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记录)

4
回复
36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0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金传富 要是没有到加拿大,也许我们真的不会感到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是这个样子,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有这么丰富的内涵。 7月14日(北京15日),我们在温哥华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放眼一望,好像满世界的人民都在这里举办人种展示会似的,那种奇形怪状而每个人都又安之若素的感觉是那么的明显,以致我们怀疑这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临时的热闹的寄宿旅馆,或者是一个时髦的环球嘉年华。等稍事安顿之后,我们才缓过神来,不,这确实是加拿大,一个安顿在北美洲北边的广袤的国家。 在这里,白种人白得像一张素面朝天的纸,黑种人黑得像炭,黄种人肌肤自然发黄。棕色人种,似乎天生就是日光浴的天使。至于混血儿,更是司空见惯。我就看见一个华人青年,二十多岁的样子,车上推着一个小孩,手里还牵着一个,而在他的身后,则跟着一个黑人模样的姑娘,不用猜想,大致就是他的老婆了,而他的后代的肤色是什么,好像我没有细看,不用说是混血的。 这里的人们衣着打扮,神情姿态,举手投足,更是万千风致,非同一般。一旦你走进大庭广众,那种好奇般的感觉很快就会被一种大熔炉的感觉所取代。你会感受到,没有多民族的融合,就不是加拿大。因此,我们要找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的特征,它的多种族人口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在机场,等了半天之后,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 ,不急不慢的样子,穿一身黯灰色的休闲服,说话也慢条斯理的。等到介绍之后,我们才知道,他是来自武汉的新移民,到加拿大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从他的举止上,我们会感到,他似乎没有多少武汉人的火辣气息了,有的只是加拿大人的静谧与悠闲。他那种中国人所有的强烈的无序意识已经在他身上改变成每个街口必停,而且还要顾盼三回的外国人习气。不久,我们到了多伦多。接机的是蒙特利尔一家大的旅游公司的大客车和又一位华人导游。他自我介绍来自中国台湾省,姓高,英文名叫Gollifoe(大致如此),有点谐音的意思。原本在夏威夷做导游,大约五年前移民加拿大,现定居在蒙特利尔。在随后的几天游程中,我们的旅程都是由他带队的。他满口的国语,具有极好的应变口才,而且,对沿途知识的了解极为丰富, 我们所经过的数十个风景名胜,他几乎都能出口成章。从我对他的观察来看,在我们的八天旅程中,是很少见他请示什么的,大约有关我们的旅程都已经安排妥当之故,或者说明他的办事能力之精干。更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他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止旅游这一个方面,比如,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对于人生的感悟,多元文化的认同,宗教等等方面,见解都很深刻。而他的儒雅风度,得到了全团老师的认可。 有一天,我们陪男主人送他的女儿去打足球比赛,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一眼就看到一对青年夫妇带一个小孩散步,我估计他是中国人,上去哈罗一番,果然是。原来是十年前就移民加拿大的四川老乡,是一位比我略大的气象学博士。 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去看电影,我的手包被棕色人种的一男一女偷了,第二天,一个经商的浙江青年却将我的学生卡,身份证,电话卡,图书馆信息卡,若干名片等送了回来。 等到后来住进寄宿家庭,我们才知道,加拿大自来就是由这种不同的民族及其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构成的。只是当初的印象是以华人居多罢了。以老师们分别寄宿的家庭来说,就有各色的人种以及各个地区的移民,十数个家庭,大体上有十数个不同的特色。其中有一个家庭是西班牙背景,两个家庭是中国人背景,一个家庭是非洲人背景,还有美国人背景,英国人背景等等。如我们的寄宿家庭,原先就是美国人背景。而我们的隔壁邻居却是一个黑人。据从同学们处得来的信息,不单这些家庭不同,而且现在,这些家庭还在大量地接收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如解宏老师们就寄住了好几个国家的青年。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一天,我骑主人家的自行车四处闲逛,走近一家小院,赫然看见小院的后园晾台上坐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头上札着大大的白色包头布,瘦长的脸颊下面是一大把尺许长的花白胡子,身穿一件白色的长袍,泰然不动。而园中更有像孙辈打扮的青年女子。无疑说,这是阿拉伯人了。 另一个星期中的下午,我们在街头问路,练习口语,遇到一位中老年人,我问他某某路怎么走,他给我说了一句法语,我没有听懂,但从他的脸色上看,他一点不高兴。后来我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说他只说法语,别的事情他不管。原来,我们所在的魁北克地区就是加拿大有名的法语区,它的居民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说法语的。魁北克的人口为740万人,占加拿大人口24.4%。其中82.8%的人说的是法语,10.8%说英语,6.4%的人说其它语言。但说英语的人士大多会说法语,而说法语的人士能说英语的人要少一些。 在加拿大,英语和法语是它的官方语言。在我们所见到的所有资料中,大多数是双语,一家一半。原来如此。 讲到多元文化,我还要讲一个事实,那就是多元文化不应该只是人种和国籍上的多类别类同,虽然它也是衡量的标准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思想理念,政治信仰,宗教情感,教育认同等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和融合。 我曾经在当地的华人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作者说,加拿大之所以有今天,就是这种高度融合的结果。比如,有的民族,总是容不得其他的民族,一旦有外族的加入,就会产生矛盾乃至战争,而加拿大却很少有这样的现象。他们的民族之间大体上十分友好,很亲和,这些年来相安无事,可能应该归功于此罢。 加拿大蒙特利尔2004-8-9

转自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34&topic=3742&show=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0 23:09: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8-22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这样的帖子怎么没人看?

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当今世界所作的“地球村”的比喻家喻户晓,这个比喻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各具特色的多种文化环境和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状况。跨文化交流涉及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移民、教育等等,其中也包括音乐这一重要领域。从范围和意义方面来看,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是教育领域,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已开始在世界大、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发表于 2004-8-22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梦境潇湘)[转帖]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真实的感...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多元文化的表述: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发表于 2004-8-23 0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第五,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欣赏艺术的良好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感知音乐中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感受与鉴赏”的内容标准当中明确规定了各年龄段对音乐风格和流派的不同程度的掌握,例如对初中阶段的规定:第一,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第二,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第三,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