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单元目标:通过几首乐曲的欣赏,让学生能认识各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长期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直观感受、启发引导
教材分析:
1. “花儿”又称“少年”,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花儿”曲调丰富,文词朴实、生动。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每逢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者达数千,甚至几万人。人们在野外搭起帐蓬,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
2.“史诗”又叫勇士歌,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追述
他的战斗业绩,结构宏伟,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勇士歌目前多流行在我国北方,代表性的作品有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
教学准备:多媒体、少数民族服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通过分组抢答少数民族相关问题对其作大致了解):
1.我国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4.哈达是哪个少数民族表达谢意与祝福的礼物?哈达是否都是白色的;
5.观看舞蹈片断,说出该片断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6.……
总结,对胜出组进行奖励,对落后者进行惩罚(表演节目)。
(二)新授课
1. 媒体播放冯小宁导演的英雄史诗《嘎达梅林》片段,请学生说出主人公的名字,并讲述相关故事。
2. 介绍英雄史诗。
3. 填空:
蒙古族自称 ,其意为 ,别称 。(“蒙古”、“永恒之火”、“马背民族”)
4.作品欣赏,说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5.用一幅画表述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广袤的大草原图—
—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
6.欣赏由班级舞蹈队表演的《北京的金山上》
教师: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如何看出来的?
(学生:藏族;从里面的服装)
教师:从舞蹈中能否体会该民族的历史背景及音乐风格?
(学生:卑躬屈膝,长期受压迫;……)
7.教师手风琴表演《花儿与少年》,由此引出对回族音乐的介绍:
(1) 介绍“花儿”;
(2) 作品介绍:这是一首典型传统曲调的回汉族“花儿”,属“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深刻而含蓄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8.民族地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三)总结课堂内容,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下课。
[em07][em07][em07][em05][em05][em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