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迤逦轩主

[音乐欣赏与音乐评论] 有关儿童音乐

58
回复
1804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7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纲(1919——1990)

作曲家。广西合浦人。中学年代就积极参加救亡歌咏活动。 1939年入重庆中训团音干班学习,1943年入国立音乐院作曲系.1945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华星期音乐学校任教。 1950年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创作员、创作组长。1984年《儿童音乐》主编。主要作品有独唱曲《牧羊女》、合唱曲《壮士骑马打仗去了》、《飞虎山大合唱》,群众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与李群合作),以及少儿歌曲《我们快乐的歌唱》、《我们的田野》、《植树歌》、《我们的田野》(管桦词)作于1953年。该曲原在儿童组曲《夏天旅行之歌》中的第三曲,为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合唱曲。该曲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是从50年代直到现在经常广播、演唱的优秀少儿歌曲代表作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听校园歌谣在哪里?(图)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美丽的杭州西湖边公园,迎风传来了一阵稚嫩的歌声,“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我俩的情,我俩的爱……让你亲个够……”一群小学生高一声低一声地唱着流行的成人歌曲,不禁让乘兴游西湖美景的游客先皱眉而后万分感慨:现在孩子们怎么了,可供孩子传唱的校园歌谣都哪去了!

但与此同时,“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等孩子们自编自唱的灰色童谣却流传甚广并为许多学生所津津乐道。

其实,中小学生优秀校园歌曲匮乏的情况已经不止一年两年了,常常听到学生传唱成人的流行歌曲,其内容多为情与怨、爱与恨,孩子似懂非懂,家长则非常着急,怕影响学业,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而教育界人士和家长每谈及此,也都为青少年歌曲创作与传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忧心忡忡。那么,校园里到底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唱儿歌?还有多少儿歌、童谣能真正引起现代孩子的兴趣?

一首好听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

童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难忘的。走过记忆中的童年,最令我们难忘的除了捉迷藏、打玻璃球、跳橡皮筋、过家家以外,就是哼唱儿歌了。儿歌以短小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表达出不同的情趣,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份调查显示,《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燕子》、《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两只老虎》、《蜗牛和黄鹂鸟》、《丢手绢》、《小兔子乖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成为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抹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金色阳光。

一首好听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从上世纪50年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到70年代的“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再到80年代的“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稚嫩纯真的岁月,因有这些儿歌而丰盈起来。直到今天唱起来,仍倍感温馨,仿佛童年的时光就在眼前,如今,当他们轻拍着自己的孩子,唱着自己儿时的儿歌,谁说他们没有在重温自己的金色童年?

优秀的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少年儿童最初开始了解并认识这个世界,便是从母亲唱给他们的儿歌开始的。好的校园歌曲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富于教育意义,具有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等特点,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教材。同时,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让孩子健康的茁壮成长。

目前许多“另类歌谣”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是当下流行歌曲“改编”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另类歌谣”的看法是“好玩、搞笑、流行、时髦”。

留恋之余,我们又不能不为今天的孩子们担忧和惋惜。目前像“小小少年,没有烦恼”、“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等脍炙人口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几乎销声匿迹了。他们虽然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虽然有电视机游戏机电脑相伴,但却少了歌谣,少了“童谣”这份“童年”独有的养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流行歌曲、情歌。这样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孩子童年人生的缺失。

校园歌曲正在淡出孩子的世界?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儿歌创作似乎进入了“冬眠期”,不仅数量少,而且乏善可陈,许多作品普遍存在内容偏深、脱离儿童生活等问题。

然而孩子们对它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出现了许多内容粗浅,甚至变味的所谓“新校园童谣”,严重阻碍了儿童健康向上的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空间,不仅属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早早地浸淫孩子纯净的心灵,一些信息垃圾也趁虚而入。

某中学学生组织的一次卡拉OK大赛上,学生们参赛的歌曲多是《谢谢你的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只有一个学生唱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最后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一位父亲说,他带着6岁的孩子参加成人的聚会,结果,小家伙自告奋勇替父亲表演,张口便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很丑,可是很温柔》,让父亲哭笑不得。

看着天真的小孩子,扭动着稚嫩的身躯,大唱不属于他们年龄的成人歌曲,抒发着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情感。小小的孩子成了“小大人”,如此“怪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就在成人的歌曲在孩童间广泛流行时,灰色的童谣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地下广为传唱:

有关部门新近对杭城千名中小学生进行儿歌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学生在校园流传的儿歌中发泄负面情绪。表现为:由于课程紧张,许多学生产生焦虑,有的甚至心理失调,烦、闷、累这些压力在校园童谣中得以充分表现,也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初三学子》:“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好的校园歌曲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富于教育意义,具有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等特点,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教材。

内容低俗。如《小学童谣》:“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歌排球手,四年级的美女真漂亮,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然而,有些孩子却自编自唱,津津乐道。

记者曾在大、中、小学生范围作了一个调查。当问及校园歌谣时,他们大多津津乐道的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些经典老歌,或是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对于近年来的一些新作品则知之甚少,他们显然对周杰伦、S.H.E等港台偶像歌星的歌曲更感兴趣,对《双节棍》、《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千机变》等歌曲更亲近。

流行歌曲真的比儿童歌曲好听?采访中一位中学生的话可能说出了不少同学的心声:“流行歌曲的节奏比较明快,有活力,其实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也有学生认为,眼下不少校园歌曲的歌词大多内容枯燥不贴近生活,曲调也不好听,感觉说教意味太浓。

一边是“我最喜欢的歌我妈不让我唱”,一边是没有学生喜欢唱的儿歌童谣。面对校园歌曲逐渐在淡出孩子们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审视这不容乐观的现状?

校园歌曲为何“失声”?

为什么属于孩子们的儿歌这么少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歌今天几近“失声”的局面?

现代优秀校园童谣的匮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歌曲创作者寡,缺少支持创作的激励机制。业内人士说,创作校歌,难有写流行歌曲、流行小说所得的报酬高,因此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校歌的创作;另一方面,校歌创作者对当代学生的爱好缺乏了解,进入校园的歌曲无法引起共鸣。

据业内人士说,创作校园歌曲很难有写流行歌曲所得的报酬高,因此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校歌的创作。据悉,在刊物上发表一首儿歌稿酬仅有几十元,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创作者让歌星演唱能得上万元。

儿歌童谣的创作不可避免地成为冷门。我国惟一一份面向全国民办幼儿园的杂志《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早在“六一”儿童节前两个月就开始张罗,想搞一场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但是,前期的其他准备均已有眉目,但眼看着“儿童节”一天天临近,大赛所需的20来万元经费却无从筹措。

杂志社副社长童永榕告诉记者,主办方试图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联系厂家合作,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都婉言谢绝,推却的理由都是“比赛的冲击力不够,广告效应不明显。”

没有足够的经费,儿歌大赛也就成了“无米之炊”。主办方纳闷: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可真正需要为花朵“浇水”的时候,却无人相助。于是,在节前感慨万分地通过传媒发出“谁来为冷门添把薪?”的呼唤!

如今,我国有2亿多儿童,但据了解,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队伍基本没有。一些音乐作曲者即使写歌,也大多只给那些广告片、电视剧或开幕式、酒会、茶会之类写写曲、配配乐。在如此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儿童歌曲怎能不“失声”,怎能不“贫血”呢?而在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校的一些老师虽然能从事一些简单儿歌创作,可由于能力有限,写出的作品多少有些缺陷,或内容偏深,或脱离儿童生活等,优秀的儿歌作品十分缺乏。一方面,孩子对儿歌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我国儿歌的资源库十分贫瘠,于是便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外,儿童的生活环境也促使他们唱成人歌较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不是童年歌曲,而是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在街头、商店或酒店里,流行歌曲几乎无处不在。儿童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较强,他们整日被包围在流行歌曲中,耳濡目染,口口相传,自然学会的多是流行歌曲。

正如一位儿歌作家所说,如果没有好的儿歌走进孩子心灵的阵地,“歪”儿歌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儿童健康向上情趣的培养、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创作优秀歌曲,让孩子们唱孩子的歌!

儿童歌曲生产萧条,产出低下,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注儿童的精神空间,也是成年人的责任。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在为儿童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是否想过要为孩子提供一些精神上的营养呢?

面对校歌创作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局面,专家建议,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中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创作。

对于校园儿童歌曲创作、传播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杭州市的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应该鼓励年轻作者深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品。让优秀的儿童歌曲“流行”起来,这样才能摆脱儿童歌曲“失声”的现状。同时,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中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创作。

令我们欣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在为少年儿童们努力了。正在用心地为孩子的金色童年“种太阳”。

一向以促进国际友好和少儿事业为宗旨的宋庆龄基金会2003年10月设立了“音乐基金”。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说,“当前少儿歌曲严重匮乏,鼓励社会为孩子创作一批经典之作是至关重要的。”而设立“宋庆龄音乐基金”一方面是鼓励词曲创作者为孩子们谱写经典之作,普及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帮助有音乐天赋、但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接受专业教育,实现个人梦想。

……给孩子真正的爱,就为孩子们创作他们真正喜爱的歌曲吧!只要有出色的歌曲和虔诚的支持者“种”下的一颗颗“太阳”,缕缕阳光就会陪伴着校园歌曲走进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何玲玲 卞君君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桌的你》还让我们唱多久?
文章类型:高等教育 文章加入时间:2003年9月3日6:44

  去天津市某重点中学采访,学校德育主任向记者大倒苦水:“每到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和11月份校园艺术节上的卡拉0k大赛,学生们又蹦又跳,嘴里唱的几乎全是韩日及港台歌星演唱的‘成人歌曲’,堵又堵不住,可现在又的确没有真正适合他们唱的好歌。这种现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有人说:“好的音乐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学生更需要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歌曲。然而,到了号称“IT世纪E时代”的今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嘴里哼唱的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听唱的流行歌曲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爱上你等于爱上寂寞》,中学生们痴迷的是韩日歌星“酷唱”的《我的野蛮女友》中的《I believe》、《海誓山盟》、《真爱》……一波又一波或者格调不高或者品位低俗的所谓“时尚歌曲”在青少年中流行。儿歌竟被情歌代替,学生痴迷日韩“腕”,仿佛成了当今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为此,记者专门对天津市3所小学和5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五首流行歌曲是:《I believe》、《流星雨》、《北极星》、《杀手》、《世界末日》,学生最喜欢的五首校园歌曲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   中国音协会员、天津音协理事石瑞生专门列出了50至90年代有代表性的少儿歌曲的歌名表:   50年代:红领巾之歌,红领巾,快乐的节目,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劳动最光荣,我们的中队,小鸟在前面带路。   60年代: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火车向着韶山跑。   70年代: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爱北京天安门,小松树,红星闪闪放光彩。   80年代:种太阳,春天在哪里,我爱米兰。   90年代:雏鹰之歌。   今天?!   由此看出,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目前少儿歌曲市场显得极度萎缩,而最能吸引花季少年的眼球、让新生代痴迷的校园歌曲又有多少呢?80年代初,《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台湾校园歌曲风靡内地。1994年,《校园民谣》系列专辑问世,老狼、高晓松、郁冬等才华横溢的校园音乐人纷纷涌现。可10年来,随着日韩音乐的东进和内地流行音乐的低糜,味道纯正的校园音乐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泛黄的记忆。记者在与天慈中学、八十中学部分学生座谈时,一些学生发出呼声:“《同桌的你》还让我们唱多久?”对此,新华中学的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曾很诗意地说:“15年前,‘校园歌声’唱响大江南北;10年前,大草坪上歌声连着我和你;今天,人们冷静地发现,这是一个无歌的时代。”   许多中小学生迷恋成人歌曲,其中不少人属于“哈日”、“哈韩”一族。教育专家和社会学家指出,造成中小学生不加选择地偏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是媒体对它的纵容   “我最喜欢周杰伦的歌了,他的歌是支撑我生命的源泉。”“我最喜爱的是F4的歌,他们充满激情的歌声和帅呆了的外表让我痴迷。”“我对音乐课一点兴趣也没有,上课就犯困,但一听到阿杜、F4、SHE、HOT、BabyVox等演唱的歌,立刻就会精神抖擞。”“家长反对我听韩日及港台的流行歌曲,说这些歌曲不成曲不成调,嘴里像含着几块热豆腐,可流行歌曲能让我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得到充分的发泄,《双截棍》、《龙拳》这些充满激情的歌是我的最爱。”面对学生的这些心里话,蓟县一中的音乐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以及成长期对异性朦胧的情感等,他们需要一种心灵上的解脱和精神上的放松甚至是发泄,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因其动感刺激、贴近他们的情感、歌星又帅又酷,从而俘获了孩子们的心,所以中小学生痴迷港台、韩日等流行歌曲成为了一种潮流。   在“你希望国内的词曲作者或歌手创作或演唱什么样的少儿歌曲、校园歌曲?”的问卷调查中,有的学生填写了“把韩日歌曲的词配上校园歌曲的调唱”、“请F4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肯定能‘火’”、“要想唱出我们的心声,让全国的中小学生都喜欢,最好请Blue或Nestlife演唱”,而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更是希望“歌星在演唱时再性感一些”……   社会环境的宽松宽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让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音像制品。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流行歌曲,对他们的“哈日”、“哈韩”情结,89%的家长不反对。对目前“成人歌曲”在学生中泛滥的现状,一些教育专家和社会学家指出,造成中小学生不加选择地偏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是媒体对它的纵容,媒体的传播使流行歌曲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们,每年这榜那榜、这典礼那典礼热火朝天,却难出几首好的校园歌曲,在歌星能把《马桶》唱“香”、把身心唱“软”的时期,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给了成人歌曲太多的市场,那些质量、格调低下的流行歌曲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各唱片公司花巨资在服装、化妆、舞美等方面包装歌星,形成新的“糖衣炮弹”,长驱直入,“侵占”到学生的文具盒、笔记本封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免疫功能”不足的中小学生“中弹负伤”。   去年,记者在天津市某区重点中学采访,正赶上该校学生会与某职专联合组织了一场演唱会,容纳500余人的学校礼堂座无虚席,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只见一染黄发带耳环的学生站在台上正声嘶力竭、又蹦又跳地吼唱,台下欢呼声、跺脚声伴随着歌手的吼唱此起彼伏。一首歌吼下来,记者一句也没听懂,更令记者大跌眼镜的是“歌手”吼完后报出歌名:“刚才我演唱的这首歌的名字叫《请你强暴我》,同学们喜欢不喜欢?下面我再为大家献上一曲美国重金属乐队的成名作……”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曾有这样一首广为传唱的校园歌谣:“一年级的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没人陪,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有的校园里甚至还流行“校长上吊,老师抽疯”这样的字句。如此低俗不堪的音乐为什么能够流行?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多年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天津二中心理教师吴淑铭认为,学生喜欢寻找“刺激”,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对另类、流行的东西特别好奇。老师、家长越反对,他们的动力就越大。他们在追求另类、时尚中找到了所谓的快乐,这些所谓另类、时尚的文化其实杀伤力很大。学生们在接触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歌曲时,会逐渐减弱心理抵抗能力,慢慢接受其中的心理暗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被扭曲,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们的歌流行不起来,作曲家们每年创作几百首优秀少儿歌曲、校园歌曲,却只能停留在纸上。“有歌无声”的现象值得关注   成人歌曲泛滥,少儿歌曲、校园歌谣市场显得极度萎缩,难道中国的音乐人真的创作不出青少年喜欢的优秀歌曲吗?在市音协专职从事音乐创作,曾写过多首优秀少儿歌曲并长期为少儿歌曲的推广而努力的石瑞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儿童歌曲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健康、向上、优美的;二是能让广大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所接受的。孩子们的歌流行不起来,主要是因为没有唱片公司给包装,同时又缺少向社会推广的渠道。”他以有中国三大权威歌刊之称的《儿童音乐》、《音乐创作》、《歌曲》为例进一步说明:“作曲家们每年创作几百首优秀少儿歌曲、校园歌曲,仅这三本刊物每月最少向社会推出百余首新歌,其中不乏精品,但由于缺乏后期制作、传播、发行,绝大多数新歌只是纸上谈兵。一个青春偶像可将三流作品唱满大街小巷,而一流的少儿歌曲却只能停留在纸上,这种“有歌无声”的尴尬局面,也影响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谈及“孩子的歌为啥流行不起来”的话题,有“教师音乐家”、“华北歌王”之称的天津杨村二中高级音乐教师李葆春最有发言权,他写过上千首歌,其中有几百首在报刊上发表,从1983年荣获全国首届少儿歌曲征歌一等奖的《雨中》、1996年获全国世纪之声歌曲大奖赛金奖的《美丽的杨村二中校园》,到荣膺首届全国“北极星群英笔会”金奖的《祖国万岁》和折桂2001全国申奥征歌大赛特别奖的《奥林匹克之光》,仅在全国获奖的歌曲就有八十首之多。然而,这位痴情于主旋律创作的作曲家,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品也只能落个纸上谈兵的命运。他创作的曾获天津市校园歌曲大赛一等奖的少儿歌曲《小枣树》,在国内“一点响声”都没有,然而被日本少儿友好访问团带回日本后,却引起了一定范围的流行。当说到现在成人歌曲泛滥,却没有适合孩子们唱的歌时,李老师流泪了,这位专程从杨村赶到报社要与记者说说掏心窝子话的58岁老人,在记者和报社其它工作人员的面前却孩子般的哭了。他说,《雨中》、《小枣树》、《花季少年》、《校园小路》等歌曲都是他精心为孩子们创作的,也都在省市和全国获过奖,他希望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企业家和唱片公司,能够拿出一部分钱像捐资助学那样投资孩子们心灵的“希望工程”。   优秀的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纯净的音乐蓝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有歌唱、有好歌唱、有自己喜欢的歌唱?记者专门采访了曾被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誉为“传唱了50年,鼓舞振奋了几代人”,因创作《歌唱祖国》而蜚声中外的人民音乐家王莘老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患脑血栓己达21年的王老,至今仍时刻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据王老的夫人王惠芬介绍,1994年,王老去成都,正赶上当地组织了一场香港某红歌星演唱会,一位家庭并不富裕的女学生为购买一张价格不菲的门票,竟去卖血。王老痛心之余,回天津后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加上子女赞助的4万元,在天津创办了“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今年寒假期间,基金会与南大文化发展公司开办了一期“少年儿童作词作曲培训班”,来自全市中小学的200多名音乐爱好者免费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在培训中,一些词曲名家亲自为孩子们授课、和孩子们座谈,并对孩子们创作的歌词谱曲。在王老的家中,记者拿出调查问卷给他看,当王老看到有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最爱唱的歌竟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心太软》和《Ibelieve》时,生气地摇着头,连连说着不好。而当看到有学生喜欢唱《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桨》和《老师来到我窗前》时,他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在问卷调查中,能让这位人民音乐家欣慰的答卷并不多。   优秀的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诸如此类的传统少儿歌曲,已越来越吸引不了今天的孩子。针对目前中小学生校园歌曲贫乏,成人歌曲在中小学生中呈流行之势,王老希望专业人士或业余作者走到孩子们中间,创作出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富于教育意义的校园歌曲,并建议政府部门要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或业余人士为了孩子们走出办公室,到孩子们中间,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为孩子们写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要组织创作,深入生活,组织演唱、比赛并加以推广、表彰,形成制度,逐年推动,形成气候。前不久,王老身体力行,专门为中小学生谱写了一首《在学习雷锋中长大》的新歌。   音乐作为特殊的精神食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音乐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影响。项羽的大军在听到《四面楚歌》时纷纷哭泣,溃不成军,最后败北。采访中,王老的小儿子王斌对记者讲了自己亲历的感触最深的两件事:1997年香港回归期间,当时正在美国的王斌参加了由洛杉矶华人组织的一次大型庆回归集会,集会的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哼唱了《歌唱祖国》,仿佛是平地一声春雷炸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的歌声响彻整个会场。在有着3万余人的集会广场上,无论是当地的华裔,还是来自大陆的普通民众,甚至是台湾的同胞,此时此刻,作为炎黄子孙,却不约而同地唱同一首歌,歌声在响,眼泪在飞,气壮山河的歌声在洛杉矶的上空激荡,空前的爱国激情通过这首歌在异国他乡凝聚……2000年,在沈阳五里河体育馆,当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那场比赛刚一结束,没有人指挥,没有人组织,全场的6万球迷却在同唱一首歌——《歌唱祖国》,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在谈及这两段经历时,王斌流泪了,他哽咽着说:“我从小是在爸爸的《歌唱祖国》的歌声中长大的,我太熟悉这首歌了,可是那两次,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首歌的震撼力,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读懂了音乐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艺术感染力。”在王老家,计划半小时的采访,却整整进行了四个小时。市曲艺团著名曲艺词曲作者、71岁的萧作如老人,是位痴情传统曲艺普及和推广的热心人,谈及“曲艺进课堂”的初衷,萧作如老人说,一次,我看到两位幼儿园老师领着十几名孩子排着队在街上走,孩子们嘴里唱得竟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我听后很不是滋味,失望之余,想起了用传统的民族文化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份力。没想到,“曲艺进课堂”活动开展后,家长和孩子的热情之高出乎意料。从1992年至今,11年来,他专为幼儿园和小学生创作了少儿鼓曲13个系列、130个唱段的词曲,并在13所小学普及和推广,听课的学生至今已有7000多人。他认为,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适时的引导尤为重要。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优秀的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少儿歌曲和校园歌曲,何时能走出创作的断层?创作出一批真正富有时代感的新校园歌曲和少儿歌曲,以弘扬本应丰富多彩、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文化,并为当下喧嚣芜杂的乐坛增添一道清新的景观!   编后   记得吴伯萧写过一篇文章叫《歌声》,说感人的歌声在记忆中是永不忘记的,而且随着岁月积淀,在记忆深处更加刻骨铭心。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每当哼唱起若干年前唱过的歌曲,或者重新聆听若干年前听过的歌曲,此时此刻竟有一种置身于当年那时那地那场景的感受。我们自然不能把音乐的作用提升到“经国之大业”的无端高度,但音乐在熏陶感染、滋润心灵和振奋情绪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却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在回归人本位的社会里,我们当然容许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老百姓喜怒哀乐息息相关的各种通俗歌曲的存在,但音乐“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礼记·本论》)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又赋予了我们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和提升品味的责任。校园歌曲和少儿歌曲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一块神圣特殊领地,国家有关部门应将其纳入政府行为的统盘考虑之中,而不能完全交给商业化的市场。既然贫苦地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引发了希望工程,那么,已经荒芜的儿童音乐和校园歌曲的再繁荣怎不可以引发又一希望工程呢?
 
 楼主| 发表于 2005-5-14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儿歌曲也要时尚元素
  新华社北京3月7日专电(记者 万一)不少小学音乐老师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喜欢上音乐课,但却不喜欢唱课本里的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课本推荐给孩子的歌普遍缺少时尚元素。

  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音乐教师王晓蕾告诉记者,现在的教材局限性很大,的确有一些歌曲不被学生认可。特别是教改之前,因为旋律不美,歌词生硬,缺乏吸引孩子们的元素,孩子们自然不喜欢。教改以后,很多歌曲比以前好听了,但还是不够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难以被孩子们喜欢、传唱。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班丽霞认为,现在孩子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包括流行歌曲、时尚音乐,也都有自己的欣赏习惯。她认为少儿歌曲一定不能缺少时尚元素,一方面要追求旋律、追求主题思想,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借鉴流行音乐中一些积极的表现手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西安认为,将一些流行音乐元素引入儿童歌曲创作,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目前我们的作曲家要么在搞严肃音乐、要么去弄通俗音乐,很少有人在从事儿童歌曲创作。从目前创作的儿童歌曲来看,创作者的观念可能与当代儿童脱节,因此造成了创作领域的苍白。

http://www.harbindaily.com/2005/20050308/20050308921891B9A8F434816795B7FCC10155CD.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的资料呀,谢谢了!
 
发表于 2005-6-2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3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