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古琴&祥解

5
回复
115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2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论: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琴-----琴论 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所以,古琴是中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乐器。至今大型博物馆和琴家私人收藏中还能见到唐、宋、元、明、清年代的古琴。   古琴由狭长条的一块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质木材)和一块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质木材)胶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琴面外侧嵌有十三个小圆点的“徽”,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琴面系弦七根,外侧至内侧由粗至细,横置于琴桌上演奏。与很多乐器相比较,古琴有如下独特之处:古琴弦的有效振动弦长超出一般乐器的弦长,振幅宽大,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古琴的琴面即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琴上存有一百多个实用的泛音,堪称乐器之最。 古琴----琴道 中国音乐纵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实际上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所以研究古代中国音乐史只能从一些间接材料(如文献、乐器、雕刻、绘画)等入手。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所以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实在是一不容忽视的音乐宝库。源远流长的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指法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古琴----琴谱 《碣石调幽兰》、《神奇秘谱》、《浙音释字琴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三教同声琴谱》、《松弦馆琴谱》、《琴学心声》、《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梅庵琴谱》……………… 古琴----琴曲 《碣石调幽兰》: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国肯重用他。在归途中见到幽谷中盛开的兰花,于是感慨地说: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和杂草丛生在一起,正象贤德的人生不逢时一样,并弹琴作了《幽兰》。《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 《获麟》:原谱出现于《神奇秘谱》。根据记谱法和乐曲结构,可以看出与后期琴曲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较古老的作品。鲁哀公时,有人捕获了一只麟,但是使它受了伤。孔子去看了以后,感到很悲伤,认为这种祥瑞的动物是出其非时而见害。乐曲以羽调式为基础,交替出现徵调式和宫调式。运用泛音与散音交织成曲调,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双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等。在形式上很有特点。 《高山、流水》: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是“洋洋乎志在流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确地领略到他的音乐表现。唐以后,发展为《高山》与《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天闻阁琴谱》中所载川派张孔山的《流水》。由于它充分运用了“滚、拂”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 《长清》:晋代嵇康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总称为《嵇氏四弄》,它们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长清》的内容是借雪的洁白无尘以自比。   《梅花三弄》:晋隋以来有此笛曲。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乐曲的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   《阳关三叠》:唐代诗人王维作《送元二使安西》,流传甚广,被入乐唱咏之余更被谱为琴曲,是为《阳关三叠》。此曲初见于《浙音释自琴谱》,旋律在稍加变化后重复三次,以表达一唱三叹、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   《醉渔唱晚》>: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曲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音乐利用切分结构、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于摇橹声的音调。全曲素材精练,结构严谨。 还有《渔歌》、《樵歌》、《阳春》、《酒狂》、《渔樵问答》、《普安咒》、《良宵引》、《平沙落雁》、《鹿鸣》、《广陵散》、《大胡笳》、《小胡笳》等等等等…… 古琴----琴人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还有雍门周、桓谭、蔡邕、蔡琰、嵇康、阮籍、阮咸、贺若弼等等琴师…… 古琴----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称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各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   闽派: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岭南派: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川派:又称蜀派。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   诸城派:近代琴派。山东诸城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城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名琴

1、神农式:一池波

2、神农式:玉壶冰

3神农式:正吟

4、凤势式:九霄环佩

5、连珠式:飞瀑连珠

6、连珠式:春雷

7、灵机式:无名明琴

8、师旷式:太古遗音

9、亚额式:无名宋琴

10、仲尼式:奔雷

11、仲尼式:惊涛

12、仲尼式:玉韵

13、仲尼式:云泉

14、仲尼式:清籁

15、仲尼式:霜鸿

16、仲尼式:万壑松

17、仲尼式:梅花落

18、仲尼式:悬崖飞瀑

19、仲尼式:海月清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9 10:59: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12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琴曲结构 琴曲的开始,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它的曲调性不一定明显,主要是运用主音、属音把调性确定下来。本曲中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音型在这里片段地出现,为听众作好欣赏全曲的准备。它的长短决定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形成全曲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 象这种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只能大体上概括一般琴曲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等,它们又有自己特殊的曲式,不是上述情况所能包括得了的。所有这些形式,都是根据民族传统心理习惯,积累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智慧,经历了千百年来的时间考验,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虞山琴派主要琴谱 《松弦馆琴谱》(1614年)严澂撰辑,收二十八曲。 《大还阁琴谱》(1673年)徐上瀛撰辑,收三十一曲。 《松风阁琴谱》(1677年)陈雝撰辑,二卷,今存十一曲。 《蓼怀堂琴谱》(1686年)云志高撰辑,收三十三曲。 《德音堂琴谱》(1691年)汪天荣撰辑,十卷,卷一至卷三论琴,卷四指法,卷五至卷十琴谱,收三十六曲。 《琴谱析微》(1692年)鲁鼐撰辑,八卷,收三十二曲。 《诚一堂琴谱》(1705年)程允基撰辑,六卷,收三十六曲。 《春草堂琴谱》(1744年)苏璟撰辑,六卷,收二十八曲。 《琴谱谐声》(1820年)周显祖撰辑,六卷,卷一卷二论音律,卷三琴萧合谱,均周显祖编,卷四至卷六琴谱,杨存隐谐谱,周显祖增订,收二十六曲三十二谱。 《二香琴谱》(1833年)蒋文勋撰辑,十卷,卷一、卷二为学琴须知,卷三、卷四琴学粹言,卷五、卷六琴律管见,卷七至卷十琴谱审音,收三十曲。

古 琴 四 美 古琴之美,要者有四,曰:韵律美、人体美、文墨美、苍古美。 1.韵律美 古琴在其外观、形制、装饰、音响等方面呈现在我们视听感觉上的最大特质是“韵律”。所谓“韵律”,是指感觉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能够将古琴本身所具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文人气质风度激活,使其在音乐感中又透露出飘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态、意味或意境。 2.人体美 古琴的形制大小合适(约长 120cm,宽20cm,厚6cm),结构紧凑(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方体),具有整一性。它不象编钟、钢琴、箜篌那样体积庞大,无法携带;即如筝、瑟、大提琴等,携带也很不便;也不象笛子、管子、埙等体积过小,不适合观赏和把玩。它不象胡琴、琵琶、三弦、阮等,都存在着共鸣箱与身体比例不当的问题,或各部件过于琐碎、突出的毛病。整个来说,它就象一个匀称而完整的人体,紧凑、协调而又大小适中,具有人体的风韵。 3.文墨美 古琴与其它乐器的另一不同,在于它从不作任何的装饰,特别地追求朴素大方。在琴上唯一所能做的装饰是书法和印章,镌刻于琴的背面。这类铭文一般包括:琴名和题词。在这琴名与题词中,最能体现古琴的人文韵味. 4.苍古美 在所有的乐器中,除了出土的乐器如编钟、编磬等历史更久远之外,在人的手中一直使用的乐器,唯有古琴最为古老。一般乐器的使用通常不超过一百年,而古琴则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之久,目前活跃在琴家手中的较早的琴主要是宋琴,还有一些甚至是唐琴。这些琴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风韵和凝重的历史感,从而富有文物之美。

名曲欣赏:

《广陵散 》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胡笳十八拍》

《洞庭秋思》

《潇湘水云》

《阳春》

《渔樵问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2 23:28: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9-23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喜欢古琴,但是觉得古琴实在太难学了。有曲高和寡的感觉。可能还是自己修养不够。
 
发表于 2004-9-23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啊,很全面的资料!! 另:我回帖了,你还跟不跟我玩??哈哈![em04]
 
发表于 2004-10-3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