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舞节奏的作用

1
回复
111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5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茫茫寰宇中,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运动变化的事物都存在节奏。节奏的无处不在性为人类舞蹈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舞蹈必有节奏,节奏制约着舞蹈。 从理论上说,舞蹈节奏通常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人心之动”和波及到人的机体内部呼吸,心跳等的千变万化,可谓内在节奏;而与之相对的“形之于外”的舞动即是外在节奏。内在节奏规定着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则是内在节奏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表现中,体现了节奏存在的意义。说到民间舞也是如此。节奏在民间舞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一、节奏使各族民间舞各呈异态 从广义而言,节奏不仅为时间性的存在,也为空间性的存在。对于舞蹈而言,不同的静态舞姿呈不同的节奏感,如“昂首挺胸”无疑呈强、刚之节奏;而如“俯手扣胸”则表现为柔、弱之感。不仅如此,在同一舞姿中也有节奏上的差异,有的部分呈刚,有的部分显柔,刚柔并置是舞姿的共性。舞姿的节奏,在不同民族民间舞中均有体现。如:汉族古典舞舞姿之刚劲与朝鲜族舞蹈舞姿之柔韧为实例。 众所周知,各民族民间舞的差异,即风格上的区别,最主要的是由动律的差别所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各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差异,是以节奏的差别为基础,如朝鲜族民间舞主要以6/8、12/8、3/4节奏型为基础,对节奏的切分音强化正是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动律,其根源即在节奏有别。所以,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各民族民间舞各显异态。

二、节奏赋予民间舞不同的动律 在同一舞种中,节奏不同可引发不同动律,对此,可从汉族云南花灯舞蹈表现出来。 对于云南花灯舞,民间素有“无崴不成灯”之说,这是反映了以崴为其动律特征的云南花灯舞蹈,其音乐多为小调,动感很强,使舞者崴不自禁,其中不同节奏又引发了不同的动律。如《梁祝小唱》、《倒采茶》等欢快跳跃的节奏,会引发“提肘小崴”、“膝跳步及快平崴”等活泼灵巧跳荡的舞步;《绿柳荫》、《滴水调》会引发悠扬荡漾的船步;《玉溪采茶》则会引发“吸腿崴胯跳”、“拍手转身”等热情奔放、粗犷的动作韵律。 另外,同一动作下节奏的不同,所产生的动律也各有不同特点,例如,云南花灯的“反崴”动作,在女性舞蹈中,以中速稍慢的节奏来处理,在视觉上加深了“远探”、“长拉”的动感,体现了恬静、悠扬的女性美。而在男性舞蹈中以快板反崴走场的节奏来表现时,则步伐连贯、流畅,走起来潇洒大方、神采飞扬,给人一种上身横移与手臂的摆动到位即回的动感特点,产生一种明快协调、洒脱的阳刚之美。

三、节奏反映人类内在的情感 舞蹈艺术以舞姿体现人类的内在感情,在以舞抒情时,节奏通常是表现的手段。例如:在汉族花鼓灯大兰花三点头的节奏型中,演员主要是通过运用呼吸带动身体的起伏。如回头上吸时短,下呼时慢探头,再以眉目伟情,体现了兰花转向架子时那种略带羞涩,两眼相对又不好意思的情景,反映出男女在交流感情时那种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而在维族多郎车齐克得麦的节奏中,6/8的节奏其体现的舞蹈动作一般稳重大方表现在膝部微颤的动律中,反映出人内心的一种平静,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感情特征;又如维族赛乃姆中4/4的节奏χ O χ O χ χ χ · χ χ χ与夏地亚纳4/4的节奏χ χ χ χ χ χ χ都是表现维族舞蹈的两种基本相同的节奏型,其节奏鲜明、曲调灵活、动作步伐轻快、利落、灵巧,都表现了维族人民那明快活泼的情感及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节奏之所以能够表现人类的类在情感,其原因在于,各种节奏本身是独立的,可一旦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就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意味。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动态。这中间存在着几种形式的变化,一种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节奏形成的反差;一种是两个基本相同的节奏所能引起的共鸣。此外还有一种是在一个细节中用某一节奏通过其轻、重、缓、急来表现同一事物内在变化的转变过程,比如舞蹈“月牙五更”先是用突然变调的轻快、明朗、喜庆的快板激发舞者回忆过去新婚时的那种甜蜜幸福的快乐情感。后面的节奏超越过前面的节奏,形成了不同节奏内部的转换,并通过这一转换最终完成了人物形象整个思想内容的转变。

四、节奏具有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 1.节奏能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汉族舞“东北秧歌”中那明郎脆快的节奏特点,在“走相”《滚车腿》中把东北小姑娘那俊俏、泼辣的艮俏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2.节奏能充分展现人物个性。如节奏轻快、跳荡具强烈动感的“云南花灯”,把内秀、淡雅的云南姑娘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完美备致。 3.节奏在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个性时相辅相成。在我们熟悉的秧歌调《句句双》中,在短短的乐曲声中,运用不同的变体,其中附点的运用,给人以拉长的感觉。附点音符后面的间程大跳动,使乐调风趣、幽默,适于塑造“老扌汇”和“傻柱子”等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五、节奏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1.节奏使整个舞蹈达到高潮。民间常说:“动作要靠鼓来催”、“半台锣鼓半台戏”。好的锣鼓手,不仅能带着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而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情绪的起伏而舞动。节奏的变化和舞者激发的情绪,使舞者自身与观众达到共鸣,从而使整个舞蹈达到高潮。 2.节奏能鼓舞情绪。在彝族《花鼓舞》中一般是表演者根据敲边的节奏击鼓而舞(所谓敲边即由一人站在鼓边敲边鼓(腰鼓)伴奏,即所谓“二夹一”的打法,前半拍两手同时敲边,后半折顺手敲边,左手休止。),常见的节奏有2/4、3/4、4/4三种,技术纯熟时会出现3/8节奏的效果,而舞者的情绪是需要通过节奏的轻、重、缓、急不定期决定的。节奏越来越快,情绪就越来越高昂,舞者与伴奏要有机的配合快而不乱。若有任何一方节奏掌握不准,就会影响表演的效果。 3.节奏变化的重要作用。节奏特点变化多端,有单有双。节奏平缓时,舞者的情绪相对文雅平稳,节奏跳跃时,舞者情绪相对轻快活跃;有时鼓点节奏紧凑对比鲜明,形成一种粗犷有力的气势,有时节奏跳动幅度大,显示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威严氛围。因此我们说节奏具有烘托气氛、鼓舞情绪的重要作用。

六、增强节奏感的途径 了解了节奏的重要性后还应注意的是,节奏本身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必须通过有机的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情绪和内容。这就要求每一个民间舞表演的人员必须要体会节奏、抓住节奏,进一步体现节奏,在表演中力争作到音响节奏和身心节奏的统一。这种“三合一”能力的习得,要经过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是培养演员识别节奏的能力;二是培养演员体现节奏的能力;三是培养演员创作节奏的能力。只有这样从浅至深一步步地发展,才能达到一个民间舞蹈演员的较高境界——音响节奏与身心节奏的默契。在以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要注意的是舞蹈演员内在素质的培养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相结合。因为不同的民间舞蹈其风格、地域等因素差异是很大的。如傣族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的动作很少见;而朝鲜族舞蹈节奏丰富,以6/8节拍居多,调动与变化较大,舞蹈类型也比较多。因此,一个全面的舞蹈演员在表演时即能用动作表演,又要能用心灵去体会,应是内外兼修,融会贯通的。 民间舞蹈演员只有通过以上过程来达到对节奏的体会,认识与掌握,才能在舞台演出上充分发挥舞蹈节奏的功能。广大观众在看演出时往往体会不到节奏在多方面的重要性,但节奏却始终贯穿于舞蹈韵、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之中。如舞蹈编导在处理舞蹈动作组合时,就必须注意动作力度的起伏,舞姿造型的变化都应与音乐旋律的不同节奏相配合。从结构上讲,一个完整的舞蹈组合是必须和节奏相吻合的,舞蹈必须依靠节奏。同时,舞蹈节奏的功能又是多方面的,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力度、向度、效度、速度、幅度等等基本范畴的界定,都离不开节奏这一根性元素的变量指标。 综合上述,一个好的民间舞蹈演员必须有良好的节奏感,只有去认识节奏、感受节奏才能更好的体现节奏,发挥节奏的功能,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节奏——民间舞蹈的本体,节奏——民间舞风格的动力,节奏——民间舞教学的核心。 文章出处:《论中国民间舞艺术》 文章作者:田 甜

 
发表于 2004-8-5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