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与合唱教学] 歌唱发声的具体训练 [非常具体!!!]

14
回复
154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6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引用lanseluzhu在2005-9-15 17:33:00的发言:

我前阵子也是突然注意起自己的口腔状态,总要不断的去看舌头是不是放平了,口腔是不是打开了,其实没必要这么在乎,不去想它,慢慢的就恢复自然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发声的正确。

平时可以做些辅助的练习:

连续的张嘴,保证每次都能放平舌头,软腭抬起,小舌头上缩到看不到。

低音发lu\li\lao\la不带旋律,每天保证800到1000次,发音时口型不变,只利用气息和舌头发音,每个音出来应快速、弹跳,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可以长一点,平均3秒发2个的速度。用功的话1到2天喉头就会放松,当然在歌曲里,喉头可能还会出现紧张的现象,注意气息的支持和肩膀的放松,慢慢的就会达到效果,学习声乐贵在坚持。






上上特别申明:

本楼内容几乎没有上上原创,如有异议,请及时告知,立即删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 15:58:4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16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eda7806在2005-4-6 20:26:00的发言:

1、低音,能低到什么地方,和自己的生理条件有关,一般人都能唱出小字组的g吧,再低就困难了。实际上,除去专门为中低音歌手写的歌曲有这么低的音,其他的歌曲一般没有这么低的音。

2、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要注意解决“打开喉咙”,能够“喉头稳定”的话,低音都是能够唱的很好的。反之,如果“打开喉咙”和“喉头稳定”解决的不好,就不能有好的胸腔共鸣,也唱不了低音,低音根本唱不下去。

3、大声地喊:“嘿!” 嚎!“,体会胸腔共鸣;

4、说:”一号!“二号!”等,“号”字要用气息大声说,胸腔要有震动感,当然,前提是打开喉咙,喉咙那不要使劲,不要有捏的劲。

5、降调练习演唱歌曲,学中低音歌手的音色,但,舌根不要下压喉头。不要故意撑着唱,要打开喉咙,唱的自然。

如果会气泡音,那么可以说气泡音就是自己最低的音了,用发气泡音的感觉向上滑,逐渐变成唱的音,再由唱的音向下滑降变成气泡音,就能知道自己的低音在什么地方了。在做向上向下滑唱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做气泡音时声带闭合的感觉不变,这个向上、向下的变化,当然是用气息来控制的。所以,ricoh1说的:“ 唱低音时老师教我们不能松,保持气息”是非常对的。


发气泡音的时候如果是用“啊”的口型,所发的气泡音就像“啊”,嘴里的口型是“一”,发的气泡音就是“一”,嘴里的状态是哪个字音的口型就是那个字音,要找位置高的气泡音最好练习发“ng”,因为发“ng”的时候,很容易做到使所发的气泡音的位置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6 13:38: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发表于 2005-10-1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唱歌时呼吸运动的支持点
  1、吸气: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屏住呼吸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吐气: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唱歌时常常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基先生经常采用的一些打开喉咙的手段:

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即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贝基先生说:“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这才是对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贝基先生在课堂上常常做这样的手势,就是将两只手自两肩像推开两堵墙一样向外推,以示说明这种力量的方向和感觉。……
为了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和用力的部位,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用了很多具体手段,这些手段都是比较容易体会的,而且也都是卓有成效的。歌者在练习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用多种手段去体会。
1.打哈欠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途径。……“有种办法能把喉咙打开,当你困了,一面讲话一面打哈欠,这时喉咙就打开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过头了,那样会使声音太靠后。”
2.找到胸部的支点有利于打开喉咙。……“唱歌时声音是从咳的地方发出来的。”……“声音是从两锁骨中间那里发出来的,声音要深”,“声音是从喉咙最底部发出来的。”……
3.模仿嗓子宽的人歌唱有助于打开喉咙。……“模仿嗓子宽的人去唱,不要模仿那人的音色,主要模仿他的技术。做为技术无论对哪一个声部都是同一的要求。”
4.不张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咙打开。
5.大笑和哭也有助于打开喉咙。
6.向后仰头常可以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

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舍瑞尔·米尔恩斯在谈到纠正某些歌者在歌唱中头和下巴的状态不够自然时,主张将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部的后上方,在歌唱时轻轻用力向前搬,而头部又轻轻向后仰,这时头和下巴便处于歌唱时的状态

当喉咙完全打开时,在歌唱时会感到头部有一种向前和向上顶的力量,即在某种程度上有梗脖子的感觉。

当喉咙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到喉咙似乎不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是歌者能明显感觉得到的。用贝基的话来说就是“歌唱时只有横膈膜和面罩发生接触”。就是说,完全打开的喉咙似乎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声音在这里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上面的面罩,这虽然是一种感觉和想象,但似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感觉是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认可,并非常强调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寻求这种感觉,只有这样喉咙才是完全打开的。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面罩共鸣:

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就是说,当歌者的声音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时,他(她)的鼻咽腔是完全打开的。如果说打开喉咙是要求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声音送进面罩,还必须同时把鼻咽腔打开。所以贝基先生说:“我所说的打开喉咙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开。”……如何做到在打开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时,把鼻咽腔也完全打开,从而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呢?我把贝基先生的做法按着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手段。
1.面带微笑声音容易进入面罩位置。贝基先生说:“古代的老师教唱歌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2.用哼唱的感觉到面罩共鸣。他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这说明打开了鼻咽腔真正哼到头上去了。
3,不张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除不张大嘴外,贝基先生还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这样往往会影响面罩共鸣。
4.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
5.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正像斯基巴说的那样:“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好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高音:

1.贝基先生说:“唱高音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确,这个高音的印象早就印在你的脑子里了。”我理解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说,在你的头脑里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其二是说,唱高音之前,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如横膈膜的支持、喉结的位置和面罩共鸣等,都要做好将要积极工作的准备。
2.贝基先生说:声“音的动作与音高正好是相反的。”……就是说,越往高音唱,歌唱发声器官某些部位的动作与感觉越要往下。贝基先生把这种反向动作概括为三个方面,他说:“唱高音时别用外在的力量往上冲,而是用内在的力量:一是喉结两侧的肌肉将喉结往下拉;二是横膈膜有力的控制呼吸;三是头别往前伸,也别仰头,而应略低头。”
3.贝基先生说:“高音最需要面罩共鸣。”
4.贝基先生说:“唱高音要有自信感。”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乐学习的误区(石唯正)

1、几乎每一位抱很大希望使自己成为歌唱家的歌手都有一副不错的嗓音,他总想尽力显示这副歌喉,特别喜欢在起始音、中声区以“漂亮的”音色引起人们注意和羡慕。但这种漂亮也许是全错的方式或正、误混合的方法唱出的一种或逼紧、或过分开放的声音。

2、过早演唱高难度歌曲。以为“唱大歌”代表身份,代表水平,可以赢得羡慕和尊重。而他不知道年轻的好嗓音和好体力有很多不知累、不觉吃力的代偿功能,所以虽然也能把大歌吼下来,但毕竟不是科学合理的方法。它是无把握、不持久、无控制和易使嗓音衰退的。

3、以为高声区是孤立存在的。认为自己中声区已然不错,只是练高音的问题。不知道或不相信高声区的状态孕育于中声区。不知道也不相信连贯歌唱的状态开始于每次吸气和起音的状态中。因此单独练一个高音自认为和名歌唱家差不多,他们能唱多高,我也能练多高。但连贯歌唱时一到高潮将至就已经觉得力不从心,恐怖异常了。

4、追求头声和高位置却从不重视深吸气和喉头的随吸气下降。有上无下的失衡造成飘、提、吊、挤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歌剧女高音金卡·米兰诺回忆她学习声乐的经过
“学习声乐的目标是什么?这问题简单的回答就是——要能把歌唱好。不过,话虽说起来简单,要想达到这目标实在是毕生的工作。有人认为这种学习可以一次完成,以后就可不必再去管它,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在艺术事业中,没有任何事情是静止停滞的,杰出艺术家的形成,总是由于他在工作上能比别的一些人做得更为完整,但也只是从比较来说的,在他的前面仍然有数不清的东西永远要他去学习。
对于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首先要有好的嗓子,具有感受音乐的能力,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得以负担艰苦的工作;要有忍耐性和坚韧性,以便能克服困难经历挫折。指导的作
用,只在于启发学习的人去发挥他自己的潜存能力,而不可能提供这些才能。因此,凡有志于学习声乐,特别是将来打算从事这方面事业的人,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1、声音的自然音质具有吸引力。
2、在音乐方面,有足够能力把声乐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
3、身体素质良好,能够保持繁重的训练计划的完成。
缺乏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他在学习中感到很大困难,即使具备了这些条件,也必须尽最大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稳步前进是明智的,这可以使一个人的才能得到适时的发展。
正常情况下,人到十六、七岁时,一般的条件已逐渐具备,这时期声音的自然素质也显示出来。对这应加以引导,同时应锻炼身体。
下一步就是要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声音,交给有素养有经验的教师。依我的看法,教师本人应该唱得正确,同时还要把正确的歌唱方法的要点,用一种明白确切的方式去指导学生,最好指导者能以实际例子去表明所作的解释,同时又以解释来说明所举的实例。我早年的学习活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我是奥匈接壤地方的克洛地亚人。十五岁时开始从师于米卡·特尔尼娜学习声乐。她也是克洛地亚人,一位杰出的歌剧女高音。
我在特尔尼娜指导下学习的前三年,得到极大的帮助。特尔尼娜对于声音训练有她自己的理论,这理论的实践,对于我有显著的效果。她从不允许把声音唱得很大,当然,在乐谱上特别标明的地方是例外。可是在我学习的时期,即使是乐谱上注明了,也不允许唱得很大,所有的练习用小声去唱,确实,在练习时是不需要很大声去唱的,每个人不必经过训练都能唱出强音来,发声的技巧在于发展歌唱者去唱好完整乐句的能力,用声音去表现旋律的起伏,而紧迫过强的歌唱往往把这些都给破坏了。
此外,我从特尔尼娜学习的便是保证不费气力的去唱中声区的音。我们注意到在唱中声区音时,有用力过大的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唱中声区的音最自然并易于持续,但用力过大显然是不对的。认真注意唱中声区的音,唱高声区的音就便于从容稳定,如果中声区的音唱得好,高音的发展就容易、自然。唱歌时永远不要加强力于中声区的音,不要用最强音唱歌,除非乐谱上确切标明要求用强音歌唱。
特尔尼娜把我第一年的学习,全部用在安排声音的位置,并帮助我在唱任何音时,有一种容易的感觉。她所使用的方法,是令人感兴趣的。第一天,我们集中注意在唱中声区的音,从中央c起到上面的八度音,一个音、一个音地用每个母音先后练习,然后把子音加在每母音前面,最后又把子音加在母音的后面,这样,每一个母音都得到充分的检验,同时读字的练习也结合了进来,一方面可训练读字清楚,一方面很自然地发展了把纯粹发音的练习结合到唱歌词。第二天,我们把与此完全一样的工作和方式放在高声区上去进行,从中央c上八度c1到高部c2。第三天准许我唱一首短的、极简单的歌曲,但不是在音乐会上表演之类的歌曲,它往往是一支简单完整的音乐章节,在发音上仅仅比单音稍稍复杂一点。我把这首歌从头到尾唱完后,特尔尼娜就对它加以分析,表扬唱得好的地方,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好的地方,每一个音节都逃不过她的检查。于是我再把歌唱一次,把好的地方唱得更好,把不好的地方加以改正。改善这一处的发音,那一处的音色,另一处的读字,我们一个音、一个音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探讨着,在课程完了的时候,我对这首歌也就有了认识。
特尔尼娜让我在这样的训练程序中,进行了整整一年。这时我声音的位置已唱得稳定,能够从一个声区唱到另一个声区而没有一点不匀调的感觉。在这以后,我才被允许习唱歌曲,如舒伯特的作品。
第二年我是按照与第一年相同的设计进行学习的,从不允许用强音歌唱。每天开始唱一些练习,它包括中声区和高声区的,最后把它们连接在一列大的音阶之中,直到我学习了五年以后,我才得到准许去演唱歌剧。第一个让我准备的角色是属于着重歌唱的,如《游呤歌手》中的里昂诺拉,这角色所唱的都是声音不很强的连音,并有着清楚优美的旋律线。
学过五年之后,我通过省级考试,在省里首次参加歌剧演出,那时是二十岁。
上面就是我声音训练的经过,这训练方法曾给我很大的帮助。声音训练十分复杂并且又具有个别性。我汉有的劝告是要记清楚练声的目的是要把歌唱好,在尝试一个节目以前,要把唱时声音的位置练好,使唱起来很容易达到所要求的位置。在从事演唱歌剧以前,要用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的艺术学科。开始唱歌剧所选的角色,要在歌曲和声音方面都能胜任,然后,细心地学习,不断地改善,让演唱方面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很好地应付自如。
习要稳步前进,歌唱者如果急于追求演唱难度大的角色,那就是把自己置于自我损害之中,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例如气息控制是件比基本发音更为重要的事情,一个人不应在他未能充分运用气息去歌唱长大乐句以前,就急于演唱歌剧。歌剧表演中,动作和歌唱是同样重要的。在歌唱与动作的配合中,对呼吸要求能很好地控制,歌唱者如果没有很好掌握这项技巧,他常常会发现突然唱不出声音来,因为气息在形体活动中已经消耗完了。
各种的呼吸方式都要练习,在动作中,有各种行动,在作各种形体姿态时,要使气息适应各种需要,保持声音良好。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应注意并很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演唱歌剧要放在声音训练的最后阶段。即使是有经验的歌唱者,也需要经常注意,才能把歌唱与动作同时照顾周到。演唱歌曲对气息的需要不象演唱歌剧那么复杂,因为它的表演不需要更多的动作,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发展演唱中乐句的良好,以及对歌曲表现的完整性。
我自己练习的程序是半小时作为一个段落,在清早,每两次半小时中间,有一次短的休息。我用高声区的音把喉咙活动开,小声唱一些只包括少数几个音的练习。当我的声音
已经活动开了之后,发音自由了,我就练习音域中所有的音,唱音阶和练习曲。我感到这办法对自己很有用,很适合我的需要,在这里我又想到对唱中声区要有节制,在两次半小时的练习后,我便着手准备演唱歌曲和歌剧的工作。
最后我愿再说一次,用小声练习的重要。大声歌唱会损害轻声歌唱的发展,会影响连音的句法和音调的连贯,并最终毁掉声音的本身。”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乐艺术的基本功夫
——杰出女高音伊丽莎白·舒曼关于声乐基本训练的意见
伊丽莎白·舒曼在美国曾经是以杰出的“艺术歌曲”歌唱家著称,不过她在欧洲的音乐活动则是包括歌剧和音乐会演唱两个方面。有二十年的时光,她活跃在萨尔茨堡和维也纳歌坛。由于她在声乐演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她曾经得到当时奥地利、法国、丹麦、希腊等国家所赠给的荣誉。下面是她谈到关于声乐基本训练的一些意见。
建立声乐艺术的基础,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青年的歌唱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才能,他应该不仅有较好的声音,还要有较好的音乐感。
第二、他必须接受专业的指导,让他的才能能够充分地、独立地表现出来。但是必须认清,指导者不可能使声音的发展达到原有条件所不可能达到的范围。没有哪位教师可以把美好的声音放进学生的歌喉或赠给学生更大的才能,他只能对学生的才智加以发展,年轻的学习者要知道,从声音训练所得到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段,这种培养训练是必要的。在达到一定水平来说,技巧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手的,但谈到表现、气质、风格,对于艺术家来说就不仅仅是技巧了。
在单纯技巧方面,呼吸、气息的支持和供应是最重要的。把喉咙打开,使歌唱起来觉得放松,这就象肌肉的活动一样是可以学到的,并且是练声第一课就应该学的。呼吸的具体指导的方法,取决于教师,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两位歌唱者所用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它既有近似性又有个别性,但必须朝着同一目标去发挥。呼吸必须深而满,气息的支持与供应必须借助于强健的腹部肌肉,气息吐出所形成的音流必须有节奏地适合于所歌唱乐句的需要。
任何歌唱者,不论她是属于哪类的声音,都应该很细心地去练习颤音和顿音这种技巧训练对于声音的锻炼是非常切实有用的。颤音的练习可以使声音轻快畅流;歌唱顿音可以使声音结实稳定和发展软腭弓形处的灵活性与弹性。为了取得较好的共鸣效果,唱歌时软腭必须力求适当地向上扩张,顿音练习是获得这种状态的一个最好方法。
练习颤音最好是从高音唱下来(而不是从低音唱上去)。这种方法便于保持颤音不向下滑。要用较快速度唱颤音时,自下向上唱可以帮助声音的响亮、清晰和位置恰当。
范唱对学生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唱给学生听对学生会有很大帮助。虽然,我知道在这点上是有不同的意见。有些教师认为“范唱”鼓励了不用思想的模仿,因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恰当地、仔细地采用范唱教学,能给予学生一种帮助,这种帮助只有通过举例(范唱)才便于说明。经过考虑,我发现这是解释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意愿。其次,用具体声音去解释发声上的问题,可使学生把以前所讲解的和生动的实例联系起来,然后再让他们去练习。他们不是在模仿,而是把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练习上,并把歌唱的情况与较有经验的歌唱者的声音相互比较,最后再让他说出他是怎样做的,描述做时的感觉。只有经过这种解说、示范、个别活动、反复指导的完整程序,学生才能充分掌握学习的课题,把它形成独立的活动。
不用思想的模仿和探索建立一种吸取经验的活动是大不一样的。这种活动对于有目标的课程有很好的作用。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以明确的技巧和适当的范唱,要比只用语言说明有更好的效果。
歌喉是一件脆弱的乐器,不应对它施加强力。所有的指导,所有的学习、所有的练习,都要本着这原则进行。进度要考虑到在学习上是不是必要。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的,因为不会有两个学生经历完全相同的过程和问题。举例来说,一位明智的教师不会指定学生在开始学习时,一定要先练习那一个元音。他要先让学生在各个元音上试一下,看他们唱那个元音最方便,从中找出最适合于先行训练的元音。如果一个学生感到唱“啊”最方便、最自然,而唱“衣”很困难,那就让他先用“啊”练习,不要硬让他去唱“衣”。等他在发音方面已较为稳定时,再加唱其它元音。当然,所有的元音最终都要加以训练,学习的规则和进度必须坚持,但不是强迫的。
注意高声区
上述原则对不同声区的发音也同样适用。唱高音不要勉强或挤压,不要施加过度压力。开始练习时,轻轻触碰高音,以后也保持这样。高声区的声音可能是一个月一个月地进展,始终要很小心。中声区的声音发展也要非常注意,不论是唱花腔女高音还是唱低音,如果能把中声区的音练好,对高、低声区的发音会有很大帮助。有人认为练好中声区是顺利唱好其他声区声音的门径。
年轻的歌唱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歌唱具有特色,除了自己钻研体会外,别无更好的顾问。这种发展往往是日后成长的关键。有的人声音具有戏剧声音的倾向,有的人声音富于抒情性质,也有的人两种才能都具备。
对于一首艺术作品的演唱,要从内容、情感、气质、风格各方面认真分析深入领会,这是打开作曲者思想和创作目的之门的钥匙。至于用什么方法理解作曲者的音乐意旨和思想感情呢?传统的表现方法和别人的演唱处理固然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最根本的是要靠自己勤奋努力,研讨体会去取得。
能依直觉去体会乐曲的力度、格调、情趣是一种才能,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研究作曲家的作品并熟悉它。最基本的是应尽最大努力把印在谱上的音符准确地唱出来。这并不是很容易的。许多学生特别需要对音符时值,休止符、延音等加以注意,歌唱者能够切实地学好唱准歌谱,便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
怎样进行练习
至于具体练习方法,学习声乐一定不要放松对基本功和技巧锻炼所作的努力。相反地,应该做得很充分。学习声乐的人应该每天用半小时用于唱音阶、练习曲、加上其他技巧练习(如果唱花腔女高音当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段技巧锻炼结束后;休息一段时间(特别是初学的人)再开始唱歌。任何声音都不要连续使用一小时至一小时半以上。
练习时间的长短是次要的,重要是用怎样的态度去练习。有成效的学习要保持理解清楚,认识明确,分清什么是技能的训练,什么是艺术素养。气息控制、音阶练习、.颤音歌唱是重要的,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重视乐曲精神的一种忠实、严肃、认真的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歌唱是自然的
——瑞典著名男高音米西·毕约林对年轻歌唱者的一些建议
每年,总有一批新的年轻的歌唱者被发现有好的声音,他们也都希望那好的声音能得到发展。歌唱技巧问题与人类差不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是在能够制作乐器去演奏音乐以前就开始唱歌的,歌唱发音的基本原则也是早已在实践中形成了的,那就是我们最早的祖先通过歌唱去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情的时候。不论是唱一首歌剧咏叹调或一首民间歌曲,原则都是一样的,因为歌唱实际上是人类本能的活动,通过学习歌唱方法去发展我们的声音,不应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歌唱方法的形成是多少世纪以来研究在唱歌的各有关发音器官自然活动的结果。唱歌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虽然教唱歌的人必须慎重,学唱歌的人也必须细心,可是它毕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有机部份,因此,歌唱的方法与习惯,
也应当依赖于身体的自然动作。
学习歌唱最好的方法是要求非常自然,越自然就越容易。一切学习活动最好是在一开始时就尽力避免产生错误和走弯路,因为这比出了问题再纠正要好得多。能顺着最单纯、最自然的方向去奠定歌唱基础的学生,是很幸运的。他所遇到的问题必然也会很少。
唱歌并没有秘诀
唱歌并没有秘诀,从来也没有唱歌的人会得到所谓特殊的呼吸诀窍。每一个身体正常的人都有良好的“呼吸”。如果你观察婴儿的那种便易的、自然的呼吸,你会觉得那是最好的范例。注意婴儿那种深而满的呼吸,把这种呼吸给予强有力的腹部肌肉加以辅助,就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婴儿本能的自然呼吸,到后来会出现不自觉的改变,是用不那么深而满的上胸来呼吸。唱歌必须有正确的呼吸,即歌唱时每一次呼吸都要用强有力的腹部肌肉予以支持,用它去控制横膈膜,并依靠它作为动力去运用气息引起共鸣。
在某种程度上,好的呼吸条件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歌唱者生来有宽阔的胸膛和大的肋骨箱,他们可以不费气力得到较多的气息供应。可是有这种特殊条件的人毕竟不多,肺活量小的人,可以把他的呼吸控制能力加以发展和改善,只是要依照自然而不施加强力压迫的原则就行,因为施加强力压迫会损伤声带。
为了产生好的共鸣作用,年轻的歌唱者应先对共鸣器官有所了解,然后才便于运用它们来丰富声音。学习一点简单的解剖学是很有帮助的。当一个人了解到最有价值的共鸣腔是位于鼻腔后部与软腭上方,当他在图表上具体看到所指出的气流是怎样通过共鸣腔而引起共鸣作用时,他就一定能获得一个清晰的印象,使他明白怎样使声音产生好的共鸣作用。
在把气息吐出引起共鸣的过程中,呼吸控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保留或节约使用气息,使它得以维持歌唱较长的乐句。如果…个人在他歌唱时能够想到应该怎样去唱下一句,他就会逐渐养成能够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这种机械式活动的目的是使发音时不浪费气息,保持气息供应的机能,不仅是为了一个个的音而是为了一个完整的乐句。这样,歌唱者在唱完一句时,就不致把气息用完。这种气息控制的方法,只有从长时间的细心的练习中才能得到。至于应该怎样练习,那不是用几条简单条文可说清楚的,那是每一个歌者,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优缺点,然后再为他设计切合他所需要的练习方法。
学生通过了呼吸训练得到了良好的发音、气息控制和共鸣的方法,他就要把所有机械性的动作丢掉,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使—切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达到非常自如。在呼吸的时候,精神过份集中或紧张,会导致声音生硬、混杂和不自然,因此,应该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到这一点,并研究怎样去掌握它。一旦能够掌握,便要使它渐渐成为本能的活动,不然在歌唱时一直想着呼吸、呼吸、呼吸,那么呼吸就要成为困扰他的最大的危害,一些所谓“自然”的因素也将因此而失去作用,所以我们说要力求自然、放松,一切都以达到这要求为前提。
每天的练习计划
我不是要让别人照着我使用的方式去练习,因为需要是因人而异的,但我愿把自己练习的大致程序,介绍一下供作参考。
一天之中每次开始练习时,先唱一唱音阶和短的练习。最初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音阶上,用饱满的呼吸唱每一个音,注意它们的音准,仔细检查每一个音,让它有充分的共鸣作用。然后把唱音阶的速度加快,在各个不同调上,在各个不同声区上唱。,另外从演唱的曲谱里,选出一些句子来练习,这往往是一种很有帮助的做法。我常把最后一小部份时间用来练习快速音阶和琶音。
年轻的歌唱者应该努力于练习,从一个声区到另一个声区能唱得完整匀调,音阶练习对这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声音从低声区到高声区必须唱得非常均匀,就象在钢琴上发出来的音响一样,极其稳定,没有音质上的变化,发出的声音不是肢离破碎的。要听不出声区的变换和音质的变化,顺畅地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又从中声区到高声区。学生要训练自己去审听自己所唱的音,运用耳朵的功能,保持所唱各音的均匀。
对于年轻的学习者有一个基本观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在唱歌问题上,没有可以直接传授的秘诀。学习唱歌的人必须有自信心,不要因艰苦的训练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和迟疑;其
次,他应该懂得,好的歌唱技巧,只有在服从于乐曲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在学生中还往往出现追求浮夸的作风,唱难度大的技巧练习,唱很高的音。当然,各种歌唱技巧是应该掌握的,但放到刚刚入门的阶段去练习就不恰当,而且会造成对声音的伤害。聪明的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声音是一件表现乐曲的乐器,而乐曲永远是重于乐器的。
歌唱者应该把表现乐曲的内容,在思想上列为第一位,每个音符和记号,都要切实注意到,把每个字句与旋律进行的性质应该加以了解,乐曲的解释与处理应该有计划用记号标示出来,同时,对段落、风格也要一一加以注明。只有经过这种程序之后,才能很好地开始唱歌。浮夸与一味追求效果的作风,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一定要严格按照作曲者的要求去唱,歌唱者只许可有较小的运用自由。
早期训练的重要
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从他的周围环境中,培养出一些好的关于音乐的习惯是有益的,当然这只是条件的一部份。我自己就有这种感受。我父亲是瑞典著名的男高音,两个哥哥也是唱男高音,事实上我们是男高音家庭。我们四个人常常在一起练习,父亲是教师,由于我天性在小时就喜欢唱歌,自然那时候我什么都没有学。后来我父亲教我唱歌了,他唱歌的信条是把声音建立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中,这给我的帮助是极大的,直到今天事实也证明了这是好的。九岁时我常唱些四重唱。我第一次演唱歌剧是十九岁那一年,在斯托哥尔摩。歌剧和音乐会两方面的演出,我都尝试,我觉得这两项活动同时进行相互有所补益。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家庭生活一部份的音乐生活,给予我的教育是极为有益的,对音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乐曲细致深入的探讨,自然地、不知不觉地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接触到声乐研究的活动,并体会到它的
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乐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成功?

摘选:黄太闻教学日记

有很多人问我“声乐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成功”?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这里所指的“成功”概念可以解释得很广泛。有些人他把学会完整唱一首歌作为自己的声乐学习目标,结果,他唱会了,这就算成功了;参加声乐高考的学生把通过学习考上喜欢的大学作为目标,考上了大学也算成功了;有些人把声乐学习作为一生的事业和目标,到临终时尽管别人已认为其功成利就,但他还就得未能如愿。比如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在他事业顶峰时,观众们为他的成功演唱祝贺,他却依然说,他的歌唱还未成功,还需要学习。

声乐学习,到什么阶段怎样算是成功呢?我认为,见仁见智,因此,只有学习声乐的人才能讲得清楚。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样:

一/“学以致用”可算“成功”。

学习知识达到运用得上的地步,就算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叫做成功了。比如学习声乐吧,如果你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或者更远一点,你学到的声乐知识可以满足你运用的需要,这就是成功了。

二/“学而知之”可算“成功”。

“兼学则明”,“温故知新”,古人学习是为了懂事理,明是非,今人学习无非也是如此。这么说,学习者通过学习声乐,如果懂得了歌唱的方法和技巧,领悟到了歌唱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那就算是成功了。

以上两点,咋一看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和联系,但细一想,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声乐达到第一条,可以领会到学习的好处和运用好声乐的程度不难,但是,通过学习声乐达到明白事理是非,就不是容易事。这中间有着学习实现目标的难易区别,因此,我们吧容易的目标实现叫做小成功,比较难的目标实现叫做大成功。要论“声乐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成功”,我就要问,你想获得哪一种成功?

如果把声乐作为终生的事业,那就应该把声乐学习作为一辈子的事,这样一来,“成功”的解释也可以是:终其一生,学而不锲,学而不殆,学而不惘。

中国有个成语,也是一句真理,叫做“学无止境”,同样的表达叫“学海无涯”,阐述的就是知识无穷,要终生坚持学习的道理。

有些人问“声乐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成功”,如果是想得到答案,作为衡量学习是否可以停止了的话,那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经常自问,但我的回答是:“学而持之”。因为我本人想得“学之大成”。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声乐不可忽视的身心健康问题

——给广大声乐考生的建议

黄太闻

有很多人学习声乐得不到意想的效果,事倍功半,经常会到处找原因,习惯地把自己学习失败的原因归咎与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自己的领悟能力问题和其他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孰不知问题竟出现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表面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其实很严重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就是身心健康问题。

声乐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对本身的声乐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健康的身心条件就学不好声乐演唱这门学科。

首先因为:声乐学习者歌唱用的是身体的运动。

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说过,“歌唱是一种运动”,意思就是说,1)歌唱是身体器官(特别是发声器官)协调运动的结果;2)歌唱需要消耗身体能量,歌唱需要足够的身体能量供给。

虽然歌唱不是很花力气儿,不属于力气活,但是,歌唱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身体状态会直接影响歌唱状态。比如女学生在月经期不太适合歌唱练习;身体疲劳时歌唱状态不佳;感冒发烧时,不能正常歌唱等等情况。

长期的教学工作使笔者了解到了部分考生学习没有明显进步的真正原因: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有很多考生长期有不吃早餐或节食减肥的习惯,因为经常不吃早餐,或者为了减肥,保持苗条的身材,这些人长期因为食物能量补充不足,而出现营养不良,或者贫血,或者内分泌紊乱,或者身体因为缺乏蛋白质而抵抗力降低。这些考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学好声乐制造了障碍,因为他们的“饥饿性饮食习惯”减少了学习进步的基本动力:

1/歌唱运动需要的血糖等能量供应不足,造成歌唱时歌唱者的精力不充沛,缺乏歌唱的欲望和激情;

2/身体能量供应不足,特别是蛋白质的补充不足,会给人的发声器官(声带)造成贫血或营养不良的松弛状态,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发生器官会因为缺乏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能力而受到损坏;

3/长时间的能量供给不足,会给人的大脑造成严重的伤害。血糖低的人经常会觉得昏头昏脑,神志不清,严重影响智力的发育和演唱主动性思维的发展。

其次因为:声乐学习者用思想来指导声乐学习的一切活动,包括演绎表达歌曲内容。

心理健康是声乐学习的进步的必备条件。尽管声乐学科的演唱活动具有外向表现和传播方向,它的外征有明显的行动性,但是,歌唱除了是一种身体的运动,同时它也是一种心理运动的结果, 动机论认为“思想指导行动”,在某种程度下,心理运动还优先和重要于身体运动。

假设一:一位考生,她自小娇生惯养,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见到陌生的老师她会觉得异常紧张。谁敢相信她会顺利通过短暂的考前培训,达到考试要求呢?

假设二:某考生,考前到音乐学院找老师给自己补课,一口气在几个月里面几乎找遍了整个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因为它的心里压根在想通过声乐学习,找老师补课,套近乎,拉关系,以方便考试是老师能为她打高分。连考前的最后一刻也不放过,“兢兢业业”地打电话,找熟人。结果,可想而知,她的“聪明”把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花在投机钻营上,耽误了正常的学习,以落榜告终。

假设三:某考生,复读了三年,专业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她却非常自高自大,声乐理论讲的一套又一套的,头头是道,甚至有点狂妄症。几年来,她为了高考成功,到处找专业老师进行补课,但是她却频频地换专业老师。什么原因呢?原来她认为她所碰到的专业老师的水平都有问题,甚至比不上她自己,老师的话她只是当作她自己观点的辅助解释或参考,所以,最后,她的考试还是一败在败。

因此,良好的心态象良好的体魄一样,也是学习进步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关注身心健康来促进声乐学习的进步?下面我给考生朋友提几点建议:

一/学会珍惜和保养自己的“乐器”

对于学习声乐的人和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来说,自己的身体就是自己的乐器,因为声带和共鸣腔都长在自己的身上。这件乐器与其他乐器不同,其他乐器如果坏了,可以再买再换,就是嗓音坏了,不可以再换。因此,我们学习声乐和从事声乐工作的朋友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保管好这件乐器。

由于我们的身体的机能有生长和退化的变化,所以,我们珍惜身体,主要表现在如何保养好身体这方面。怎样保养身体呢?

1/学习有关保护身体和嗓音的知识。

2/养成对身体有利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吃或尽量少吃

对身体有害和对发声器官有害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营养补充,按时进餐,不偏食挑食,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等。

3/科学地进行声音联系和使用,比如,声乐歌唱练习不能象练习其他一些乐器一样死练硬练,因为声带得发声功能的生理极限要求我们必须在生理期限内使用嗓音,正确的做法是:要“巧”练——每次的联系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小时,而且要在声音状态好的时候才能进行发声练习。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就是指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成功是一种态度”,“思想影响行动”,“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阐明了心态和思想对成功的重要性和必然关系。为了取得声乐学习的成功,我们必须做到: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一切行动为了学好知识”的谦虚/谨慎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目标才会更坚定和更远大。

2/建立积极/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学会以平常心来对待学习,勿骄勿躁等等。

3/健全自己的人格结构,做一个“君子”般的光明正大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
 
发表于 2005-10-14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杆见影的高音练习法!!

以前唱高音总是发紧,或者嗓子很容易疲劳。昨天经过一高手指点,才两天就有了很大的进步,真是欣喜万分!!! 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此法适合关闭已经练的不错的人,方法是这样:
将口尽量的张开,有多大张多大,然后将自己的手四指并拢放到口里,一般的人是放不进的因为手太大了,不过这完全不要紧,只要你尽力的张开,并幻想把手可以吸进去,同时吸气。
你练了一会儿,再去唱。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还有点金属的质感了!! 如果你关闭练的好的话,你会发现唱高音没有以前那么费劲了! 而且还能唱的更高!

友情提醒,网络小偏方,^_^,自己甄别,后果自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