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美丽的杭州西湖边公园,迎风传来了一阵稚嫩的歌声,“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我俩的情,我俩的爱……让你亲个够……”一群小学生高一声低一声地唱着流行的成人歌曲,不禁让乘兴游西湖美景的游客先皱眉而后万分感慨:现在孩子们怎么了,可供孩子传唱的校园歌谣都哪去了!
但与此同时,“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等孩子们自编自唱的灰色童谣却流传甚广并为许多学生所津津乐道。
其实,中小学生优秀校园歌曲匮乏的情况已经不止一年两年了,常常听到学生传唱成人的流行歌曲,其内容多为情与怨、爱与恨,孩子似懂非懂,家长则非常着急,怕影响学业,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而教育界人士和家长每谈及此,也都为青少年歌曲创作与传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忧心忡忡。那么,校园里到底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唱儿歌?还有多少儿歌、童谣能真正引起现代孩子的兴趣?
一首好听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
童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难忘的。走过记忆中的童年,最令我们难忘的除了捉迷藏、打玻璃球、跳橡皮筋、过家家以外,就是哼唱儿歌了。儿歌以短小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表达出不同的情趣,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份调查显示,《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燕子》、《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两只老虎》、《蜗牛和黄鹂鸟》、《丢手绢》、《小兔子乖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成为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抹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金色阳光。
一首好听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从上世纪50年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到70年代的“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再到80年代的“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稚嫩纯真的岁月,因有这些儿歌而丰盈起来。直到今天唱起来,仍倍感温馨,仿佛童年的时光就在眼前,如今,当他们轻拍着自己的孩子,唱着自己儿时的儿歌,谁说他们没有在重温自己的金色童年?
优秀的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少年儿童最初开始了解并认识这个世界,便是从母亲唱给他们的儿歌开始的。好的校园歌曲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富于教育意义,具有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等特点,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教材。同时,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让孩子健康的茁壮成长。
目前许多“另类歌谣”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是当下流行歌曲“改编”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另类歌谣”的看法是“好玩、搞笑、流行、时髦”。
留恋之余,我们又不能不为今天的孩子们担忧和惋惜。目前像“小小少年,没有烦恼”、“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等脍炙人口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几乎销声匿迹了。他们虽然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虽然有电视机游戏机电脑相伴,但却少了歌谣,少了“童谣”这份“童年”独有的养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流行歌曲、情歌。这样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孩子童年人生的缺失。
校园歌曲正在淡出孩子的世界?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儿歌创作似乎进入了“冬眠期”,不仅数量少,而且乏善可陈,许多作品普遍存在内容偏深、脱离儿童生活等问题。
然而孩子们对它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出现了许多内容粗浅,甚至变味的所谓“新校园童谣”,严重阻碍了儿童健康向上的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空间,不仅属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早早地浸淫孩子纯净的心灵,一些信息垃圾也趁虚而入。
某中学学生组织的一次卡拉OK大赛上,学生们参赛的歌曲多是《谢谢你的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只有一个学生唱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最后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一位父亲说,他带着6岁的孩子参加成人的聚会,结果,小家伙自告奋勇替父亲表演,张口便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很丑,可是很温柔》,让父亲哭笑不得。
看着天真的小孩子,扭动着稚嫩的身躯,大唱不属于他们年龄的成人歌曲,抒发着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情感。小小的孩子成了“小大人”,如此“怪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就在成人的歌曲在孩童间广泛流行时,灰色的童谣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地下广为传唱:
有关部门新近对杭城千名中小学生进行儿歌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学生在校园流传的儿歌中发泄负面情绪。表现为:由于课程紧张,许多学生产生焦虑,有的甚至心理失调,烦、闷、累这些压力在校园童谣中得以充分表现,也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初三学子》:“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好的校园歌曲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富于教育意义,具有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等特点,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教材。
内容低俗。如《小学童谣》:“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歌排球手,四年级的美女真漂亮,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然而,有些孩子却自编自唱,津津乐道。
记者曾在大、中、小学生范围作了一个调查。当问及校园歌谣时,他们大多津津乐道的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些经典老歌,或是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对于近年来的一些新作品则知之甚少,他们显然对周杰伦、S.H.E等港台偶像歌星的歌曲更感兴趣,对《双节棍》、《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千机变》等歌曲更亲近。
流行歌曲真的比儿童歌曲好听?采访中一位中学生的话可能说出了不少同学的心声:“流行歌曲的节奏比较明快,有活力,其实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也有学生认为,眼下不少校园歌曲的歌词大多内容枯燥不贴近生活,曲调也不好听,感觉说教意味太浓。
一边是“我最喜欢的歌我妈不让我唱”,一边是没有学生喜欢唱的儿歌童谣。面对校园歌曲逐渐在淡出孩子们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审视这不容乐观的现状?
校园歌曲为何“失声”?
为什么属于孩子们的儿歌这么少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歌今天几近“失声”的局面?
现代优秀校园童谣的匮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歌曲创作者寡,缺少支持创作的激励机制。业内人士说,创作校歌,难有写流行歌曲、流行小说所得的报酬高,因此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校歌的创作;另一方面,校歌创作者对当代学生的爱好缺乏了解,进入校园的歌曲无法引起共鸣。
据业内人士说,创作校园歌曲很难有写流行歌曲所得的报酬高,因此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校歌的创作。据悉,在刊物上发表一首儿歌稿酬仅有几十元,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创作者让歌星演唱能得上万元。
儿歌童谣的创作不可避免地成为冷门。我国惟一一份面向全国民办幼儿园的杂志《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早在“六一”儿童节前两个月就开始张罗,想搞一场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但是,前期的其他准备均已有眉目,但眼看着“儿童节”一天天临近,大赛所需的20来万元经费却无从筹措。
杂志社副社长童永榕告诉记者,主办方试图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联系厂家合作,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都婉言谢绝,推却的理由都是“比赛的冲击力不够,广告效应不明显。”
没有足够的经费,儿歌大赛也就成了“无米之炊”。主办方纳闷: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可真正需要为花朵“浇水”的时候,却无人相助。于是,在节前感慨万分地通过传媒发出“谁来为冷门添把薪?”的呼唤!
如今,我国有2亿多儿童,但据了解,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队伍基本没有。一些音乐作曲者即使写歌,也大多只给那些广告片、电视剧或开幕式、酒会、茶会之类写写曲、配配乐。在如此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儿童歌曲怎能不“失声”,怎能不“贫血”呢?而在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校的一些老师虽然能从事一些简单儿歌创作,可由于能力有限,写出的作品多少有些缺陷,或内容偏深,或脱离儿童生活等,优秀的儿歌作品十分缺乏。一方面,孩子对儿歌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我国儿歌的资源库十分贫瘠,于是便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外,儿童的生活环境也促使他们唱成人歌较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不是童年歌曲,而是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在街头、商店或酒店里,流行歌曲几乎无处不在。儿童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较强,他们整日被包围在流行歌曲中,耳濡目染,口口相传,自然学会的多是流行歌曲。
正如一位儿歌作家所说,如果没有好的儿歌走进孩子心灵的阵地,“歪”儿歌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儿童健康向上情趣的培养、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创作优秀歌曲,让孩子们唱孩子的歌!
儿童歌曲生产萧条,产出低下,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注儿童的精神空间,也是成年人的责任。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在为儿童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是否想过要为孩子提供一些精神上的营养呢?
面对校歌创作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局面,专家建议,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中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创作。
对于校园儿童歌曲创作、传播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杭州市的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应该鼓励年轻作者深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品。让优秀的儿童歌曲“流行”起来,这样才能摆脱儿童歌曲“失声”的现状。同时,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中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创作。
令我们欣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在为少年儿童们努力了。正在用心地为孩子的金色童年“种太阳”。
一向以促进国际友好和少儿事业为宗旨的宋庆龄基金会2003年10月设立了“音乐基金”。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说,“当前少儿歌曲严重匮乏,鼓励社会为孩子创作一批经典之作是至关重要的。”而设立“宋庆龄音乐基金”一方面是鼓励词曲创作者为孩子们谱写经典之作,普及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帮助有音乐天赋、但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接受专业教育,实现个人梦想。
……给孩子真正的爱,就为孩子们创作他们真正喜爱的歌曲吧!只要有出色的歌曲和虔诚的支持者“种”下的一颗颗“太阳”,缕缕阳光就会陪伴着校园歌曲走进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何玲玲 卞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