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小助理获取更多教学资源
●●●2011暑期贵州平架小学支教纪实(教育教学)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
使用道具 举报
通过学习交流,我们更加庆幸我们这次支教的巨大收获,我们感叹于我们收获的丰盛。学习并了解了侗族的灿烂的文化。
我们兴奋、 我们自豪。
教学进入第三天,老师和同学们的情谊越来越深厚,教学的成果也越来越明显。
老师们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低年级的学生排练二声部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里虽然只有一张图片,但我拍摄过一段视频,后来拿出来回放。感动于佩带族孩子们的天籁之音。
侗族孩子的音准是天生的,音乐感觉也来源于生活中的歌舞传承。
有人也许会问,有这样的有音乐氛围的侗族村寨里,还需要你们的这些音乐老师来支个什么教呢?
我们也在反思,但回答是肯定的,这样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来。
侗族文化的传承(或者说是音乐的传承)是口传心授,是没有文字的,是从环境中感受的。他们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只有歌师业余的来校教歌,他们缺乏规范的音乐教学,他们不识谱,侗族大歌、琵琶歌中很多的旋律没有用简谱五线谱记录下来。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教育。
而我们的支教行为带给孩子的现代的音乐教育,教他们吹陶笛、巴乌,是让他们可以学到和大城市的孩子们同样的乐器。
苗族的宋祖英走出了苗寨,就可以让苗族的音乐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走进华盛顿肯尼迪音乐厅,走进纽约林肯中心,侗族的音乐太需要象宋祖英这样的人了。
教学目标如期完成,这是在教学第三天下午进行的汇报演出前的一个节目的彩排——陶笛齐奏。
同学们似乎感觉到我们的教学即将结束,所以气氛有点凝重,没有了前两日的活泼欢愉。
许老师辛苦了,通过你发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可以看到你们支教活动的丰硕成果,不仅给当地孩子带去爱心带去知识,老师们自己也打开了民族音乐民族文化学习的眼界。谢谢许老师,谢谢参加支教活动的无私的老师们!
把帖子从头到尾每个回帖都看了一遍,仿佛又回到了支教那些天在平架的快乐时光,好亲切、好温馨、好感动!
老虎哥辛苦了,发了这么多的图片和文字,让我们看得非常过瘾!
想念支教团里的每一个战友,想念平架的学生、想念毛校长和热情的老师们;想念平架的青山绿水;想念琵琶歌,想念那几位歌师;想念那丰盛而难忘的“暗鱼暗肉”……
学习了,谢谢发帖的老师们。
向支教老师们致敬!
向支教的老师们致敬!关注着你们的活动,感动着你们的行动!期待下次跟你们学习的身影。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