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50年代无伴奏合唱版【走西口】

6
回复
77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8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西绥德民歌手马子青与原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50年代的无伴奏合唱版

50年代无伴奏合唱版【走西口】mp3下载

【独唱】哥哥要走西口,妹妹(呀)犯了(个)愁, 提起哥哥(哟)走西口,(呀)泪长流。 提起哥哥(哟)走西口,(呀)泪长流。 【合唱】哥哥(哟)走西口,妹妹(呀)送你(这)走, 手托上(的那就)手儿(哟唉),送出(来就)大门口。 【独唱】送出(来就)大门口,妹妹(呀)不丢(这)手, 有两句(的那就)知心话,(哎)哥哥你记心头。 【合唱】有两句(的那就)知心话,(哎)哥哥你记心头。 【独唱】哥哥你走西口,不能你交朋友 你交下(的那就)朋友(哟),(唉)哥哥把妹妹忘。 【合唱】有钱你是朋友,无钱你两眼愁。 不如留(的那就)哥哥(哟哎)回家把妹妹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 20:54:19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0-28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stefano (2004-10-22 15:18:07) No.1

送上一首【走西口】也是陕西绥德民歌手马子青与原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50年代的无伴奏合唱版。 原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团可以说是第一次把陕北民歌带进中南海的民间合唱团。当时还录制了一批相当优秀的民歌。但是关于此合唱团的来由,却不得而知了。听说是临时组建的,没过几年就解散了。就不知道当时是出于什么目的组建,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而把如此优秀的民间合唱团给解散了。听他们的演唱录音,不知为什么,内心民族的热血,竟会没有来由的澎湃激动起来,有时候甚至热泪盈眶。再次推荐给大家!

像马子青如此质朴的声音,现在越发难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8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50年代无伴奏合唱版【走西口】

 
一星期后转入声乐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不是由王方亮组建的那个合唱团唱的?这个团人听说是从陕北招来的。真是一个有特点的合唱团。现在听这段合唱,真是耳目一新。现在,好象听不见这种即清新又自然的声音了。如果是这个团,他们还有许多好听的歌曲。谁有的话,请贴上来让大家欣赏吧。这首引起我的回忆-----------我1953-----1955在北京上学期间,在北京的天桥剧场听过这个合唱团的演出,印象最深的是现在仍在唱的合唱:《三十里铺》其中三拍的那一段,是当时就有的。现在用普通话演唱的这个歌,没有这个团演唱的那个味,绝对是两种效果。

 
发表于 2005-5-6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当代音乐一九四九——一九八九》一书中介绍(作者梁茂春):中央歌舞团的民间合唱队(即“陕北女声民歌合唱队”)在发展民歌合唱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民间合唱队成立于1953年,负责建队的王方亮和张树楠到陕北绥德、米脂一带挑选民间歌手,从三千人中选出了二十多位农村姑娘,成为合唱队的基本力量。经过初步的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由民间艺人口授教唱,又逐渐培养唱合唱的习惯,排练了由王方亮改编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兰花花》等曲目。她们朴实、自然的声音,陕北民歌那高亢、亲切的旋律,地道的陕北方言,深深吸引了广大的听众。1954年,她们到上海、广州等十大城市表演104场,将动听的陕北民歌唱遍祖国各地,听众赞扬说:“表现得这么自然、亲切,人虽然不多,但有火热的真实的情感。”(参看张树楠、王方亮:《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介绍》。载《人民音乐》1955年第八期)可以说:中央歌舞团的民间合唱队在推动民间合唱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个民间合唱队于1958年返回延安,不久归延安歌舞团,至1962年解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7 11:51:2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