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设计理念: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课时:《阿里西里》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熟练演唱歌曲《阿里西里》。
2、对音的高低及组成的旋律有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启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
2、认识打击乐器及其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播放有关彝族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彝族的特点。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交流)
2、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3、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4、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5、小声跟伴奏演唱歌曲,跟伴奏反复唱几遍,注意音准。
6、创新表现,处理歌曲。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7、为歌曲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拓展延伸,表现歌曲。
1、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掌握其演奏方法。
2、用这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在课后,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少数民族的歌曲,唱一唱。或者通过诗歌朗诵、或者创作、或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二课时:《转圆圈》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阿里西里》。
2、能安静的聆听音乐《转圆圈》,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并即兴表演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感受音乐,边听边做动作。
2、通过演唱、欣赏、音乐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阿里西里》。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3、老师给予鼓励。
三、新授
1、导入:听音乐做游戏,播放歌曲《转圆圈》,教师跳舞,学生可以自由跟着跳。
2、出示歌曲名《转圆圈》,教师进行介绍。
3、初听音乐,让学生安静的欣赏。
4、复听音乐,让学生随音乐拍手或做一些音乐舞蹈,感受这首歌曲是优美的还是欢快的。通过听来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四、创编活动
1、播放歌曲,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教师进行表演,边唱边舞,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
2、生分组设计舞蹈动作并展示,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学生小声哼唱,并加入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模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2/4 ×× ××│×× ××│ × ×× │ × — ‖
五、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三课时:《拔河》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弹性和有力度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拔河》。
2、聆听音乐《踢毽子》,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感受音乐,边听边做动作。
2、歌表演《拔河》、《踢毽子》时,能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毽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阿里西里》。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三、新授
1、导入:听音乐做游戏,播放歌曲《踢毽子》。
2、踢毽子是一项体育活动,同学们还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同学们回答)
3、初听音乐,让学生安静的欣赏。
4、复听音乐,让学生随音乐拍手或做一些音乐舞蹈,感受这首歌曲是优美的还是欢快的。通过听来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四、学唱歌曲
1、谜语导入:“一跟绳儿长又长,小朋友们站两旁,拉拉队员加油忙,一、二、三、四齐努力,团结一心力量强。”
2、聆听歌曲《拔河》的范唱录音,边听边引导学生描绘拔河场景,为正确的表现这首歌曲打下基础。
3、播放歌曲录音,找学生上台做徒手拔河的游戏。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5、教师领唱、学生齐唱,学生领唱、齐唱。(反复练习)
五、创编活动
1、歌表演:播放歌曲,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教师进行表演,边唱边舞,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
2、分组设计舞蹈动作并展示,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学生小声哼唱,并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组织比赛的形式巩固歌曲。
六、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四课时:《布老虎》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
2、聆听音乐《士兵进行曲》,能按节拍敏捷的做出种种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让学生能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模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2/4 ×× ××│×× ××│ × ×× │ × — ‖
3、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拔河》。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4、老师给予鼓励。
三、新授
1、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布老虎是儿童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睡觉时还有老虎枕头……
2、引导学生说出小时侯玩过的动物玩具。(同学们回答)
3、初听音乐,让学生安静的欣赏。
4、复听音乐,引导学生分辨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貌似凶猛的,一个温柔可爱的。
四、音乐活动
1、聆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2、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示,并做动作。播放歌曲,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教师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
3、师生合作。(反复练习)
4、学生分组比赛,模仿木偶兵的形象。
五、在音乐声中,学生列队行进,模仿玩具兵的形象走出教室。(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五课时:《士兵进行曲》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了解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2、聆听音乐《士兵进行曲》,能按节拍敏捷的做出种种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让学生能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模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2/4 ×× ××│×× ××│ × ×× │ × — ‖
3、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拔河》、《阿西里西》。
三、欣赏感受乐曲
1、提问: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2、聆听音乐,分辨两个不同的老虎的形象,进一步理解音乐,说说感受。
四、音乐活动
1、聆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2、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示,并做动作。播放歌曲,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教师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
3、师生合作。(反复练习)
4、学生分组比赛,模仿木偶兵的形象。
五、在音乐声中,学生列队行进,模仿玩具兵的形象走出教室。(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五单元 动画城
设计理念
本单元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与创造性因素,在开放与动态的学习活动中,突出了“审美为核心,音响感知为前提,情感体验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音乐学科特点。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艺术与情感和谐美的情景中,自由想象、自由创作、自由表现,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活动中沟通了情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
第一课时:《快乐的小木匠》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快乐的小木匠》,鼓励学生创编歌词并用动作表现歌曲。
2、通过优秀的动画片音乐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2、启发学生大胆表现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发展学生的肢体语言。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听音乐做律动。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导入:讲故事
2、发声练习: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3、节奏练习:
2/4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4、听歌曲《快乐的小木匠》的范唱。
5、用“La”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6、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小声跟着伴奏演唱歌曲。
7、提问:那些词语表现了木匠劳动的情形?(“嚓嚓嚓”“沙沙沙”)。
三、创编活动
1、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凡的工作是不引人注意,但人们又离不开它。(讨论、交流)
2、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些行业工作的环境、工具、声音、姿态等列举出来,改变成歌词,唱一唱并表演创编的歌曲。
3、学生自评,老师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二课时:《三个和尚》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集体团结和互相帮助是很重要的。
2、通过优秀的动画片音乐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多聆听音乐,体味音乐的神奇魅力。
2、启发学生大胆表现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发展学生的肢体语言。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听音乐做律动。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快乐的小木匠》。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三、欣赏乐曲
1、导入:边听音乐边讲故事。
2、前奏部分:“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3、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来到寺院……”
4、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来到寺院……”
四、创编活动
1、继续听音乐,由学生把故事讲完。
2、请大家思考:乐曲中和尚的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使用了哪几种打击乐器?
3、播放音乐,表演故事情节。
4、老师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五、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三课时:《大风车》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弹性和有力度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大风车》。
2、聆听音乐《蓝皮鼠和大脸猫》,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感受音乐,边听边做动作。
2、启发学生大胆表现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能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毽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复习歌曲《快乐的小木匠》,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三、新授
1、导入:听音乐做游戏,播放歌曲《蓝皮鼠和大脸猫》。
2、初听音乐,让学生安静的欣赏。
3、复听音乐,让学生随音乐拍手或做一些音乐舞蹈,感受这首歌曲是优美的还是欢快的。通过听来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四、学唱歌曲
1、导入:我们每天都看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那你们有没有留意节目的主题曲是什么啊?(生回答《大风车》)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少儿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聆听歌曲《大风车》的范唱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
3、播放歌曲录音,找学生上台跟着音乐做律动。
4、节奏练习
2/4 ×O ×O │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6、教师领唱、学生齐唱,学生领唱、齐唱。(反复练习)
五、创编活动
1、歌表演:播放歌曲,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教师进行表演,边唱边舞,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
2、分组设计舞蹈动作并展示,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学生小声哼唱,并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组织比赛的形式巩固歌曲。
六、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四课时:《一只鸟仔》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鸟是人类的朋友,本课以鸟为题材让我们“唱鸟”、“爱鸟”、“护鸟”,增强环保意识,增进自然常识,提高审美趣味,发展联想。
2、运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到课外、校外去收集鸟鸣的录音,以实际行为去做好爱鸟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2、通过听辩、曲调接龙等形式,提高音乐基础能力与即兴创作的水平。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复习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和《大风车》。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一只鸟仔》范唱。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
2、学习四分休止符,音乐中用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表示就是“0”,四分休止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3、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4、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5、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6、创新表现,处理歌曲。(交流、处理、试唱)
四、音乐活动
1、跳格子游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欣赏音乐
1、初听《空山鸟语》,思考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二胡)感受二胡的音色。
2、介绍刘天华的成就。
3、复听歌曲并提问:曲中除了“空山”、“鸟语”外,还有什么?是否有人在其中。
六、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
第五课时:《草原上》 备课日期 月 日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其他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在小组集体活动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创编活动,节奏练习,旋律片段创作。
教学难点: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大风车》、《一只鸟仔》。
三、导入
1、聆听音乐《草原放牧》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等等(放《草原放牧》flash给学生看)。
2、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师:草原是不是很美丽呀?
生: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3、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播放歌曲《草原上》的录音)
4、听一听、想一想《草原上》和《小酒窝》在情绪、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A、优美、舒展地、宽广
B、欢快、活泼地、紧凑
四、学习歌曲《草原上》
1、进入新课:(师)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内蒙民歌的特点。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八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小声的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4、听辨音的长短:(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请同学回答。(生)高、照、跑、叫、壮、肥。
5、实践活动:(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6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五、拓展
1、进一步掌握风格,播放一段蒙古舞蹈《我也来当小骑兵》,让同学们留意看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
2、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六、课堂小结
内蒙古人的性格开朗, 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内蒙古草原参观活动结束了,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课时小节及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