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孩子们的“标准现象”

6
回复
41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25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教学案例  请同行们多提意见!!拜托拉[教学案例]

现代城市孩子们的“标准现象”  
管弦乐《公鸡母鸡》欣赏课: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三段:
第一段:学生把了解到的母鸡公鸡的叫声和生活习惯说说看法。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母鸡与公鸡的叫声和生活点滴。
生1:公鸡会叫人起床。
师:很好!那它怎么叫啊?
生2:公鸡叫是喔、喔、喔。
生3:母鸡会下蛋。
师:母鸡下蛋后会怎么叫
师:谁能够模仿母鸡的叫声?
生4:咕咕咕(随意的)
师:想想看母鸡下了蛋后它会发出什么叫声?
(哑然,摇头)
师:想想看?(还是哑然)(我很愕然)
师: 在农家院子里人们都很喜欢养鸡,院子里有大大小小的鸡,有公鸡母鸡和小鸡,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嬉戏,吵闹,可爱的母鸡下蛋了会开心,喜欢向大家报喜,它会跳下草窝到处叫做:咯咯咯咯哒,咯咯咯咯哒。
第二段:1、让同学们按题目意图聆听音乐,分辨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乐曲用了什么乐器?
2、闭上眼睛再聆听,说说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呢?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师:“听完这首乐曲,能分辨出谁先在叫吗?”
生1:母鸡
生2:有小提琴和钢琴声。
生3:好生动
生4:老师,好可怕的声音,象鬼叫一样
生5:象开火车的声音
生6:它们在一起很开心。
生7:公鸡在叫人起床,母鸡在草窝下蛋。
生8:它们象在跳华尔兹。
生9:有家庭的温暖。
生10:好可怜的声音。
师:钢琴与小提琴反复奏出的声音:

你们不觉得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吗?
(一片哑然)

这一段钢琴声你们不觉得象公鸡的啼叫声吗?
第三段:听着这首乐曲,请同学们学习母鸡的叫声和公鸡的叫声,并用动作表演。
同学们的热情不高涨,听着乐曲也提不起尽。

[分析与思考]
课后,我着急地思考启发不了学生的原因:城市里的孩子们远离农村,城市越来越发达,楼越来越高,人与大自然亲近都显得那么困难!城里的孩子对公鸡母鸡一点也不熟悉,只是在画面上,一些动画上可以看到这些动物的,或者是在一些书本里知道到某些动物的特点和叫声但是对动物的声音、动态只是形式上的片面的了解一点。如:学生对:“母鸡下蛋前会涨红脸儿,下蛋后母鸡会叫着咯咯咯咯哒”“公鸡早上的啼叫声” 等,这一自然现象根本就不知道。孩子们就根本无法从钢琴与小提琴反复奏出的声音中想象出是母鸡的叫声,也体会不到公鸡的啼叫声,即使在老师的再三引导下有个别同学理解了,但是大多数同学都是茫然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为什么有时候上课,常常自己觉得安排得很好在台上自己激动了半天却引不起学生的共鸣的关键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大自然体验的理解程度不够,怎么可以他他们从乐曲中听出情趣昂然的乐趣呢?更别提模仿公鸡母鸡的叫声或动作来表演了。
我深切的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对我们的老师来说要求越来越高了,除了自己要熟悉上课内容外,还要考虑到我们的孩子们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多找有关资料先让学生对涉及乐曲内容充分进行体验过,如:可以找些母鸡下蛋的片段或公鸡啼叫的片段给学生观看,有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看看,多接触大自然,有了一定相关信息作用下再去聆听《公鸡母鸡》这首乐曲,我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的拉,学生对乐曲的体会就会更清晰了,我们的教育就显然不会这么被动了。
 
发表于 2003-6-25 2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好案例啊,亏得偶然飞整理得这样好!

现代城市孩子们的“标准现象”,我也很有体会。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去年带超常班的孩子骑自行车(200公里的骑程)到崇明岛远足锻炼(花了2天多时间),其中一段时间在农田边休息吃点心,我随便问问身边的学生不远处的一些农作物名称,居然这些混小子们你看我我看你答不出来,(大豆、棉花、油菜、黄瓜架子等)。我又问路边的行道白杨树、和一棵木子树,也是全班同学竟然无人敢大声肯定的回答问题。

这些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面长大的孩子,的确在许多方面的知识面很窄小,有时也会淤生出一些问题。
 
发表于 2003-6-26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的进步给究竟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一点需要我们去思考。
我很欣赏作为老师,偶然飞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自身找答案。相信有这样的态度,你一定能当一个好老师。我也应该向你学习、向你看齐!![em24]
 
发表于 2003-6-26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啊,偶然飞,我们俩在这一课上课时的问题竟然是惊人的一致,学生的回答也是好可怕的声音,孩子们太可怜了~~~~~~~~~~缺乏对生活的体验,温室里的鲜花!!!!!
 
发表于 2003-6-26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老师:被你这么表扬,我感觉很惭愧,我觉得自己分析的还不够,希望大伙帮我分析,加予改进。
quqer: 是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发现,但是我还是没有作到每次都能去分析。我也是来学习的。

金舞鞋:其实我早感觉我们教同一内容的。新课标的人音对吧。是啊,我4个不同的一年级的班级都有同样的感受,觉得害怕的声音,我想是在老师在没有任何信息的作用下,小提琴的声音带给他们的情绪吧!

孩子们的话都是出自内心的,没有半点遮掩,其中有位孩子说感觉到母鸡一家的家庭很温暖,后来我才了解到她为什么说母鸡一家有家庭的温暖,因为她自己一人远离四川的父母来到舅舅家寄住的,她从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乐曲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6-4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交流。看到这些真诚交流的话语,很感动。这样好的网上教学研究氛围,完全没有所谓虚拟环境的泡沫,这样的交流更多的开展起来,必将很好的推动我们音乐教育科研的进步和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发表于 2004-6-5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飞,好久不见了!!很喜欢你这样的案例,写的很实在,现在的很多案例都是一节课实施过程的全记录,附上的也是整节课的反思,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写案例应该是挑一些课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环节来分析讨论!哈哈,老大说的大豆啊,棉花啊我都不太搞的清楚,惭愧!我这个在城市中长大的老师如果不先开眼界,又怎么带动学生去开眼界,我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去感受生活,关注生活,又怎么把生活中美好的气息与音乐结合,又怎么能让音乐”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