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飞翔的翅膀 教学内容: 1、欣赏:《鸽子》、《快乐阳光》、《飞驰的雄鹰》、《云雀》、《天鹅》。 2、唱歌:《飞吧,飞吧》、《翅膀》。 3、活动:a、感受探戈节奏;按固定音型自编动作并和着《鸽子》音乐表演。 b、创编合适的节奏为《快乐阳光》伴奏,按课本中指定的节奏谱练习,然后尝试为《飞吧,飞吧》伴奏。 c、用体态语言表现《云雀》、《天鹅》音乐形象;选择合适的音乐。 d、在音乐声中朗诵小诗《画太阳》。 e、认识拍号“3/8”。 4、竖笛:缅甸民歌《海鸥》。 二、教学目标: 1、在聆听声乐作品《鸽子》时,能感觉到歌曲所表达的特定情感;在聆听器乐作品《云雀》、《天鹅》、《飞驰的雄鹰》进,能感受到乐曲的速度变化对表达相应情绪所起的作用,能说出不同的乐器音色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差异,同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有粗浅的认识。 2、能用较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多声部合唱歌曲;能熟练村演唱《快乐阳光》。 3、理解拍号“3/8”的含义;以本单元所选歌曲(乐曲)为材料,通过多种音乐活动体验、感受2/4、3/4、4/4、3/8等节拍的强弱规律。 三、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听:《鸽子》 2、 唱:《飞吧,飞吧》 3、 动:(1)根据“×·× ×× ︱ 0 ×× ×× ︱”节奏型,创编声势动作为《鸽子》伴奏,用竖笛视奏歌曲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2)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多声部合唱(合奏)和谐美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鸽子》,了解这首作品,感受其音乐形象。通过歌曲《飞吧,飞吧》懂得在少年时代要养成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劳动的好习惯;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2、 通过创编声势动作随音乐表演,感受探戈节奏的魅力。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合唱练习,对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感受力、表现力得以增强。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合唱(合奏)的和谐美妙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教具准备 钢琴、打击乐器、竖笛、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1、 律动《飞吧,飞吧》(教师参与) 学生听音乐自由动作进教室,按品字形座位顺序坐。(第三块可有意安排已处于变声期的男生或音域较低的男生坐。) [设计意图:在上课开始做热身训练,即可融洽师生关系又能让学生放松情绪,即能让学生在玩中感受三拍子韵律又能让学生熟悉旋律,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又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 导入新课 1) 师:刚才这首歌是几拍子?有什么特点? 生:三拍子,每小节有一个强拍,两个弱拍。 2) 师:谁能用身体发出的声响,采用不同方式再现一下三拍子的特点吗? 个别学生创编,其他学生模仿(随歌曲录音进行) 3) 师:你们知道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3、 借助竖笛,自学歌曲,进行轮唱训练。 1) 学生视奏,师钢琴伴奏(留意学生易错之处,随时纠正。) 2) 第一声部,学生默唱曲谱。 3) 学生齐唱第一声部曲、词。 4) 学生齐唱第一声部词,师相隔一小节卡农式轮唱,问学生:老师是怎样唱的。 5) 学生分成两部分卡农式轮唱(边唱边感受其合唱效果)。 6) 学生分成三部分,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第三声部与第二声部各相隔两小节做三部轮唱(让学生感受三部轮唱的丰富色彩。) 4、 创编另一声部,进行合唱训练。 1) 让学生用5,按歌曲原有节奏创编另一声部。 1=G 5 5 5 ︱5 · 5 5 ︱5 5 5 ︱5 · 5 5 ︱5 5 5 ︱5 — —︱ △ △ △ △ △ △ △ △ △ △ △ △ 那 该 多 好。 5 — 5 5 ︱5 5 5 ︱ 5 — 5 5 ︱5 5 5 ︱ 5 5 5 5 ︱1— —‖ △ △△ △ △ △ △ △△ △ △ △ 哪能 飞 得 高? (其中的“△”可用“Beng”或其它衬词伴唱。) 2) 两声部合唱训练。 5、 学唱第二声部,并进行三个声部合唱训练。 1) 学唱第二声部,一、二小节与七、八小节的休止符可用声势语言填充。 2)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进行合唱训练。可一声部与二声部或三声部分开配唱。 3) 将学生分成三部分进行三部合唱训练。 A:各声部创编一个固定音型,用声势语言和着自己的声部进行。 B:每个声部进入时,可起立做小鸟飞翔状,感受三个声部的逐步进入及飞翔在蓝天里的小鸟活泼自由的情境。 4) 学生分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处理,再小组展示。 (每小组分发打击乐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6、 欣赏男声独唱《鸽子》 1) 以《故乡的鸽子》这则故事引入欣赏歌曲《鸽子》。 (运用课堂教学中动静交替规则过渡到欣赏部分。) 2) 初听歌曲《鸽子》,回答:这首歌曲的速度怎样?歌中唱的是什么? 3) 学生讨论。 4) 学生再听歌曲,老师采用声势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说出老师的声势是采用什么节奏来进行的。 5) 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节奏“×·× ×× ︱ 0 ×× ×× ︱”创编声势动作和着音乐进行。 6) 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乐曲主题,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和声势语言或人声按“×·× ×× ︱ 0 ×× ×× ︱ ”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7、 小结。 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懂得在少年时代要养成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劳动的好习惯;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8 、结束:学生在《飞吧飞吧》歌曲声中,“飞”出教室。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快乐阳光》、《飞驰的雄鹰》 2、奏:《飞吧,飞吧》 3、活动:创编合适的节奏为快乐阳光伴奏。 4、拓展:了解排箫的发展史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在聆听《飞驰的雄鹰》,能感受到乐曲的速度变化对表达情绪的起的作用。 2、在聆听《快乐阳光》,能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并能创编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通过为歌曲《飞吧,飞吧》伴奏,让学生感受合奏和谐美妙的效果。 教学重点: 为歌曲《飞吧,飞吧》伴奏,感受合奏的和谐美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快乐阳光》 1、听《快乐阳光》走进教室,先到的同学跟老师做简单的动作,后到的同学边拍手边走到自己的座位。然后问学生刚才音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心情? 2、让学生再次聆听,闭上眼睛说一说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并说一说演唱形式。 3、让学生再次聆听,找找歌曲高潮的地方。 4、老师用不同的击掌方法为歌曲伴奏,请小组合作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为歌曲伴奏,也可以自己创编节奏,要求在高潮的地方能有不同的设计。 5、展示评价。 6、听音乐进行伴奏。 二、欣赏《飞驰的雄鹰》 1、让学生交流排箫的知识引入欣赏。 过渡:上节课同学们上网查找了有关箫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聆听音乐后,学生讨论速度与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关系。 3、学生再次聆听体会后,让学生欣赏拉丁美洲的歌曲,进一步感受来自拉丁美洲的异国风情和音乐风格。 三、复习歌曲《飞吧,飞吧》,并且为歌曲伴奏。 1、由“让我们也象飞驰的雄鹰“一样导入复习歌曲。 2、出示合奏谱,先请全体同学敲一下圆舞板的节奏,没有圆舞板的同学用手势表示,然后听音乐完整地用圆舞板伴奏。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用碰铃、大鼓伴奏。 4、最后听音乐进行打击乐合奏,并且说一说合奏的效果。 5、待演奏熟练了,将学生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合唱,并采用演唱哪个声部,就演奏哪个伴奏。 四、课堂小结,听着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云雀》 2、唱:《翅膀》 3、奏:《海鸥》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听唱,学生能初步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合唱歌曲《翅膀》的主旋律。 2、能用体态语言表现《云雀》,并能说出乐器的音色在塑造音乐形象以及相应情绪所起的作用。 3、学习八孔竖笛#fa的指法,能正确运用连音奏法吹奏乐曲。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听、唱、奏,让学生真切感受“翅膀”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具准备: 钢琴、竖笛、录音机、磁带、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生问好 师:彩霞映照着欢乐的舞姿,歌声唱红了清晨的太阳,太阳绽开笑脸正向我们走来。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画笔一起来画太阳吧! 2.朗诵小诗《画太阳》 师:如果让你们来画太阳,你想画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心里静静想一想。 (学生自由回答,师播放背景音乐伴奏。) 师:是啊,在你们的心中,太阳下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小诗《画太阳》。(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二、欣赏《云雀》 1.初听: 师播放音乐:你能听出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师出示实物并简介手风琴) 师: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听出来吗? 2.复听: 思考:乐曲的速度是否有变化? 请你用飞翔的动作来感受乐曲的速度。(身体律动) 师:你仿佛看到什么景象? 悠长高亢的音调,让你想到了------------------ 密集急促的节奏又让你想到了------------------ 3.再听: 再次感受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三、新歌教学: 师:鸟儿用它们美丽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也应该有自己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未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听听歌中还唱到了哪些事物的翅膀? 1.师播放录音,听一听,歌中唱到了什么?歌曲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认识3/8拍,讲解其强弱规律。 2.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怎么会有翅膀呢?(学生回答) 3.学生跟琴用“lu”模唱旋律 师:你认为歌曲中哪一句节奏比较难唱?请你来找一找。 (生提出问题,老师处理解决难点) 4.加歌词演唱。 5.跟录音轻哼歌曲。 6.完整演唱。 四、竖笛: 1.学生练习吹最低音do。 2.在do的基础上打开第四孔,发出#fa。 3.#fa的前后音连接3-#4-5(难点)。 4.学生跟老师唱谱。 5.教师范奏。 6.学生自学乐曲《海鸥》 7.生跟琴齐奏。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翅膀》这一课,老师衷心祝愿小朋友们的心中都有一双理想的翅膀,在七彩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