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历程
1、神童时代

人们谈起莫扎特,都喜欢以“音乐天才”或者“音乐神童”相称,而音乐史上可能没有另一个人能比莫扎特更有资格拥有这两顶“头衔”。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兹堡,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非凡才能,这其中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他的父亲里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在发现了儿子身上无与伦比的天赋后,就立即开始系统地教授儿子音乐课程。老莫扎特本身就是当时小有名气的音乐教育学者,拥有丰富的演奏和教学经验,当他把自己所学倾囊传授给自己聪明的儿子后,所显现出的成果自然是非凡的——沃尔夫冈四岁开始弹钢琴、六岁时已经能够熟练演奏并开始尝试作曲,八岁时已经能够创作相对复杂的交响曲作品!有许多故事可以证明“神童莫扎特”的非凡之处,而将这些事迹归结起来就是——超凡的记忆力、一流的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当时的小沃尔夫冈面对一部完全陌生的音乐作品,一般只需要聆听一到两遍,便可以将其总谱完全记录下来;在跟随父亲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中,他也决不会按部就班,反而有许多令其父惊异的超前意识。在这些事实面前,后人依然会不断惊叹——即便出生在音乐世家、即便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系统教育,但在如此之小的年纪便达到这等高超的音乐造诣,除了上帝赐予了这位少年神奇的力量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呢?
老莫扎特虽然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器乐教育家,但在音乐创作上少有建树,而他固定的职业也仅仅是萨尔兹堡大主教手下的一名微不足道的音乐奴仆,收入和名声都极其有限。所以在看到自己儿子在音乐方面拥有如此杰出天赋的时候,强烈的虚荣心促使他要让沃尔夫冈成为家族荣耀的发动机。在小莫扎特六岁那年,也就是公元1762年,里奥波德向自己的主人请了长假,开始带着儿子沃尔夫冈以及十岁的女儿玛丽亚·安娜,开始了旅行演出。在此后长达十年的岁月中,莫扎特家族就以这样“巡游”的方式红遍了欧洲各地。起初是维也纳,而后是德国境内的大城市:慕尼黑、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再后则是荷兰、法国、英国、瑞士以及意大利。作为演出核心的沃尔夫冈·埃玛迪斯·莫扎特更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无以替代的音乐小天使——神童总是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欢呼!每到一处,当地媒体总是给予他们最热情的宣传和最优秀的评价。
这样的旅行演出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比,但实际上却辛苦异常,很多时候莫扎特家族所能赚到的仅仅是观众们的喝彩声,而非实实在在的金钱或财物。老父亲里奥波德却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他的虚荣心,殊不知却让尚处少年时期的莫扎特那孱弱的身体吃尽了苦头。甚至有传记作家认为,沃尔夫冈在年少时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破坏了他原本就不强健的体质基础,加之性格中的某些缺陷,促使了莫扎特的英年早逝。但每一件事务总有其两面性,在这段旅行演出生涯中,小莫扎特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欧洲各国不同的文化底蕴以及音乐传统也让他收益颇丰。尤其是先后三次的意大利之旅,使莫扎特深受意大利音乐的影响。在旅途中,除了演出之外的时间,他不忘汲取养分,并发挥自己的创作天赋,写出一部又一部作品,而这些作品体现出一个特点——莫扎特开始尝试将欧洲各种不同的音乐格调加以融合、意在开辟属于自己的音乐新天地。同时,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也让他早早地看到了人世间许多浮华、虚假乃至阴险的面目,成就了莫扎特在性格上的早熟,以小小年纪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多少带有些讽刺色彩的歌剧,便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体现。
2、与大主教的决裂
莫扎特的童年是光荣灿烂的,虽然期间不乏困顿和艰难,但“神童”的光耀却始终笼罩在他的头顶。每个人都会成长,童年是不可能永恒的!对于莫扎特而言,这个关于“神童”的传奇结束在1771年,这时他已经十五岁。沃尔夫冈与父亲结束了新一轮的旅行演出回到故土萨尔兹堡,父子俩似乎已经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做秀”。为生活所迫,老莫扎特成为了新任大主教柯洛列多手下的音乐仆役,儿子则作为他助手,发挥自己在作曲方面的长处。他们不得不按照主人的吩咐进行音乐活动,即便行事谨小慎微却依然不时要受到侮辱和谩骂,无论是自由还是尊严都受到了极大的侵害。从巡演时的一呼百应,到如今的惨淡经营,反差之大令父子二人唏嘘不已。里奥波德自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日后也肯定无法忍受这样的主人,所以他想方设法要陪同儿子再次去国外进行演出活动,也想让儿子在外面的世界寻找更好的出路和职位。然而“神童”已经长大成人,虽然他的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虽然他的演奏技巧越发精炼,但关注的人群却非常有限——人们不再买这个昔日“神童”的帐。莫扎特父子开始明白,年少时所创造出的辉煌,多源自“神童”的名号,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求得消遣而来看热闹,而非出自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喜爱!而当莫扎特不再幼小、失去了年龄的资本,那些肤浅的喝彩与并不真诚的欢呼也就渐行渐远了。
即便自己非常努力,但莫扎特依然无法在萨尔兹堡之外的土地立足,而每次当父子俩巡演归来,大主教柯洛列多对他们的态度便越发恶劣,他无法忍受自己出钱雇佣的仆人三天两头请假朝外面跑,而不为自己服务。从1777年开始起,柯洛列多便不再允许里奥波德请假,这样老莫扎特就无法陪同儿子一起外出巡演。失去了父亲的照顾,这一年莫扎特只能在母亲的陪伴下前往法国演出。但要知道,沃尔夫冈从小就是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的,如今离开了里奥波德,年轻的莫扎特在众多挫折中免不了有些迷失自我。更令人心碎的是,在法国期间,他的母亲又不幸病逝!沃尔夫冈只能在第二年回到萨尔兹堡,并暂时失去了外出巡演的机会——母亲去世,而父亲又因不敢得罪主人而失去了自由,两个至亲都无法再陪同他远行。不久之后,沃尔夫冈只能继续开始在大主教手下工作——正式担任宫廷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兼副指挥,当然还要作曲。莫扎特显然知道大主教不是个好对付的人,但因为生活所迫,万般无奈下他不得不这么去做。
其实多年以来,柯洛列多一直不喜欢这个年轻人,用现在的话说,因为莫扎特“太有个性”。在刻板而传统的大主教眼中,其作品所体现出的许多“前卫”元素显得过于“叛逆”!而且柯洛列多心胸狭隘,他妒嫉莫扎特的名气和才能,因此仗势欺人,处处与莫扎特作对,动不动便使用谩骂和暴力,企图用自己的强权让对方屈服,从而让莫扎特能一心一意成为自己的奴仆。然而他却小看了沃尔夫冈,莫扎特并没有被大主教施加的压力所吓退,因为各个方面都在给予他勇气和力量,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乐迷;最重要的是,在他的脑海中有无穷无尽的优美韵律和感人乐思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些宝贵的财富无疑是莫扎特最坚强的精神支柱!而且即便柯洛列多对他的行动进行种种限制,但莫扎特依然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华以及个性魅力,扩大着自己的社交圈,并让自己的音乐创作更大程度地流传。
但长期的压抑让莫扎特心中免不了郁闷之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越发积聚起来。这时候,年迈的父亲已经很少能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而沃尔夫冈又急切地想冲出牢笼实现自己心中更多的创作理想。终于在1781年,25岁的莫扎特作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与大主教决裂!这个年轻的音乐家冒着忍受贫穷、挨饿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为了自由和理想,向大主教柯洛列多递交了辞呈。这次他无比坚决和勇敢,任何人都无法奉劝他回心转意。这样做的结果是必然的——莫扎特获得自由之身,但接下去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未知的命运。在那个时代,脱离宫廷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无疑是自寻灭亡,莫扎特的前辈海顿,便忍气吞声地终生受贵族们的指派进行创作。敢于和宫廷贵族翻脸的,莫扎特无疑是第一人!只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换来面包,是摆在他面前最直接的问题!
3、维也纳时期

脱离了大主教的魔爪,莫扎特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未来的生活又将何去何从?他准备到维也纳发展。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莫扎特有多方面的考虑。原因之一则是因为他此前喜欢上的一个拥有甜美嗓音的女孩儿阿洛伊齐亚,当时也正定居在维也纳。1782年莫扎特开始了在这里的生活,没有了父母的照应,他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由于没有了来自上层阶级施舍的固定薪水,作曲家不得不以自己加倍的辛劳来换取生活必备的物质条件,所以起初一段日子莫扎特生活的非常艰苦,每天早起开始曲目创作,下午教授音乐课程,晚上则是演出时间,演出完毕后回家继续创作到深夜。他近乎卖命的工作,支持他的是生活压力以及大脑中源源不绝的乐丝。
沃尔夫冈心仪的姑娘阿洛伊齐亚的父亲韦伯是莫扎特早年结识的朋友,如今同在一个城市的他俩可以经常见面了,当然莫扎特更愿意见到的其实是阿洛伊齐亚。韦伯看到这位年轻才俊如今的窘迫境遇,也心生同情,便邀请他前去自己家中居住,以便给予更多生活上的照顾。莫扎特当然是求之不得,爽快地答应下来,在韦伯那儿他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温暖。这时候莫扎特一直挂念着的阿洛伊齐亚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歌剧女高音演员,并嫁给了一位宫廷艺术家,所以沃尔夫冈逐渐把目标转向了韦伯的小女儿,也就是阿洛伊齐亚的妹妹——康斯坦兹。两人朝夕相处下很快相爱,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在1782年8月4日这天和恋人举行了婚礼。
新婚是令人感到幸福和愉快的,这让沃尔夫冈的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和阳光,其音乐创作事业也终于获得了转机。莫扎特在钢琴作品方面的创作风格进一步成熟,技巧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维也纳民族剧院的建成给了这位音乐天才以大展才华的机遇——莫扎特受剧院之约创作的歌剧《后宫诱逃》获得极大的成功,也为他本人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这时候的莫扎特和他的音乐作品重新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令人感到尴尬的是,这仅仅只能稍稍改善作曲家的生活境遇,莫扎特潦倒的状态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残酷性——作为艺人你一旦失去宗教、贵族或是皇帝的支持,即便在民间生根发芽,但依旧很难开花结果。对那个时代的作曲家而言,最好的出路莫过于成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宫廷音乐家,但莫扎特却没有太多的机会,因为他和皇族的关系一向比较疏远,而那些现任的宫廷音乐家们则大多妒嫉莫扎特,唯恐这个才华横溢的家伙一旦得宠自己便可能无立足之地。非但根本不可能有人在皇帝面前推荐莫扎特,某些心理阴暗者甚至采用种种不光彩的伎俩阻止莫扎特进入宫廷音乐圈,并试图把他逼疯。这些丑陋心灵的代表是一个名叫萨列里的宫廷乐师,他与莫扎特之间的斗争和摩擦颇富戏剧性,甚至于当代人在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中也对这段历史加以了浓墨重彩般的描写。
这一时期的莫扎特一直把歌剧当作自己最高的创作理想,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期待着红火的演出能为自己带来相对丰厚的收入。1783年,对于莫扎特而言最重要的事件是结识了洛伦佐·达·蓬塔——一位出色的歌剧脚本作家。两个在各自领域都堪称天才的年轻人,在创作理念上的一致以及对相互才能的认可和仰慕促成了几部重要作品的产生。
1786年二人初次合作的《费加罗的婚礼》一炮打响!这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莫扎特一生创作中的高峰,为此他得到了观众们热情的掌声和评论界一致的赞誉。但辉煌的盛况却依然没有为他带来如斗的金钱和财富,作曲家竭尽心血的创作,换来的只是数量极其有限的报酬。在布拉格,《费加罗的婚礼》让大众疯狂,而莫扎特换来的仅仅是一纸新歌剧的委约书以及来年作品问世之后将在布拉格举行首演的承诺。此时的莫扎特过得依然贫瘠,不得不继续为生存而忧愁。这一年他还计划以自己的名义举行一场音乐会,但只有一个贵族愿意为之支付赞助费用。不得已,莫扎特只能靠出卖手稿、到处借债并举家搬迁到条件更差的住所,以期解决经济危机。也正是在这一年,老父亲里奥波德离世,更为沃尔夫冈的生活增添了一丝阴影。
但是莫扎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继续着自己的工作。第二年,也就是1787年,他和达·蓬塔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唐璜》问世。根据前一年的约定,这部作品在布拉格举行了首演,并再次获得成功,莫扎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戴和英雄般的欢呼。但与此对应的讽刺现实则是,打这之后莫扎特的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1788年,虽然莫扎特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声誉获得了皇帝约瑟夫二世赐予的宫廷乐师职位,但薪水却并不高,而且宫廷对这位天才作曲家的要求也仅仅是创作一些专供娱乐的舞曲而已。种种这些,都令莫扎特感到很不快活。这年夏天又一个坏消息袭击了身体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莫扎特——六个月大的小女儿突然夭折,在无比悲伤的情怀下,作曲家创作了一生最后的三部交响曲。
随后的两三年,莫扎特的生活一直处于挣扎状态,这种状态也在侵蚀着他的创作状态。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为社交聚会和宫廷舞会写下了许多毫无内涵可言的应景流行作品,但创作这些所得的收入,对莫扎特的生活开支而言,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当时莫扎特自己曾写过一句很无奈的话——“我的天,即使是最凶狠的敌人我也不愿意让他处在我这样的情况”。
4、最后的岁月
到了1791年,他已经濒临破产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一系列看似可以改变作曲家状况的创作委约却无形中加速了莫扎特早逝。先是年初受维也纳剧院的委托开始创作新歌剧《魔笛》;到7月份时一位神秘人士登门拜访,送来了一封匿名信,请求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作曲家可以自己决定报酬的数目,但绝对不能询问到底是谁委托创作这部作品,看在钱的份上,莫扎特也应允了;9月份波西米亚即将登基的新国王里奥波德二世派人命令莫扎特创作一部意大利悲剧《狄多的仁慈》,碍于皇权他也没有拒绝的可能。三部委约接踵而来,即便如莫扎特这般天才的作曲家,依然感到了无穷的压力,这时候他虚弱的身体也多少局限了他的创作精力。
三部作品中,以《狄多的仁慈》创作规模和难度最小,莫扎特便携着妻子和一位得意的学生赶往布拉格。在学生的协助下,短短十多天就完成了创作,但期间的辛劳和苦闷也是可想而知的。演出之后,观众反应冷淡,以彻底失败告终,再次打击了莫扎特已经脆弱无比的心。他来不及从失望中走出来,又迅速赶回维也纳,因为还有《魔笛》在等着他。车轮战式的创作在继续着,也在持续考验他虚弱的身体。
令人欣慰的是,1791年9月30日,这部歌剧终于首演成功。但莫扎特依然无法得到片刻的休息,还有那部神秘的《安魂曲》在等着他。虽然已经近乎绝望,虽然已经身心俱疲,但他依然在坚持着。或许是一种无形的宿命,莫扎特最终没能完成自己最后的这部作品。11月末作曲家卧床不起,12月5日告别人世,走完了他人生短短36年的历程!《安魂曲》成为了莫扎特自己为自己创作的葬歌,学生居斯麦耶尔根据老师留下的草稿,并遵循莫扎特的创作风格,补完了整部作品。
莫扎特走得很落破,葬礼举行的非常潦草,只有少数几个挚友和学生赶来参加。而且莫扎特只能和大多数穷人一起被埋入贫民墓地,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的遗体和其他十多具尸体被混杂在一起葬在一个没有墓碑的坟茔中。据说多年以后,莫扎特的尸骨被取出,单独葬入了一个墓穴。但对于这具遗体是否属于莫扎特本人,目前还是一个谜。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尸骨是否属于莫扎特本人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众多优美动听的旋律,他会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以上这些,也这就是莫扎特,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一个英雄人物同时也是悲剧人物的一生。
二、天才个性
莫扎特的作曲才能举世公认,人们往往用一种神化的眼光去看待他。没错,在艺术上莫扎特是神,但在现实中他依旧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缺点。但因为他的杰出成就,人们便更愿意看到他身上纯真、善良、正直的一面,许多传记和电影也力图把莫扎特塑造成一个无比聪颖、个性完善的艺术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莫扎特身上也有许多弊病和缺点,这些问题与其创作生涯也有着密切关联。有人说艺术家的大脑往往都有些悲剧性的神经质,莫扎特并没有散发出过多的悲剧色彩,但相反某些时候的玩世不恭、恃才傲物乃至恶作剧心态,让他也不断遭受着考验;成年之后的他虽然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好发脾气、反复无常、性情冲动,并且时而慵懒、放纵。
不过有些个性弊端对莫扎特而言,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成就,就算有负面影响也往往比较轻微。他一生写下众多的音乐作品,但成年后的莫扎特有些时候居然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比较懒惰的家伙。因为对于创作,他往往要到演出、排练前的最后一刻才会把音符谱写到纸上,幸而他有一挥而就的神奇能力,甚至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停下来回忆、思考。其实,莫扎特通常在无所事事或者看似闲暇的状态时,已经将一部作品构思出来,但却直到最后才会动笔。如果他觉得连动笔记录的必要都没有,莫扎特甚至会在音乐会上将空白的谱子放在钢琴的谱架上,完全凭借自己非凡的记忆将乐曲演奏出来。哦,或许也只有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才会在如此慵懒的状态下,依旧硕果累累。
莫扎特喜欢搞恶作剧,这一个性充分体现在他的某些创作中。譬如他曾为一位淳朴厚道的圆号演奏家题写过好几首圆号协奏曲。其中独奏部分对演奏家的要求非常之高,莫扎特明明知道这位圆号手的水平并不高超,却故意在曲目中加入一些对技巧要求非常严格的段落,以期捉弄、为难这位圆号手。虽然创作本意有点挖苦别人的意思,但这几首圆号协奏曲却因此而显得与众不同、别具风韵。人们知道了这段背景后,在同情那位圆号演奏家的同时肯定不会去埋怨莫扎特,因为他为我们带来了天籁。
又如编号为K.522的小夜曲——《音乐玩笑》,这部怪异的作品其实是莫扎特为纪念其父里奥波德而特别创作的。里奥波德一生都喜欢对同时代那些创作能力平庸的同行们发表尖酸刻薄的评论,他曾要求莫扎特用音乐的形式把这种嘲笑表现出来。在父亲去世后,莫扎特为敬一份孝心从而创作了这部《音乐玩笑》。作品充满着不和谐,听上去甚至有些杂乱无章,实际上莫扎特正是用这种特殊的手法描绘出一个充满着喋喋不休和虚情假意的闲聊的场景,以映射讽刺那些无聊和庸俗的音乐同行们。曲目中那份即兴、随意而调侃的风格,无疑是莫扎特所独有的。也只有这位不拘小节、充满着叛逆精神的年轻人能写出如此意味的古典作品。
可惜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几年,窘迫的生活状态让作曲家的道德防线彻底崩溃。由于经济艰难,他时常借酒浇愁,并有传闻说他与歌剧女演员厮混。这种种放荡行为,加速了他原本虚弱身体的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英年早逝并非“天妒英才”,而是自己个性的弱点加速了自己生命的完结。
三、创作全貌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在协奏曲领域,他几乎为所有当时可用的西洋乐器谱写过作品,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个杰出的整体,被认为再无人能突破其价值,其中不少中晚期作品更可列入最伟大作品的行列。5首小提琴协奏曲全部完成于1775年他19岁那一年。4首圆号协奏曲虽然算不上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创作,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留传下来且广受欢迎的圆号与乐队作品。除此之外,莫扎特还为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低音管)、长笛、竖琴创作过协奏曲,几乎每一部都获得成功,其中尤其以作曲家去世前不久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感人至深。可以说,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发掘乐器音色特点最全面的作曲家。
莫扎特的交响曲一共有40多部,其中大多数创作于少年和青年时期,整体艺术价值不如他自己的钢琴协奏曲,但晚期作品依然堪称交响曲历史上的精品。其中以第35号“哈夫纳”、第36号“林兹”、第38号“布拉格”、第39号、第40号以及第41号“朱比特”这六首最为著名,早期作品中则以第25号最显功力。同时,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也是其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夜曲中以第6号K.239、第9号K.320以及G大调的K.525最受听众们的欢迎;编号K.136-K.138的三部嬉游曲则在同类题材中最常被演奏和录制。
在室内乐方面,莫扎特的创作同样巍为壮观。他总共作有17部钢琴奏鸣曲、30多部小提琴奏鸣曲、20余部弦乐四重奏、6部弦乐五重奏、6首钢琴三重奏、4部长笛四重奏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小品。声乐作品方面则以诸多优秀的弥撒曲为代表,以最后那部的《安魂曲》作为杰出成就的体现。歌剧更是莫扎特一生创作的重头,其中《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是较早期的优秀代表,此后的《唐璜》、《女人心》、《魔笛》则象征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多达六百多部,后人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了详细的作品目录。目前公认并通用的目录是路德维希·克舍尔在1862年编成的,这个目录包含了莫扎特的绝大多数音乐创作,每部作品都被赋予一个“克舍尔编号”,以“K”或者“KV”为前缀,譬如著名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的“克舍尔编号”就是“K.550”或者“KV.550”。不过克舍尔编写的目录也存在许多错误和纰漏,后人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最新的第六版是由盖格林、魏因曼和西韦尔斯在1964年整理编辑的,标号为“K6”。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发现,同一部莫扎特的作品或许会有两个不同的编号,譬如著名的《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的KV编号为313,但K6编号则是285c。一般而言,在目前的大多数演出活动中以及唱片封套上都采用传统的“K”编号。
四、艺术风格
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将莫扎特和同时期另一位杰出作曲家海顿的作品放在一起做对比,初听时我们会发现两者的艺术风格似乎如出一辙(毕竟他们是同时期、同地域的作曲家);但随着欣赏的深入,莫扎特音乐中蕴藏着的独特灵感便会逐渐闪现出来。如果说海顿作品中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创作亮点是一种长者式含蓄的幽默,那么莫扎特作品表现出的则是作曲家独特的俏皮和明快;而莫扎特个性中那种自由不羁的风格在老实本分的海顿身上也肯定找不到半点痕迹。所以听到后面,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便很好区分——前者遵循传统、强调和谐与内敛,后者力图突破传统、更追求华美和浪漫。这里顺便提一下,海顿与莫扎特两人其实是非常要好的知己,在维也纳时海顿是为数不多能真心看重莫扎特才华并毫不嫉妒的同行,而莫扎特也敬重长者海顿的艺术创作,两人因此结成了忘年之交。
人们谈起莫扎特的音乐,往往用“音乐世界里永远的阳光”来加以形容和赞美。确实,除了少数几部作品,譬如著名的《第40号交响曲》、《第20号钢琴协奏曲》有着一些忧郁、凝重的气息外,莫扎特大多数作品都透出明朗而灿烂的气质。了解过莫扎特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乐观是何等令人钦佩的气质!作曲家的生活过得艰苦而贫困,甚至带有一些悲剧色彩,但莫扎特很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将灰暗生活带给自己的抑郁流露出来。他曾对自己的父亲说,即便自己的大脑中始终萦绕着死亡的阴影,他也不会把这种哀伤、绝望的气氛通过音乐传播给别人。莫扎特临终前不久写下的那部优美的《单簧管协奏曲》便是这句承诺最好的体现——作曲家仅仅在第二乐章显露出一些对尘世的留恋与不舍,首末两个乐章依旧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气息。而如果我们真正深入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甚至会发现不少乐章更具有“笑中含泪”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意境也只有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最深切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释莫扎特的才华及其成就,更无法解释他何以能在如此逆境下写出那般优美清澈的旋律,所以人们宁愿相信,他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音乐天使。莫扎特的音乐是一件无与伦比的精美艺术品,但却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相反,它是平易近人、融入生活的——它既华丽又简单、既典雅又质朴、既明快又深刻,这些看似对立的两面性恰好说明了莫扎特音乐深厚的底蕴与内涵。对于入门听众而言,听莫扎特不必担心乏味和晦涩;对于拥有丰厚经验的爱乐者们而言,莫扎特又意味着历久弥新的听感享受和思想升华。让我们一起深入莫扎特的作品,遨游这位天才作曲家的音乐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