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
回复
53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4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6 10:50:5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2-4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挥:莱纳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 1962年录音

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全曲共飞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受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散文启发而作。著名的“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此后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这类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夜晚漫游者之歌”,以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调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大调上拨奏,既象征着“超人”的灵魂上升而世界则在他下面沉沦,又是多调音乐的一个先例。

1892 年,施特劳斯在埃及时开始读到尼采的作品。这位哲学家“对基督教的抨击,特别震撼我的心弦,读了他的书,证实了我十五岁时不知不觉对这宗教产生的反感是对的,并加深了这种厌恶感。信徒只要忏悔,就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正是这种对宗教的反感,导致他与里特对《贡特拉姆》 最后一幕产生分歧。里特是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他决不宽恕施特劳斯对最后一幕的修改。修改前,主角贡特拉姆准备向教友忏悔罪过,并准备接受惩罚。但是,施特劳斯受尼采的影响,修改了这一幕,他让贡特拉姆反抗社会和教派的权威,只对他自己负责。我们今天读起来觉得那不过是小题大作,可是在一个世纪前,它令世界震撼。其实这一修改实际上不外是说,施特劳斯作为音乐家,决心走自己的路,并仅对他自己的艺术良知负责。尼采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1 885 年完成的。尼采启用生活在公元前约六百年的神秘的波斯人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他自己的哲学以及他对战争、贞操、女人、宗教与科学的看法的代言人。这位预言家远离人类,过着穴居生活,他不时回来,把他隐居独处苦思冥想的心得传授给信徒。他对人类提出的一个座右铭是“由最优秀的人(或超人)来统治”: “人是可以征服的,,一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不是目标,而是到达目标的桥… … 超人应是大地的化身。”然而,随着重大事件的接踵而至,这个理论黯然失色了,在短短的四十年里,德国军国主义使欧洲两度蒙受战争的苦难。查拉图斯特拉为阐述这一切已累得近乎精神崩溃,但是在尼采的书中,他在养病康复期间,成了理想化的人物,他用诗歌形式,滔滔不绝地陈述哲学思想,诗中描绘了山峦和日出、翩翩起舞的少女和午夜的钟声,还论及意志与永恒。在这个段落中,他插入以“人啊,当心”为首句的十一行诗,马勒在他的《 第三号交响曲》 的一个乐章中用过这个首句。正是尼采这个用华丽语言表述的富于浪漫色彩的形象吸引了作曲家。瓦格纳之后音乐浪漫主义的三位大师(施特劳斯在1894 一1896 年,马勒由1895 一1896 年,戴流斯则于1898 年)几乎同时分别用音乐表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肯定绝非巧合。

1966 年,塔奇曼(barbara W . Tuchmall )才华横溢、引人入胜的《 辉煌之塔》 (the Proud To 讹r )一书问世,书中将施特劳斯描绘成音乐界的凯撒,并借用罗曼• 罗兰(ronlain Ro 』 Land )对本世纪初欧洲“尼禄主义在传播”的描写,作为她的理论的佐证。她称施特劳斯是“超人理论的忠实信徒”。历史学家惯于把艺术家看成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但是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触及更深的内涵。将施特劳斯与威廉的军国主义精神等同,无异于错误地引导人们将艾尔加与英国的强权外交画上等号。塔奇曼小姐举不出任何有实据的文字资料来证实她的断言。施特劳斯崇拜的是尼采的文学表现力,并非崇拜他的哲学。1946 年他写道,他从尼采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中获得了“美学的享受”。五十年前,在柏林首演他的作品时,他明确地说,他不打算“写富于哲理性的音乐… … 我只想用音乐来表现人类经由宗教以及科学的各个发展阶段,由原始人逐渐进化,直到产生尼采的超人思想。我意欲用整首交响诗表达我对尼采的思想的敬意。” 施特劳斯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中没有情节,也不像(提尔的恶作剧》 那样,生动地描绘具体事件。

这是一首关于抽象思想的音诗,但是施特劳斯在使两个差异大的调性(代表人的b 调和代表自然的c 调)的转换和相互对立的基础上,赋予这首音诗戏剧性的和音乐的冲突。他选择了尼采作品中八个章节的标题作音乐插段的提示,但是他还是将整首作品说成是“根据尼采的作品自由改编的”,使自己脱离一眼就能识另l ]的音乐表达文学作品的路子。作品的便概是尼采的,然而内容和细节属施特劳斯风格。在音乐表现上最接近尼采作品的是戴流斯的《 生之弥撒》 (a Mass Of Ufe )。戴流斯以为施特劳斯的《 查拉图斯特拉》 是败笔。从他所处的位置来看,这首作品无疑是不成功的;但是,施特劳斯敏锐的创作力,熟练的谱曲技巧,组织结构的节俭性以及和声色彩的独特性,赋予这首作品力量和美,自问世以来,一直取尼采而代之。施特劳斯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法国克福最后一次排练后,他写信给妻子说:“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是最光彩夺目的,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 … 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 … ”这听起来似有自鸣得意之虞,但在当时确实这么写了。这或许是职业指挥家激动的反应,而不是作曲家的沾沾自喜。

1894 年2 月,施特劳斯在魏玛首次萌发用音乐草谱《查拉图斯特拉》的构想。1895 年7 月9 日的一则日记,表明他在构思《查拉图斯特拉》 。他写道:“构思一首新的音诗:默想。灵性的感受。认识。礼拜仪式。怀疑。失望。”1895 年12 月7 日,他开始认真创作,并于18 %年7 月17 日完成了缩编谱。大总谱是在18 %年2 月4 日至1896 年8 月24 日完成的。在极其动人壮丽的日出序曲(施特劳斯这样描绘序曲:“太阳升起来了。人进入世界,或世界融入人心中。”之后,是下列各乐章的标题:“隐居人”、“极度的渴望”、“欢乐与热情”、“死亡之歌”、“科学”、“康复”、“舞之歌”和“夜游者之歌”。管弦乐团包括四管制,木管乐器,六支法国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两支土巴号,两架竖琴和一架管风琴。总谱’!京人地明晰易懂。施特劳斯兼奏乐器,取得了某种比华而不实地使织体复杂化(如马勒所做的那样)更好的效果。

音诗以管风琴把低沉的c 音延长了四个小节而开始,由此引出了大自然的动机,四支小号奏出c 一g 一c , 接着是大调和小调戏剧性地交替,由定音鼓敲出雷鸣般的三连音。库布里克(stanles Ktlbrick )独具慧眼,他在1 % 8 年拍摄的电影《 2001 年太空漫游》 中采用了这个扣人心弦的经过句,在管风琴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时达到了高潮。人在b 小调中出场:

弦乐用颤音表现出某种预兆不祥的探索,“隐居人”显然在探究宗教,因为在谱例16 后,弱音法国号奏出素歌信经的主题,显然带有讽刺意味。接着融入施特劳斯华丽的管弦乐旋律中,由柔和的管风琴伴奏,弦乐分奏十六个声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施特劳斯独有的风格:通过和声“横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大转调。英国管和独奏中提琴引出‘’极度的渴望”, B 音作为主要的调性而返回,很快就由多调性经过句中的大自然动机的c 大调与之相对比。在这首作品问世之时,这曾引起轩然大波。这次用管风琴奏出的素歌圣母颂歌表现宗教,但被低音弦乐奏出的上冲的主题所拣过,由此开始了“欢乐与热情”的段落。 长号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使这个插段的热情骤减:

1898 年,谢德尔经施特劳斯同意写了一篇分析这首音诗的文章,将这个主题命名为“憎恶”╠ 查拉图斯特拉对纵欲的抗议。纽曼嘲笑音乐可以表达憎恶的看法。然而,从这个主题与b 调和c 调对抗这种严谨的音乐结构的关系来看,可以看出这个主题是能表达憎恶的。b 小调调性使“死亡之歌”的织体带上柔和的色调,使其隐藏在神秘中。在这里,谱例16 试匡再次恢复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动机在小号独奏出辉煌的高潮中返回,然后阴暗遮掩了光线,施特劳斯以“自然与人”的动机为基础的博学的赋格主题表现出他对“科学”的理解,并利用半音音阶的全部十二个音符,编成三种节奏五种不同的调性。但是,他没有让这种忧郁的调子持续很久。谱例16 振奋起来,进入了“康复”诙谐曲。尽管谱例17 几番努力,以重申科学的严肃性,然而,在人的精神充溢中,它没有这种机会,最后它变成降e 调的竖笛奏出的《 提尔的恶作剧》 。一系列颤音和小号声重复着自然动机,表现了喧闹的场面,将音乐转到c 大调的,表现超人跳舞的“舞之歌”的边缘。

施特劳斯在‘舞之歌”这个关键的乐章里,第一次用悠扬的独奏小提琴和幽默的双簧管奏出维也纳圆舞曲。这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施特劳斯没有让塔奇曼抓到把柄来攻击他赞同超人哲学。你能想像超人在舞场跳圆舞曲吗?把毫不相关的事结合在一起很有说服力,表现了巴伐利亚人毫不夸张的幽默。附带一句,圆舞曲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的主题另一次夭衣无缝的结合。双簧管主题的前三个音符是自然动机,另外四个音符属于谱例16 : 为十七个声部的弦乐和两架竖琴谱成的迷人的总谱,最终让位给“康复”插段的酒神赞歌舞曲的返回,接着出现了构想非凡的发展部,其中自然动机与人的主题(谱例16 )两种相对的调性反复相互取代,随着舞曲的节奏逐渐热烈起来,尽管“憎恶”的动机(谱例17 )不断粗暴地插入。谱例16 的一个意气洋洋的陈述,将舞曲带到c 大调自然动机的高潮,在那里与谱例18 汇合。但是,在“夜游者之歌”夜半钟声敲响的时候,主导着全曲的是谱例17 。查拉图斯特拉在诗中,以一种敬畏和狂喜的奇异复杂的心理,表达着战胜灾祸的胜利喜悦。在音诗中,钟声的轰鸣慢慢压倒了谱例17 的表现力。调性也从强烈的c 调滑到柔和的小夜曲般的b 大调了。人的主题(谱例16 )作为一个对位旋律用巴松管奏出,“憎恶”的动机最后一次插入,但是很弱的尾声的和声,把一切冲突的痕迹都抹去了,冲突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所能听到的,只剩下代表人和自然尚未解决的基本冲突,b 调和c 调。长号和低音提琴奏出c 调的自然主题,与b 大调遥远的木管乐器的高和弦相交替,但我们听到的最后乐音,是大提琴拨奏和低音声部的自然主题。

在《 提尔的恶作剧》 和《 唐吉诃德》 中,人们对剧情的了解增加了音乐的欣赏性,而人们在聆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时,甚至连“标题”是什么也没必要记住。近年来<查拉图斯特拉》 备受人们的青睐绝非偶然,在《 2001 年太空漫游》 之前,<查拉图斯特拉》 就开始享有盛名了。这首作品的难度吓不倒当今专业管弦乐团和指挥家,他们喜欢挑战,喜欢总谱。我想听众不了解,也不关心尼采和查拉图斯特拉是何许人也。他们听到的是音色丰富、激动人心、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曲调诙谐、有力,感人至深,旋律很有生命力。对他们来说,这首作品是《 理查·施特劳斯如是说》。

 
 楼主| 发表于 2005-2-5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注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