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特色乐器

2
回复
110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30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它的外形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圆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与鹅蛋相似,音有一至五个不等。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孔,是中音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即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如钟、琴、瑟等。同时也是历代宫廷的雅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从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功路、三里岗商代遗址等。我国新石器时代几种不相同的文化类型的重要古迹中,都发现出埙的实物,这些出土埙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

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近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同时对埙也做了大胆的改革,使只一个音孔,可以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手笔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乐队剧场I:埙》,就是作曲家谭盾90年代为埙写的一部作品。他运用了独奏埙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埙也是我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骄傲。

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上面有8-10个品位,二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这种乐器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马骨胡

马骨胡是广西壮族的一种拉弦乐器。相传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用于壮剧伴奏。

它的琴筒是用马腿骨制成的。一端蒙蛇皮,琴杆较短,为木质或竹质,两根丝弦。由于马腿骨内部比较粗糙,因此发音尖而噪。后经改革,马骨胡加长加粗了琴杆,增加了把位,扩大了音域,其音色清脆、明亮,类似于京胡,但比京胡柔美。

演奏时,琴筒放在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现在的马骨胡除用于伴奏和合奏外,也用于独奏。同时也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象脚鼓

象脚鼓是云南傣、景颇、阿昌、布朗、拉祜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因鼓的形状类似象脚,因而得名象脚鼓。

象脚鼓的鼓身为木制,两端较粗,中腰细长。鼓面蒙羊皮、牛皮或马皮。这种鼓有大、小两种,大的象脚鼓,又称短鼓,一般约为四、五尺高。这种鼓可边击边舞,人们把这种边击边舞称为《象脚鼓舞》,同时有单人舞、双人舞等。而小的象脚鼓,呈矮脚杯状,一尺多高。演奏时,将鼓斜挂在肩上,双手拍击鼓面,其鼓声雄壮深沉,在演奏高潮或热烈情绪时,还可用手肘和脚一起参与击鼓。

傣族鼓手演奏时,还在鼓面中心粘上糯米饭团,以调节音高和音色。

 
发表于 2005-6-8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鼓

太平鼓流行于东北三省(中国东北部)、内蒙古陕甘地区(中国北部)、河北(中国东北部)、安徽(中国东南部)等地,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族经常使用的特色乐器。
太平鼓的历史由来已久,相传在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就已经有了。到了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民间开始固定其名称为“太平鼓”。
民间传说太平鼓最早是满族人打猎的用具。猎人们在围剿猎物时,一边敲鼓一边围追,在缴获了猎物以后又边击鼓边载歌载舞,来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
太平鼓在各族都有不同。满族的鼓是椭圆型、汉族的鼓有圆形、桃型和扁圆型,而内蒙古(中国北方)的鼓只有扁圆型。
太平鼓是乐器,但是在人们舞蹈时也使用。经常配合舞蹈,边敲边舞,左手拿着鼓柄高举,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击鼓,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群舞,尤其是喜庆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更是乐鼓喧天热闹非常。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筚达〕

  〔改革筚达〕20世纪50年代,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 陈文仲,在民间传统筚的基 础上,制成改革筚达(图)。管身竹制,两管并列。管长22厘米,管细如筷,外径0 .5厘米、内径0.3厘米,顶端留有竹节,节下的正、背两面管壁削薄,正面 刻出一 个长2厘米、宽0.3厘米的竹制簧片,簧舌朝上,簧根与管体相连,或 者在管的背面开一长方形通孔,上置一枚芦苇制簧片。管身开有八个(前七后一)圆形按音孔 ,其中 背孔距管的首端4.2厘米,第七孔距管首约5.7厘米,第一孔距管的尾端2.5厘米。 演奏时,管身竖置,口含两管簧片,右手拇指同时按两管背孔,食指、中指、无名 指按两管上三孔,左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按两管下四孔。吹气鼓簧发音,音列为:a、b、#c1、d1、e1、#f1、g1、a1、b1或d1、e1、#f1、g1、a1、b1、c2、d2、#f2,音域扩展到十度。音色清脆明亮,和谐动听。可用于独奏 、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是民族乐队中颇富地方特色的吹奏乐器。
  1963年,我国作曲家首次为改革筚达创作了独奏曲,并参加了全国独唱独奏音乐会,使这种 原来只能在黎家山寨吹奏的自娱性乐器,登上首都文艺舞台,受到各族音乐工作者的 欢迎和 好评。在黎族民间流行的筚达,也已由四孔发展为六孔。筚达是深受黎寨青年喜爱的乐器, 多在休息或放牧时吹奏,也经常用于节日或喜庆等热烈欢快的场合。它更是黎家青年男女恋 爱生活的伴侣,常在寮房或山野间相会时吹奏筚达传情达意。如今,筚达已登上了我国音乐 的大雅之堂,成为民族乐队中的特色乐器。创作的独奏曲有《尖刀舞曲》、《椰林舞曲》和 《胶园晨曲》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