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最后教师再列出评分细则(见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