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莫扎特密码

4
回复
63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莫扎特密码

[转帖]莫扎特密码
                                解密者No.01 卞祖善 


——中国著名指挥家,深谙莫扎特音乐

莫扎特才8岁,向一个意大利歌唱家曼佐丽学声乐,最有意思这个曼佐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大好理解,是个男人,但是是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因为在十八世纪那个年代,他是阉伶,因为特别是教会,它是不允许女的唱的,所以女高音声部都是用男的这种阉伶来担任的,那么他是那个时代非常有名的歌唱家,莫扎特就向他学习声乐。

  德国有一个植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叫科舍尔,他是在1862年,把莫扎特的所有作品编成作品号,因为科舍尔,所以他就用了一个K打头,有的叫K,叫KV,都是科舍尔的缩写,那么就把莫扎特从作品第一号,刚刚我提到的5岁发表的G大调小步舞曲,作品第一号,写成文字K1,最后一个作品就是K626,《安魂曲》。

  那么这600多部作品里面,没有编号的和带编号的,有22部歌剧,交响曲,现在统计就是60多首,64首,因为还有一些没有被编进去的,因为我是根据《格鲁夫辞典》第6版的统计,比如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奥顿赛还发现了一部交响曲,就取名为《奥顿赛交响曲》,那是莫扎特少年时代到北欧留下的作品.而且,还有8部小提琴协奏曲,23部弦乐四重奏,36部小提琴奏鸣曲,18首钢琴奏鸣曲,还有很多的室内乐,比如说小夜曲,还有一些其他的钢琴作品,这么多作品,又这么优秀。

  莫扎特在指挥《唐璜》,这个是1787年的事了,就是快要演出歌剧《唐璜》了,他的夫人康斯坦丝·韦伯提醒他,说沃尔夫冈,这歌剧可是要演出了,你现在还没有写序曲,莫扎特说,好,那就写。一夜,写出来序曲真是妙笔生花,一挥而就,这个序曲也是很有名的。

  红学专家周汝昌老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因为当时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科学家现在想办法如果把月球炸掉的话,地球就是四季如春了,一年四季都是充满了阳光,春暖花开,春意昂然,多美呀。老先生出来写了一篇文章,他说真的要那样的话很糟糕,有道理,这个生活就应该是春夏秋冬都要有,又要有冷的,又要有热的,我听莫扎特就觉得,你老是给我阳光,春天,我不满足,我总还希望有一些色彩比较严峻的东西,有对比,有张力。《D小调安魂曲》就更动人,不仅仅是调性,而是作曲家他的灵魂,他的全身心最后就凝聚到这部作品了。

  历史上有很多次的所谓音乐决斗,就是比赛,这个好事者是约瑟夫二世皇帝,就在1781年,在他亲自安排下,要跟一个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克里门蒂,举行一次音乐决斗,就是比赛,比到后来,莫扎特是胜利了。而且克里门蒂对莫扎特非常夸奖,那么这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音乐决斗之一。

  英国皇家交响乐团,他们录制了三张唱片,他把一些世界名曲给串联起来,然后背景是什么呢,迪斯科。特别现在生活节奏,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工作,学习,都比较紧张。他需要有一个放松宣泄的这样一个媒介,听这样的曲子很开心的,你可以一边听,一边跳跳蹦蹦也可以,我觉得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就叫第三流派,我可以把莫扎特的交响乐的主题和迪斯科的摇滚的节奏融入在一起。我觉得这个形式有助于年轻人进入古典音乐领域,它倒是一个好事。

  我接触莫扎特很晚了,因为我13岁的时候才看见钢琴,那么后来到了上海基督教男童教养院,是一个孤儿院,星期天就做礼拜,有唱诗班,然后为这个唱诗班弹钢琴的老师黄兰玉老师,她就跟院长说,我看那个孩子挺灵的,我想教他弹钢琴,就这样我就有机会学弹钢琴了,用的就是这个《现代汤普森》的钢琴教材。其中有一首就是莫扎特的旋律,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很有意思,这本《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对于我,对于我的子女,我们两代人都起了一个启蒙的作用。

 
发表于 2006-8-2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扎特密码

[转帖]莫扎特密码
赵季平 


——中国著名作曲家,但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一定研究

莫扎特的作品就是一种天才的象征,作曲确实需要天分,没有天分你再勤奋我想不行,不顶用,如果有天分不勤奋的话,也不行。他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作曲来了。

  我前年去了萨尔斯堡,也到波恩去了贝多芬的家。到萨尔斯堡以后,第一感觉就是莫扎特的作品,我当时他们问我印象,我就说印象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这种,就是一种织得非常精细的这种彩色的地毯,非常棒,那么贝多芬就像是铜铸的一种雕像,他两个风格不一样,但是都是精彩绝伦的东西。

  到萨尔斯堡就是冲着莫扎特去的,因为搞古典音乐,学习古典音乐,你不了解莫扎特那是不可以的,那么你到了欧洲,不去那里,给人感觉有一点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朝圣,这个小城是有山有水,非常漂亮。那么它的人文景观也非常好,但是出现了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作曲家,觉得这地方挺神奇。

  我想这么一个小镇,主要还是因为莫扎特,今年又是纪念莫扎特的一个全球的一个大型活动纪念活动,萨尔斯堡当然的就成为重点的旅游热点。因为我前不久又到澳大利亚去,那么跟澳大利亚的悉尼交响乐团座谈的过程中,他们请我听音乐会,那么音乐会的前半场的就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全球现在的大型交响乐团都在纪念,这就说明了他是人类的共同纪念的一个伟大音乐家。

  对莫扎特这样的作曲家,天才作曲家他实际上是生活的经历,促成了他写出来这么多作品,他走了很多地方,在旅游中他肯定会触景生情,我看他的传记中间,他并不是那么顺顺利利的,很坎坷,但是他留给后人的音乐却充满了欢乐,这个很不容易。

  我父亲严厉但是不是天天严厉,估计跟我发脾气只有一次,就是我有一次小的时候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我们家门口有一棵杏树,树上结果了,我自己悄悄拿着石头在那扔着,想把它打下来,我父亲过来就踢了我一脚,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不能动,那是我最深刻的一次。

  但以后我父亲从来没有,包括我要学什么,我父亲说你喜欢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家里面不强求你,那么我是音乐学院毕业,就分配到戏曲团体,我去告诉我父亲,我父亲也特别高兴说,你到这就对了,去学习民间音乐,对你今后的音乐创作有好处,结果照我父亲的做,确实是得益非常大。所以应该说我父亲对我留下了非常重,一个是做人,一个是在艺术上。

  赵林挨打不少,但是是小打,不是大打,小打就是,弹得不好了,手伸出来,拿尺子敲两下而已。

  应该承认天才,天才的存在。如果不相信天才存在,拿出来莫扎特大家就相信了。

  莫扎特他在35岁上他就不在了,大家都很惋惜,惋惜天才早逝,但是莫扎特这一生留给人类的这些作品是不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不在于长短,在于他留给人的多少东西,都是值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扎特密码

[转帖]莫扎特密码
刘诗嵘 


——著名歌剧翻译家,多年从事翻译并研究莫扎特歌剧作品

说萨列里毒死了莫扎特,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当时莫扎特去世以后,送葬的少数的同行里头就有萨列里,而且莫扎特生前跟萨列里的关系,也不是说两个人就那么敌对,莫扎特《魔笛》上演的时候,他特意派了马车接萨列里和萨列里的学生,接他们两个人来看戏,看完了戏,萨列里还表示对这个戏很赞赏,当时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泽在外地休养,他还专门把这个事写了信告诉他的妻子,所以这两个人的关系不是那么水火不相容的。

  1943年,当时我在重庆音乐学院上学,那个时候重庆不是经常演话剧吗,有同学看了,他们把剧本给我看了,就是一个匈牙利的一个剧作家写的叫《安魂曲》,就是莫扎特的临终前的那段经历,写得很好,把莫扎特这个坎坷的结局表现得很深刻,而且当时扮演莫扎特的是咱们的戏剧大师曹禺。

  唐璜这个人很坏,引诱妇女,犯了很多这方面的罪过,那么最后他导致了一个悲惨的下场,所谓的地狱的火,这个也不是说简单的因果报应,还是叫罪孽吧,必然要受到惩罚,但是他的舞台形象很奇怪的就是说,很可爱,是一个很帅的一个小伙子。对妇女都很有吸引力,很多女孩子明知道他靠不住,但是还是死心塌地地要爱他,这个性格写得非常深刻。

  《魔笛》的编剧史克耐德,这个是他的好朋友,他经营了一个平民化的娱乐剧场,就不是宫廷剧院了,在维也纳的近郊,装备比较简陋,但是观众都是普通老百姓,那个时候维也纳盛行神怪题材的作品,就像咱们过去上海的老百姓看《封神榜》,所以莫扎特他就应施卡涅德的要求,写了一个《魔笛》,由于他跟史克耐德都是共济会的会员,所以他也就不由自主的把一些共济会的思想带到这个戏里面去了。

  莫扎特这个人,虽然仅仅活了三十五六岁,可是他是一个很会享受人生的一个艺术家,我们不能光看他穷困潦倒的那一面,他有的时候还是能够有相当的收入的,但是他跟他的妻子不善理财,甚至可以说生活有的时候也有点挥霍浪费,但是有很多贵族的朋友,这个人今天送给他点钱,那个人明天给他借点钱,所以他整个的生活是一种不善经营的那么一种穷困,而不是因为他真是穷到没饭吃了。

  达朋特这个人,他是个花和尚,为什么呢,他是意大利人,曾经在教会里头受教育,最后取得了神父的称号,有圣职的,但是这个人不守清规,同时作为神父严格禁止的男女的关系,他屡次违反,结果让教会给他开除了,驱逐出境15年,于是乎他就跑到欧洲其他的国家。这个人很有才,他给不少作曲家提供剧本,比如说被认为是莫扎特死对头的萨列里,但是他生平最传世的,可以说是不朽的剧本,就是《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女人心》这三部是他给莫扎特写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扎特密码

[转帖]莫扎特密码
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研究莫扎特音乐的工作

莫扎特最早听到他当然是他的弦乐小夜曲,那时候我在下乡,在业余学音乐,学小提琴,那么我们自己搞了个四重奏团,就拉他的作品。因为学小提琴,必然要接触西方音乐,那么接触西方音乐也很容易就接触到莫扎特的作品,后来就慢慢听到很多很多莫扎特的作品,我觉得确实是非常美,非常美。

  他很真诚,完全是出自内心,假如是一个艺术家,一个作曲家,他没有很美的,很善的,很真的一种心,一种内心,他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所以说音乐家是没有恶人的。

  他应该说是有世以来少有的天才,在音乐家里头用天才来衡量的话,莫扎特应该是第一位的。在电影里头,在描述莫扎特,这是奇迹了,他倒着手就可以弹钢琴,摸着键盘,照样是弹得很溜,这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但是至少就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奇才,是一个神童。

  很多人的成长,它是环境造就他的。没有当时欧洲的这种社会背景,他们的文化的一种传统,也不可能会产生莫扎特。没有时代,没有环境,没有法国大革命这么一个历史背景,也不会产生贝多芬。为什么莫扎特是个天才,别人不是天才,那么就看他自己个人的一种素养了,莫扎特他自己说过一句话,他说有人说我是天才,其实我想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勤奋了,他说我对古典作品,包括巴赫的作品,前面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我是没有研究过的。所以天才加勤奋就等于成功。

  大概是七八年以前,我记得清华大学搞了一次交响音乐会,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我就是看到清华大学的乐团,我就想到了中国的文化的未来。我想他们这些人不可能去当音乐家,但是他们是音乐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我非常高兴,将来今后的交响乐的听众就是在这产生。

  李政道不是说艺术是一个跟科学一个钱币的两面吗,它们相辅相承,创造性,想象力,这些都是有连带关系的。

  音乐大师的产生,不是刻意去做的,应该从扎扎实实的最基础的做起,招到学校来,来对他们进行系统地培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音乐的一些基础的东西,为他将来成为大师做一个基础性的准备。斯特恩,非常有名的小提琴家,前几年他去世了,他来过中国好几次,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二十一世纪的音乐,将是中国的天下,二十一世纪的莫扎特有可能在中国产生。

  我们中国现在非常缺的是真正的经纪人,文化经纪人,文化的策划人,通过他能够把艺术家介绍给听众,观众。

  曾经有学生问我,他说王老师,我真很喜欢音乐,但我听不懂怎么办,我说你凭什么说你听不懂,我说不出来它里面音乐是什么,我说不需要你说什么,因为音乐它是心灵的语言,海涅说过一句话,语言之尽,音乐之始,你觉得你被音乐所感动了,你就是理解透了。

  在很多国家,包括第三世界的印度等地方,它都有一个专门的古典音乐台,我们这没有。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我觉得完全应该,不断地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8:48:3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扎特密码

[转帖]莫扎特密码
薛 伟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演奏了大量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

以前对莫扎特没有太多的印象,在上音附中学了很多莫扎特的协奏曲,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对莫扎特没有多少的认知,并不喜欢。大家都说莫扎特的东西怎么怎么好,但是对我来讲,我觉得很茫然,但是一旦触及到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自己就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他的作品我觉得特别难把握,因为如果是对莫扎特那个时代的人文,文化背景没有相当的认知的话,你不可能解读其中的奥秘。

  我当初很喜欢绘画,没有想到学小提琴。学小提琴完全是我父亲的意愿,因为他是长笛的教师,很喜欢声乐,所以他就希望我能学个一技之长,将来可以留在父母身边,所以我当初的目标是很现实的。也是很低的。

  莫扎特的音乐是神性与人性的一个完美结合。他的崇高的特性和他的我觉得作品中的这种幽默感,,文化的这种转换的能力,我觉得都是超凡的。

  我觉得古典音乐在中国还很年轻,大家有很多的学习音乐的这样一种热情,但很多时候学习的方法可能是方法不当的话,你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如果简单的去通过音乐会去普及音乐教育,这个路程太漫长了,时间太长了。

  古典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我们可以平视古典音乐,因为它就是反映我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旦你解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奥秘,我觉得很多音乐你都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

  今天的旅行跟那个时候是不一样了,那时候你可以坐马车,沿路你可以观察到很多东西,今天我们都是在天上,三点一线的方向,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就是音乐厅,酒店,机场,所以说对各地的人文了解并不是很多,当然这种影响毕竟还是有的,潜移默化,对一个演奏家来讲,可以丰富他的生活,丰富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但是过多的演出,过于疲惫的旅行生活,我认为无疑对演奏家来讲,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讲,是一种摧残。

  我们在旅行中没有那么多的感受,事实上我们真正的生活在旅行中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你需要全心致志地去准备一场音乐会,有的时候飞机如果晚点,我可能还要在机场去练一会琴,去准备下一场的新曲目,那么演完了之后,马上就走,就准备下一场,所以音乐家的这种旅行生涯,不像局外人想象的那么浪漫,惬意,实际上是比较紧张,还是应该说非常紧张的,压力很大。

  承认才华,承认能力很多时候可能可以更多地激发孩子们的潜在的创造力,我们每个人的智商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不能承认天才呢。

  演奏家不能完全忘我,如果完全忘我的话,演奏是不可能完美的,因为这有一个技术成分在里面,它又是一个时间意识,那么你必须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所有的这种技术成分,那么也就需要演奏者具备一个非常冷静的一个心态,以两者应该是高度结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