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竹筒琴[转帖]

3
回复
88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7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筒琴,佤族敲击体鸣乐器新品种。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常用。

  勤劳纯朴的佤族人民,聚居在阿佤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盛,人们放牧时,为了便于寻找牛的踪迹,便在牛脖子上挂一个用竹筒制成的竹牛铃,当竹筒摇动时便会发出音响。198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的音乐工作者在竹牛铃的启示下,制成了竹制体鸣乐器的新品种——竹筒琴。

  用毛竹制作,将长短、粗细、音高不同的十个竹筒,每个竹筒为三节,在中间一节的两侧、 两竹节间,竹筒琴各开一条长方形音孔,竹筒的两端开榫,按一定音列顺序,分别穿入两根较长的 毛竹筒中,排列呈梯形,高音在上,低音在下,平置于木制琴架上。演奏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根木棰,敲击在开有音孔的竹节上。发音清脆、响亮。按五声音阶定音,音列为d、e、g、a、c1、d1、e1、g1、a1、c2。另外两根长竹筒,可用作击节和乐。已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em05]






切克,用稍细小的一节或两三节毛竹筒制作,通高34厘米~46厘米,筒径5厘米~6厘米[图],筒下端留竹节,从竹筒的1/2处左右向上修削成斜口,不开垂直缝隙,上端只留有一片呈三角形的部分筒壁。切克的音高与筒长、筒径和修削的斜口角度有直接关系。用于捕猎到山羊 、小野猪和麂子时敲击。

  演奏时,坐奏或行奏均可。行奏时,左手持竹筒下端,筒口朝下,右手执硬木棒或毛竹片敲击竹筒上部。木棒长2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坐奏时,领奏者击三个或四个竹筒,并将竹筒横于腿上,高音竹筒在外,低音竹筒在内,用一手执硬木棒演奏,发音清脆洪亮。七个一组的布姑,由大到小的基诺语名称为尤优、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绕、春女、春卯, 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g-a1。有极少的村寨也使用八个或九个一组的竹筒,它们分别用于捕到母野兽或公野兽时敲击。这是一种合奏乐器,一般多为每筒一人集群演奏,也可四五人 合击,少于七人时,其中有一或两人兼奏两三个竹筒。竹筒用后不保存,用时都临时制作。

  竹筒与基诺族的狩猎生活密不可分,其它场合则不使用。按民间风俗,凡捕到大 野兽时,在猎归凯旋途中,人们都要反复唱着《回家调》、《猎获调》,回寨后大家分享猎物时,则唱起《到家调》、《欢庆调》,并用竹筒为其伴奏。竹筒有一定的演奏规律,已形成曲调的固定节奏伴奏型。音色丰富,音响谐和,清脆的竹筒声和粗犷的歌声,融汇于基诺人的欢乐之中。

  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基诺族白腊支,将大小不同的竹筒置于架上,制成五音竹筒用于独奏,随演唱曲调敲击简化的旋律,与另外四位执无固定音高的单竹筒的奏 者互相配合唱奏《猎获小调》,生动别致,纯朴粗犷,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基诺族风采。 [em05]



布姑,用较粗大的毛竹筒制作,通高24厘米~36厘米,筒径7厘米~8厘米 ,上端敞口,下端底部留 有竹节,在上端筒壁一侧正下方开有一条垂直缝隙,缝长10厘米~16厘米、缝宽1厘米~2厘米。布姑 的音高决定于筒的长短、筒径大小、缝隙的长度和宽度。用于捕猎到野牛、大野猪和马鹿等较大野兽时敲击。 [em05]





基诺竹筒,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洛克。

  在祖国西南边陲景洪县的基诺山,山青林密,气候温和,竹楼点缀山寨,这里是基诺族聚居 的地方。传说基诺人的祖先,是三国时代随孔明南征时被“丢落”的一支人马。清初文献记 载为“攸乐”。基诺族以农业为主,男子酷爱狩猎。竹筒最早是盛水的器具,后来成了西双版纳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狩猎时敲击的响器,用于集体围猎撵山时惊吓野兽。经过基诺族人民 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七个一组的旋律乐器。每当捕到较大野兽时,猎人吹响竹制的“杓北”发出信号,人们便闻讯赶到现场,当即砍下毛竹制成竹筒,一路上边走边敲边 唱边舞,抬着野兽返回山寨。

  基诺竹筒,每个竹筒多用一节毛竹制成,一棵大毛竹可做若干个竹筒。一般多由四至七个组 成,以七个一组最为流行,而又以七个竹筒都取材于一棵竹子为佳。竹筒有大小两种,它们 不仅尺寸有别,其式样和用途也各不相同,稍大者称布姑,略小者称切克。

[em05]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 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扁的毡帽。上方钝角正中有一圆 孔,用以拴系绳索吊挂架上或用手提携,下面两个对称锐角向上翘起,底边向外微弧,板体 两面铸有线纹、云纹等多种纹饰。板体大小不等,规格较多,最大者宽60厘米、高50厘米、 厚3厘米~4厘米;最小者宽10厘米、高7厘米、厚1厘米。板体下面两角稍厚,两角中间略薄 ,两个角为敲击部位。棰用铁棍、龙竹根或木制。竹或木制者棰头长21厘米、直径10厘米,棰柄 长27厘米演奏时,左手扶绳,右手执棰敲击,它可借助敲击惯性旋转,声浪缭绕、余音不绝。韵 板主要作为小乘佛教 法 器,用于佛事活动中。大者悬挂于佛堂中,凡开经、诵经、段落终止、收经等都要敲击数声 ;在开坛、收坛等仪式中,大韵板是领奏乐器,然后鼓、忙、镲、海螺等才能齐鸣。当僧侣 起居、餐饮、上下佛堂时也要作为信号敲击。不使用时,将其拴在佛堂内柱上。小韵板用于 大佛爷上街、进寨等场合,小和尚随行边走边击,以示意行路妇女迅速避让。沙弥化缘时也 敲击小韵板作为信号。韵板只用于佛教寺院。

  此外,在小乘佛教寺院的佛堂中,还有一种圆形韵板,傣语称镉丹,形状似锣、但无边 框,中央微凸,较锣稍厚的圆形板状体,吊挂于三角形韵板旁。每当大佛爷诵完一段经文, 就要敲击数声,发音明亮,音色纯净、清脆,余音长,传声远,使佛堂充满庄严、神秘的宗 教气氛。这种圆形韵板还用于傣族、布朗族民间打击乐合奏中。 [em05]





木棍琴,是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

  聚居在台湾省中部平原地区的高山族阿美部族人民,以农耕为业,每当庄稼成熟时节,就会有多种鸟雀前来捉食粟稻。聪颖的阿美部族人民就将枯木棍或枯竹竿吊挂起来敲打,以惊吓和驱逐害鸟。人们敲击木棍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声音,便成了可演奏曲调的体鸣乐器。

木棍琴由发音体、木架和木棰组成。发音体多用硬质木棍制作,每根长120厘米~160 厘米 、直径8厘米~10厘米,每琴三根。三根木棍的长度和直径均不相同,每根木棍的两端由绳 索吊 挂于木架上,三根等距平列。每根木棍可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相邻两根木棍为小三度关 系。木棍发音不准时,可用刀子修削木棍,音低时可削短两端,音高时则要削细木棍;也可 移动吊挂木棍的绳索进行调整,音低时,绳结向木棍中间移动,音高时,绳结向木棍两端移 动。据台湾东海大学吕炳川教授1966年至1977年的实地考察,在阿美部族的奇美村社中,也 有竹制的琴,即发音体和琴架均用枯竹竿制作,还有竹木合制的琴,即发音体用木棍、竹竿 两种材料,琴架则为木或竹制。木棰用短木棒制成,棰长35厘米~40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两根为一副。

  演奏时,奏者坐在木架后面,木棍横悬于奏者腿前,两手各执一根木棰敲击,发音为五声音阶。音域a—a1。民间常用于自击自娱或为民歌、舞蹈伴奏。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 源于惊鸟护粮的乐器,在高山族人民中流传并不普遍,目前只在阿美部族的奇美村社中还保 留着这种古老的木棍琴。 [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7 11:15:4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7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黎语称朗?。流行于海南省东方、保亭、白沙、乐东等地。

  在海南岛的黎母岭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万泉河畔,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黎族的文 化艺术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但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颇为丰富,尤其是传统故事和歌谣更占有主要地位,音乐舞蹈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族人民喜歌善舞,不仅逢年过节、集会喜庆要唱歌,就是平时劳动生产也要唱歌。黎家青年男女更是歌唱的能手。打叮咚 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的特点是简便易学,人人能打。叮咚的声音清脆嘹亮、 雄浑粗犷、淳朴动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它在农业生产上,还曾起过驱赶鸟兽、保护农 作物的重要作用。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 那时,黎家拿起勾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荒林,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玉米和山栏米(是当地一种良种稻米)。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黎族人民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大群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 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聪颖的黎家人,为保卫自己的劳动 果实,便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五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根短木 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

  打叮咚的原始形式,是将木棒吊在田间的树枝上,并用一根绳子系着两根劈开的竹子绑在离 叮咚较远的地方,在打叮咚时中间穿插着打竹子,一拉绳索两根竹子便发出响亮的“拍拍” 声,借着山谷的回音,就可将较远处的鸟兽吓跑。叮咚对猴子最有效,人声吆喝对它无济于事,只要叮咚一响,猴子准会立即溜走。黎族人民还有这样的习惯,往往在打叮咚之前和敲完一段之后,总要说上几句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长期以来,黎家人通过敲击木棒的不同部位,发现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调,为解除夜间山谷中的寂寞,逐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敲打起来,叮咚之声非常动听。久而久之,叮咚便成了独具黎族风采的乐器,打叮咚便 成了黎家日常的一种娱乐形式。1956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现海南省)歌舞团下乡和 黎胞联欢 时,发现了这种演奏形式,经过整理、提炼,取消了竹子,突出了音乐部分,便成了今天人们在舞台上所见到的打叮咚。

  叮咚由木杠和木架组成[图1],木杠是发音体,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 杠长200厘米~240厘米、直径10厘米~12厘米,用绳索吊于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在 海南民间 ,黎家常用当地的“柴即慎”(海南话叫作红麻树)木材制作。每根木杠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上一根为c1、g1,下一根为a、e?1,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音调不准 时,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杠外,移动吊挂木杠两端的绳索也能调节。在黎族村寨,叮咚除 有两根木杠的以外,还有三根、四根或五根的。

  演奏时,奏者站立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两根以上 木杠的叮咚,能奏出更多的音,发音可构成七声音阶,但技巧较难掌握。叮咚敲击的节奏很丰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节奏组织常为对称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 的节奏敲同音反复,作为衬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调,并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运用变奏的形式造成高潮。它和演奏木琴惟妙惟肖,不同的是,木琴是由长短不一的小木块按一定音序编排连接而成;而叮咚则是敲击木杠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音响。 [em05]汪都,又称黄泥鼓、长鼓、横鼓。瑶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

  源于古代细腰鼓,南宋之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代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载:“(排瑶)元霄击锣挝长鼓,跳跃作态,长鼓其形头大中小,黄泥涂皮,以绳挂颈,或云亦古制也。”

  鼓身用整段桐木、杉木挖制而成,两端蒙以山羊皮、黄皮或狗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两端皮面系绳对拉,将七个小竹管分别套入相邻的两条绳索中,移动小竹管可调节鼓皮的张力。汪都呈长筒形,其状与金秀坳瑶族系的公黄泥鼓有些相似。全长90厘米,鼓身中段略细,两端稍粗。一端呈喇叭形,口径22厘米,另一端呈碗形,口径19厘米。鼓身外表涂以红漆,绘有金色民族图案纹饰。

  演奏前,先将湿黄泥涂于鼓面,使两端鼓音相距为四或五度音程,便可发出洪亮浑厚的音响。演奏时,将鼓带斜挂胸前,喇叭形一端鼓面朝向左上方,左手执一竹片击奏鼓面,右手拍击右端鼓面,奏者边击边舞,这就是瑶族《汪都鼓舞》。常两人对奏或多人集体表演,多用于喜庆节日、民俗活动“还盘王愿”和庆祝丰收等场合中。它既是《汪都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em05]

 光吞,是傣、景颇、佤、阿昌、拉祜、哈尼、德昂等族和克木人的拍击膜鸣乐器。傣语又称光秃、光旺。傣语“光”是鼓,“吞”、“秃”均为用拳头捶击之意,“旺”为短小,意为短鼓。佤语称格兰、耿。拉祜语称躺。汉族称象脚鼓,这种是较矮的象脚鼓。广泛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历史悠久。据朱海鹰《象脚鼓探源》考证,光吞是由缅甸中、南部的一种称为韵特的锅 演变而来的,缅语称欧西,意即锅鼓,其出现年代当为公元8世纪之前。傣族与缅族文化接近,缅鼓奏时多在鼓面粘有糯米饭,这一民俗也为光吞所承继。

  鼓身较光亚矮而粗[图],但构造相同。鼓身高度因地而异,西双版纳地区的通高62厘米~85 厘米,德宏地区的通高80厘米~100厘米,西盟佤族的通高73厘米~95厘米。鼓面直径23厘米~28厘米,鼓腰较短、最细处直径11厘米、鼓尾喇叭口直径23厘米~31厘米。

  演奏时,挎鼓姿势和奏法与光亚大致相同,除左右手拍击外,还配合以拳击、腕击、肘击、右脚踢击、膝盖和脚后跟撞击等。音色明亮。有的还在鼓面中心糊上一层糯米饭或粘上一个小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调节音色和音高。奏者边奏边舞,使演奏技巧和舞蹈姿势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著名的《象脚鼓舞》。舞者身挎光吞,在排和光亚的伴奏下,与奏镲者互相对舞(一鼓对一镲),舞姿矫健、变化丰富、技巧高难。尤以甩动鼓尾,更为惊险动人。由于光吞普及傣寨,又在各民族中广为流传,仅傣族演奏光吞的节奏变化就有三十多套,故演奏技巧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傣族地区有比赛光吞的习俗,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 ,村寨之间、佛寺之间要互相对赛。除要比演奏的节奏、音色变化丰富外,还要赛舞姿的矫健与优美。此外,表演者在鼓声不断、节奏不乱、舞步不停、谐韵压律的对赛过程中,互相用脚对蹬,铓、镲也为双方助威,并有围观者的呐喊欢呼,最后以蹬垮对方者为胜,这项活动一直历久不衰。光吞不单独使用,每逢民族节日或喜庆场合,以光亚、光吞为主,有铓、镲参加的打击乐合奏,是傣、景颇、佤、德昂等族和克木人歌舞时离不开的伴奏乐器。

  光吞是傣族人民的良交密友,在夏秋季节的劳动之余、月明之夜,傣家青年男女在院坝上跳起象脚鼓舞,欢快而轻盈的鼓声,传递着爱情的细语,表达出向往的激情。在傣族传统的泼水节里,傣家小伙子敲着象脚鼓尽情欢乐。白天,人们在波光水影间互相追逐、泼水嬉戏,十分热闹。到了夜晚,走进任何一个坝子,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傣家人,敲着挎在腰间的象脚鼓,边唱边跳,互相串门贺年,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em05]

光亚,是傣、景颇、布朗、德昂等族和克木人的拍击膜鸣乐器。傣语又称光酣咬、光克腊。傣语“光”是鼓,“酣”是尾巴,“咬”为长,“光酣咬”意为长尾巴鼓。因鼓身形似象腿,汉族称象脚鼓,这种是最高大的象脚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聚居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澜沧江和瑞丽江畔。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野象成群,有位猎手将一只离群小象带回家中,经过驯养结成亲密伙伴,象能帮助人做各种活计,成为勤劳、善良的象征。一天猎手骑象去打猎,在林中听到风吹空心枯树嗡响,便用笋叶蒙住弹出了动听的声音,回家后便用一段芒果树挖空做起鼓来。做成什么样呢?这时在他脑海里便浮现出大象稳健的步伐,于是就照象腿的形状做成了象脚鼓。 据说第一次敲响时,百鸟闻声起舞,数孔雀跳得最欢。傣家人记下了孔雀的舞姿,编成了优美的孔雀舞,表达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猎人又模仿象的动作,挎上象脚鼓边奏边舞,创造了热情、豪放的象脚鼓舞。

  傣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早在明代中叶,傣族人民曾到祖国内地表演过自己的民族歌舞。明代李思聪《云南通志·百夷传》载:“车里(古称西双版纳的景洪为车里)乐者,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尺长鼓,以手拍击之,间以铜铙、铜鼓、拍板,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这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作者亲赴边疆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其中三五尺长鼓即是象脚鼓,并披露了它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傣族的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跳舞,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鼓?打,‘孔雀’跳, 鼓停,山歌唱。”可见光亚与人民生活关系的密切了。在傣族的传统节日,当你走进西双版 纳、德宏、思茅和临沧等地的傣家寨,犹如来到歌舞之乡,到处能听到“赞哈”(民间歌手) 欢乐的歌声,看见姑娘们优美多姿的舞蹈,青年人则肩挎鼓尾插有孔雀尾羽的光亚边奏边舞。

  鼓身修长,头大、腰细、尾端喇叭形,可分为鼓胸(共鸣腔)、鼓腰(传音孔道)和鼓足(鼓尾)三部分[图]。各地规格不一,高度有别。一般通高160厘米~180厘米,最高者达200厘米,鼓面直径28厘米~32厘米、最大者达38厘米。鼓胸(首端)呈杯形共鸣体,长60厘米左右,下部呈弧形收束与鼓腰相接。鼓腰为空心圆柱体,长100厘米左右,最细处直径15厘米,外表刻有环形纹饰。鼓足呈喇叭口状,其上绘有莲花图案。鼓身多采用一般当地的曼孟树(即芒果树)掏空树心制成,鼓面蒙以黄牛皮,皮面固定在鼓腔边的圆形藤圈上,鼓胸下部收束处也设一小型圆藤圈,用细牛皮条将两藤圈往复勒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控制发音高低。光亚通体绘有颇富民族特色的五彩图案花纹。系于首尾两端的鼓带,制作细致,刺绣精美的民族图案, 鼓带一侧,或缀以金黄的穗边,或织作网状,网上缀以各色绒球。节日期间,鼓身也穿上缀 有彩球的网状“鼓衣”,尾部插一束孔雀羽毛。

  演奏时,将鼓带挎于肩上,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面朝前而高,鼓尾朝后着地,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微弯、足尖着地,身体略向右倾斜。左手扶鼓框边缘,以食、中、无名、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拍击鼓面,右手多击重拍,用半握拳捶击。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等。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掌、膝部也参加击鼓,弯身扭腰、千姿百态。可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复杂的节奏,并可千变万化。旧时,光亚主要在小乘佛教寺院中敲击,用于宗教法事,只敲不舞。嗣后,流传于民间,才出现边奏边舞形式,但也只是奏者单独表演。由于鼓身太重,光亚不单独演奏,它常与铓、镲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纱巾舞》等各种民间舞蹈伴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到农闲时节,各村寨鼓手要进行光亚竞技比赛,佛寺中的僧人也来参加,凡鼓音动听和技艺精湛者都能获奖。在以光亚为主的打击乐队和傣剧乐队中,光亚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

  聪颖的傣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生活积累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鼓语,使光亚能够按照人们说话的声音,敲击出有节奏的语言,能够表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过去每到年节,傣家人就借鼓声痛骂土司和头人统治阶级,常常骂得他们跑出院子来禁止击鼓;如今新生活无比美好,按照鼓和的音响,傣家人编了许多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曲调。[em05]

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两种音响而得名。也称手鼓。是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的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天山腹地最为盛行。

  在南疆叶尔羌河畔流传着达卜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山南北丛林密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有一年,突然出现一条大蟒,凶恶异常,它吞食了附近的鸟兽牲畜。百姓提心吊胆,日不出门,夜不点灯。这事被一位青年猎手达卜知道了,决心为民除害。他带着干粮、弓箭和腰刀,潜伏在森林里,三天三夜过去了,达卜没合眼,却也没见巨蟒的踪迹。第四天,他已十分疲倦,为了不打瞌睡,他砍下一截松枝弯成圆圈,蒙上羊皮,做成一个单面皮鼓,一边用手击鼓一边高声唱道:“哪个牧人不爱草原?哪个猎人不恋青山? 只因蟒蛇侵袭昆仑,牧民日夜担忧祸患。我猛击羊皮鼓引蟒出洞,誓将那凶残的恶魔铲除。 弯强弓举利刃为民除害,剥蟒皮做手鼓让千家敲击。……”达卜的歌还没唱完,仰头猛见一条巨蟒从树上向他扑来。达卜纵身跃起,挥刀砍去,不料砍在树上,他又转身张弓搭箭,射 中大蟒眼睛。蟒带伤挣扎,用尾巴猛抽达卜,猎手被抽倒在地,撞在羊皮鼓上,只听“咚” 的一声,巨蟒受惊败退,达卜急中生智,挥拳猛击羊皮鼓,趁势飞身举刀向巨蟒劈去,巨蟒被拦腰截为两段而死。恶蟒已除,人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生活,维吾尔族人民为了表彰达卜为民除害的功绩,剥蟒皮做鼓,取名为“达卜”。

  达卜源于阿拉伯,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南北朝时我国已有了达卜,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34年)壁画中,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 鼓一声双袖举,雪飘转蓬舞。”生动地描绘了达卜与歌舞的密切关系。《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可见达卜在民间乐队或歌舞中还起着指挥作用。清代,达卜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清允禄等编《皇朝礼器图式》(卷九)中有较详细的记载:“钦定宴飨设回部乐。达卜,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无柄。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以二手击之。”《清史稿》(卷一百一十)载:“达卜,木框冒革,形如手鼓而无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一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黄漆,面绘彩狮,以手击之。”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三十余枚小铁环。自本世纪50年代以后,达卜还多用蟒皮蒙面,使发音清脆响亮[图]。在维吾尔族民间,达卜规格不一,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鼓面直径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达卜多面,其中有大小两面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时,双手虎口托持鼓框,重心在左手上,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由于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和力度有别,便可发出音响各异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也能发出“沙沙”的音响。达卜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传统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边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音响高低顿挫,形成丰富的音乐语言。此外,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发出如铃的声音。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达卜,男女老少都会演奏。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并起着协调乐队高、中、低音和统一节奏的指挥作用。除可合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独奏。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独奏曲有《丰收》等。著名演奏家有阿布力孜·阿克希等。

  乌孜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不论在维吾尔族,还是在乌孜别克族,达卜通常都是由男子演奏。

  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大地上,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丰收、集会或婚礼喜庆之日,各族人民便敲响手鼓、奏起鼓吹乐,载歌载舞。随处可以看到人们欢乐的笑容,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达卜声。 [em05]

  达布尔,哈萨克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历史久远,古代曾有大小两种达布尔,鼓身均绘有哈萨克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并在木制鼓棰的尾端系有红绸条。古代曾用于抗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以鼓舞士兵斗志,增强必胜信心。

  鼓身用木制成,上大下小,呈圆桶状,上口蒙以马皮或驴皮。鼓面直径30厘米、鼓底直径20厘米、鼓高20厘米,鼓底连接铁制三脚架,架高24厘米。鼓棰木制。

  演奏时,奏者立于鼓的一侧,双手各执一棰击奏,发音深沉浑厚,常用于各种仪式场合中,其音有庄严肃穆之感。  
[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额,又称热巴鼓。藏族、门巴族棰击膜鸣乐器。汉族称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等藏族地区。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天上神仙要给菩萨建一座布达拉宫,魔王便派了小妖们前来破坏,还毒死能工巧匠。管理建造宫殿的菩萨请了精通佛法的高僧来惩治魔王,高僧找了英俊美貌的青年男女,教会他们最优美的舞蹈,便在建筑工地前面的草坪上跳起舞来,并吸引来成千上万的百姓跟着跳,魔王装成藏胞混进舞场兴妖作怪,高僧用计从袖口里飞出钢刀把魔王杀死,并用魔皮绷成那额,用肋骨作成弯曲的鼓棰。高僧教的舞蹈,原是为了诱杀魔王,跳舞时女舞者手里又拿着魔王肋骨作的鼓棰,人们便把这种舞蹈叫作《肋巴舞》,后来就称其为《热巴舞》了,而那额在藏族民间也广泛流传至今。

  鼓框圆形,系用一块薄木板条煮后弯曲而成,两面蒙以山羊皮,用金属鼓钉固定皮膜。鼓面直径25厘米~30厘米,最小者20厘米,鼓框厚5厘米~7厘米,皮面中心区及四周绘有色彩鲜艳的民族图案纹饰,有的还在鼓框上端系以一块红绸或彩色绒球为饰。鼓框下端连接一根用松木制成的圆柱形鼓柄,柄长20厘米~30厘米,鼓柄外涂棕红色漆。鼓棰用细藤条烘烤制成弯弓形,棰头包以布或皮革,棰柄木制,手握部位有龙头雕饰[图]。那额多为自制自用,制作较为粗糙,装饰也较简单。

  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持鼓棰击奏,因鼓棰落点部位的不同,音响也有较大变化。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用于喇嘛寺院羌姆、藏戏鼓舞段落和《热巴舞》等民间歌舞伴奏。热巴艺人表演时,男艺人手执盘铃,女艺人手执那额,边奏边舞,鼓点千变万化,乐声优美动听,舞蹈技艺高超,舞姿优美动人。那额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

  门巴族那额,鼓框用竹片制作,鼓面一侧蒙野山羊皮,另一侧蒙家山羊皮。鼓身涂漆,鼓框两侧均雕龙为饰。除用于宗教活动外,还用于门巴戏伴奏。
作品上载:[em05]

达玛如,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又称达如、达日。蒙古语称丹不楞儿、布楞儿。 汉族称法鼓、拨浪鼓。流行于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中。

  历史久远,其形近似古代无柄鼗鼓。是一种无木柄的小型双面细腰拨浪鼓,但异于内地流传 的拨浪鼓。鼓体由两个底部对接、中腰相通的碗形腔体组成[图]。旧时,藏族地区多两个人的头盖骨制作,在其底部中央钻孔,用胶粘固于木制的环形联结体上。有的寺院还象牙制作,选取整块牙料雕琢成形。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的丹不楞儿,则多使用紫 木或红木制作。鼓体大小不等,规格尺寸不一。较大者,鼓面直径20厘米~30厘米,鼓厚(两个碗形鼓腔)10厘米~12厘米,多为木制。较小者,鼓面直径7厘米~10厘米、鼓厚7厘米~8厘米,多为人头骨或象牙制。小达玛如的两端鼓面,均蒙以墨绿色羊皮(将皮膜浸泡于铜锈与酸类物质溶液中进行着色);大达玛如则蒙以牛犊皮或猪皮。鼓身多涂以棕、红或绿色漆。鼓腰(木制联结体)左右两侧各系一条皮绳或丝绳,绳端系以用皮革或绒布包制而成的球状硬质小鼓坠,四周镶有装饰银片,并在活环中拴系彩色缎带或丝穗作为装饰,缎带上还缀有白色小贝壳,有的缎带长达50厘米。在藏族地区,虽同属藏传佛教,但因教派不同,使用的达玛如也不同,宁玛派多用较大的,格鲁派常用较小的。拉萨大昭寺(格鲁派)的象牙达玛如,鼓面呈椭圆形,长9.5厘米、宽8.3厘米、鼓厚5.6厘米、鼓坠丝绳长4.5厘米,鼓面墨绿色。

  演奏时,乐僧右手拇指、食指执鼓腰部位,其余手指托彩色缎带或鼓穗,快速左右往复转动手腕,使鼓坠敲击两端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响亮。是藏传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宗教乐器,主要作为寺院的法器,用于诵经中。当僧侣集体诵经时,领经的活佛 或喇嘛便持而摇之,僧侣单独诵经时也要敲击达玛如。此外,寺院里表演羌姆或民间艺人演出热巴鼓铃舞时,领舞者也常手持小达玛如,边奏边舞。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一面达玛如,红木制,两端鼓面蒙以羊皮,鼓面呈椭圆形,长径12.5厘米、短径11厘米、鼓厚9厘米、丝绳长7厘米,鼓坠为两粒小红珠。此鼓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图片就更好了,楼主辛苦了。
以后有很多字的帖子,最好有行距,否则看的人眼睛都不行了。[em12][em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