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池塘》是去年参加江苏省优秀课比赛准备的一节综合课,后来根据比赛要求,设计了一份说课稿,时间紧,写得不是很满意,不到之处望同行指正
说课《夏天的池塘》
一、 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夏天的池塘》
第一课时
听:《闻着荷花的香气》、《青蛙合唱》
唱:《爱唱什么歌》
动:创造、律动
二、 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的听《青蛙合唱》、唱《爱唱什么歌》都是以小动物的叫声为素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歌曲《爱唱什么歌》旋律流畅上口,歌词简单易学,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2、教学目标
⑴、围绕“夏天的池塘”这一主题展开生动活泼的欣赏、唱歌等音乐活动,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初步学会从大自然中发现美。
⑵、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爱唱什么歌》,通过歌词创编活动,创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4、 教学难点:创编顺畅的、与曲谱相吻合的歌词。
三、 教法
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情境创设法、体验教学法和实践性音乐教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如:在欣赏歌曲《闻着荷花的香气》时,先通过闻花香把学生引到设定的池塘情境中,再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体验了夏天的到来,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表现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学生用眼、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当学生学会歌曲《爱唱什么歌》后,我让他们创编歌词,并通过创设的舞台表现出来。学生们认为歌词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表演时非常地投入,在尽情的歌舞中获得美的感受。
四、 学法
本着以培养人为出发点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地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同时能大胆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
五、 教学过程
总的教学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着以丰富学生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为中心目标,创设了“夏天的池塘”这样一个情景,把夏天的景物融于歌曲、乐曲之中。学生通过听《闻着荷花的香气》、唱《爱唱什么歌》等音乐活动,在池塘边和小动物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他们畅游在动、听、唱、编相结合的音乐世界中,尽情感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
1、 创设情境 欣赏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以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新课开始通过一曲《闻着荷花的香气》,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画面优美、景色怡然的“夏天的池塘”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优美的语言引导使他们身临其境,以至全身性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去。
接着欣赏钢琴独奏曲《青蛙合唱》,感受音的高低。并指导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探讨夏天还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主要的是为后面的创编歌词提供了创作源泉。
2、 节奏入手 学唱新歌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唱好歌曲,我先根据儿童的语言特征有节奏地教读歌词,接着配上歌曲旋律伴奏朗读,再到跟着旋律唱词。由简单入手,借助儿童喜欢的朗读形式,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曲调多用重复的手法,在巩固歌曲时,采用分句接龙唱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曲调重复的秘密,为今后的歌曲分析打下基础。
3、 分组合作 创编歌词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针对这一点,我在新歌学唱之余设计了创编歌词这一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探索、互相协助进行歌词创编。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一环节也是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反馈过程,检验教师实际教学效果的过程。
4、 创设舞台 展现自我
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在完成创编任务后,我紧接着让学生在创设的荷叶型舞台上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无须任何说教,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得到升华。
5、 拓展延伸 深化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整合。我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学习,把自己心中多姿多彩的夏天用画画、朗诵、演唱、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拓宽音乐教学渠道,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强度。
6、 再现主题 律动下课
随着《闪烁的小星》音乐的响起,预示着一天的活动即将结束。最后,学生伴着《萤火虫》的音乐模仿萤火虫飞舞的样子离开教室。使情节流畅自然,充分体现了这堂课的完整性。
纵观整堂课,教师把池塘边一天发生的活动浓缩到一节课之中,让学生从多种角度体验了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被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为热爱音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Post][/Pow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12:09: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