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初中音乐教学案例

5
回复
46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5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位能提供几篇优秀的教学案例给小妹,急用!谢谢![em08]
 
发表于 2004-4-15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晓》欣赏教学案例设计          (转载)
学习内容:《春晓》选自人音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14册
《春之歌》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音乐课本第六册
学习主体:初一年级学生
学习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春之歌》、《春晓》,能够在聆听后对音乐主题、结构、音色(人声、乐器)等留有印象,并能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评价。
2、尝试以“春”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并以图形谱的方式记录自己创作的音乐。
3、能够从“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
学习重点:
欣赏《春之歌》、《春晓》,能够在聆听后对音乐主题、结构、音色(人声、乐器)等留有印象,并能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评价。

学习难点
尝试以“春”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并以图形谱的方式记录自己创作的音乐。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说春:营造学习氛围               
师: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确,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吗?
(师生配乐齐诵一、二自然段)
师:那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春天充满着生机。
生:春天可以放风筝。
生:春天到了,可以脱去厚厚的冬装,换上漂亮的春装……
(点评一:从文学的角度,运用诵、说的情景导入,营造春天来了的氛围。并且为后面的音乐欣赏作了情感铺垫,学生急切地想聆听春天的音乐。)   
二、品春:感受春天的意境            1、以《春天来了》的片段音乐作为欣赏序曲,利用多媒体课件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此段音乐的情绪及表现的内容。
师: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此段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吗?
生:冰雪融化的情景。
生:万物复苏的情景。             生:人们愉快的心情。             师:生动地表现了大地回春、春意盎然的景象及其带给人们的那种惬意、舒适的内心
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哼唱其中的主要旋律。
(师生用轻柔声演唱,还可用竖笛或口琴演奏)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观看风景录相,复听)
(点评二: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段,优美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春之美,大自然之美。并采用欣赏与演唱、演奏相结合的方式,加深美的体验。)
2、以“春”为主题进行活动交流
师:你看到春天的景色了吗?请同学们画画春天的画,背背春天的诗歌,唱唱春天的歌曲。
生:各自活动后展示、评价
(点评三:音乐教育如果与其他艺术能相互连通,互相迁移,就能提高其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审美体验。此活动旨在加强音乐与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联系,通过画画、唱唱、诵诵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春天的美景及其并将它表现出来。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
    3、欣赏《春晓》,听辨人声,学习图形谱。
师:刚才我们齐诵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洞天。整首诗像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却悠远深厚,给人无穷的想象。青年作曲家陈怡把此诗谱写成了一首出色的无伴奏合唱曲。它充分发挥人声的表现力,不仅用歌声,还用不同的词,以似谈非谈、似唱非唱的声音造成音色变化来描绘意境和场景。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它用人声模拟了哪些声音。      
(师生共同欣赏《春晓》)
生:风雨声。
生:京剧伴奏的声音。
生:鸟鸣声……
师:除了人声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乐器声或生活中一些物品发出的声音来模拟自然界中的声音来描绘意境和场景。
(师生共同欣赏《春晓》图形谱,并模仿)
(点评四:音乐是非语义的信息,它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此段教学先从文学的角度评析《春晓》,再简介歌曲并欣赏,使学生逐步进入其悠远的意境之中。通过欣赏,感受人声、乐器声的音色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并学习用形象简易的记谱方法把它记录下来。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戏春:创作春天的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素材进行以春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并且小组合作进行表演。    (点评五: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本环节把欣赏与表现、创造充分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从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表演才能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悟春:揭示春天的内涵                                               师:请你说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
师:春天是恬静的、活泼的、绚丽的。它属于我们大家。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美好春光,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请同学们在课后邀上朋友一二,一起去踏青。并且收集有关春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摄影、雕塑等,举行一个交流会。        (点评六:欣赏音乐还应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赞春,使学生感受春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课外延伸的内容,把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感受春天给人带来的美感,并得到更深的感悟。)


点评:
提倡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基础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它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内容中占很大的比例。在音乐欣赏中倡导“综合”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课堂形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提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春晓》是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14册中的欣赏曲目,《春之歌》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音乐课本第六册。本案例设计者不仅注意了学科综合,而且在教学中以“春”为主线,把这两个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唱歌曲、听音乐、看画面等综合活动,多方位地来感受和体验春之美,进而进行有关春的音乐创作来表现和创造春之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5 23:19:4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4-1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男  声  分  类
课题   男声分类
课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   初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        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魔王》、《跳蚤之歌》三首歌曲,了解男声三个声部的音色特点,歌曲的艺术成就,舒伯特等音乐家的生平。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对高雅音乐的爱好。
3. 通过三部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们身上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重点   男声三个声部的音乐特点
难点   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魔王》《跳蚤之歌》   
教学过程
一、        情感导入
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感受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从而发展到对祖国的爱。
二、        新授课
1. 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考虑男高音的音色特点。(激昂、热情、清晰、明亮、辉煌 ---)
2.欣赏男中音歌曲《魔王》(屏幕显示问题)
(1) 歌曲《魔王》中钢琴伴奏一开始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像什么声音?(马蹄声)  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句像什么声音?(呼啸的风声)
(2)         乐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气氛?(寒风瑟瑟,阴森恐怖,夜幕沉沉)
a. 听赏过程中显示图片(1)父亲抱着孩子 (2)魔王
b. 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魔王》
c. 请一组人示范
d. 作曲家简介(屏幕显示):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小学教师家庭,在贫困中度过短暂的一生。幼时在教堂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14岁开始作曲,16岁始作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作有交响曲9部、弦乐四重奏15首、钢琴奏鸣曲22首、歌曲600余首以及大量的其它作品,有“歌曲之王”之称。所作歌曲旋律扣人心弦,伴奏富有想象力。其中《魔王》、《野玫瑰》、《鳟鱼》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堪称代表作。
e. 《魔王》简介(屏幕显示):
这首歌曲是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叙事诗写作的一首朗诵调性质的叙事歌曲。全曲采用通谱歌形式,以不同的旋律音调分别代表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展示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父亲抱着发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在昏沉中看见森林中的树精(魔王)在不断引诱他,他因恐惧而发出惊惶的叫喊。最后,马蹄声歇,奔驰终止,孩子已在父亲的怀抱中死去。
f. 感觉父亲、孩子、魔王三个不同角色的不同形象(屏幕显示)
小孩  ------  惊恐、紧张
父亲  ------  慰藉、沉着、稳健
魔王  ------  狡猾、诱人
g. 用wu哼唱魔王的部分旋律(配魔王的音乐)
魔王的音乐主题:
1=G    4/4    (细微、轻柔、狡猾地)
(见课本)
h. 再欣赏一遍《魔王》,提问:
(1)        男中音与男高音的音色的不同点
(男中音更为宽广、低沉)                       
(2)        舒伯特创作该曲的目的
(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深感苦闷的心声)
    3.(屏幕显示):
男声分类         音色特点              乐器
高      激昂、热情、清晰、明亮       小号
中      明朗、宽厚、充实、丰满       圆号
低         坚定、浑厚、深沉          大号
                4.显示小号、圆号、大号的图片,听其代表乐曲感受各自的音色特点
     5.欣赏男低音歌曲---吴天球《跳蚤之歌》
(屏幕显示问题):
(1)        该曲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忽强忽弱,节奏像跳蚤)
(2)        不同的笑声所流露出的不同情绪
(傻笑、冷笑、嘲笑、哈哈大笑 ---)
a.  《跳蚤之歌》背景知识(屏幕显示):
此曲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为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诗谱曲的一首运用譬喻手法的讽刺歌曲,它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和专横跋扈,无情鞭笞了权势者的昏庸和狂妄。乐曲采用旋律小调,以谐谑性的宣叙曲调描绘了愚蠢和蛮横的国王形象。尤其在每段歌词的中间和末尾都用带有旋律性的、嘲弄轻蔑的笑声来表达对权势者的讽刺和否定。
                  b.  作曲家简介:穆索尔斯基(1839—1881),俄国作曲家,19世纪晚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只要作品有:歌剧《霍万斯基之乱》、《鲍里斯  戈杜诺夫》、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讽刺歌曲《跳蚤之歌》等。
6.(屏幕显示图片):通过几幅图画找出它们属于或像男高、中、低音中哪一个,并说出理由。
三、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几首乐曲的欣赏让同学们了解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音色特点,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欣赏课提高欣赏能力,丰富想象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四、放背景音乐下课。  
附(1)说课材料:
(一)教材:
本课通过对《祖国,慈祥的母亲》、《魔王》、《跳蚤之歌》三首歌曲的欣赏,让学生了解男声三个声部的音色特点,歌曲的艺术成就,舒伯特等音乐家的生平;借此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对高雅音乐的爱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们身上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二)教法:
教学中可采用先欣赏、感受、听录音范唱、教唱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启发学生学习作曲家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学法:
学生将通过哼鸣部分旋律、分组分角色朗读歌词、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 解作品。
(四)教学程序:
1.情感导入:
通过对舒伯特《摇篮曲》的欣赏让学生由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联想到人民对祖国的无限深切的爱。  
2. 授新课:
(1)        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让学生考虑该作品属于男声中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哪一类及该类男声音色上的特点,感受作品的曲调特点并总结出男高的音色特点。
(2)欣赏《魔王》,让学生了解男中音的音色特点以及通过作品中三连音、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气氛;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歌词、哼唱作品部分旋律再一次感受作品,了解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目的。
(3) 欣赏男低音歌曲《跳蚤之歌》,让学生了解其音色特点,注意作品中不同的笑声流露的不同情绪,并掌握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4) 乐器小号、圆号、大号典型乐曲的音色特点及相关图画的欣赏加深学生对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音色的对比。
(5) 总结,放背景音乐下课。


附(2)板书:

男  声  分  类

a)        情感导入
b)        新授课
c)        欣赏
d)        完成下表:

曲   名        作 者        男声分类        音色特点        乐 器
祖国,慈祥的母亲                               
魔   王                               
跳蚤之歌
 
发表于 2004-4-16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数民族民歌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单元目标:通过几首乐曲的欣赏,让学生能认识各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长期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直观感受、启发引导
教材分析:
1.        “花儿”又称“少年”,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花儿”曲调丰富,文词朴实、生动。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每逢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者达数千,甚至几万人。人们在野外搭起帐蓬,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
2.“史诗”又叫勇士歌,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追述

他的战斗业绩,结构宏伟,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勇士歌目前多流行在我国北方,代表性的作品有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
教学准备:多媒体、少数民族服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通过分组抢答少数民族相关问题对其作大致了解):
1.我国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4.哈达是哪个少数民族表达谢意与祝福的礼物?哈达是否都是白色的;
5.观看舞蹈片断,说出该片断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6.……
总结,对胜出组进行奖励,对落后者进行惩罚。
(二)新授课
1. 媒体播放冯小宁导演的英雄史诗《嘎达梅林》片段,请学生说出主人公的名字,并讲述相关故事。
2. 介绍英雄史诗。
3. 填空:
蒙古族自称       ,其意为        ,别称           。
4.作品欣赏,说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5.用一幅画表述蒙古族的音乐风格。
6.欣赏由班级舞蹈队表演的《北京的金山上》
教师: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如何看出来的?
教师:从舞蹈中能否体会该民族的历史背景及音乐风格?
7.教师手风琴表演《花儿与少年》,由此引出对回族音乐的介绍:
(1) 介绍“花儿”;
     (2) 作品介绍:这是一首典型传统曲调的回汉族“花儿”,属“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深刻而含蓄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8.民族地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三)总结课堂内容,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下课。
 
发表于 2004-4-17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俩位对小妹的支持!我想要的是案例,相当于教学故事(情境)加上点评的形式,要反映出新教学理念。
 
 楼主| 发表于 2004-4-17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你可以鉴借别人的长处,加上自己的精华,作适当修改啊!自己动动脑筋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