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谁有人教版第一册教案?

5
回复
57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有人教版第一册教案?第一课是大雨和小雨.谢谢!我们一年级突然改用人教版了,措手不及呢.再次谢谢!
 
发表于 2006-9-2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费了好大劲,才发过去。自己整理吧!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课时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时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大雨和小雨》

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了解雨的自然现象

第二课时

在音乐厅里

①《布娃娃弹琴》
②《大鼓和小鼓》

 

随《布娃娃弹琴》律动

第三课时

感受声音故事中不同声音的音色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

与同学们共同参与音乐表演

第四课时

感受声音故事中不同声音的音色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工)

与同学们共同参与音乐表演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并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模仿。
    2.在声音创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具体要求
    1.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2.感受人声和乐器不同的音色。
    3.能够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声音(非常规音源)。
    4.能够用声音编织一个简单的故事。
    5.会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布娃娃弹琴》和《大鼓和小鼓》。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五个盛水的瓶子、碟子及课堂打击乐器。
    (二)音响
    自生活中采集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带或CD。

    四、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为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而编写的。小学生入学后第一节音乐课就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声音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
    1.养成“倾听”各种声音的习惯。
    2.培养对各种声音的感受能力。
    3.模仿各种声音,进而能创造声音。
    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声音的探索,可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声音材料,不仅可以创造出各种声音,还可以利用这些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感受声音的强弱、长短、音色、高低。这些知识虽然没有直接讲授却已经渗透在有趣的创造活动之中。
    唱歌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提倡创新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歌曲感悟音乐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的三首歌曲都与声音有关。通过歌曲唱出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模仿的兴趣,用听唱法学唱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感受音乐的美。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从“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创造声音→利用声音表现情景”,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声音的初步探索。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编织故事。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单元的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学生虽然对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但没有从声音引起联想的经验。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为探索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材料分析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材中分别例举了三组表现不同场景的声音和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
    三组声音分别是:
    城市中的声音:汽车、钟表、直升飞机、火车。
    森林中的声音:流水、小鸟、狮子、大象。
    乡村中的声音:小鸭、小鸡、小狗、小猫、雷雨。
    这几组声音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很容易分辨,也易于模仿。为了开阔学生 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声音,特别是农村中的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声音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在夜间的田野中经常会上演一部神奇而美妙的声音交响曲。
    生活中还有其他场景的声音。如:拨电话、电话铃、电话不通、电话接通的声音;火车进站、出站、行进中、过山洞、过大桥、汽笛的声音;自来水滴水、开水龙头流水的声音;小溪流水、瀑布、海浪、海鸥的声音;小孩的哭声、笑声、掌声;集贸市场、嘈杂的大街、走路的声音;关门声、下楼声、脚步声;汽车发动声、行进声、刹车声;校园的铃声、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跳水的声音;厨房中的炒菜声、切菜声;风声、雷声、雨声;磨纱纸、揉纸的声音;各种动物、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倾听”更多的声音,为他们以后用声音编织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歌曲《大雨和小雨》只有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只有4小节,第二乐句的音乐素材蕴含第一乐句的部分材料。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
    2.在音乐厅里
    “在音乐厅里”指在音乐厅里能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歌声和乐器演奏的声音。由生活中的声音扩展到音乐中的声音。除教材插图中所提示的声音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听辨其他乐器的声音。如长笛、竖琴、圆号、长号、扬琴、大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等,还可以听辨一些少数民族乐器如冬不拉、芦笙、马头琴、口笛等。但并不是要让学生都知道这些乐器名称,而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中只例举了一些常见的乐器,学生会演奏什么乐器还可以在课堂演奏,既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又可以使其他学生直接了解这种乐器的形状和声音特点。
   《布娃娃弹琴》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音域只有六度,2/4拍,节奏工整,富有韵律感。
全曲有4个乐句,每个乐句4小节,第三、四乐句与第一、二乐句基本相同,用变换重复手法写成,是儿童歌曲常用的方法。
    歌曲中出现了四分休止符3  0  3 | 1 -   - |,在教唱时教师要多做示范,用音响引导学生唱准。这两小节在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连,第四乐句的5  6  6 |和第二句的5 — 6很相似,容易唱错,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学会歌曲后可边唱边律动,或是随着歌声晃动身体以感受音乐的优美情绪。
    3.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这部分内容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对和错,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创造,对发展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创造的声音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出自己的声音。
    教材中所例举的声音有拍手、撕纸、敲碟子、吹树叶、喊叫声和敲打盛着水的瓶子。这几种声音是为学生提供几种例子,并不是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如敲铅笔盒、刮暖气片、在塑料瓶中装上黄豆、敲击铁棍、敲门声等。在创造声音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两、三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个简单的内容。如脚步声、开门声、喝水声。好像是一个小朋友放学回家,打开门,口渴了咕噜咕噜喝水的情景。
    从创造单一的声音到创造有一定内容的声音是个提高的过程,学生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大鼓和小鼓》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力度,所以教材中去掉了力度记号,但在演唱中可以渗透力度的表现,原歌曲的力度标记如下:

    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
    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唱“擂起了”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便于把歌曲唱准。
    5.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
    用声音编织故事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新内容,体现了培养创造能力的新的教育理念。
    用声音编织故事是集声音、想象、创造、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由于它的材料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物体,表现的又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在表现中没有技术的难度,所以是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用声音编织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声音灵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开启了他们想象的闸门。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共有8幅图,描绘了8个情境,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个故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科书中的插图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创造出更有新意更有特色的声音来表现这个故事。
    根据教学进度,虽然还没有认识打击乐器,但可以把它当一种声音材料来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掘情境进行表演,也可以适当缩减一些情景,如果不选用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创编其他的内容如《早晨》、《课间》、《妈妈的厨房》、《一个雨天》、《夜晚》等。

 
发表于 2006-9-2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课 时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旗国旗真美丽》

 

了解与国旗、国歌有关的知识

第二课时

《吹芦笙》

①《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②认识碰铃、响板及其奏法

 

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长江和黄河

第三课时

 

《国旗国旗真美丽》

①用碰铃、响板为《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②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听唱一组歌颂祖国、国旗与多民族题材的歌曲,教育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国旗。
    2.逐步培养儿童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4.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所感受。
    (二)具体要求
    1.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3.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并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4.能随音乐主动、大方地参加集体歌舞。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碰铃、响板、VCD或录像带、录音机、幻灯机。
    (二)文字图片资料
    有关升国旗、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最好是香港、澳门回归时奏国歌的场景及运动健儿获奥运金牌时奏国歌、升国旗的场景)或幻灯片、图片;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图片;中国地图。

    四、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授课时,正值国庆节前后,这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之中、音乐课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儿童初步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与相关文化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选编了既合乎该年龄段儿童认知规律,又与“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主题内容相关的歌曲和歌舞音乐。
    (二)重点及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1.听赏童声合唱与铜管乐齐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感受人声与乐器音色的不同。
    2.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3.学习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4.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
    本单元的难点
    1.教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时,指导学生唱出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2.组织好歌舞表演,使之既有组织秩序,形式又生动、活泼、有趣,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方地表演。
    (三)音乐材料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于1935年,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所起的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国以后,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会上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为正式国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愈加富裕祖国日益强大。当嘹亮、雄壮的国歌在各种庆典、集会中奏响、在各个国际体育大赛中响起、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仪式上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不为之而感到无限的幸福和自豪。这一课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听赏国歌,也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解有关国歌的知识及国歌音乐的特点。
    2.《国旗国旗真美丽》
    这是一首充满稚趣、富于想象的儿童歌曲。歌词的前两句用儿歌常用的重叠手法,将“国旗”与“金星”两词重叠,把国旗为何美丽的真正涵意用儿童语言揭示出来。歌词的后两句富于幻想,充满童心,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与尊敬。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十分简单,由4个乐句组成,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第一乐句旋律活泼、亲切,将“真”字放在了全曲的最高点,表现了儿童对祖国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二乐句降低了音区,但在节奏形式和旋律走向上同第一乐句保持了一致,用肯定的语气揭示了歌词所表达的意义。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在句法上同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第一小节的节奏同前面乐句形成对比,声音色彩变得柔和、婉转,乐句结束在“6”音上,极富幻想。第四乐句富于变化,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这首歌应用亲切的语言和自然的声音唱,切忌喊唱。速度也不宜唱得太快,不能唱成进行曲速度。
    3.《彝家娃娃真幸福》
    这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音调特点的歌曲。彝族是居住在四川、云南等地的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解放前他们生活在黑暗的半奴隶半封建社会,有着一部民族的辛酸血泪史。解放后,彝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彝族人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幸福。彝族的音乐与舞蹈也成了今天祖国文艺舞台上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节目。这首儿歌采用了典型的彝族民歌音调和节奏写成,欢快热烈、短小简捷,很适合边歌边舞。
    4.《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明快。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因此,赞美长江、黄河就是赞美家乡、祖国。歌曲为宫调式,但其中也蕴含了羽调式的因素。结构短小、精巧,音域在一个八度范围内。旋律平稳、流畅,朗朗上口,歌词和曲调都容易记忆,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学唱的四三拍歌曲。
    5.《吹芦笙》
    这是一首富有浓郁少数民族音调特色的儿童抒情歌曲。歌词简捷、短小,中间插入侗族人民歌唱时特有的衬词,表现了侗族儿童幸福、欢乐的生活情景。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省。芦笙是侗族人民的传统乐器,每逢节庆集会,人们都要在芦笙所吹奏出的音乐中尽情地歌唱和舞蹈。由于受地域、环境、语言和民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音乐存在较大差异,其音调也各具特色。《吹芦笙》就具有比较鲜明的侗族音乐特点。全曲是小巧的三段式结构,即A-B-C结构,采用了侗族民歌中常用的五声羽调式写成。音域只有五度,旋律多以312、219音组进行,把侗族芦笙吹奏音调表现得栩栩如生。歌曲节奏欢快、热烈而富于变化。最后用衬词“耶”字作吆喝声结束全曲,更增添了歌曲的童趣,使歌曲富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打印本文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然后播放有关唱、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国旗国旗”,学生接唱“真美丽”……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安静地听音乐。
    2.是否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唱、奏国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而不喊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 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    

dang

dang

dang

dang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响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教学评价
    1.能否区别碰铃与响板的音色,并能正确演奏。
    2.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舞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发表于 2006-9-2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一) 单元要求:
1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并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模仿。
2
 在声音创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具体要求:
1
 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2
 感受人声和乐器不同的音色。
3
 能够同不同的材料创造声音(非常规音源)。
4
 能够用声音编织一个简单的故事。
5
 会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布娃娃弹琴》和《大鼓和小鼓》。
(三)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内容:
1、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 歌曲《大雨和小雨》。
3、 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教学目标:
1、 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2、 能创造几种声音。
3、 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S:小朋友,老师给大家猜个谜: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
T:耳朵。
S: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生活中的声音,启发学生分辨、模仿并说说这些声音的特点)
T:听辨以下三组声音:
  城市:汽车、钟表、飞机、火车等
  森林:流水、小鸟、狮子、大象等
  乡村:小鸭、小鸡、小狗、小猫等
S:想一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T:模仿各种声音:有打雷声、拍手、跺脚、喊叫声、敲门声、喝水声、铃声、电话声、笑声、哭声、刹车声、手机声……
(二)歌曲《大雨和小雨》
S:刚才很多小朋友模仿了下雨声,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还有——
T:还有小雨,暴雨、雷雨。
S:对,小朋友说得很好。
今天我们要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老师范唱。
T:跟着老师唱《大雨和小雨》
S: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演唱。
T:知道力度,大雨强,小雨弱。富有表情的歌唱,特别是最后一句,唱出小草快乐、高兴的心情。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S: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两个同学一起创造,可以参考书中的提示。
T:分组进行创造,并一起交流,合作,表演。
S:你还会创造一些与书中不同的声音吗?
T:自由创造,想象,并汇报表演。
S:启发学生用几种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声音。
T:尝试并表演。
教后记: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十分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发言,而且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能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同的声音。

                      

教学内容:
1、 音乐活动在音乐厅里
2、 歌曲《布娃娃弹琴》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几种乐器的名称,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2、 会唱《布娃娃弹琴》。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厅里
S
:一起富有表情地演唱《大雨和小雨》。
  
除了生活中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
T
:歌唱声、乐器的声音……
S
:请小朋友在书中找一找,你认识哪些乐器?并能说说其名称?
学生认乐器,学生说一种,老师出示这种乐器的图片,并播放一些有关此种乐器的音乐片段。
S:让学生知道钢琴、双响、碰铃、铃鼓、三角铁这几种乐器,并让学生学会两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感受其音色。
T:练习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学会以下几种节奏:
   三角铁: X――  X――
   双响筒: XX XX XX XX
   碰 铃: X- X- X- X-
   铃 鼓: XX X   XX X
S:你还知道其他乐器吗?
T:交流。
(二)学唱《布娃娃弹琴》
S:你知道木琴是什么形状?它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吗?教师出示木琴的图片,并播放一首木琴曲(《草原小骑兵》片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布娃娃弹琴》。
S:范唱歌曲,。
T: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情绪,并随着歌声晃动身体。
2、跟着老师学唱《布娃娃弹琴》。
S:难点指导:第一句中的1、小节,要做到音断气连。
二、四两句中的在弹 琴小黄 莺要多指导,不要唱成在 弹琴”“小 黄莺
T:1、富有表情地歌唱。
2、边唱边律动。
教后记:乐器进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通过练习,基本掌握了三角铁、双响筒、碰铃、铃鼓的演奏方法。在歌曲教学中,学生不易唱准在弹琴小黄莺。在下节课中还有加强练唱。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1、 复习打击乐器。
2、 复习歌曲《大雨和小雨》《布娃娃弹琴》。
3、 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 能认乐器、听辨音色、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2、 富有表情地歌唱《大雨和小雨》《布娃娃弹琴》。
3、 会唱《大鼓和小鼓》。
教学过程:
S: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乐器,包括打击乐器,你还记得哪些?
T:结合书本,自己复习,并交流。
S:看,这是什么乐器?(老师逐一出示乐器图片)
T:再认乐器,知其名称,并知道其基本的演奏方法。
S:选择两种乐器为歌曲《大雨和小雨》伴奏。
T: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边唱边奏。(小雨用沙球)
S:你为歌曲《布娃娃弹琴》也选择一种乐器,怎样才能使歌曲更好听。
T:碰铃或三角铁。并敲出三拍子的强弱。
S:出示大鼓与小鼓,谁知道这是什么?并请学生敲一敲,体会两种鼓的不同音色。
T:敲节奏。  大鼓:X  X  X  X
小鼓:XX X  XX X
S: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新歌《大鼓和小鼓》,老师唱歌,小朋友与老师伴奏,在咚 咚嗵嗵 嗵时跺脚或拍手。
T:仔细听歌,与老师配合。
学唱歌曲:难点:XX    XX      
擂起了   敲起了
    按节奏读歌词,在咚 咚嗵嗵 嗵时跺脚或拍手。
    在敲鼓时体会力度的变化:大鼓,小鼓。在演唱过程中也要体现这一点。并富有表情地歌唱。
   歌表演:并模仿打鼓的样子。
教后记:学生在这节课中,已经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布娃娃弹琴》,在新歌教学中,大鼓与小鼓的音色要让学生实践听辨,增强学生对音色的概念。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一)
教学目标:
了解《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大意,初步找出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相应的声音。
教学过程:
S:富有表情地讲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
T:复述故事内容。
重点要求:
1
、师生一起讨论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表现雷、闪电、大风及故事情节中要求表现的声音。
2
、学生能创造出表现雷、闪电、大风的声音。
3
、安排学生下课寻找能表现《小白兔盖新房》内容的声音材料。

第 五 课 时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二)
教学目标:
能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并在表演中担任一个角色。
教学过程:
1、请小朋友有表情地复述故事情节。
2、将学生分成2~4组,讨论如何用声音来表现。
3、分组汇报、表演。由一个同学讲故事,其他同学用声音来表现。
4、师生共同评价。
5、有时间还可创编其他内容。
补充材料:《快乐的早晨》
    《一个雨天》

 
发表于 2006-9-3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鸟老师的教案都是表格式的,因此很多人因表格代码看不到。现在大豆将教案还原成无代码的文字,这样表格格式就没有了。

 
发表于 2006-9-4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