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才(1838-1875)
法國作曲家,1838年生於巴黎近郊布吉瓦爾(Bougival)。從聲樂教師的父親處接受最早的音樂教育。九歲即獲准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隨馬蒙泰學鋼琴,隨布諾阿學風琴,隨齊梅曼(Zimmerman)學作曲,1853年齊梅曼去世後,改入阿勒維(Halevy,比才與其女結婚)門下。1857年因寫作「克羅威斯和克羅笛德」獲得羅馬大獎,該年在前往羅馬留學前,又應徵參加奧芬巴哈主辦的輕歌劇此賽,結果和同學魯柯克共作的「神奇博士」(Le Docteur Miracle)也得獎了。在羅馬創作一部諧歌劇「唐波柯皮歐」(Don Procopio,1906年在蒙地卡羅上演)和一首合唱交響曲「瓦斯可.達,迦馬」(Vasco da Gama),以及1858年的「頌主曲」(Te Deum)。 1860年自義大利歸國後,就專心致志於歌劇的作曲,但都沒成功,最先提出獨幕劇「艾蜜兒的單絃琴」給喜歌劇院,雖然被接受,但對此劇感到不滿意,索回總譜就燒燬。也創作了一部五幕歌劇「伊凡四世」(Ivan IV),後來他捨棄了這部歌劇,把其中的某些音樂用到其他作品中,但此歌劇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不全的版本上演,改稱「恐怖伊凡」(Ivan le Terrible)。其他現存歌劇,或是未完成或是只有片頭的, 如「圖勒王之杯」(La Coupe du Roi de Thule,1868),「格里賽利迪」(Griselidis,1870-71,其中包含了若干後來用於「阿萊城姑娘」(L'Arlesienne)和「卡門」(Carmen)中的音樂「花之歌」(Flower Song)),以及「唐羅德利果」(Don Rodrigue,1873)。1863年他的「採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在抒情劇院上演,1866年發表歌劇「柏斯佳麗」(La Jolie Fille de Perth) 。1870年和阿勒維的女兒姬奴薇葉娃結婚。1871年寫作「札米列」(Djamileh)。
生前以其非歌劇作品較為成功,如「羅馬的回憶」(Souvenirs de Rome,1869,由帕德魯交響樂團發表,1880年作為組曲「羅馬」(Roma)出版)、小組曲(Petite Suite)「兒戲」(Jeux d'enfants, 1871)。配劇音樂則有「阿萊城姑娘」(1872)。1873年他開始創作喜歌劇「卡門」,1875年3月3日於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觀眾反應冷淡,但現已成為有史以來最流行的一部歌劇。為都德的戲劇「阿萊城姑娘」所寫的劇樂,後來改寫成組曲後大獲成功,聲譽高升。
身為一位出色的鋼琴家,比才也創作了一些鋼琴曲,而他的歌曲和教堂音樂則具高品質水準。1855年創作的C大調交響曲富有巧妙的青春魅力,在1933年被發掘出來,並於1935年2月26日在巴塞爾(Basle)首演,由溫格特納(Weingartner)指揮。雖說比才的聲譽多歸因於「卡門」,但他所有已出版的作品也極富色彩,旋律鮮明,配器華麗而巧妙。比才在卡門逐漸博得佳評前於威拉英年早逝。
主要歌劇作品有:「神奇博士」、「唐波柯皮歐」、「艾蜜兒的單絃琴」、「伊凡四世」、「採珠者」、「珀斯佳麗」、「札米列」、「卡門」。
小组曲《儿童游戏》摇篮曲下载
小组曲《儿童游戏》二重奏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