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音乐欣赏基础
一.如 何 欣 赏 音 乐
二.欣 赏 音 乐 的 过 程
三.音 乐 的 曲 式 分 析
1.基本术语及概念 2.常见的曲式结构
四.如 何 欣 赏 交 响 乐
1.乐器演奏特征 2.交响乐的结构形式 3.交响乐的体裁形式
五.如何欣赏钢琴音乐作品
六.音乐流派、作曲家及曲目介绍详表
第二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音乐
一.文艺复兴音乐时期(1450~1600年) 1.尼德兰乐派 2.意大利乐派
二.巴洛克音乐时期(1600~1750年) 1.J.S巴赫 2.亨德尔
第三章、古典主义音乐
1.海顿 2.莫扎特 3.贝多芬
第四章、浪漫主义音乐
1.韦伯 2.门德尔松 3.舒曼 4.瓦格纳
5 勃拉姆斯 6.罗西尼 7.威尔第 8.舒伯特
9.布鲁克纳 10.马勒 11.小约翰·施特劳斯 12.柏辽兹
13.比才 14.圣-桑斯 15.肖邦 16.李斯特 17.柴可夫斯基
第五章、民族乐派
1.德沃夏克 2.斯美塔那 3.格里格 4.西贝柳斯 5.鲍罗丁
6.穆索尔斯基
第六章、印象派音乐
1.德彪西 2.拉威尔
第七章、二十世纪音乐
1.格什温 2.勋伯格 3.斯特拉文斯基 4.斯塔科维奇
5.拉赫玛尼诺夫 6.普罗科菲耶夫 7.布里顿 8.巴托克
第八章、中国民族器乐曲介绍
1.中国音乐--独奏曲 2.中国音乐--合奏曲
第一章、音乐欣赏基础 一. 如 何 欣 赏 音 乐
1)从音乐学角度欣赏(音乐流派和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个性与共性,作者和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音乐的民族特征)
2)从音乐特征角度欣赏(音乐语言要素:旋律、节奏与节拍、调式与调性,速度与力度、音区与音色、和声、复调、结构--曲式、体裁、乐器常识等)[这部分详细情况可以参见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1-30页]
3)表演形式(器乐:管弦乐、弦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独奏、重奏、齐奏、合奏;声乐:男、女高音、中音、低音,独唱、对唱、齐唱、重唱、轮唱、领唱、合唱等等)
4)从音乐题材欣赏(咏叹调[篇幅较大,结构完整,音域宽广,技巧复杂,极富抒情性或戏剧性的唱段,表现主人公内心活动的独唱曲]、宣叙调[朗诵调,语言音调为基础,旋律性不强,伴奏简单,吟唱性质的独唱曲,常用于西洋歌剧的对话]、清唱剧[大型声乐套曲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早期取自圣经]、圆舞曲、进行曲、玛祖卡。
二. 欣 赏 音 乐 的 过 程
1)音乐的音响感知(音响的辨别:旋律、节奏与节拍、调式与调性,速度与力度、音区与音色、和声、复调、结构--曲式、体裁、乐器),组合化理解音乐的无穷变化。
2)音乐欣赏的感情体检(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借助于标题音乐和文字提示体验,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体验)
3)音乐欣赏的联想与想象,在此基础上的理解、认知、升华。联想与想象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当我们体验和感受音乐音响和情感时,会被唤起一种对相关生活情形和意境,以及情感的情绪记忆的心理活动。例如:德彪西《月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舒伯特《幻想交响曲》,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等。
注意:要避免音乐的一切要素的对号入座,避免音乐欣赏中的形式主义与形而上学。
(1) 感官感受(感受)--情感共鸣(动情)--理性赏析(理解)--审美鉴评(鉴赏)
(2) 感官感受:聆听,一般的欣赏,接受初步美感。
(3) 情感共鸣:倾听,情感的感受,美的享受,高度初步升华,感受印象加深。
(4) 理性赏析:审听,加强理性与感性的认识。
(5) 鉴赏:达到审美阶段,可以与作品分析相结合,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
(6) 升华:陶冶情操。
三. 音 乐 的 曲 式 分 析
传统曲式分析中,主要依据是:主题材料,细分结构,和声与调性,终止型。
1. 基本术语及概念
1)动机:赋予主题以独特的性格面貌,具有特殊表情含义的音调进行结合形式。
2)主题:结构形式或意义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能表现出清晰的性格面貌且具有一定表现力的乐思。它是乐曲构成的基本因素,主要由音调体现,并配合和声、节奏、音色、织体、速度、等其它音乐要素来体现。优秀的音乐主题往往在情绪特点、体裁特点、风格特点等三个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
3)结构:音乐的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和次级结构。音乐中最小的、具有一定完整性的结构是乐段。
例:复三------单三(单二)------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 主题 动机]
4)终止型:
(1)收拢性结构:主功能完全终止,用于终结部分。其特点为发展的动力性强,连接的融合性好。
(2)开放性结构:不稳定功能或转调终止。开放性结构中,不稳定程度有区别。
5)分清曲式的基本部分和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指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些大型曲式中甚至本身就构成独立的曲式。
6)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1)补充--结构外部延长,于终止式后加固调性与终止式。
(2) 扩充--结构内部扩展。最常见的手法是通过阻碍终止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乐句(段)的工整性实现。
2. 常见的曲式结构
1)乐段:乐段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具有较完整的乐思(乐思的完整性相似于主题,因主题常以乐段的方式存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乐思与主题一致),一般建立于一个主题基础上,表现出单一形式和性格。注意分清乐段的各种变化、从属部分、复乐段等。复乐段例:柴可夫斯基《四季-九月》第一部分。
2)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是由两个内容不完全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乐段组成的曲式。统一性体现在主题方面和和声等方面,是重要方面,如重复、再现手法等,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对比性体现在乐思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在单二部曲式中是轻微的,第一部分为呈示性,第二部分有对比或展开的意思。例:柴可夫斯基《四季-五月》第一部分。
3)单三部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同等重要部分组成的三部性结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基本相同,是正规性乐段结构;第二部分可能是乐段,也可能是相当于乐段规格的非正规结构,其完整性以各部分主题统一为基础。第三部分是再现段,其再现原则是音乐美学和结构的基本原则。谱例分析1:比才(法.1838-1875)《卡门》选曲<斗牛士之歌>
一级曲式结构 引子 A + B + C + 连接 + 结尾
次级曲式结构 ‖:a + bn‖ c + d ‖:e + f‖(斗牛士主题)
谱例分析2:格里格(挪威.1843-1907) 《培尔.金特》组曲(为易卜生诗剧配乐)
Op.46,No.1<清晨>(晨曲),单三部曲式:
结构为A(开放)+ B(对比中部)+ 假再现 +A(再现)
引子开始部分旋律为‖:532 123:‖535 636 |5 - - |……
单三部曲式的并列结构是A+B+C,内部结构或声乐曲,少见。
4)复三部曲式: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较大型曲式,两端与中间形成鲜明对比,而两端部分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三个组成部分中至少要有一个部分大于乐段曲式,主要见于器乐曲。常见基本结构
一级曲式结构 A B A
结 构 特 征 单二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 乐段或类似于乐段结构的三声中部
单二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
插部 原样再现
变化再现
(缩减、甚至乐段)
谱例分析: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Op.37,<六月--船歌>一级曲式结构 引子 第一部分 + 三声中部(二部性)+ 连接+再现部+尾声
二级曲式结构 A B A C D 完全再现
小 节 数 2 10 10 10 8 12 2 30 16
三级曲式结构 a a1 b + b c+c1有插部写法,开放
小 节 数 4 6 4 6 4 4
调性布局 g: ЬB:g:ЬB:g: G: g:
5)变奏曲式:A+A1+A2+A3+A4+A5……,注意调性布局,配器变化等手法。
谱例分析:肖斯塔科维奇《七交-列宁格勒》第一乐章展开部。这首作品写于1941年6月列宁格勒被困时期,四个乐章:战争、回忆、祖国的辽阔大地、胜利。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热情奔放,歌颂了战前的安宁生活,以弦乐器和大管呈示。第二主题抒情而富有诗意。整个呈示部没有戏剧冲突和紧张激越的情绪,结束于茫茫雾色中。展开部以变奏曲式的插部代替(6:00至16分钟以后)"侵略插部"变奏了11次,主要在配器上变化,鼓点保持始终,紧张度不断增强,最后一遍连旋律都分辨不清。(听作品--第一乐章约26:00,呈示部约6:19。6:30开始进入插部,13:00一个大连接,进入高潮,14:00变奏又开始。参见《世界名曲欣赏》上,444页)
6)回旋曲式:A+B+A+C+A,古典回旋曲式,简单回旋曲式(结构特征,调性布局)。
谱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14 No.2第三乐章(简单回旋曲式)。
7)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常见基本结构如下:
一级曲式结构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二级曲式结构 主部 连接 副部 结束部 引入 基本展开 属准备
谱例分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参见许勇三著《西方交响乐发展纲要》81-88页,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358-363页,总谱)
一级曲式结构 呈示部 展开部
二级曲式结构 主部 连接 副部 结束部 引入 基本展开 属准备
三级曲式结构 Ⅰ Ⅱ Ⅰ Ⅱ MT材料 MT材料tr材料
起始小节数 1 22 59 63 94 110 125 131 179 240
调性布局 c: bE: 小调变化
一级曲式结构 再现部 尾声
二级曲式结构 Ⅰ Ⅱ Ⅲ Ⅳ
三级曲式结构
起始小节数 248-374 375 398 423 475
调性布局 c:C :(304) c:(400)
8)回旋奏鸣曲式:基本结构如下:
一级曲式结构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二级曲式结构 主部 连接Ⅰ 副部 连接Ⅱ 主部 三声中部
与回旋曲式对应比较 主部 第Ⅰ插部 主部 第Ⅱ插部
一级曲式结构 再现部 尾声
二级曲式结构 主部 连接Ⅰ 副部 连接Ⅱ 主部
与回旋曲式对应比较 主部 第Ⅲ插部 主部
说 明 1). 阴影部分可以省略。省略后回旋曲式模式的分析正好是简单回旋曲式。
2). 作为回旋奏鸣曲式,其展开部与奏鸣曲式的插部正好相似。
谱例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八首(悲怆)Op.13第三乐章(P.157)(4:38)
一级曲式结构 呈示部 展开部
二级曲式结构 主部 连接Ⅰ 副部 连接Ⅱ 主部 单三 连接
结构特征 单二 A B A
起始小节数 1 16 36 48 50 63 74 83 91
调性布局 bE: bB bE: c : bE: c:
一级曲式结构 再现部 尾声
二级曲式结构 主部 连接Ⅰ 副部 连接Ⅱ 主部
结构特征 单二
起始小节数 97 112 132 144 146 159
调性布局 bE: E: bE:
四. 如 何 欣 赏 交 响 乐
从乐器演奏特征,结构特征,体裁特征等多个方面欣赏。通常所说的交响乐实际上包括:交响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画、交响素描、交响图景、交响叙事诗、交响童话、交响幻想曲等均属于此类)交响序曲、交响组曲
1. 乐器演奏特征
现代西洋管弦乐队到19世纪末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配置。管弦乐队的组成,以乐器的物质构成、发音原理的不同而分为四组:弓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每组乐器各有搭配,形成一个多声部的可以独立而又音色相近的体系。
1)弓弦乐器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音域宽广,技巧性强,表现力丰富,有"乐器之后"的传说。在乐队中,第一小提琴常常演奏乐曲的主旋律声部;第二小提琴则常和第一小提琴相伴,烘托或呼应,使第一小提琴更加丰满而富于表现力。中提琴--音色浑厚、圆润、柔和。大提琴--琴身以支柱支地,常坐着演奏,音色浑厚、饱满、丰富,表现力强。低音大提琴--弦乐器中体积最大、音域最低,其声音响亮而有共鸣,可以拉弦、敲弦、拨弦。
2)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长笛--发音清脆、甜美,既能吹奏抒情的旋律,又能吹奏欢快活泼的旋律,极富于田园风光和抒情段落的描述,如《彼得与狼》中的小鸟。双簧管--音色独特,低音区凄凉而豪放,中音区柔美缠绵,高音区挺直悲切,由于音色酷似牧笛,所以可以使听众产生淳朴乡村景象的遐想,常在田园风味的乐曲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单簧管--俗称"黑管"力度变化上为木管之最,可以呈现最强奏与最弱奏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后者如前者的回声。大管--又称"巴松",音色深沉、丰满、浑厚,为木管组乐器中音域最低的乐器,适于某些戏剧性的表现。
3)铜管乐器组: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小号--高音铜管乐器,音响高亢、嘹亮、锐利、极富表现力,适于表现雄伟、庄严、喜庆、凯旋、胜利等情绪的音乐,可以加上弱音器使用。圆号--又称"法国号",中音铜管乐器,音域宽广,音色高雅、富有诗意与神秘般的温柔。既能演奏旋律,又能配和声,常以安静的气息、悠长的旋律来描述自然景象。长号--又称"拉管"有中音、次中音、低音之分,音色雄壮、辉煌。既能奏出气势雄浑、庄严的音响,又能奏出如歌、温柔细腻的曲调。不用长号的乐队叫"小"交响乐队。大号--又称"抱号", 为铜管组乐器中音域最低的乐器,音色浑厚,音响粗重,主要吹奏和弦低音和节奏性的音响。
4)打击乐器组:分为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两类。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定音鼓、钟琴、木琴、排钟、钢片琴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大鼓、小鼓、钹、三角铁、响板、大锣等。
5)其它:钢琴(键盘乐器)-- 表现手法丰富,几乎可以演奏各种情绪、色彩的音乐,音量上可以奏出极大的层次变化,音域极为宽广。演奏时气势宏伟,音响丰满。竖琴(拨弦乐器)--音色清脆明亮,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自如地演奏音阶及音程的跳音、双音,演奏以和弦或以琶音为基础的音乐时,效果尤为突出。
6)管弦乐队以木管乐器为判定标志。
交响乐队编制示意表
乐队编制 长笛 双簧管 单簧管 大管 短笛 英国管 低音单簧管 低音大管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小号 圆号 长号 大号 打击乐器 大约总人数
双管编制 2 2 2 2 12 10 8 6 4 2 4 3 1 4 60
三管
编制 2 2 2 2 1 1 1 1 16 14 12 10 8 3 6 3 1 6 90
四管编制 3 3 3 3 1 1 1 1 20 18 16 12 10 6 6 3 1 6 110
交响乐队的位置一般由指挥决定,通常弦乐器在前,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后,木管乐器居中.
2. 交响乐的结构形式
1)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又称奏鸣交响套曲,是交响乐艺术中最严谨的一种套曲形式。古典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交响乐,通常由四个不同性质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主调通常是奏鸣曲式,音乐发展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效果,全部音乐建立在两个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不同主题对比、发展之上;第二乐章,慢板,从属调,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富于歌唱性;第三乐章,中板或快板,主调,通常是舞曲性乐章,结构常常是复三部曲式,体裁为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主调,也叫"终曲",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2)三个乐章的交响曲:是奏鸣交响套曲的基础,早期的交响曲结构大多如此,大多数奏鸣曲、协奏曲是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海顿、莫扎特早期的交响曲也是三个乐章。
3)多乐章形式交响曲:以四个乐章传统交响曲为基础的变体,增添的乐章,往往有序奏、间奏曲、补充尾声的作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乐章的影子,有些甚至要求连续演奏。
4)两个乐章和单乐章的交响曲比较少见,是四个乐章交响曲的浓缩。
3. 交响乐的体裁形式
1)交响曲: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虽然实质上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但它比奏鸣曲拥有更宏大、更高级、更丰富的表现力,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2)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名称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文学作品(诗歌、戏剧)为题材,形式灵活多变,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的结构糅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这种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手法被广泛用于交响诗中。交响诗具有概括性,包括了诸如交响幻想曲、交响叙事曲、交响狂想曲、交响随想曲、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素描等等。
3)交响组曲:采用歌剧、舞剧、戏剧、电影配乐中精彩的独立音乐段落或插曲,剪辑成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乐章不固定,乐章之间不强调内在的联系,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协奏曲:协奏曲一词源于巴洛克时期,原意是竞争。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协奏曲,不同乐器交替演奏的器乐合奏曲,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中既有对比,又相交融;一种是大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协奏曲早期形式,最繁荣的时期是17-18世纪,音乐分几个乐章,音乐一问一答的方式交替进行,与18世纪的序曲或组曲相似。按照习惯,其中有几个经过段由独奏乐器组演奏(主奏部),与作为主体的全奏(合奏部)形成对比,参奏乐器明确分为小组独奏乐器和大组合奏乐器,交替占主导位置,。近现代协奏曲通常包含"快--慢--快"三个乐章,比交响曲少一个谐谑曲乐章。第一乐章也由奏鸣曲式写成,但是是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单独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从主调转向属调,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独奏乐器居于突出的地位,更富有华丽色彩和技术性。此外,协奏曲尾声之前,往往有展示独奏乐器华丽色彩、即兴演奏、技巧突出的华彩段。
五. 如何欣赏钢琴音乐作品
钢琴英文名称是"Piano",源于意大利表情术语的"弱"。从钢琴的基本构造来看,属于击弦乐器,发音的主体部分包括音板(铸铁架)、琴弦、击弦机、键盘组成,分为卧式与立式两种。其槌和弦是从扬琴引入的,其键盘是从古钢琴引入的,至十九世纪完善了各种配置,如踏板延音器与制音装置、细铜丝缠绕的钢丝为琴弦、击弦性能提高及音域达到88个音,成为现代钢琴的样式。现代钢琴具有发音洪亮、音域宽广、音色、力度变化丰富等方面,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主要作为独奏乐器使用,或在管弦乐队中作为独奏乐器,或用于室内乐。
对钢琴音乐的欣赏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钢琴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方面是钢琴音乐的体裁,第三方面是从作曲家的作品分类。不同时期钢琴的表现特征是有区别的,这和不同音乐时期的音乐特征相一致的,这反映了钢琴音乐语言的变化。比如印象派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没有侧重重大社会内容,而是探索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多采的色彩性效果,在生动地刻划自然景象时,集中突现瞬间的印象,造成朦胧幽静的意境。其音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前奏曲、赋格曲、幻想曲、随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无言歌、小夜曲、音乐会练习曲、幽默曲、钢琴套曲、民间舞曲(马祖卡舞曲、波兰舞曲、波尔卡舞曲、圆舞曲等)、抒情小品、奏鸣曲、协奏曲等。
六. 音乐流派、作曲家及曲目介绍详表
音乐流派 作曲家 作 品
文艺复兴音乐时期 杜费 声乐作品《花中之化,天上之后》《慈爱的圣母,救世之母》
帕勒斯替纳 声乐作品《巴比伦河畔》
巴 洛 克音乐时期 巴赫 《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第四序曲》
亨德尔 管弦乐《皇室焰火》《水上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海顿 《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交响曲)》
莫扎特 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歌剧《费加罗婚礼》序曲、声乐作品《再不要去做新郎》
贝多芬 钢琴曲《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田园(六交)交响曲》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韦伯 歌剧《自由射手》序曲
门德尔松 《芬格尔山洞》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舒曼 钢琴曲《童年情景》
瓦格那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歌剧《纽伦堡名歌手》序曲
勃拉姆斯 管弦乐《匈牙利舞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管弦乐《大学(典礼)》序曲
罗西尼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序曲、声乐作品《他的歌声多温柔》、歌剧《喜鹊贼》序曲
威尔第 声乐作品《饮酒歌》、声乐作品《吉普赛之歌》、声乐作品《希伯莱人之歌》
舒伯特 艺术歌曲、《第八(未完成)交响乐》
布鲁克纳 宗教音乐《感恩赞No.3》、《第七交响乐》二乐章
马勒 《第八交响曲(千人)》
小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Ⅱ、Ⅴ乐章
比才 歌剧《卡门》组曲、声乐作品《歌剧斗牛士之歌》、声乐作品《哈巴奈拉》
圣桑 《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肖邦 钢琴曲:《降B小调谐谑曲》、《降D大调前奏曲(雨点)》、《c小调练习曲(革命)》、《升C小调圆舞曲(精确的)》
李斯特 《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
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序曲《一八一二》、钢琴套曲《四季》之六月
民族乐派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斯美塔那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
格里格 管弦乐组曲《第一培尔·金特组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 交响诗《芬兰颂》
鲍罗丁 交响音画《中亚细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印象派 德彪西 交响素描《大海》
拉威尔 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管弦乐《鹅妈妈》
二十世纪音乐 格什温 管弦乐《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管弦乐《兰色狂想曲》
勋伯格 管弦乐《升华之夜》、弦乐四重奏、钢琴与朗诵《拿破伦颂》
斯特拉文斯基 芭蕾音乐《火鸟》、芭蕾音乐《春之祭》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拉赫玛尼诺夫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诗《死岛》
普罗科菲耶夫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布里顿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巴托克 管弦乐《乐队协奏曲》
中国音乐
独奏曲 埙曲《苏武牧羊》、唢呐曲《百鸟朝凤》、笛子曲《鹧鸪飞》、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筝曲《渔舟唱晚》、三弦曲《梅花调》、扬琴曲《将军令》、二胡曲《二泉映月》
合奏曲 丝竹乐《春江花月夜》、二人台牌子曲《南绣荷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9 0:41: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