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四下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雨中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水花花,泥巴巴》 2、动:学跳“踢踏舞” 3、听《落水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水花花,泥巴巴》这首歌,对山区儿童的生活有所体验,从歌曲中受到乐观情绪的感染。 2、能用稍愉的速度、欢快跳跃的情绪熟练地演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 3、初步了解踢踏舞的知识,并能尝试模仿几个踢踏舞的动作。 4、通过欣赏,了解广东民歌《落水天》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DVD欣赏:儿童舞蹈《雨中花》 简介:舞蹈表现的是一群孩子在雨中嬉戏的快乐场面。演员穿的是“雨衣”、雨鞋,每个孩子都拿了一把雨伞。中间有一段孩子踩水的情节是以踢踏舞的形式来表现的。 师:舞蹈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们喜不喜欢踩雨。我知道你们不仅喜欢踩雨还不怕淋雨。哪怕浑身都湿了,哪怕溅了一身泥,你们都还是那么勇敢地在雨中欢笑。 3、歌曲教学。 (1)出示歌曲《水花花,泥巴巴》 (2)听范唱。 (3)学唱歌词。“噼啪”、“踢踏”、“啦”处要唱得跳跃、有弹性,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4)听琴唱谱。纠正示范再练习。用稍快的速度、欢快跳跃的情绪演唱歌曲。 4、学跳踢踏舞。 (1)学几个基本舞步。 (2)想像以集体踢踏的脚步声表现大雨。 (3)把舞步想像成泥水中跑的欢的小脚。 5、欣赏《落水天》 欣赏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情绪的表达,可用线条、色彩等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此外还可以跟着录音学唱此歌。将欣赏与表现相结合,在表现的过程中升华对歌曲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6、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雨中曲》 2、复习:《水花花,泥巴巴》 3、创编旋律短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雨中曲》感受动听歌声与优美舞蹈融于一体的歌舞精品。 2、通过复习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3、能设计简短的节奏型,选择恰当的方式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1、欣赏《雨中曲》 《雨中曲》不但是音乐歌舞电影的杰作,也是一部介绍好莱坞影坛从默片时代转变为有声片时代的佳作,男主角在此歌声中表演的那场雨中舞蹈已成为经典画面,让观众欣赏到动听歌声与优美舞蹈融于一体的歌舞精品。 (1)、听赏时向学生简单介绍剧情,让学生了解男主角是在怎样的心情之下跳了那段雨中踢踏舞,以便更好地理解音乐。 (2)复听,跟着音乐音乐尝试着用上节课学的几个踢踏舞动作表演。 2、复习《水花花,泥巴巴》 (1)听:《水花花,泥巴巴》,感受歌曲情绪。 (2)唱:《水花花,泥巴巴》,指导学生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3)复听《水花花,泥巴巴》,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4)分组演唱歌曲,进行歌曲比赛。 3、创编旋律短句。 这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活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层次;一是给出节奏、歌词,用五个旋律音创作出一句旋律;二是给出歌词和五个旋律音,学生自己设计节奏,完成创作,三是只给出五个音,学生用这五个音设计节奏、创编旋律,并填上歌词。 (1)第一层大多学生能完成,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的较流畅的旋律连缀起来,形成一首四句的短曲,让学生唱一唱。 (2)第二层有一定难度,关注节奏、旋律与给出的歌词内在自然韵律的配合。 (3)第三层是空间最大的创作,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要注意准确把握这一层次要求:不是要让学生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只是歌曲片断的创作尝试。 4、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 2、唱:《雨中》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欣赏较长的音乐作品,如《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能较准确地哼唱主题。能表现出较活跃的想像力和积极的创造性。 2、在歌曲《雨中》的短间奏处能设计声势动作或打击乐器伴奏,并能准确地加入。 教学过程: 1、欣赏:《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 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2、唱《雨中》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这是一首表现孩子们乐观向上、不拍风风雨、专心读书的歌曲。虽然歌曲不长,但节奏比较复杂。 (2)教师范唱。 (3)学生交流听到的内容,初步熟悉歌曲。 (4)复听:童声齐唱。要求学生比较教师独唱和童声齐唱的不同效果,进一步熟悉歌曲。 (5)听琴,用中速试着跟唱。 (6)在学唱过程中解决难点,方法:放慢速度,划拍,模仿跟唱,唱谱等。表现好力度记号的要求。 (7)第一段的四乐乐句节奏型基本相同,采用领唱、齐唱开式。第二段前半部分先将节奏拉宽,与第一乐段开成对比,使歌曲得以舒展。最后重复第一乐段的素材,在渐弱中结束,仿佛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传向远方。 3、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雷鸣电闪波卡》 2、复习:《雨中》 3、采集与分享: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 4、拓展: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卡》感受各种音乐,了解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 2、通过复习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3、介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知识。 教学过程: 1、欣赏:《雷鸣电闪波卡》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贝(出示箱子)谁来猜猜,里面会装些什么宝贝呢?(生猜3—4个) (1) 看来让大家猜,是有些困难,还是让老师取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报纸、装有沙子、豆的杯子)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了吧! (2) 哇!你真厉害哦,真有件这样的东西。 他们能发出声音吗?(能) 在老师看来,能发出声音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不信,大家仔细听: (师吹出空玻璃瓶,发出呼呼的风声)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这声音像什么?(生说) 你能像老师这样,吹出呼呼的风声吗?好,你上来试一试(演奏)。风呼呼的吹着,不一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象沙沙的雨声吗?谁也来演奏一下这沙沙的雨声?(生演奏)听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请一位同学来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拿起你们手中的书,摇起来,听听象不象哗啦啦的树叶声(生感受)。突然,一阵春——哦?该敲打什么来表现春雷呢?(生说,师评价)那我们就用这些声音来表演一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吧!(分角色演奏)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到出都是这样的宝贝,用他们可以来表演很多声音故事,怎样,神奇吧!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 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 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介绍定音鼓和钹 (3)、 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2、复习歌曲《雨中》。 3、介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尽管维也纳是一个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这里孕育了古典、浪漫乃至现代的一系列作曲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那一首首动人心魄的杰作即产生于该城,但说来难以置信的是,直到19世纪初期,维也纳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交响乐团。直到1833年,舒伯特的友人、宫廷歌剧院的指挥弗朗茨·莱赫纳突发奇想,召集起歌剧院的演奏家们,组织了一个名为“艺术家协会”的管弦乐团,并在维也纳的舞会大厅连续举行了4场音乐会,引起了市民和音乐界的极大兴趣,这个“艺术家协会”可以算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前身,但是莱赫纳的设想并没有全盘付诸实施,4场音乐会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直到9年后,一群常常有“寻找爱神”小酒馆里聚会的“爱乐者”重新捡起这个话题,他们是:诗人尼克劳斯·冯·勤淄,《维也纳大众音乐报》编辑奥古斯特·施密特,青年评论家阿尔弗雷德·贝克尔,贝多芬的友人、业余小提琴家卡尔·霍尔茨,劳伦钦伯爵和指挥家、作曲家、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的作者奥托·尼古拉。1842年3月28日,在维也纳舞会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奥托·尼古拉在朋友们的压力下站在了首场爱乐音乐会的指挥台上,而“爱乐”这个修饰语出现在第二场音乐会的节目单上。 1870年,维也纳最重要的音乐会演出场所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建成,它就是“金色大厅”,这座宏伟的建筑由特利菲尔·汉森设计,场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览“金色大厅”的风采。从此,维也纳爱乐乐团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共同形成了世界乐坛蔚为壮观的奇景。 作为世界上第一支完全自治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自从它创建的第一天起就成为首屈一指的杰出音乐表演团体。它的各声部无以伦比的优美音色是其区别于其他乐团的显著特征;该团的指挥之一富特文格勒曾说:“这个乐团之所以无以匹敌,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的维也纳化,这些艺术家从小就生活在同一景色中,来自同一个城市。” 直到近年,维也纳爱乐乐团还保持着严格的人员录用制度,即只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们才有资格入选。70年代后其演奏人员增至140人。在乐团的管理方面,他们自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共和国”,自己制订演出计划,自行签订唱片、电视和电影的录音合同等等,世界巡演一直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一项重要活动,现在乐团的巡演重点已由欧洲转移到美国和亚洲地区。1973年,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乐团之一,在北京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而在1996年,他们再度访华,又一次掀起了音乐的热潮。 维也纳爱乐乐团自从诞生起,就受到大作曲家、指挥大师的青睐,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都曾亲自指挥了自己作品的首演音乐会,近代作曲家中马勒、理查·施特劳斯都曾与该团有过密切关系,而一些指挥大师更是不肯放过在该团中一试身手的机会,他们当中包括:富特文格勒、卡拉扬、伯恩斯坦、梅塔、阿巴多、洛林·马泽尔等。 而乐团最广为人知的重大活动,就是“新年音乐会”。这个以演奏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为主的音乐会近年来多由当代最德高望重的指挥家执棒,并通过面向全球的电视转播而变得家喻户晓,同时使人们领略到了那些指挥大师的动人风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