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权威越多 学术进步越慢 转贴自 http://www.lotop.com/edutown/ReadNews.asp?NewsID=1222
编辑部发学术论文,出版社出书,科研基金会审批项目,常要请专家审评。这本来是合乎道理的事。可是,事情在走到合理的关节时,往往又要走到它的反面。专家一坐到评委的位置上,就成了权威。而学术一有了权威,它的发展就要受制约。这就形成,学术权威越多,学术进步越慢。
春秋战国是我国学术发展史上后代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峰,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学术和文化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可是为什么后代超不过春秋战国呢?原因肯定不止一个,但其中之一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权威。
百家争鸣,这是没有权威的表现。有了权威是权威说了算,还争什么鸣?可以争鸣,正是没有权威。孔子拿尧舜作为道德的楷模,庄子却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社会不可以没有标椎和楷模,但标准和楷模又可以成为枷锁而使人失去本真。两种说法都有它的真理性。幸而当时没有权威,如果有了权威,必不致让庄子的意见发表出来,而是把它一棍子打死。汉代董仲舒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就是权威,结果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不但诸子百家的学术没得到发展,就是儒家本身,在社会地位居于正统的同时,也付出了自身学术得不到发展的代价。
权威可以压制别的流派的学术,也可以压制同行中不同观点的学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过这样的话:“五十年后当有知我者。”这句话中包含了他对自己的学术不为当时主流认同的苦衷。这是因为,对他提出的古音学说,虽有极少数人相信,但当时的权威人士、翰林院检讨“毛奇龄辈自负该博,未肯相许”(清儒江永语),大多数人也就不肯相信。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其中有的在1643年就成书,全书也最终于1667年刻成。可是直到江永在他1759年左右成书的《古韵标准》中肯定了顾炎武的学说,接着又有江永的弟子戴震、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等沿着顾炎武的路子走下去之后,顾炎武古音研究的方法、主张才逐渐被学术界肯定,成为主流。虽然顾炎武的学说最终被人们承认,毛奇龄辈的古音学说最终被淘汰,但如果没有那些“自负该博,未肯相许”的毛奇龄辈,清代古音学研究此阶段何至于有长达一百年的徘徊?
学术权威在压制不同流派、不同观点学术的同时,也必然要抬高自己的流派或与自己同观点的学者的学术。有人指出,美国国家基金会所立的评议系统是“一个‘哥儿们系统’,项目主管人要靠他们在学术界的熟人来审查他们的经费审请。这些熟人们推荐他们的熟人来当评议人。……它常常窒息新思想和科学突破”(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
权威是否也可以容纳异派或不同观点的学术呢?可以的。如清代乾嘉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段玉裁,写了几千字的论韵书信,与出身平凡的后学江有诰相互讨论古音问题,在为受到江有诰批评的自己的主张辩护的同时,也承认江有诰对自己学术观点的纠正补充,并称赞他“沈潜好学”。不过,这时候“权威”就不是权威,这种情况下他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考虑,他不把自己当权威,人们也因为学术界中有了与他平等的学术而不认为他是权威,而只是把他当作专家。
权威一旦不容纳异派或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术,而只承认同派或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学术,学术的发展就受扼制。学术权威就个人来讲是他学术发展到自己的高峰才成为权威,可是就整个学术发展史来讲,学术权威个人达到的只是相对的时代高度,个人的研究领域也只是很狭的一个局部。而客观的规律决定,学术如果还要发展,学术领域如果还要扩展,是要靠学术权威之后的新手、未知名者来完成的。但是这些新手、未知名者的学术成果要让不容异派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术的权威审评。因此,学术权威越多,学术进步就越慢。
《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7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