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设计(修改后)
教学内容:
省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六课《摇篮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 指导学生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演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感受平静、徐缓、优美的旋律和亲切、宁静的气氛。
B、 通过对不同《摇篮曲》的演唱和欣赏,体会并小结《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的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
通过《摇篮曲》的演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母爱,并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音色演唱歌曲,突出宁静、安详的意境,寄托母爱。
2、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并归纳《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的风格特点。
学生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经过五年多的音乐学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中简单运用。也了解一些世界著名的歌曲和乐曲,比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对他们来讲也是比较熟悉的。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一首抒情的世界名曲,旋律优美、宁静,又带有轻微的摇曳感。主要通过轻柔的力度、柔和的音色、徐缓的节奏等音乐要素表现“妈妈哼着小曲哄孩子睡觉”、 “宝宝在妈妈怀里安静入睡”的甜美意境,给人留下无穷回味和遐想,充分体现了音乐艺术所蕴涵的美。
设计意图:
1、总体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对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的分析出发,遵循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参与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面向全体,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等原则,突出本首歌曲“妈妈哼着小曲哄孩子睡觉”、 “宝宝在妈妈怀里安静入睡”的甜美意境,抓住歌曲中“速度” 、“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组织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在演唱和聆听中感受母爱、寄托母爱,并获取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的风格特点。
2、具体教学构思:
(1) 从情况创设入手,让学生在轻柔、宁静、优美的音乐氛围中展开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并注重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2) 充分挖掘歌曲中所蕴涵的音乐美,运用“轻柔、优美的音色”、“演唱力度的变化”、“歌曲情绪的把握”、“歌词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等开展教学,使歌曲的意境表现的更完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3) “授之以渔”,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体念、思考、语言描述、动作模仿、讨论等活泼的形式,运用知识迁移,主动探究,获得探索的自由感和满足感。
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开始部分)
1、听舒伯特的《摇篮曲》哼唱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充满感情、音色轻柔优美
二、 摇篮曲的引入介绍及分析处理(基本部分)
1、刚才我们哼唱的曲子大家熟悉吗?那么它是一首什么曲子?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意境?
2、怎样唱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板书:力度
速度
音色
3、知道曲子是谁写的吗?谁来介绍?
4、老师小结舒伯特的生平及歌曲创作的故事,突出摇篮曲所表现的母爱,和音乐家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情感。
5、演唱《摇篮曲》
6、分角色演唱《摇篮曲》、配动作
7、小结什么是《摇篮曲》
三、 介绍和欣赏各类《摇篮曲》,并选其一、二进行简单演唱,总结其风格特点(拓展部分)
1、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a) 听录音、学唱
b) 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音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a) 听录音、学唱
b) 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音色
3、莫扎特的《摇篮曲》
a) 听录音、学唱
b) 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音色
4、其他的《摇篮曲》欣赏
5、讨论、总结《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a) 小组讨论
b) 师生总结《摇篮曲》风格特点,朗诵
四、 结束下课
1、介绍《摇篮曲》另一种形式:器乐曲
2、听钢琴独奏《摇篮曲》下课……
学生在优美的琴声中静静地离开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