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凭什么轻易就得给你?

2
回复
47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品化玷污严肃艺术了吗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4-23 4:29:33·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209/2006/0423/014@176380.htm

  最近,有人在公开场合,对“超女”现象这样评论:“超女,超男都来了。说得不好,就是对艺术的玷污!”

  读完此条新闻,我不胜惊诧:“超女”是“超女”,艺术是艺术,“超女”怎么就玷污了艺术?

  我并不是超女的粉丝。相反,我从来不在流行音乐上花时间,是绝对的严肃艺术的拥护者:只听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几位古典作曲家的作品,甚至喜欢独奏,觉得交响乐有时太热闹了。马友友拉巴赫、勃拉姆斯可以,但他拉电影插曲光盘,白给我也不要。以帕瓦罗蒂领衔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到世界各地开室外音乐会,好好的歌剧段落,一人一句地唱,我也大倒胃口。许多音乐界人士批评他们搞商品化,破坏了严肃艺术。帕瓦罗蒂大大方方地对记者说:“我们确实没有搞严肃艺术,但这又不是犯罪。谁想搞严肃艺术谁搞去,我们又不会碍你们的事。”

  我没有听过超女,但至今也不知道她们的演出有什么能伤害严肃艺术的东西。相反,一个超女,一年创造出不少“产值”,向国家缴了不少税。这些税金,大概也有一部分用来支持严肃艺术了。周笔畅不久前在新浪还开了个博客,主要内容是讲她跑到贫困地区慰问穷孩子,带了不少礼物,感叹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对这些孩子是那么珍奇,并呼吁大家多关心这些孩子。我看她挺真诚,值得尊敬。

  以我个人的偏见,中国不少人自称“严肃艺术家”,但对本职工作并不敬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法国指挥家皮里松访华,和中国顶尖的交响乐团合作。我当时是个记者,因为喜欢古典音乐,托关系去看排练。结果发现,有些按说是国家一流的音乐家,心思根本不在音乐上。人家指挥在上面满头大汗地比划、讲解,底下许多座位是空的,大家进进出出,随随便便,人常常就不在岗位上。等排练完和乐团的人一起乘车回来,有些艺术家哪里谈什么音乐,而是在骂人家:“这老头儿,怎么没完没了。他过得挺舒服。我们可早该下班了。”同样是这批人,过几天也许又会站出来,说什么严肃艺术是如何神圣,需要国家支持。

  骂超女,底牌很清楚。用这个人自己的话说,就是“高雅艺术比通俗艺术更需要国家的支持”。不错,严肃音乐确实需要支持。不过,我也要劝一些严肃艺术家几句:多把心思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多点儿敬业精神。人家超女之间竞争激烈,排练的时候至少比我看到的那个一流乐团要认真多了。她们如果干的不是艺术的话,至少也没有玷污艺术。有些人要是觉得自己搞的是艺术,排练时又动不动出去上厕所、抽烟,那才是玷污艺术。靠骂别人,抬高不了自己。

  严肃艺术本来就很国际化。干好了,像朗朗那样,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况且社会上资源越来越多,有像样的东西拿出来,获得一些资助不应该太难。最近,纽约一大歌剧院演出,请了一位一直在餐馆打工的女士出场。人家就是喜欢歌剧,一直苦练,没有任何支持,靠端盘子为生,无怨无悔,年过四十才熬到这一天。《纽约时报》头版的报道指出,她这么端盘子干出来,有一种特别的谦卑和敬业精神。

  中国的严肃艺术家,应该学学人家,不要一看人家几个二十上下的小姑娘红了,就觉得别人欠着自己什么,就向政府伸手。要知道,超女没有要国家补贴。相反,人家是纳税大户。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凭什么轻易就得给你?

  □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发表于 2006-5-2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得好!顶!
 
发表于 2006-6-1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这根本是两码事嘛,写的好,支持!

不过可能有个别的城市有点炒作的嫌疑,但是不关超女的事嘛!我还是比较欣赏周笔畅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