英文:Swimming的谐音)的名字,陈立群是四月生的,便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四月”的名字,而本人虽没有皇家血统,却愿意享有皇家的虚幻的梦想,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Kingdely”的名字,当然这个名字已经用了好几年了。因为都是在异国他乡,都是在用英语在思考,所以都非常高兴,无不习以为常。后来,又在老师的巧妙安排下,用各种颜色的铜版纸仿照MC GILL大学的徽标,做了一个盾形的自我展示的图案。即相当于我们的校徽之类。但前提是,你所做的徽标必须要有设计的说明,或者类似说明的议定,当然一律用英文写,做完之后,第二天老师就安排好帖在教室的墙上了。只要我们上课,一眼就能看到。 随着上课时间的加多,活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比如,后来,老师干脆买来各种颜色的五谷杂粮,每人发一张有色纸,让大家用白乳胶粘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任何内容都不加限制。据我的观察,凡是年轻的老师,他们都是做得很好的。显示了我们的老师惊人的创造力。如房丽用纯一色的黑豆做了一个大头娃娃的头,通体都是黑色的,感觉就是从非洲来的一样。宋慧敏做的是太阳下的棕榈小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范玮华用各色的彩豆做成一个很夸张的卡通人物,惟妙惟肖,又很摩登。当大家的贴画都做完之后,帅希洪老师的一幅中国图无疑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他用黑豆贴了一幅行书的“中国”两个字,并且挂一挂中国结,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意识。 同样的道理,你还是要练习英语的,那么,好,请你用一张铅印的卡片写下有关这幅作品的说明。 虽然我不是英语老师,我的英语和图画都比较蹩脚,但我还是忍不住在我的贴画下面用卡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If you are happy ,I am happy. my bag is small, but it’s heart is hot for everyone.”显然这不是地道的英语,但谁不知道所谓的地道英语不也是人造的吗。为了这两句英语,我还跟老师争论了一会。她说,你贴的是一个包,包怎么会是“热”的呢。我告诉她说,“By Chinese, anything has life.”意即,根据中国人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她才释然,当然也请她改了一两个字。但另外一个看到之后,却说写得还很好。 写到这里,我在想一个问题,即加拿大的教育可能更多 的体现的还是西方的思维模式,他们可能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运用全方位学习手段进行学习的过程,而不在于教师有无知识的传授。如果你能很巧妙地将你的知识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在感受之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收获,那么你就是一个好的学生。 可以说,这样的事情,我们以后遇到的次数就越来越多了。比如,老师会安排你去购物,但必须要完成一些问题。让你去图书馆,但很可能让你填充一个表格。让你看电视,但你必须要写出报告。让你打一个电话,你要交待电话的内容等等。我以为这些都是与国内教育不太一致的地方。 在两个国家之间,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然而,我总以为优秀的东西总是可以借鉴的。我们的老师们都这么想。 2004-8-8加拿大蒙特利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0 23:02:02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22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育课之余,我们还上了两节音乐课。两节音乐课都非常感人。这两节音乐课是分开上的。上的是同样的内容,只是重复了两次,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比如第一次课,先是老师带领大家玩一首英文的拍手歌,节拍感非常强,可惜我不懂它的意思,虽然后来看了英文老师的记录,有了一些印象,但还是不明究里。接着,老师带领大家唱一首叫做《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的歌,如果直译意思是,“从朋友处得到一点帮助”,我把它译为“伸出你的手”,歌词十分动人,音乐的旋律也很婉转,大家都十分喜欢。 另一首是《CONSIDER YOU》,歌词倒不难,甚至我认为多少还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但是歌的音乐感十分动听,明快晓畅,可惜是五线谱,这对于几乎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的我来说,难免对牛弹琴了。只好哼哼叽叽,滥竽充数。还有一首,名字和内容都忘了。 音乐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再现,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更是一种梦想。因为我们的音乐课大体是上小学或者初中时候的事情,而即使我的小学上了,也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何况三十多年前的小学还在文革当中,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瓜果。”

音乐教师看了以后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想法?我觉得现在的音乐改革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保守式的改革才行,因为任何激进式的改革必将是把小孩和洗澡水一同泼掉。

 
发表于 2004-8-22 0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心弦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