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琴,佤族敲击体鸣乐器新品种。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常用。
勤劳纯朴的佤族人民,聚居在阿佤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盛,人们放牧时,为了便于寻找牛的踪迹,便在牛脖子上挂一个用竹筒制成的竹牛铃,当竹筒摇动时便会发出音响。198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的音乐工作者在竹牛铃的启示下,制成了竹制体鸣乐器的新品种——竹筒琴。
用毛竹制作,将长短、粗细、音高不同的十个竹筒,每个竹筒为三节,在中间一节的两侧、 两竹节间,竹筒琴各开一条长方形音孔,竹筒的两端开榫,按一定音列顺序,分别穿入两根较长的 毛竹筒中,排列呈梯形,高音在上,低音在下,平置于木制琴架上。演奏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根木棰,敲击在开有音孔的竹节上。发音清脆、响亮。按五声音阶定音,音列为d、e、g、a、c1、d1、e1、g1、a1、c2。另外两根长竹筒,可用作击节和乐。已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em05]
切克,用稍细小的一节或两三节毛竹筒制作,通高34厘米~46厘米,筒径5厘米~6厘米[图],筒下端留竹节,从竹筒的1/2处左右向上修削成斜口,不开垂直缝隙,上端只留有一片呈三角形的部分筒壁。切克的音高与筒长、筒径和修削的斜口角度有直接关系。用于捕猎到山羊 、小野猪和麂子时敲击。
演奏时,坐奏或行奏均可。行奏时,左手持竹筒下端,筒口朝下,右手执硬木棒或毛竹片敲击竹筒上部。木棒长2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坐奏时,领奏者击三个或四个竹筒,并将竹筒横于腿上,高音竹筒在外,低音竹筒在内,用一手执硬木棒演奏,发音清脆洪亮。七个一组的布姑,由大到小的基诺语名称为尤优、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绕、春女、春卯, 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g-a1。有极少的村寨也使用八个或九个一组的竹筒,它们分别用于捕到母野兽或公野兽时敲击。这是一种合奏乐器,一般多为每筒一人集群演奏,也可四五人 合击,少于七人时,其中有一或两人兼奏两三个竹筒。竹筒用后不保存,用时都临时制作。
竹筒与基诺族的狩猎生活密不可分,其它场合则不使用。按民间风俗,凡捕到大 野兽时,在猎归凯旋途中,人们都要反复唱着《回家调》、《猎获调》,回寨后大家分享猎物时,则唱起《到家调》、《欢庆调》,并用竹筒为其伴奏。竹筒有一定的演奏规律,已形成曲调的固定节奏伴奏型。音色丰富,音响谐和,清脆的竹筒声和粗犷的歌声,融汇于基诺人的欢乐之中。
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基诺族白腊支,将大小不同的竹筒置于架上,制成五音竹筒用于独奏,随演唱曲调敲击简化的旋律,与另外四位执无固定音高的单竹筒的奏 者互相配合唱奏《猎获小调》,生动别致,纯朴粗犷,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基诺族风采。 [em05]
布姑,用较粗大的毛竹筒制作,通高24厘米~36厘米,筒径7厘米~8厘米 ,上端敞口,下端底部留 有竹节,在上端筒壁一侧正下方开有一条垂直缝隙,缝长10厘米~16厘米、缝宽1厘米~2厘米。布姑 的音高决定于筒的长短、筒径大小、缝隙的长度和宽度。用于捕猎到野牛、大野猪和马鹿等较大野兽时敲击。 [em05]
基诺竹筒,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洛克。
在祖国西南边陲景洪县的基诺山,山青林密,气候温和,竹楼点缀山寨,这里是基诺族聚居 的地方。传说基诺人的祖先,是三国时代随孔明南征时被“丢落”的一支人马。清初文献记 载为“攸乐”。基诺族以农业为主,男子酷爱狩猎。竹筒最早是盛水的器具,后来成了西双版纳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狩猎时敲击的响器,用于集体围猎撵山时惊吓野兽。经过基诺族人民 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七个一组的旋律乐器。每当捕到较大野兽时,猎人吹响竹制的“杓北”发出信号,人们便闻讯赶到现场,当即砍下毛竹制成竹筒,一路上边走边敲边 唱边舞,抬着野兽返回山寨。
基诺竹筒,每个竹筒多用一节毛竹制成,一棵大毛竹可做若干个竹筒。一般多由四至七个组 成,以七个一组最为流行,而又以七个竹筒都取材于一棵竹子为佳。竹筒有大小两种,它们 不仅尺寸有别,其式样和用途也各不相同,稍大者称布姑,略小者称切克。
[em05]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 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扁的毡帽。上方钝角正中有一圆 孔,用以拴系绳索吊挂架上或用手提携,下面两个对称锐角向上翘起,底边向外微弧,板体 两面铸有线纹、云纹等多种纹饰。板体大小不等,规格较多,最大者宽60厘米、高50厘米、 厚3厘米~4厘米;最小者宽10厘米、高7厘米、厚1厘米。板体下面两角稍厚,两角中间略薄 ,两个角为敲击部位。棰用铁棍、龙竹根或木制。竹或木制者棰头长21厘米、直径10厘米,棰柄 长27厘米演奏时,左手扶绳,右手执棰敲击,它可借助敲击惯性旋转,声浪缭绕、余音不绝。韵 板主要作为小乘佛教 法 器,用于佛事活动中。大者悬挂于佛堂中,凡开经、诵经、段落终止、收经等都要敲击数声 ;在开坛、收坛等仪式中,大韵板是领奏乐器,然后鼓、忙、镲、海螺等才能齐鸣。当僧侣 起居、餐饮、上下佛堂时也要作为信号敲击。不使用时,将其拴在佛堂内柱上。小韵板用于 大佛爷上街、进寨等场合,小和尚随行边走边击,以示意行路妇女迅速避让。沙弥化缘时也 敲击小韵板作为信号。韵板只用于佛教寺院。
此外,在小乘佛教寺院的佛堂中,还有一种圆形韵板,傣语称镉丹,形状似锣、但无边 框,中央微凸,较锣稍厚的圆形板状体,吊挂于三角形韵板旁。每当大佛爷诵完一段经文, 就要敲击数声,发音明亮,音色纯净、清脆,余音长,传声远,使佛堂充满庄严、神秘的宗 教气氛。这种圆形韵板还用于傣族、布朗族民间打击乐合奏中。 [em05]
木棍琴,是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
聚居在台湾省中部平原地区的高山族阿美部族人民,以农耕为业,每当庄稼成熟时节,就会有多种鸟雀前来捉食粟稻。聪颖的阿美部族人民就将枯木棍或枯竹竿吊挂起来敲打,以惊吓和驱逐害鸟。人们敲击木棍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声音,便成了可演奏曲调的体鸣乐器。
木棍琴由发音体、木架和木棰组成。发音体多用硬质木棍制作,每根长120厘米~160 厘米 、直径8厘米~10厘米,每琴三根。三根木棍的长度和直径均不相同,每根木棍的两端由绳 索吊 挂于木架上,三根等距平列。每根木棍可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相邻两根木棍为小三度关 系。木棍发音不准时,可用刀子修削木棍,音低时可削短两端,音高时则要削细木棍;也可 移动吊挂木棍的绳索进行调整,音低时,绳结向木棍中间移动,音高时,绳结向木棍两端移 动。据台湾东海大学吕炳川教授1966年至1977年的实地考察,在阿美部族的奇美村社中,也 有竹制的琴,即发音体和琴架均用枯竹竿制作,还有竹木合制的琴,即发音体用木棍、竹竿 两种材料,琴架则为木或竹制。木棰用短木棒制成,棰长35厘米~40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两根为一副。
演奏时,奏者坐在木架后面,木棍横悬于奏者腿前,两手各执一根木棰敲击,发音为五声音阶。音域a—a1。民间常用于自击自娱或为民歌、舞蹈伴奏。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 源于惊鸟护粮的乐器,在高山族人民中流传并不普遍,目前只在阿美部族的奇美村社中还保 留着这种古老的木棍琴。 [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7 11:15:4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