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案专贴··=

9
回复
264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6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论坛有集体备课一贴,我感觉版本太多了。所以我开这样一个标题,请大家一起来收集[人音版]教案。我日后会慢慢搜集转发到这里的。谢谢!
 
发表于 2007-4-6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音版《瑰丽的电声》

教学内容:

1、  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相关知识。

2、  欣赏乐曲《夜莺》。

3、  对比欣赏古筝独奏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的片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相关知识。

2、  欣赏《夜莺》,感受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对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也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

3、  通过对比欣赏古筝演奏的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片段的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和电子音响合成器的效果。

教材简析:

1、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歌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本课欣赏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慢板。旋律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快情绪。

2、  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以奇妙的音响模仿古筝的演奏,以及大自然的各       种声音,使这个乐曲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3、  乐曲《夜莺》中加入了中国的竹笛。笛子用悠扬、清越的音色模拟了夜莺的叫声。月夜下,空旷的原野中夜莺开始歌唱,然后清朗的钢琴加入进来略带迟疑,小心翼翼的奏响,如同一个深夜未眠的人,远远听见夜莺的歌唱去寻访又怕扰飞了夜莺。整首曲子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乐器电子琴入手,引出电声乐队与电子音乐的概念。再通过乐曲《夜莺》的欣赏和古筝演奏的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片段的对比欣赏进一步加深对电子音乐的理解,同时明白各种乐器和电子音乐是不可相互取代的。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对比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了解电声音乐知识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的辨别和感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电子琴的功能。

2、电子琴:可以模仿许多音色,可以存储数十种舞曲的节奏型,并且每种节奏型还可以在进行各种音色的变化(聆听华尔兹、探戈、迪斯科等舞曲的节奏型)。

4、介绍电子音响合成器:一种能够产生各种复杂音响的电子乐器系统。

二、电声乐队电子音乐的介绍

1、提问:1)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电声乐队?

         2)电声乐队一般有哪些乐器组成?

 

 2、归纳:1)电声乐队的概念:指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电子乐器指运用电子元件产生和修饰音响的乐器。

         2)简单介绍、电吉他、电贝司。

 

  3、播放关于介绍电声乐队的相关影片片段。

 

4、电子音乐: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

三、欣赏《夜莺》

1、聆听引子

思考: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模拟了什么声音?

归纳:乐器是中国的竹笛,它模拟了夜莺的叫声。

2、作者介绍

雅尼:希腊血统的美国音乐家,被称为“世界一流键盘奇才”,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

3、作品简介:《夜莺》是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是雅尼为华人而作的,全曲洋溢着中华民族的风格。

4、学习乐曲的两个主题音乐

1)、学唱第一主题

2)、聆听第二主题

5、欣赏乐曲《夜莺》

思考:你对雅尼的这种演奏形式和演奏效果有什么看法?

归纳:作品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现场演奏效果很好。

三、古筝演奏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

1、       聆听电子版的《渔舟唱晚》的片段。

思考:电子版的《渔舟唱晚》采用了什么乐器的音色演奏?同时还加入了什么音响?

归纳:采用了古筝的音色演奏,还加入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使这个乐曲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2、       古筝: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最早见于《史记》记载。

3、       聆听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片段。

思考:1)这首曲子的片段带给你怎样的音乐意境?

2)比较古筝演奏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感受其不同的效果,说说你喜欢哪种乐器演奏,为什么?

归纳:古筝用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

古典乐器与现代电声各有不同的优点和魅力,互相不能完全替代。

四、小结

        高科技手段的电声音乐与其他音乐具有同样的魅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音乐越来越普及,接触的面越来越广,希望同学们在课余能多关注和参与电子音乐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7-4-27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西里西》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歌曲选自人音版八年级第二单元,歌曲为2/4拍,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后缀尾声。歌曲表现了彝族少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首歌的第一段词为彝语的译音,第二、三段为汉语歌词,在音乐上,级进与跳进的音程交替使用,从而形成一种活泼流畅的旋律。开头2 3 1│ 2 -│和尾声 2 3 1 │2 - │的乐句不仅前后呼应、保持统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比。因为它除了旋律基本相同外,节奏上和力度上都略有差异。前者显得轻巧、跳动,后者则显得兴奋、昂扬、热情。此外,歌中的力度变化颇为细致,层次感很强,这对表现歌曲的情绪来说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彝族民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
      2
、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
      3
、能根据歌曲的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创作设计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
      1
、积极参与学习歌曲的音乐活动中,学会表现歌曲。
      2
、根据歌曲的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创作设计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情境法、提问式教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钢琴、舞蹈碟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彝族舞蹈碟片。
      
二、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大家看到的这个舞蹈,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你能说说你是如何了解的吗?
      
生:讨论,回答。(彝族)
      
师: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彝族民歌《阿西里西》。
      
展示课题,解释“阿西里西”的意思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学习新课
      1
、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回答。(欢快地)
      2
、师弹琴范唱,生在心里学唱歌曲。
      3
、师弹琴,学生轻唱歌词。
      4
、共同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象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一群可爱的彝族少年高高兴兴地到草海捕鱼、并在一起游戏的情景。表达了彝族少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了歌曲的表现内容,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那群少年,体会一下愉悦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把这首歌演唱一遍。
      
四、创作与表演
      1
、导入:同学们都能唱好歌曲了,让我们用一些其它的方式来表现歌曲,进一步地感受一下西南一带民歌的韵味和魅力。(如:不同的演唱形式、舞蹈、歌曲伴奏等等)
      2
、学生分组设计表演形式,师巡回参与。
      3
、学生展示创作作品。
      
五、评价
      
学生对自己组或其它组的设计、表演进行评价。
      
六、总结
      
彝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一样除了喜爱用歌声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外

 

 

[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7-4-30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样的!继续。。。。。
 
发表于 2007-5-7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啊,,,真好
 
发表于 2007-5-29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感谢了,请问有第一课和后面的吗?我急需要,帮帮忙把
 
发表于 2007-6-1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大家先猜一下老师会唱一首什么歌?

播放《为了谁》的伴奏,老师深情地演唱。

那么大家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为谁而作的吗?(学生回答)

对,这首歌就是在1998年抗击洪水中,为歌颂广大武警官兵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抗洪的动人事迹而作的,而这些抗洪将士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底下最可爱却又最普通的。同学们,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振奋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值)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师提示:积极进取?消极颓废?)

2
、同学们,你们了解军人吗?你们能谈谈对军人的认识吗?

保卫国家的人、铁打的汉子、最可爱的人、穿绿军装的人……是啊,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不说战争时期,就说当今的和平年代,海难大搜救、反恐辑捕、核泄露应急救援、抗洪抢险,哪次没有军人一马当先的开路队伍?每次总是耳闻目睹着绿色的身影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抛头颅洒热血换取百姓生命的悲壮场面;在死神威逼着人民性命的危难时刻,只要绿军装的身影一出现,生命就有了希望,曙光就会驱散了阴霾。

3
、说句心里话,我们总是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觉,那么大家考虑一下,他们特殊在什么地方?特殊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欣赏《当兵的人》(放录音)。

4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兵,来了解一个兵,好吗?

发声练习:

1=C-F  2/4   1   3 | 5   3 | 1   3 | 5   3 | 1   0  ||

mi   mi mi   mi  ma  ma  ma  ma  ma

顿音如跑操时喊1234,头正、身直、口腔如半打哈欠状。

学唱歌曲。

歌曲重复播放,学生分组自学。

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以比赛的形式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歌曲学生较熟悉,用分组自学方式,可发挥学习能手的作用,增强合作性。)

教师点评,合上钢琴伴奏,学习打4/4拍子,跟钢琴演唱歌曲。

分析音乐。

跟钢琴演唱旋律。

分析: A   16小节、复乐段结构、高音区、饱满有力、威武高大的军人形象。

B   16
小节、四句体结构、中音区、连贯抒情、发自内心的倾诉。

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不但是主题的再现,同时将情绪推向高潮。

5
、音乐主题:这豪迈的心声就是当代中国当兵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最好的表达。

6
、问题:这首歌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去唱?应突出哪个字?

咱当兵的人  弹性而有力度地唱。

A  
有气势、饱满有力       B  连贯抒情、亲切     结尾  更深沉有力

7
、欣赏由刘斌演唱的歌曲,刘斌介绍,并可以随着刘斌深情有力的演唱而跟唱。

放音乐,学生齐唱,请上8位男生上台合着音乐表演唱。

8
、教学拓展:

面对亲人解放军,你准备选用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A
写一段赞美的话        B唱一首颂歌         C做一件有趣的作品  

D
画一幅美丽的画        E跳一段欢快的舞     F写一封慰问信。

 
发表于 2007-6-1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单元  难忘岁月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

三、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一、用轻快、有力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二、掌握弱起起唱。

三、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字(语言)、绘画(色彩)等姐妹艺术交叉融合所产生的美趣感。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电视、DVD、音响、挂图、板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播放当代军旅歌曲《咱当兵的人》

2.上课礼仪。

二、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踏着音乐走进课堂的,这曾在军旅广为传唱的歌曲,请大家告诉老师它的曲名是什么?

让我们和着这音乐,唱唱这首歌(展示MTV画面),并在听唱后谈谈它的音乐情绪和主题内容。

刚才大家的歌声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当代军人的热情、自信和豪放。音乐就是这样描述着生活,传承着历史,记载着一段段难忘的岁月。

新课教学

一、听赏《游击队歌》(合唱、整体感受)

提问:

1.这首作品出现几种演唱形式?(教师讲解合唱与齐唱、轮唱与重唱、领唱与独唱的区别)

2.从音乐的角度讲述如何表现抗日游击队员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情感?(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

3.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自己眼中的抗日斗争。

(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

二、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片断,再一次听赏《游击队歌》(男声四重唱)

根据音乐演唱情绪的变化,启发学生设计歌曲的艺术处理,特别是力度层次的变化,[ p<f>p,

p<ff =标记在书上。

三、学唱《游击队歌》

提示学生后拍起始的弱起节奏:XX︱XX  XX  X”和多次出现的“XXXX”及“XXX”节奏

型中清晰均匀的吐字。在演唱过程中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声法,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的声音表现作品。

四、联想和创编

通过聆听、学唱、书画展示体验音乐过程,让学生用色彩描绘全曲,并用文字阐述其色彩所表达的音乐内容和音乐情绪,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随堂课评

目的启发学生用所掌握的姐妹学科知识领会音乐,感受音乐,更好地学习音乐。

五、课后音乐小卡片的收集

岁月长河流淌着许多难忘的旋律。它们讲述着历史,记载着过去,请同学们课后回去收集一些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的音乐作品,如:爷爷的歌——、奶奶的歌——、爸爸的歌——、妈妈的歌——、我的歌——,为下堂“难忘岁月歌曲”听赏会做准备。

 

 
发表于 2007-6-20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单元  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意图和设想:

本课是教材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七子之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为:早日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本单元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将这两个内容渗透于两课时的教学当中,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两课时,激发学生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为了让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音乐和相关文化的了解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强调学科综合,但要把握好“度”,让历史、地理、文化为音乐服务,以音乐为中心。通过歌唱和欣赏教学注意把表现歌曲的情感置于核心的地位,充分挖掘这些歌曲中蕴涵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深情的演唱将情感升华为浓郁的爱国之情。重视音乐实践与创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设计音乐表现形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也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在本单元中对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有所了解,对《七子之歌—澳门》旋律比较熟悉,对作品的人文内涵通过查找资料可获得,但对音乐感受和评价鉴赏能力尚待加强。

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澳门》?

??1.《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组诗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为首的一章。原诗全文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2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5月回国。而“五卅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国人不仅在国外被人歧视,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即是其中之一部。这首诗发表在192574日的《现代评论》上。其时正值“五卅运动”高潮期间。在诗的序中,闻一多先生写道:“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等三首爱国诗篇在《现代评论》发表后,郭沫若立即在《长虹》杂志上予以转载,李一氓也写出专论予以推荐:“我相信新诗坛的生命更新了,新诗坛的道程另辟了,新诗坛发向他祖国的希望之光益强了。”?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谁都不会忘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用她那充满童真的动人声音演唱着《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何止如此,那歌声也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人的心。? 

 

 

 

??2.《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56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Macau”是闽南方言“妈阁庙”的葡萄牙语译音。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土。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

 

 

 

??3.闻一多(18991946)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自幼便树立了坚定的爱国思想。在“五·四”运动中,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当知二十世纪少年当有二十世纪之思想,即爱国思想也。”此后,曾写下了《发现》、《一句话》等一系列爱国诗篇。1922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67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

??4.李海鹰(1954) 作曲家。广东省广州人。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5.有关澳门的地理、历史知识?

??澳门地区位于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凼(dang)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澳门三面临海,北与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现有人口40万,其中95%以上为中国血统。?

??1553(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1864年又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4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12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东方之珠》?

??1.《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 ?《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2.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该地面积为10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615万,其中98%为中国血统,通行粤语。?

??香港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侵占了香港岛。1860年和1898年,分两次强占了九龙半岛。为收复香港,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于19841219日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7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

??()《鼓浪屿之波》?

??1.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 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512小节)可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起始于这首歌的高音区,而后由高到低,通过连续四组“递音”下行至低音“sol”,形成一个非常流动起伏的宽幅度旋律。这旋律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又似“我”那奔涌的思绪和澎湃的心潮。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与延伸。切分节奏、流畅的旋律及三拍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仿佛“我”站在鼓浪屿,而思念故乡之情早已漂向远方——美丽的台湾岛。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则是全曲的中心乐句。它肯定地表达了“我”热爱家乡一切可爱之处的思想感情。第二乐段(1322小节)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出现了六度大跳,进而趋向高音区运行,一股激动之情油然而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弱起、跳进等手法推动旋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旋律放在下属调上运行,从而加强了歌曲的动力并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在这两个乐句的歌词中,特别提到了日光岩。这一来是日光岩为鼓浪屿的制高点,且为重要名胜之地;二来是300年前,日光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第三乐句重复唱出了两个“我渴望”,情绪表现得内在而急切。第四乐句多出了 

这样一个乐汇。它打破了整个歌曲的方整性结构,实现了一种迫切之情,显得深情无限,思乡之情被推到了极限的边缘。最后两小节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结尾。它既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实现了点题的目的。?

 

 

 

??2.作者简介?

??张藜(1932 ) 歌词作家。辽宁大连人。1948年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后从事创作及教学工作。1978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代表作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苦乐年华》等。?

??钟立民(1925 ) 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3.有关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有36 000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面积为35 759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东临太平洋、北向东海、西南望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它是我国东南方的海上门户,也是海防的重要屏障。?

??台湾省约有2 100万人口。汉族约占其人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语言及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高山族约占全省人口的2%,是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

??台湾省自古就属于中国。公元3世纪,三国的孙吴政权;7世纪的隋朝政府,曾先后派万余人赴台。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曾派兵驻守澎湖列岛。后来,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1624年、1626年,荷兰及西班牙殖民者曾两度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次年收复全岛。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建制。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省得以光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澳门的历史与今天、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企盼完整统一的赤子情感。    2、体会“七子”的内涵,能够用充满渴望、深情的歌声去演唱《七子之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2、  歌曲中第11小节,六度大跳。 

3、  旋律的走向致使歌曲情绪的多层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展示

 

 

 

一导入

 

 

 

1  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并提问:诗

中所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强烈情感?

1、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出示组诗《七子之歌》中首篇《澳门》将《七子之歌》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并播放]

 

 

 

 

 

 

 

 

 

 

 

 

1  介绍诗的作者和诗歌“七子”的由来

2  提问何为“妈港”?何为“襁褓”?学生了解澳门的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教师轻声弹奏《七子之歌》的旋律为学生伴奏。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1、从刚才的诗句中我们体会到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是澳门同胞共同企盼的心愿。现在我们一起来聆听澳门人民是用怎样的歌声表达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的。

2、教师简介歌曲和曲作者。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模唱歌曲旋律

(分别用闭口和开口音去模唱歌曲旋律,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旋律的走向,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而且也能学会保持好气息和控制好音色的去演唱歌曲。)

5、,如发现唱错处可再分句跟唱。

演唱要求:(1)第二乐段开始处出现的六度大跳,在气息上提早做好准备。

2)休止符,让学生了解是情绪的换气口。

3)长音的时值要唱足。

 

 

 

1.学生欣赏歌曲后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2 聆听教师范唱,然后相互讨论一下歌曲应该分几个乐段?每个乐段它的“旋律”、“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3.  唱歌曲旋律

——第一乐段用hm哼唱旋律,第二乐段用a母音唱旋律。

3、  学生填词轻声演唱歌曲一遍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创作表现 :

1  请学生尝试自己来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如第一乐段可以用独唱、男或女单声部童声,第二乐段全体齐唱等并在演唱时加上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

2、《七子之歌》,让学生们了解美丽的澳门现已是中西合璧的国际大都市,在祖国的怀抱中变得更加的繁荣。

3 (综合表演:第一遍用诗歌朗诵,接着用哼鸣的演唱形式表现;第二遍唱歌

 

 

 

学生尝试自己来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

  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七子之歌》。

2  观看澳门风光图片结合歌曲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所学唱的《七子之歌》是一首意味深长,感人至深的歌曲,这首歌曲它所要表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呼唤,代表着祖国是不可分割的。如今澳门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盼望它在母亲的怀抱中将更加繁华和美丽。

学生在《七子之歌》音乐中离开教室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在地图上找到“七子”的正确所在位置。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和《1997·天地人》序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主动了解香港与台湾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七子”的历史相关资料,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展示

一、

请大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七子”的所在位置。
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指出“七子”的位置,并说出是何时被帝国主义所侵占?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中国地图及相关文字介绍

 

 

 

 

 

 

 

 

 

二、

1、展示香港风光图片,问这是什么地方?
   2
、你们对香港有哪些方面的了解?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
  
1)香港因盛产什么而得名?(鸦片、沉香)
  
2)香港的通行语言?(普通话、粤语)
  
3)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19977119991220

       3、展示香港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1、说出图片所拍之地为香港。
   2
、回答问题
   3
、交流课外查阅到的香港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1、香港维多利亚港图片。

          2、文字题目

          3、香港地图及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

1.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并提问: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意境?  

 歌曲以含蓄而富干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2.
引出作者罗大佑

3.钢琴伴奏并一起演唱《东方之珠》

1.聆听歌曲后讲述自己的感受。

2.说说他们眼中的罗大佑,唱唱他们熟悉的歌曲,如《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3
、跟琴轻声哼唱《东方之珠

1、香港的美丽夜景结合歌曲播放

 2.罗大佑的相关介绍

 

 

 

 

 

 

 

 

 

.

1.介绍《1997·天地人》及其作者谭盾
2.
欣赏音乐并听辨乐曲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先后顺序,启发学生想象这些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编钟:表现天之遥远空旷
  
大提琴:表现地之深沉浑厚

   童声合唱:美妙的童声,天使般的歌唱,天作地合、人杰地灵

   乐队合奏:天地人合为一体,表现欢乐祥和的气氛,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1.认识谭盾

2.欣赏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谭盾的相关介绍。

2.香港回归庆典的图片,结合音乐播放

3.听辨题及文字介绍

 

 

 

 

 

 

 

 

 

五、

1.展示诗歌《乡愁》,深情朗诵后提问;这者诗表达了什么?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它表达了一个台湾同胞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思想情惑,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提问:对于台湾,你们有些什么了解呢?

3.出示台湾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介绍。

1.小议对诗歌《乡愁》的理解。

2.交流课外查阅到的台湾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1.《乡愁》

 

 

 

2.台湾地图及文字介绍

 

 

 

 

 

 

 

 

 

 

 

 

 

 

 

 

 

 

1.引出歌曲《鼓浪屿之波》并介绍鼓浪屿的相关知识。2。深情范唱《鼓浪屿之波》并要求学生用身体动作来创设音乐背景。

3.提问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运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

   4、播放歌曲录音,带领全班一起

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2.欣赏教师范唱,并跟随音乐,用身体、用手臂等来模仿海浪的起伏  做律动。

3.回答对歌曲的惑受。

        4、跟录音演唱。

 

 

 

 

 

 

中国地图及文字“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背景音乐《中国人》。

 

 

 

七、

    结束语: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所期盼的,让我们在这首《中国人》的歌声中,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大业。

 演唱《中国人》离开教室。

 

 

 

 

 

 

 

 

 

 
发表于 2007-6-20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欢迎继续进行下来让我们更多的老师能够共享这个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