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是“暴利行业”吗?(zt)
有人排出了当今中国的“十大暴利行业”,教育添列其中,而且排名靠前。于是引来社会诸多议论。
我身为教师,而且是农村教师,我丝毫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暴利行业中的一员。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见识不广,学识又浅陋的缘故吧。反正,我只是感觉到,与别的行业相比,我没有丝毫的优越感。我只听到有很多人“城里的人想出去。”对教师行业在收入、地位等方面低于其他行业而羞愧。
我想,我们中国向来都有一句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我不想对有关教育是“暴利行业”作任何辩解。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一个典型的小人物,正所谓“人微而言轻”。但我只知道事实。下面就把我所掌握的一些实施陈述出来,大概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教育,看看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不是“暴利行业”。
首先,农村办学条件落后。现在,我们一些人只看到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得象模又象样: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花园式的校园,便认为中国的教育真的都这样。如果他们到农村来走一走,看一看,他们恐怕就不会有这种看法。在西部的一些地方,孩子们还在为有没有教室,有没有课桌而发愁而奔波呢!露天上课,也不是个别地方的事情。至于学校其它方面的办学条件,那就更不用说。即便是在一些已经实现了“两基”的地方,他们的办学条件难道都真的符合要求吗?国家为什么还一次次的组织复查?还不是因为有的地方还在弄虚作假?
这就是“暴利行业”的现状!
其次,拖欠教师工资。尽管从去年开始,国家三令五申,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政府办学,不是人民办学;农村教师工资要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但从一些地方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执行得并不理想。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还比较严重,甚至有个别地方,宁要代课老师,不要正式老师。为什么?代课老师工资低,正式老师工资高!有的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资,造成教师生活困难,以至有个别的老师,只能通过贷款过日子。几年以前的工资,他们现在都还没有拿到呢!
工资是老师的活命钱,他们连工资都没有拿到,何来“暴利”?
再次,农民是最穷的群体。中国的农民穷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要不,为什么农民增收会成为共和国总理牵肠挂肚的问题?在城市,失业工人有最底生活保障,农民呢?中国的农民有吗?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国的人口大多在农村,中国的教育中,在校学生,农村学生也占了大头,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为何大多数地方的学校贫穷,一少部分学校富裕,教育就成了“暴利行业”?总不会连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都不顾吧?
由于把教育列入也“暴利行业”,在我们一些人的想象当中,仿佛我们的教师,真的个个富得流油,富得冒烟。如果果真如此,为什么在一些地方,还有那么多的老师情愿放弃那么优越的条件愿意改行?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一些大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有的重点学校,老师们的确富起来了;在一些大学,很多老师都卖起了轿车,住起了小洋房。
但我们万万不可忘记:中国是大国办穷教育,农村还是落后的,大多数老师还是穷老师!
附:沉重的话题堪忧的现状——试看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畸形的师资结构给农村教育的影响黄行福“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国的人口大部分都在农村;中国的基础教育,大头也在农村。所以,一定程度上,今天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为未来的中国奠定怎样的基础。
可是,今天我国农村的办学水平,尤其是直接体现办学水平的办学条件到底如何呢?它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吗?
还是看看现实吧:
农村中小学在实现校园“六配套”、“两基”验收后,入学人数仍在增加。尤其是中学,入学人数这几年仍然是高峰期,学校人数急剧膨胀。但投入却跟不上。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两基”验收后,基本上没有再建新校舍,造成学校用房严重不足。首先是教室不够。教室数量不足,只得减少班级数量,提高成班率。其次是生活用房少。生活用房的紧张,造成一部分师生借住在校外,给学校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学生住在校外,难于管理,使学校大伤脑筋。至于阅览室、实验室就更谈不上,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了。教学辅助设备也远远跟不上,有的甚至是零。黑板、课本加粉笔仍然是有的学校的全部教学手段。更不用说语音室、微机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
师资方面,虽说在教师的学历达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师资结构却极不合理。有的学科,象化学,教师多出需要的好几倍;而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
我们知道,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成败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三个因素,有一个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就会直接影响办学的水平,办学的效益。
那么,农村学校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畸形的师资结构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成班率居高不下发达国家,象美国,成班率一直较低,一般都在25人左右。即便是在泰国那样那样的欠发达国家,成班率也比较低,一般也只在30人上下。
在我国,按规定,标准的成班率在50——55人之间。这个标准,可以说,在一些城镇中小学已经成了现实。尤其是中等以上城市,基本上已经按照这个标准设立班级。
农村呢?就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了,成班率高得甚至使一些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的人们难以置信。笔者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次出差,偶遇一同行共居一室,谈起学校的办学条件。当他听到有的地方成班率过高,有近90人一个班的,他竟满脸疑惑,一副怀疑的神态。
有这么一所中学,在校学生近千人,只有12个班,平均每班80多人。本来,学校打算多编一两个班,降低成班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可是一算,教学用房不够。多编一两班,就意味着有几十个学生的住宿无着落。最后,还是只设立了12个班,80多个人挤在一间间只有5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
拥挤的教室,造成学生心理上较强的压抑感。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长期生活在拥挤不堪的环境里,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感,人就容易变得烦躁,易发火。
事实也是如此。八、九十人在一起学习,人一多,磕磕碰碰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同学之间,常常会因一些小事而争吵,乃至打架。尤其是初中学生,年级小,不懂事。一个班级里,可能大事没有,小事却可能天天发生,令老师和班主任大伤脑筋,以致有的班主任戏称自己是“救火队队长”。
成班率过高,还造成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一般而言,一个教师,基本的工作量是一个人教两个班的主课,每周12节课左右。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工作要求是每天都要布置适当的作业,并全批全改。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下,一个城市学校55人的班与一个农村学校80个人的班,老师在工作量上的差别。以一个教两个班的数学老师的工作量为例。城市教两个班的,每天受到的作业本是110本,而农村教两个班的,每天受到的作业本是160本,多出城市老师所受作业本的三分之一。以2分钟批改一本作业本为例。城里教师改完110本作业,大约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而农村教师,要改完160本作业,就需要5个多小时,要多花近两个小时。仅一周时间,农村教师就要比城里教师多工作10来个小时。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前几年,一些地方的农村教师是在不能按时拿到工资的情况下负重工作的。
作业批改工作量,这是看得见的,过高的成班率,往往还会造成教师上课的困难。最为直接的难题就是课堂纪律。近90人坐在一起,课堂纪律是比较难维持的。特别是有的女教师,常常会因课堂纪律而哭鼻子。
有一位女教师,由于个子比较矮小,性格又比较温和,没有脾气,调皮鬼有时故意与她作对。有一天,她刚走进教室,几个捣蛋鬼就故意起哄,接着全班同学一起跟着来,硬是把她给气哭了。类似的事情,在那些成班率高的班级时常发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改革也难以进行。现代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学生自身的活动,多主张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进行学习。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有时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人越多,效果反而可能越差;以小组活动效果较好。而80多人一个班,即便是分小组行动,也常常会因小组太多、老师指导的时间不够而影响到活动的效率。更不用说堂课上的讨论了,那更是需要时间的事情。人一多,且不说纪律,就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发言也需要够多时间的。
由成班率高而引起的诸多课堂教学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不再细述。
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目前,基础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在目前不止是一个口号,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更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
然而,真正要行动起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虽说我们不能坐等,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之后,再来行动。但不可忽视的却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实施起来十分艰难。
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实施起来,并不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他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须成班率低。只有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方能做到。比如美国,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以下,在课堂上,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可以自由活动,学生想站就站,想坐就坐,想动就动。老师象做游戏似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就成为实实在在的主体。
而我们农村呢?七、八十个人挤在一起,几十张桌凳,基本上就把教室给塞满了,连过道都小到不能再小,学生进进出出都比较困难,还能有多少活动空间?再说,班上人多,如果让每个同学都充分的思考、发言,那需要多少时间?恐怕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更遑论什么素质不素质,突出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就难以真正成为现实。
开足开齐所有课程,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措施,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在有的农村学校都难以实现。以劳动技术课为例,这是一门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质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调动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现在的农村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有学上、有书读就已经很幸福了,女生要学缝纫,男生要学木匠,学校能提供缝纫机给女生,能提供木匠所需的工具给男生吗?不能!且不说缺乏必要的教学用房,更不必说必要的资金投入,单单师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微薄的财力,维持正常的教学开支都成问题(农村学校实行一费制后,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根本就跟不上,能够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可能奢望政府有足够的教育资金投入),根本就不可能再拿出钱去聘请校外人员进行兼职,给学生上劳动技术课。
再拿物理化学课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配备物理化学实验室,进行学生操作实验,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学会操作。可是,我们有的农村中学,连起码的物理化学专用仪器室都没有,整个学校就只有一间教室用来放置所有仪器,甚至体育器材、音、美教学器材全部堆放在一起,给这些仪器的保管和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结果,仪器的损坏和遗失是极为平常的事。再来看看这所学校实验室的情况吧。
原先,全校勉勉强强有一个理、化共用的实验室。后来,由于原先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是危房,被拆除,全校所有仪器、所有器材全部搬到了那个唯一的实验室。所以,现在,学校根本就没有实验室。物理化学老师上课,只能做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从来就没有进行过。理化课上,学生就只能动眼不动手,只有静观其变的份,没有主动参与的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怎么培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音乐、美术课的开设,困难就更大。哪来的师资?目前,即便是城市学校,音乐、美术教师都缺乏,更何况农村?有的地方,全县找不到十个专职的音乐、美术老师。于是乎,看课表,白纸黑字,音乐、美术课一节也不少。可实际上呢?它们统统都是“搭头课”,只是在其它课程安排完之后,再一个老师分一两节音乐、美术课,这样能保证学生的音乐、美术素质的提高吗?
现代技术仅成“画饼”教育的现代化,包括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了现代的教育观念,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是枉然。
在农村,微机室、语音室,凤毛菱角,仅有数得上的中学有一个微机室或语音室。至于小学,有的地方,一个县,找不到一所农村学校有微机室或语音室。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指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号召我们要从小学就开始抓这项工作。
20年过去了,当城市里的孩子正用他们灵巧的指头,愉快地敲着键盘的时候,我们农民的后代却只能眼巴巴地在电视上欣赏计算机那美丽的外型。好在近几年,网吧已经发展到了农村,孩子们就借着网吧的福,与电脑这种最为现代的东西打了交道,并狠狠地“过了一把瘾”。
有这么一个孩子,听城里亲戚家的孩子谈到玩电脑的种种妙处,便日思夜想,想玩玩电脑。爸爸给他想了个办法,托人在大城市给孩子卖一张键盘指法练习图。于是,孩子便迷上了这张图,对照书本,练呀,练呀,简直入了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竟在梦里练指法,有时,弄得大人们都很尴尬。他的梦,至今还没有圆。
其实,这个孩子的梦,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后代的心愿:我爱电脑!
再看那些配备了电脑的学校吧。这些学校,一般而言,一个微机室,30台电脑,全校几百,乃至上千名学生使用,成班率居高不下,一个班七、八十个,甚至九十来个人,上课时,两个,甚至三个人共用一台电脑;而且,一般都是每周一节微机课,够用吗?学生们不知要轮到猴年马月才有机会过一把电脑瘾。结果,即便是那些配备了微机室的学校,仍然有不少电脑盲。僧多粥少,人机矛盾尖锐。
有这么一所中学,两千学生。去年总算赶上了教育现代化的浪潮,装备了一个微机室,30台电脑,全校师生奔走相告,喜出望外。特别是那些山里娃,从来没有摸过什么电脑,一听说学校有了电脑,终于可以与这种先进的玩意直接打交道,非常高兴。有人竟上街买了一串鞭炮燃放,以示庆贺。可没过多久,他们就有意见了。因为半个学期过去,竟没上过一节电脑课。于是,他们找到校长,强烈要求学校开设电脑课。校长耐心地向他们一算帐,才知是由于学校电脑太少,安排不过来的缘故。有人就开玩笑说:“真是高兴得太早了!”有人说:“现代人要学会说话,学会走路。”所谓的“学会说话”,指的是学会用英语与外国人直接交谈,而“学会走路”,则是指学会自己开车。
我国高考科目的设置,也充分突出了英语的基础性地位,把它与语文、数学并列为三门基础性学科,在分值上也是150分,与语文、数学平起平坐。
而学习语言,离不开说话。以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教的是哑巴英语,学生只会写不会说。这与老师水平,与教学条件有关。
可是,当今天城里的孩子坐在现代化的语音室里听、读、说着纯正的英语时,那些乡下的孩子们则只能听着那些破旧不堪的录音机里播放出来的沙哑的声音。
君不见,在有的学校,课本、黑板加粉笔,仍然是主导21世纪农村教育的教学手段;君不见,在有的学校,一台收录机几个英语老师轮流使用;君不见,为学生们统一订购的、人手一套的、由人教社出版的与课本配套的初中英语,发下去之后,竟成了他们的玩具。更不用说语音室了。
这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只在图片上或电视里看到过他们的同龄人戴着耳机,坐在语音室的情景。“临渊羡鱼”,如何“退而结网”?
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要说孩子们,就连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王”,又有谁接触过,使用过?我们也只是在电视里欣赏过,在借来的教学录象带里观摩过,开开眼界而已。因为我们只是书本、黑板、粉笔构成的世界里的臣民,目前,只有走出这片封闭落后的桃花园,才有接触、使用它的福气。
落后的教学手段,就难怪在与外面那精彩的世界争夺孩子时,那么无力,那么无奈!
学生安全隐患多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这是现代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箴言。
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安全教育,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安全工作,也一直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各类农村学校,也都想方设法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极力排除校园内的安全隐患,为农民的后代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然而,目前农村学校的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一些正在成长中的生命的花朵,不幸凋谢了。什么原因?原因多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条件太差。
农村学校,尤其是中学,由于住校生占绝大部分,有的学校占学校总人数的95%以上,对学校的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现在,农村中学普遍缺乏洗澡间,特别是供男生使用的洗澡间。有的地方,一个县的农村中学,竟找不到一个专供男生使用的洗澡间。因此,这些农村的孩子就只好到小河里去洗澡。
好在南方地区,是“水乡”“泽国”,到处都是河流,到处都有洗澡的场所。于是乎,学生下河洗澡成了农村学校最大的安全隐患。尽管学校领导、班主任经常给学生念“安全经”,告诉他们下河洗澡要注意的一、二、三、四、五,什么不要单独下河,要集体行动呀;什么不要在深水洗澡,尽量在浅水里洗呀,等等。学生的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以致有的同学都厌烦了这些,老师说上一句,他们基本能接上下一句。
“安全经”天天念,可就是有个别捣蛋鬼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常常偷偷跑到深水里洗澡,以致一年当中,一个县总要发生几起农村学生因下河洗澡而溺水身亡的事,给学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
沈立新,15岁,某校初三学生。一天下午,他逃课,约了一个平时最要好的同学一起下河去洗澡。由于他平时总是在同学面前夸耀自己水性好,游泳技巧高。这一次,他要好好展示一番,想在同学面前出出风头。两人来到一个深水处,约好一起往水里跳。两人“一、二、三”的喊着就往水里跳。可是,一会儿,同学却不见沈立新浮上水面,他感到疑惑,还以为沈立新是故意吓唬他,也没怎么在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仍然没能看到沈立新的影子,他感到害怕。就赶快穿起衣服往学校跑,并躲在宿舍没去上课。直到晚自习时,班主任到班上检查自习情况,发现少了人,一查问,那位同学才说出了真相。于是,学校一面组织全体教师下河打捞,一面同志家长。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沈立新的尸体。结果,学校在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下,才把事情了解。花费了不少人力和财力。
农村学校的安全隐患,还有危房、学生饮水等方面,篇幅所限,不容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