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偶然觅得小鬼的教案,觉得不错,便根据实际情况、条件进行了改编,效果不错,特意上传,希望能和各位讨论讨论。
《凤阳花鼓》仪征市新集中心学校 曹宁宁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
2、根据歌曲情绪让学生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为凤阳花鼓进行再创作。
3、通过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衬词“得儿”的发音要注意应连在一起,“儿”的发音应短而轻以及第五乐句节奏的掌握。
2、对此类作品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节奏卡片、打击乐器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这几天,老师正在学一个地方的绝活,虽然还没有学的很到位,但是心里已经是迫不及待的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了,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露一手!
2、表演
教师身背花鼓,手执鼓棒边击鼓边唱另一版本的《凤阳花鼓》。歌词为“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3、了解旧歌的历史背景,分析歌曲情绪。
师: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这是哪个地方的绝活了吧!
生:凤阳。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歌词中听出来的……
师:对,这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首民歌,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板书课题)
讲解: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唱曲,通常有打击乐器锣、鼓相间伴奏,歌词大都为悲切之词。
师:你们听老师唱完这首歌之后觉得这首歌的情绪怎样?
生:悲切、凄凉。
师: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绘演唱者的心情,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生:灰色、黑色。
(教师板书:旧时 贴出黑色或灰色卡片)
师:为什么?那说明当时的经济情况怎样?
生:萧条、贫困。
师:不错,旧时的凤阳洪涝灾荒不断,许多人靠唱着花鼓,乞讨为生,那时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4、揭示新歌的情绪
师:但是如今,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凤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富裕起来的凤阳人并没有忘记凤阳花鼓,反而越唱越高兴,不但成了平时拿它来自娱自乐,还成为了重要节日、迎接宾客的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甚至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誉。请同学们猜一猜,如今的凤阳人在唱凤阳花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喜悦。
师:是不是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播放录音)
师:怎么样?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生:喜庆、欢快、热情。
师:是呀,如今的生活多么幸福,让凤阳人怎能不高兴呢?来,选择一种颜色来表达他们的心情。
生:红色。
(教师板书:现在 贴出红色卡片)
师:此时,他们的心情色彩是红色的,像火一样的热情,现在,老师也被凤阳人火样的热情感染了!不如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凤阳人,唱一唱凤阳花鼓,怎么样?
(二)、学习新歌
1、学习衬词节奏
师:你对哪个部分的唱词最感兴趣?
生:得儿另当飘一飘……
师:这是模仿打击乐器发音的衬词,那我们就先来模仿一下凤阳人打击乐器的节奏。
(出示节奏图)
操练:A教师用小镲示范一遍。
B学生用手打击节奏
C加入唱词(强调“得儿”的发音是儿化音,儿发音短而轻)
D用筷子打击节奏
2、再次感受乐曲情绪
师:呀!真有那么一股韵味了,不过,老师觉得你们在演唱时好象少了点什么?
生:喜气。
师:对,来,让我们再来深切的感受一下它的喜庆之气!
(播放录音)
师:感受到了没有?那下面就让我们怀着喜悦之情,跟着老师的琴声来唱完这首歌吧!
3、学习前面的歌词
(1) 跟师模唱
(2) 听唱
(3) 连唱(注意强调第五句的节奏,教师出示节奏图,学生说出节奏再唱词)
(4) 男女生接唱
(5) 师与生接唱
强调:唱出喜悦之情。
(三)、为歌曲创编伴奏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唱的真不错!不过,老师还没有满足,因为老师觉得你们不仅可以唱的很好,还可以很好的为歌曲伴奏。下面,就分别请同学们来为歌曲伴奏吧!
操练:A用盘子和筷子进行伴奏(节奏:× ×× × ×× )教师示范一遍,学生练习。
B用装有少许黄豆的瓶子和筷子进行伴奏。(节奏:× × × × )
C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D教师用铃鼓加入进行伴奏
强调:打击乐器的声音不能比唱歌的声音强,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四)、创编歌词
师:凤阳花鼓流传至今已经有了不少的版本,今天我们也来创造一
个新版的凤阳花鼓,有没有信心?
1、学生进行创编
2、将创编的歌词演唱出来
3、用打击乐器为创编的歌词伴奏
(五)活动延伸
师:想想看我们的身边还可以用什么为歌曲伴奏?回去之后试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