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排排坐》
一、 教学内容 1、 歌曲《排排坐》 第一课时 2、 综合训练 二、 教学目的 1、 初步掌握歌曲内容,让学生感受广东民歌音调的特点。 2、 通过综合训练继续进行按拍号用节奏组织旋律的练习,提高学生读谱知识的运用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能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歌曲《排排坐》 2、节奏写作 四、 教材分析 《排排坐》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广东民歌。歌曲内容是以幼儿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但却能引人回忆起自己的幼年时光的生活情景,并使人从天真无邪的孩子的纯朴言行中得到启示和教育。歌中颂扬的正是我国民族的优良的道德传统,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行为道德规范教育的生动教材。歌曲是由三个各为六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 五、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1、《欢乐颂》 注意气息是急吸急呼,咬字清楚 2、《铃儿响叮当》 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 (二) 综合训练 按照指定的拍号,为下面各个小节添加节奏标记,构成流畅的旋律。 用节奏将无时值的旋律组织成通顺、流畅的旋律,这就不仅必须从节奏上,还得从旋律上考虑通顺、流畅与否。这一练习必须通过写、唱、听等活动进行,是鉴定练习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 新课《排排坐》 1、 导入:问:当桌子上有大小两个苹果,你和同学怎样分配? 师:下面咱们一起听一首广东的儿歌“排排坐,吃果 果,果儿甜嗉嗉,大家笑呵呵,你一个我一个, 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互相谦让乐和和。”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广东儿歌《排排坐》。 2、 教师范唱 3、 节奏训练 分条进行练习 注意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拍齐,拍准确。 4、 视唱 ①复习G大调的音阶 注意do在底二线 ② 注意把音认准,节奏唱准 5、 全体一起唱曲谱 6、 朗读歌词 7、 加词演唱 唱熟为止 (四) 小结 第五课《排排坐》
一、 教学内容 1、 歌曲《排排坐》 第二课时 2、 欣赏《咚咚喹》 二、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歌曲,用甜美、圆润的歌声表达孩子们天真、友爱的情感,并感受广东民歌音调的特点。 2、 通过欣赏《咚咚喹》,初步体验多声部歌曲所表现的丰富、和谐的音响效果。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歌曲《排排坐》 2、 欣赏《咚咚喹》 四、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1、 气息练习 ① 慢吸慢呼 ② 急吸急呼 2、 《欢乐颂》 用急吸急呼方法 3、 《铃儿响叮当》 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 (二) 歌曲《排排坐》 1、 复习节奏 让学生听辨,说出来,再拍一拍 2、 复习曲谱 3、 听磁带范唱 4、 全体一起加词唱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sol和si两音不同的感受,“si”这个音不经常使用,但一使用会造成新鲜的感觉,是广东民歌特有的风格和情调。 5、 歌曲处理 由于歌曲的节奏细密,因而有较多的一字多音,要求唱时既要圆滑连贯,又要做到音准和节奏正确,唱“乐和和”时,要以自然的声音和较小的音量唱好低音区的音,还可以把手或书本放置在头顶上,用这一方法来启示学生获得唱低音时的高位置感觉。 6、 全体复唱 整首歌曲以稍快的中速和亲切、欢快的情绪演唱 7、 请同学领唱 8、 全体一起演唱 (三) 欣赏《咚咚喹》 1、 介绍土家族主要分布的地区以及土族同胞的生活习俗。 2、 听第一遍 要求学生感受旋律所具有的纯朴、清新的民族特点,并体会由多声部演唱而形成的丰富、和谐的音响效果。 3、 分段听并分析 这首民歌采用了变奏曲式,将主题作五次变奏。 第一变奏:三声部合唱,第二声部任主题,其它呼应 第二变奏:四声部合唱 第三变奏:在主题的基础上,节奏拉宽,旋律优美流畅。 第四与第五变奏采用主调和声式积体,在主旋律的上下方以节奏性的和弦渲染了欢快热烈的气氛 尾声运用主题音调,使歌曲炽热,最后以贯穿始终的动机 结束全曲 4、 复听全曲 (四) 小结 第六课《我的小绵羊》
一、 教学内容 1、 歌曲《我的小绵羊》 第一课时 2、 读谱知识 3、 综合训练(一) 二、 教学目的 1、 初步掌握歌曲内容,让学生用歌声抒发对羊群,对家乡以及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 认识上波音记号并学习其唱法。 3、 感受单音、双音和三个音不同的音响效果。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歌曲《我的小绵羊》 2、 读谱知识 四、 教材分析 《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形象生动鲜明,富有儿童情趣。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口气,稚嫩天真的语气,倾吐了对洁白可爱的小绵羊的喜爱之情,以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姐妹俩对自己出色劳动成果的喜悦和赞叹,巧妙地将景、物、情紧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副色彩绚丽而又充满感情的美妙图画。 五、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用平稳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来塑造宁静的夜晚景色。 (二) 读谱知识(板书) 波音是常用的装饰音之一。波音可分为上波音和下波音,本课只学习上波音,上波音是由该音向上方邻音迅速作一次交替而成。 (三) 综合训练(一)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响,和声能使音乐增添更为丰富的色彩和表现力。 本课以听音的形式,结合课本中的表,使学生感觉到单音、和声音程及和弦在音响上的不同效果,三个音构成的和弦发出比两个音和一个音更为丰满厚实的音响。课本上仅是举例,教学时还可用类似的形式进行多次比较,以增强学生对和声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 (四) 新课《我的小绵羊》 1、 导入: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家乡可美了。青青的大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在奔跑,在打滚儿,多么的可爱呀。姐姐用剪毛机把它们的羊毛剪下,堆成小山,仿佛天上的白云,小朋友特别喜爱他们的小绵羊,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叫《我的小绵羊》。 2、 教师范唱 3、 拍节奏 4、 视唱(板书) 5、 唱全曲曲谱 反复练习唱熟为止 (五) 小结 第六课《我的小绵羊》 一、 教学内容 1、 歌曲《我的小绵羊》 第二课时 2、 综合训练(二) 3、 复习读谱知识 二、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歌曲,让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歌声表现小绵羊的可爱。 2、 按要求进行节奏时值组合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写作能力。 3、 复习上波音记号。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歌曲《我的小绵羊》 2、 综合训练(二) 四、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轻声唱,声音柔和、优美 (二) 复习上波音(板书) 该音向上方邻音作一次交替而成 (三) 按照指定的拍号给下面这组音加上适当的节奏,构成流畅的旋律。 本课节奏练习,由于除拍号外没有更多的限制,因此可用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来完成,结构上是一个独立乐句,也可是两个乐句组成的乐句。 (四) 歌曲《我的小绵羊》 1、 教师范唱 听磁带范唱 2、 复习曲谱 注意曲谱中的上波音记号 3、 朗读歌词 4、 加词演唱 5、 歌曲讲解 歌曲由引子和两部分组成 引子为3/4拍,速度自由,节奏宽广,长音加延长记号,展现辽阔无限的草原景色,后改为2/4拍,以带舞蹈特点的节奏音型引出歌曲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歌词与旋律一字多音的结合,给人以流畅平滑,柔美抒情之感,随后,又响起前面已出现的羊儿写叫的音调,将歌曲导入第二部分,表现了劳动时欢快喜悦的心情。最后点出了歌曲的主题——我爱我的小绵羊。 6、 全体复唱 反复练习,纠正错误 (五) 小结 第六课《我的小绵羊》 一、 教学内容 1、 歌曲《我的小绵羊》 第三课时 2、 欣赏《快乐的罗嗦》 二、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歌声来表现小绵羊的可爱形象,抒发对羊群,对家乡以及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欣赏,学习根据音乐的重复与对比来区分乐曲段落的方法,领略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合奏的丰富音色的表现力,感受我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韵味。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歌曲《我的小绵羊》 2、 欣赏《快乐的罗嗦》 四、 教学过程 (一) 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时,在一字多音处做到声音连贯,在顿音处则应注意咬字、吐字清晰,并有弹性,但声音应始终保持一定位置。 (二) 歌曲《我的小绵羊》 1、 复习曲谱 2、 全体一起加词唱 3、 听磁带范唱 4、 请个别同学演唱 5、 全体一起演唱 6、 歌曲处理 ① 开始八小节,歌中节奏舒展,旋律平滑,要唱的抒情而富有情趣,表现少年儿童对绵羊的喜爱和亲昵的情感。 ② 前奏后9---16小节要唱得轻快活泼,吐字清楚,17---18小节“咩”速度渐慢,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表现绵羊温柔可爱的形象,后又转为2/4拍,以表现他们欢快的劳动情景,起到了与前半部分对比的作用。 ③ “蓝天、白云、羊毛”要唱得舒展、宽广,以表现对大自然,对家乡的赞美,唱时要不应中断气息,而要一气呵成。 ④ 歌曲的速度是活泼的中板,曲末可作“渐慢”处理,在力度渐弱的配合下结束全曲。 7、 全体复唱 8、 请个别同学演唱 (三) 欣赏《快乐的罗嗦》 1、 学唱音乐的主题旋律 2、 听第一遍 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用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奏出这段舞曲。 3、 听第二遍 在欣赏中,学生可将手放在高、中低的部位来表示不同的音区。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主题的重复,让学生模仿演奏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由于学生演奏动作会随音乐而加快,更能使学生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欢乐和热烈的情绪。 4、 听第三遍 (四)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