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与即兴伴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目录

4
回复
145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31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Arrau, Claudio / Philips (11 CD set). 1967, 13 LP set was Philips 6747035 1960's 2/. Ashkenazy, Vladimir / Decca (10 CD set: 2LC10 443-706). Includes Andante Favori 1970's - 1980's 10h, 41m 3/. Backhaus, Wilhelm / Decca (8 CD set). 1970, 10 LP set was: London CSP 2 (CS 6683-6692) 1958-69. 1953 (op.106) 4/. Badura-Skoda, Paul /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OR B 375-385 (11 LPs) 1970 5/. Barenboim, Daniel / EMI (10 CD set).1970, 14 LP set: Angel SNLV 3755 1965- 69 11h, 27m 6/. Barenboim, Daniel / DG (9 CD set reissue).Originally 12 LPs, then 12 CDs 1980's 11h, 07m 7/. Binns, Malcolm (fortepianos) / L'Oiseau Lyre (LPs only) 1980 8/. Brendel, Alfred / Vox-Turnabout (LPs reissued on CDs) 1958-64 9/. Brendel, Alfred / Philips (11 CD set).Originally 13 LPs. Includes Andante Favori 1978 10/. Brendel, Alfred / Philips (10 CD set) 1992-6 10h, 58m 11/. Buchbinder, Rudolf / Teldec (8 CD set) 1980's 12/. Fischer, Annie / Hungaraton (CD) 1970's 13/. Frank, Claude / Music & Arts MUA 640 (CD reissue). Orig. 12 LP set: RCA Victrola VICS 9000 1970 14/. Goode, Richard / Nonesuch (10 CD set) 1980's 10h, 12m 15/. Gulda, Friedrich / Decca LPs 1950's 16/. Gulda, Friedrich / Philips (9 CD set). 11 LP set was Amadeo & Orpheus labels (OR B 116-126) 1967 17/. Heidsieck, Eric / EMI Classics (4 83427 2) 1970's? 18/. Hobson, Ian / Zephyr (9 CD set) 1992-6 10h, 30m 19/. Houstoun, Michael / Morrison Music Trust, New Zealand (www.trustcd.com) 1995-7 20/. Hungerford, Bruce / Vanguard 1968-74 21/. Jando, Jeno / Naxos (10 CDs) 1980's 22/. Kempff, Wilhelm / DG 1930's (mono) 23/. Kempff, Wilhelm / DG (8 CD set) 1951-2 (mono) 24/. Kempff, Wilhelm / DG (8 CD set*, also a 9 CD set**). Orig. 10 LP set (1964): KL 42-51 1962-4 9h, 54m*; 9h 57m** 25/. Kuerti, Anton / Odyssey (Orig. 13 LP set: Y 34646-34649, Rec. by Aquitaine Records) 1976 26/. Kuerti, Anton / Analekta-Fleur De Lys 24010 (CD) 1995 27/. Lill, John / ASV Quicksilva (CDs) 1970's 28/. Nat, Yves / EMI (8 CD set) 1954-5 (mono) 29/. Nikoleyeva, Tatiana / Olympia (UK) (CDs) 1980's 30/. O'Conor, Jon / Telarc (9 CD set) 1980's 31/. Perl, Alfredo / Arte Nova (10 CD set) 1990's 11h, 46m 32/. Pommier, Jean-Bernard / Erato 1990's 33/. Rangell, Andrew / Dorian (CDs) 1990's 34/. Roberts, Bernard / Nimbus (9 CD set) 1980's 10h, 45m 35/. Schnabel, Artur / EMI (8 CDs).Also on Pearl, Arkadia (8 CDs) 1932-7 (mono) 36/. Sherman, Rusell / Gm Recordings - #5001 (CDs) 1993-7 10h, 52m 37/. Silverman, Robert / Orpheum Masters KSP830 (10 CD set). B?sendorfer Reproducing Piano 2000 38/. Steinberg, Michael / Elysium 39/. Taub, Robert / Vox (CDs) 1990's 40/. Willems, Gerard / ABC (9 CD set) (http://www.beethoven-sonatas.com/) 1997- 2000 整整四十個不同時代的錄音, 洋洋大觀也! : )

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cd14 阿劳演奏钢琴

http://www.yyjy.com/Soft_Index.asp(需注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1 16:10: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6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

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奏。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特别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师和前辈海顿、莫扎特等人,大都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的教材,但是贝多芬却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钢琴奏鸣曲具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前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贝多芬在不同时期一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首(作品2号之1)至第十八首(作品第31号之3)是前期作品,第十九首(作品49号之1)至第二十六首(作品81号)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二十七首(作品90号)至第三十二首(作品111号)是晚期的创作。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作于1799年,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悲怆》这个标题是作曲家自己确定的,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在孤苦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当时,耳聋的残疾"好象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他,在音乐上,为数可观的敌人,嘲笑、攻击他的作品,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但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幸福。这种痛苦和期望,沮丧和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奏鸣曲中得到鲜明、形象的反映。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和特征。这些新的特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展现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第一钢琴奏鸣曲

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特别是它的头尾两个乐章,即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具有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的有机发展。它的主部主题建立在音型化的和弦音的基础之上。这样主题的例子在古典派的作品中,特别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俯拾即是(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作品第57号第一乐章等等)。

主部由一个8小节的乐句组成,它停在属和弦上(半终止)。连接部也是压缩的,它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并且导致平行大调(降A大调)的属和弦。第二主题在平行大调上频繁地使用了降六级音(降F),它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本身同样是简明扼要的。它与主部主题相似,这点是很出色的。奏鸣曲作品第2号之一的副部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一样,是第一主题的倒影(略有变化),8小节刚毅坚决的结束部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以主副部的素材为基础,属音持续音周期古典派作品中通常在展开部的末尾,在这里它并没有立刻导致再现部,而通过一个不长的(6小节)连接段,这连接段又回到主部所特又的四分音符进行上。 再现部与呈示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主部在呈示部是p,而在再现部是f(强拍上有sf),结束部主题稍有扩大。

第二乐章

钢琴家在演奏慢乐曲的时候,总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这困难是由钢琴的本性所引起的。钢琴家按下琴键以后,就再也不能影响这个已经发出而且正在逐渐消失的音了。在其它几个声部中存在着音型化的伴奏的条件下,这种声音的消失并不那么明显,而在没有伴奏的进行的条件下,消除旋律线条的“附点节奏”的斗争对钢琴家来说是非常艰巨的。钢琴家的脑海中应当有他所演奏的旋律线条的声音的形象,并且应当想象他弹出来的音是用嗓音唱出来或用琴弓拉出来的,把这个音与随后的旋律音连起来。这种想象的对声音的支配力会帮助钢琴家把旋律线条连绵不断地活生生地送到听众的耳中。

本奏鸣曲第二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论,接近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个乐章是用复三部曲式陈述出来的,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然后是不长的中段(在d小调上),按其性质已经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了。它在属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再现段变奏地重复着第一主题,并且以中段的素材构成的尾声告终。

第三乐章

演奏任何一首作品,尤其是舞曲形式的作品的时候,演奏者应当清楚地感觉到音乐的脉动。我们在开始弹以前,心中就应当对一定的节奏有所准备,感觉到要弹的作品活的脉动。我们心中始终应当有运动,而这个运动感无论在休止或在长音时都不应当中断。

第四乐章

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充分地表现在本奏鸣曲的末乐章中,这样的乐章无论在海顿或莫扎特的创作中都是找不到的。 贝多芬的对比f和p急剧的变换都应当准确地奏出。在他没有标上cresc和dim的地方,决不要用这些记号削弱对比和急剧的力度变换。

这个末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向属调(C小调)转调并且直接转入副部。后者在22小节出现:12小节的乐句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如歌的主题(结束部),它在左手三连音音型的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呈示部以简短的、建立在主部动机的基础之上的补充告终。 展开部从平行大调(降A大调)上新的主题开始。呈示部在八分音符三连音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而展开部里新的主题则出现在四分音符(重复的和弦)进行的背景上。在新主题的结尾出现了主部的动机(pp——在八分音符三连音音型的背景上)。再现部和呈示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再现部中,副部和结束部的段落在主调(f小调)上。

第二钢琴奏鸣曲

A大调奏鸣曲作品第2号之二的性质与第一奏鸣曲大不相同,除第二乐章以外,整个奏鸣曲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 在这首明朗、欢快、活泼的奏鸣曲里,特别在它的末乐章,独特的钢琴写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鸣曲多得多,同时这首奏鸣曲得性质和风格要比第一奏鸣曲更接近古典交响曲。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 在主副部之间的连接段落里,初次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音阶进行,他们在第一乐章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副部段落就主题讲是多种多样的。它在小属调(e小调)上开始,在许多距离相当远的离调以后,停在e小调减三和弦的六和弦上(升f-a-升d)。在这个停顿以后,响亮的副部结尾便(在E大调上)开始了。Ff,E大调三和弦分解八度的琶音上下驰骋,与sf的和弦(二分音符)交替出现。以后连接段落音阶式进行的素材首先得到发展,接着在中间声部安详的八分音符连音的音阶式进行背景上出现了流畅的二分音符进行。最后的6小节是“明写出来的渐慢”(两小节八分音符断音,接着三次一小节和弦,最后一小节休止),不应当再加上ritard。 展开部再C大调上开始。它的第一个段落建立再主部素材基础之上,这个段落在多次离调以后,结束在有F大调属和弦性质的C大调三和弦上。延长号之后(在F大调上)开始了一个新的、对立性很强的段落。它的d小调和a小调离调以后,导致主调属音持续音。短短的经过段落以渐静的(calando)和弦和延长号结束,引向再现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差无几。

第二乐章

“热情”(appassionato)这个标记不应该影响本广板乐章的庄重、严肃、毫无rubato的节奏,它完全通过演奏的力度——突然的sf、ff和pp的急剧变化等等表现出来。 本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回旋曲。基本主题采用了二部曲式。在主调(D大调)上的完满的完全终止以后,(在f小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插部,它以D大调属和弦上的停顿而结束,接着基本主题又重复了一次。继这个三部曲式段落的是展开部性质的插部,它导致d小调上(ff)悲剧性的、响亮的第一主题的陈述,后者以不长的持续音结束。以第一主题素材构成的尾声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

这首谐谑曲织体虽然剔透轻盈,可是其中却包含着贝多芬所特有的力度对比,在演奏的时候不应该削弱这些力度对比。

第四乐章

这首回旋曲是本奏鸣曲里最“钢琴化”的乐章。它的风格清澈、俊雅,在精雕细琢方面,它比贝多芬大多数其它钢琴作品更接近于莫扎特的精致风格。然而,回旋曲的中段(a小调)的性质却截然相反,其中可以听到管弦乐的音响,它的性质刚毅英勇,风格犀利,有些严厉。 其形式是回旋奏鸣曲。

第三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多才多艺不仅表现于他的创作的音乐内容和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还表现于风格的多样化。贝多芬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不仅创作了鲜明独特的风格,而且正预示了许多在他之后的大作曲家的风格。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证实这种说法。奏鸣曲作品第106号的柔板乐章预示了肖邦最纤秀婉丽的作品(写《船歌》的时期)。这首奏鸣曲的谐谑曲是舒曼典型的乐曲。奏鸣曲作品第79号第二乐章很像门德尔松的《无言歌》。奏鸣曲作品第101号第一乐章是理想化了的门德尔松的作品,等等。在贝多芬的作品里还可以听到李斯特式的音响(譬如说,在在奏鸣曲作品第106号第一乐章里)。贝多芬往往还预先采用了更后期的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甚至普罗科菲耶夫的手法。 贝多芬提高了某些他同时代的或在他在世时开始了创作活动的作曲家的风格,譬如说提高那由洪美尔开始而被车尔尼、卡尔克勃伦涅尔、赫尔茨等人继承下来的技巧华丽的风格,等等。G大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一的柔板乐章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看来,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有意地采用了许多克列门蒂的技术方法(双音、短琶音组成的经过句,等等)。除了柔板乐章以外,这首奏鸣曲的钢琴写法是很有技巧性的,技巧性的华采部被引入了音乐的进行(这种手法在贝多芬奏鸣曲中是很少见的)。这里常常有许多八度、和弦、六和弦(末乐章),他们要求演奏者掌握很高的技术。 奏鸣曲总的性质是朝气勃勃的、刚毅的、稍微有些严峻,几乎没有抒情成分。虽然有大量的钢琴“经过句”存在,但是音乐基本上还是管弦乐的风格。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在主部压缩的陈述(12小节)以后,开始了克列门蒂风格的连接段落——由短琶音和分解八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句。这个段落以属音上的停顿结束,接着在g小调上,在八分音进行的背景上出现了经过性的主题。这个经过性的主题在一系列离调以后来到a小调上。音乐在a小调上精神奕奕、刚强有力,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他们和强烈的sf和弦交替着。这个短短的段落在D大调(从属音)上结束,接着典型的如歌的副主题在G大调上开始它由平静的八分音符进行陈述出来。向下属音(C大调)的离调打断了这个主题,又是主调了!连接部的素材(克列门蒂式的经过句)重新出现,音乐具又有了穿插进来的华采部性质,在G大调以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终止以后是简短的包含着新主题素材(带颤音的短动机)的结束部。 展开部从结束部的带颤音的动机开始,随后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分解”笆音)又出现了,它们在转调的(两小节)长和弦的背景上陈述出来,这些长和弦导致D大调。在D大调上是“假再现部”,它实际上是华采部性质的段落,在属音持续音以后才引向真正的再现部。 再现部的陈述类似呈示部。在再现部,结束部被突然向降A大调的离调打断。这里穿插了以个钢琴协奏曲华采部类型的华采部,它导致主部主题的再现。尾声(也是华采部式的)就从主部主题开始。 演奏这第一乐章的时候精神应该十分集中,节奏要肯定,情绪要饱满,也许还要严峻些。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的风格与贝多芬四重奏的慢乐章相似。贝多芬所写的连线(特别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与弦乐器的弓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个柔板乐章里,我们特别清楚地感觉到这点。踏板应该用得透亮和绝对干净。 在音乐停顿(长音、休止符)的时候,演奏者的心里必须感到音乐还在继续进行着,不仅要感到旋律线条,而且还要感到整个进行连绵不断的线条。演奏者必须经常培养自己具有这种活的时间线条的感觉,没有这个感觉就不会有宽广的朗诵的气息,而宽广的气息是把这样的柔板乐章弹得富有艺术性所必需的前提。 柔板乐章的结构(仿佛展开部的奏鸣曲)是这样的:在主部压缩的陈述(E大调)以后,副部主题(就广义上讲)在e小调出现,(副部的基本核心在G大调上),它的背景是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在E大调属和弦上的停顿之后,主部重新出现,在它的结尾之处,第一动机响亮地(ff)在C大调(将六级音)插入,它占了两小节。在这两小节以后,压缩地副部主题(起初在C大调上)在E大调上出现,其后是由主部的素材构成的尾声。

第三乐章

这首谐谑曲不应该弹得太快,然而,进行是以整整一小节为单位的。谐谑曲纯粹是管弦乐的性质。

第四乐章 这个乐章的钢琴写法虽然富有技巧性,可是音乐仍然是典型的管弦乐性质。 就形式而言,这个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尾声有华采部的性质。

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真正的再现部。在再现部里,基本主题以变奏的形式陈述出来,最后是相当大的尾声(17小节),它由基本主题的素材构成。

第三乐章

在广板也极度紧张的气氛和深长的气息以后,具有小步舞曲节奏的第三乐章(快板)的出现应该使听众感到,好象呼吸变的轻松一些了,好象他处在明媚的春天早晨的气氛中。 在这个乐章里,所有的力度变化、奏法和休止符都应该极准确地做到。休止符应该象是真正的呼吸。

第四乐章

这首回旋曲属于贝多芬所写的如歌的回旋曲一类,它的性质是天真烂漫的,光明可爱的。降B大调奏鸣曲作品第22号里结尾的回旋曲是这一类回旋曲,而奏鸣曲作品第90号第二乐章更是这类回旋曲最完美的典范了。 这乐章的形式是回旋奏鸣曲。 主部是二部曲式。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随后的连接段落在属调(降B大调)上结束,跟着是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强烈有力的第二主题,它充满着恶意的幽默之情。紧接着第二主题的主部并没有结束,在八度降B音上突然停顿以后,转到八度B和八度C,然后中段在c小调上开始,它在三十二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以和弦陈述出来。这个插部的主题是刚毅、富有戏剧性的,它与回旋曲的主部形成强烈的对比(拿A大调奏鸣曲第2号回旋曲里的a小调插部来比较一下)。 再现部里,连接段落在主调(降E大调)上结束,副部在再现部里引向主部最后一次陈述。主部这次大大地变奏了,在它结束的地方是向E大调十分大胆的离调。 回旋曲尾声结束,在尾声里,在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的背景上出现了新主题(这在贝多芬的作品里是常见的),它和中段的主题有相似之处。

第五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使钢琴奏鸣曲具有大型交响曲形式。但是,他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发展的新途径,并且后来就比较少哟钢琴奏鸣曲四乐章曲式了。他用最初四首奏鸣曲那样的曲式又写了三首奏鸣曲(D大调作品第10号之三,降B大调作品第22号和D大调作品第28号),以后他在为数不多的其余四乐章奏鸣曲里给这个曲式加添了新的特征。奏鸣曲作品第26号是从变奏曲开始的(和莫扎特的A大调奏鸣曲一样),其中出现了葬礼进行曲,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快板;在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三里,中间两个乐章是一个类型的——谐谑曲和小步舞曲;在奏鸣曲作品第101号里,第二乐章是进行曲,而短小的柔板乐章具有末乐章序奏的性质;在宏伟的奏鸣交响曲作品第106号里,末乐章之前是即兴性的前奏曲,而末乐章本身则是庞大的赋格。 贝多芬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形式和公式,又使之具有灵活的外形,为它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看到了遥远的将来。 在作品第10号的三首奏鸣曲里,前两首是用紧凑的三乐章曲式写成的。贝多芬在奏鸣曲作品第13号(《悲壮》)之前加了一个很大的引子。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第26号是贝多写幻想奏鸣曲的初次尝试。随后的两首奏鸣曲(作品第27号)贝多芬称之为“quasi una Fantasia”。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贝多芬写了两首小奏鸣曲作品第49号;可能作曲家想写两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写过几首两个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而莫扎特的F大调二乐章钢琴奏鸣曲是别人用莫扎特其它作品的素材编成的)。接着作品第49号两首奏鸣曲之后的是大奏鸣曲作品第53号,严格地讲,它只有两个乐章,因为贝多芬自己把短短的绝妙的柔板乐章称为序奏。再下去便是许多两个乐章的奏鸣曲:作品第54号、第78号、第90号、第111号,奏鸣曲作品第81号a的第二乐章也好象是末乐章的序奏一般。

第一乐章

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的形式(奏鸣曲式快板)相当紧凑。主部在主调上一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一小节休止以后开始了过度的段落,它建立在新的主题素材之上。这个段落由平静的四分音符进行陈述出来,它以平行大调(降E大调)属音上8小节的停顿结束。第二主题在平行大调上。这是宽广的小提琴性质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音型的背景上出现。副部以强拍上有力的重音(sf)和第二拍上短促和弦ff结束,同时主部的附点节奏重又出现了。安详如歌的结束部主题(12小节)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在同名大调(C大调)上从主部的素材开始。12小节以后出现了新的主题,它与副部有些相似,它和副部一样,在八分音符音型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安静的四分音符进行以crese和ff结束,导致属音上的短持续音,其后就是和呈示部相差无几的再现部。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式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的一个卓越的典范,其中高声部始终凌驾一切,它时而带由自由的即兴性质。这个柔板乐章的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旋律线条的进行自由,有些地方节奏精巧,贝多芬把这些写的异常仔细小心。所有的奏法和力度变化都必须做的很精确。这里应当防止庸俗的表情和不合适的rubato,它们只能歪曲贝多芬明确的艺术构思。 要在这个乐章里找到正确的统一的脉动也是很困难的。最可靠的办法是把比较小的音符(十六分音符)作为脉动的基础。当你弹经常出现的小音符型(例如一个半拍上有12个六十四分音符)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些音型不要有忙乱的经过句的性质,而且不能失去其旋律的本质。找到这些段落的正确速度,就容易从中得到基本速度,这个基本速度将是最自然的,因为在这类作品中贝多芬的构思总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脉动。 要把这个乐章的节奏弹的准确是十分困难的事。 这个乐章(Adagio molto)就其形式而论,事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呈示部里有两个主题。其一是一个16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降A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在副部以前是一个不大的连接段落(7小节),它带有某种即兴性。副部在属调(降E大调)上呈示出来,有21小节之长,它的节奏多样化,最初尽是迅速的、很难弹的装饰音。在副部最后的8小节里,出现了绵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新进行,好象是结束部一般,再现部和呈示部相隔一小节(主调的琶音式的属和弦)。再现部重复了呈示部,其中稍有变化。 尾声(22小节)结束了整个乐章,它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由于音响的变化,听起来象一段新的音乐,十分光明和安详。

第三乐章

贝多芬创作的特征是:富有感召力的思想感情和重大深刻的内容与炽热的热情和坚毅的意志结合在一起。虽然贝多芬创作的和声语言和钢琴风格与我们时代的音乐语言相差甚远,然而他的作品的内在力量和深刻的含义使他的创作至今仍然感动着现代的听众,使他们心向神往,而在感动的程度上恐怕是其它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望尘莫及的。 许多人把热情理解为难以抑制的激昂和控制不住的急速。其实一个艺术家真正的热情只有当它与分寸感和聪明的沉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可贵的。这两个辨证地对立的因素——炽热的热情与高度的分寸感——的结合在极大的程度上是贝多芬天才的禀性。 许多演奏家对热情持有不正确的看法。他们不理解,沉着的态度和自制力在高潮的时候对听众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热情要强烈得多。他们不懂得,潜伏的力量的作用往往要比赤裸裸的激动大得多。 贝多芬坚强的天性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就显露出来了。譬如说,G小调三重奏作品第1号,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和本末乐章。 这个末乐章简洁紧凑。演奏者在这里运用力度时要十分慎重。不应该用cresc和dim来削弱贝多芬所特有的p和f的对比。这些对比时潜伏的力量须臾之间的爆发。 就形式而论,这个末乐章(奏鸣曲式快板)十分紧凑和简洁,主部以属和弦上的停顿结束(半终止),副部紧接着主部开始。它建立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上,具有精神勃勃、刚毅的性质,副部的结尾和主部的结尾一样,也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进行。 结束部(10小节)十分肯定和有力。其中ff和p急剧交替着。 展开部异常压缩(12小节)。它建立在主部主题素材的基础之上。 再现部近似呈示部。在再现部结尾处(结束部)插入了一个华采部类型的扩充段落,这段落有贝多芬作品收尾常见的那种放慢的情况。末乐章的最后是短短的尾声(8小节),它在ff以后从突然的p开始,具有逐渐消逝的性质。但是,一直到结束都不放慢速度。

第六钢琴奏鸣曲

本奏鸣曲与第一首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个乐章的。贝多芬在其中使用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手法: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出现了崭新的主题。再现部在D大调上开始。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乐章代替了缓慢的第二乐章。末乐章是用赋格段的形式写成的(这是贝多芬在奏鸣曲套曲形式中采用对位形式的第一个例证)。 本奏鸣曲的内容清楚简单,它不包含什么戏剧性因素。它的末乐章十分幽默。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一个12小节的乐句,它在主调(F大调)上以完满终止结束。接着开始了新的6小节的乐句,它并没有结束乐段,而停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紧跟着在属调(C大调)上开始了宽广如歌的副部,它在左手十六分音符华采音型的背景上由和弦与八度陈述出来。第二主题的陈述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华采音型背景上以(G大调上)相当强烈的结尾收场。 在两小节由高音声部级进的十六分音符单声部进行充实起来的停顿以后,便是有些幽默的主题(也在C大调上),在它的中间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朝气蓬勃的结束部在这段之后加入进来,它陈述在左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和声音型背景上。呈示部以两小节的八度进行:C—G—C结束。在展开部里,这个呈示部结束的进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展开部从这个动机在a小调上的反复开始。接着(在d小调上)它由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普通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型伴随着,新主题跟着(也在d小调上)出现,它由分解八度陈述出来,这些分解八度与左手的伴奏进行联合组成了绵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这个主题的陈述在向g小调和c小调离调以后,便出现在降B大调上。呈示部结束的动机又在降B大调上出现。在一系列离调(降b小调,f小调、c小调、降E大调)之后,便是d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再现部在延长的休止以后开始(又在D大调上!),它在短促的转调过渡以后,又回到了主调(F大调)。 在再现部中,副部(在F大调上)紧跟着主部,它的陈述里多了一个富有歌唱性的扩充(在f小调上)。再现部以后和呈示部相差无几。

第二乐章

这个乐章的速度近似很平稳的小步舞曲的速度。假如进行是以整整一小节为单位,那么,要找到自然的速度便不困难。

第三乐章

这个生气勃勃、洋溢着海顿式俏皮和愉快的幽默的末乐章式一个赋格段。 末乐章是用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主部紧接着转入了以主部素材为基础的结束部(C大调)。 篇幅相当大的展开部把同样的主题材料加以发展。它(在降A大调上)从八度进行开始,以后便具有了对位的性质。结束部主题的素材出现在(D大调上)在展开部的中央,在回到F大调以后,便是第二声部(八度的复对位)的再现部。向小调的下属音(降b小调)离调以后,主题便由分解八度陈述出来,随后是结束部(在F大调上),它以短短的尾声(10小节)结束。

第七钢琴奏鸣曲

D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富有逻辑。内容深刻、形式异常完美的第一乐章,就构思的规模而论,是很交响化的。第二乐章广板,乃是贝多芬创作的深刻和热情方面的一个出色的范例。明亮如歌的小步舞曲替换了悲痛严峻的广板乐章。最终的回旋曲是紧凑和压缩的,在节奏方面很有意思,并且具有贝多芬这一创作时期许多末乐章所具有的典型的朝气勃勃的幽默情绪。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10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上是以完满的终止结束。这乐段的第二句以八分音符进行变奏地重复了一次。接着仿佛又是主部,由分解八度称述出来,在第6小节中被平行小调(b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号)截断,随后在b小调上出现了一个中间段落(明亮、轻盈、如歌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陈述出来)。在升f小调上的终止以后,音乐继续发展,这段是连接部类型的,在属调(A大调)上以完全终止结束。副部由此在A大调上开始,它洋溢着欢乐的幽默之情。这个主题的陈述同样是高度发展的。在结束整个副部的终止后,结束部在A调上出现,它的结构也是复杂的。 最初是一个活泼的主题(在延长的属音上),与主部在节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个主题陈述在按音级步步上升的低音和八分音符华彩音型的背景上。整个结构经过纵向移动构成了复对位,接着进行便中断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八小节乐句,它部分是八度进行,部分是四声部,并且由均匀的二分音符陈述出来,在这个乐句之后在延长的属音A上,在低音部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它由主部的第一个四分音符的级进在不同音区内的呼应组成。这段在调性上并没有结束,而回到了基本调(D大调),它或向呈示部的反复过渡,或转入展开部。 展开部的规模也相当大,其中采用了主部的素材。从第9小节起,它整个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从调性上看,在一系列离调(d小调、降B大调、g小调、降E大调)以后,展开部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延长号后便是再现部。再现部与呈示部无多大区别,可是在再现部的结束部以后跟着一个很发展的尾声,它以结束部第一段的素材为基础。这个充满了运动和生命的尾声开始是p,而最后增强到响亮的ff。

第二乐章

这个广板乐章就内容的深度和含义而论,属于贝多芬创作高峰之列。演奏它的时候,钢琴家面临着“宽广气息”的问题,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学得好这种“宽广气息”艺术。这乐章里绵绵不断的音乐线条要求演奏者感觉到活生生的节奏脉动(在目前的情况下八分音符是它的基础)。没有这样内心的脉动感觉,就不可能把这个充满了严峻的、凝聚其中的、潜在的戏剧性的广板乐章演奏得有机和生动。 这个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其中插部代替了展开部。主部在浓厚的和弦的背景上由平静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陈述出来(8小节的乐句)。第二乐句也是8小节(旋律声部在十六分音符音型的背景上),它向C大调转调并且在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紧接着这个终止在属调(a小调)上出现了宣叙调性质的第二主题,它是四小节的乐句。这个乐句(以变奏的形式)重复了一次,接着便是四小节的结束部主题(或补充),这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句,在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型(对位)的背景上陈述出来。 代替展开部出现的是一个新的宽广的主题。它在F大调上开始,在重复的和弦(八分音符)的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这个主题从p一直增长到ff,同时逐渐达到悲剧性热情的地步。中段以透亮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华采音型结束,并且逐渐过渡到再现部。它的背景是左手轻柔重复的八分音符以及低音声部里延长的属音。 再现部捎带变奏地把呈示部重复了一遍,而且调性也改变了(第二主题在d小调上)。高度发展的尾声紧接着开始,代替了结束部的主题。在低音声部中,在低音区里,第一主题出现在右手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和六十四分音符的和声音型的背景上,从pp一直增强到f和ff。Ff转为subito p。中段末尾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在低音声部延长的属音上重又出现。结尾本身以主部的素材为基础,稍稍带有宣叙调的性质,它的进行十分平稳和安详,pp的中间有cresc到f(八度进行)。最末又是pp,一切仿佛消逝了。

第三乐章

在广板乐章的悲痛的紧张以后,贝多芬仿佛向明媚的春天的早晨敞开了窗户。阴暗的浓重的色彩被阳光代替了,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花初开的大自然的芬芳,心中变得高兴和喜悦起来。

第四乐章

这首回旋曲的特点是形式简洁压缩,它的性质愉快、俏皮、略带幽默之情,有大量的力度对比和节奏对比(许多延长号),它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贝多芬怎样善于用看来不足轻重的萌芽创作出一大段美妙的音乐来。 从形式上讲,这首回旋曲是相当复杂的。在主部压缩的陈述之后便是连接部的主题,它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它的级进的旋律线条与时断时续的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它在主调上开始,以后来到A大调的属和弦上,接着在A大调上出现了简短的(8小节)第一插部,这插部的主题建立在半音阶进行的基础之上。它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这以后是主题的反复,这次主部并不以主音结束而突然地解决到降六级音(降B大调)上。第二插部在降B大调上开始,洋溢着俏皮的幽默,它以降E大调上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和减三和弦E-G-降B上的停顿结束。主部的片段在降B大调上出现,又是延长号,其后是稍微精致的八分音符的八度进行,这进行引向D大调属和弦上的延长号。随后是再现部。在再现部中,连接部主题转到一个在b小调上开始而且以主部的第一节奏动机为基础的插部。这个插部又导致主调的属音上的停顿和主部最后一次(变奏的)反复,然后就是相当大的尾声。尾声具有华采部的性质。它一开始模仿地陈述了那由第一主题产生的新动机,接着在短短的即兴性的插部(切分和弦)以后,一切以透明的结束告终。在低音声部延长的主音上,主部主题的短动机在低音中不断地反复着,其背景起初是十六分音符的半音进行,以后改变为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进行。整个结束是p,而且应当造成音响逐渐消逝的印象。

第八钢琴奏鸣曲

在前几首奏鸣曲的注释中已指出,贝多芬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前7首奏鸣曲中,当然,特别是在第8奏鸣曲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这种探索的例子。 再这首悲壮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只有三首奏鸣曲有这种缓慢的引子:升F大调奏鸣曲作品第78号、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81号a和奏鸣曲作品111号。 贝多芬在自己的创作中,除了以一定的文学著作作为题材的作品(《普罗米修斯》、《爱格蒙特》、《柯列奥兰》等)以外,很少采用标题性的标记。在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只有两个这样的例子,本奏鸣曲由贝多芬命名为《悲怆》,将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81号a的三个乐章被他称为《告别》、《分离》、《归来》。另外一些奏鸣曲的标题如《月光》、《黎明》、《热情》等并非出自贝多芬之手,而是后人随意题上的。 贝多芬所具有戏剧性、“悲壮”性质的作品都是用小调写的。其中有许多作品正如本奏鸣曲一样是用c小调写成(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号之一、c小调三重奏作品第一号、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第30号、c小调钢琴32变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柯列奥兰》序曲、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号等等)。 可以看出,悲壮奏鸣曲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题毫无疑问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第一乐章

引子在速度、性质及节奏型方面与急速的快板部分完全不同。但是,正如贝多芬作品中通常所有的那样,他在引子及快板部分实际上保持了同一个脉动,虽然慢速的引子有着复杂的、精美的旋律线条,而快板部分的进行相当急速。为了使构思、内容和陈述形式得到统一,贝多芬天才地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这是辨证的因素,它将作品中往往是强烈对比的、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了起来。 在2/2的快板部分,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如果说在引子中每一拍有四个十六分音符,也就是说进行是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那么,引子的一个十六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一个二分音符,这样,在速度和性质上尖锐对立的引子和快板部分就用共同的脉动统一起来了。 引子音乐的悲剧性质不能表现为松散的演奏和任意的rubato,而是极端严肃的处理和绝对准确的节奏。 在开始弹引子以前,应该根据快板部分的速度,仿佛做一个节奏练习一样先在内心里感觉一下。应当先在心里默默地唱一唱快板部分开始的一段,确定快板部分二分音符的脉动,然后再把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的进行转换为引子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 快板部分的结构是不很平常的。主部(16小节的乐段)是以半终止结束的,然后又加上了一个反复的四小节的补充。在这之后进来的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连接部,它导向平行大调属音上的停顿。但是,副部不是在平行大调上,而是在它的同名小调(降e小调)上开始的。主部与副部的这种调性关系(c小调和降e小调)在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是十分不平常的。在以四分音符进行为背景的柔和的,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之后,结束部(降E大调)再次回到八分音符的进行,而且带有生气勃勃的、又是急速的性质。在这之后是一个反复的四小节的补充,然后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第二个补充。 呈示部在调性上并没有结束,它中断在属调的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升F-A-C-D)。当呈示部反复的时候,这个五六和弦转向e小调的属和弦,而当转入展开部时,这个五六和弦又重复了一遍。 在延长号后,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了,它是从回到引子的主题素材(四小节)开始的,然后又从g小调转到e小调上。两次两个小调相差一个小三度的对照是很有意思的:c小调-降e小调,g小调-e小调。在又一个延长号之后再次(在e小调上)开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快板部分并导向在主调属音上的一个持续的停顿。在华采部式的8小节单声部的过渡(均匀的八分音符进行)以后出现了再现部。 在再现部中,副部的第一段出现在下属调(f小调)上,第二段则在主调上(这次在小调上)。 结束部突然中断在减七和弦(升F-A-C-降E)上(在本乐章中每次在升四级音-升F上的停顿式很有意思的,这种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是常常可以遇到的)。引子的段落(四小节)重新出现,这之后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急速的结束(12小节),开始时是p,一直达到ff。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十分高雅淳朴。弹奏它时应避免多情善感,要准确作到作者为数不多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指示。它的音响接近于弦乐四重奏。 本柔板乐章在形式上是复三部式,带有缩减了再现部。主部有三个段落,它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降A大调)上。主部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的背景上,中间的乐句在陈述上是比较自由的,而且稍有朗诵音调的性质。 在主部之后直接(在降a小调上)开始了中间段落(好象是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之间的对白)。在移到降六级音的调上(降F大调,被E大调用等音的方法替换了)之后,又回到A大调,接着开始了再现部。它是在重复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背景上出现的,这个进行也保持在再现部中。 再现部缩减了:它只由主部重复的(和开始一样)第一乐句组成,并且正如贝多芬在大段落结束时所常作的那样,以高音声部中有着新旋律的8小节补充结束。

第三乐章

这个回旋曲的性质常常被认为是表现演奏技巧的,因而把它弹的太快。在速度太快的情况下,就会丧失这一乐章的亲切性质——它的歌唱性。 这个回旋曲的形式相当简单。主部有着乐句扩充了的形式,这一乐句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C小调)上。在一个不大的连接段落以后,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上进来了副部。它具有明亮的性质,在节奏上很多样化,出现了八分音符的三连音。8小节用四分音符的和弦陈述出来的乐段(补充),接着又回到三连音的进行——向再现部过渡。主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号)结束了副部主题,接着重复了主部。在反复之后直接开始了中间段落,它具有或多或少的对位性质,是以二分音符平稳的进行开始的,然后出现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进行,最后(停在主调的属音上)是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 再现部在陈述上和呈示部十分接近。再现部中的副部是在同名大调(C大调)上,而不是在平行大调上。结束时加上了一个尾声,正如贝多芬作品中所常有的那样,在尾声中出现了新的旋律进行。 尾声具有鲜明的、生气勃勃的性质。在完全结束以前(同样是贝多芬常用的手法)出现了一个安静的旋律句(p和pp)。而最后是ff的鲜明一击(下行音阶式的进行)。

第九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作品第14号的两首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两首奏鸣曲中都没有中间的慢乐章,两首作品在形式上都简洁紧凑。 其中第一首是E大调,在类型上接近F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像贝多芬的多数早期奏鸣曲一样,它的写法有许多管弦乐的特点。这首奏鸣曲的情绪是明朗的,没有前一首《悲怆》奏鸣曲中那样多的戏剧性因素。 正如通常那样,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不完整的乐段。第一乐句以主调上的半终止结束,第二乐句则变成连接段落,停止在重属和弦上。在停顿之后直接开始了副部。它的结构相当复杂——分为几个独立段落(均在B大调上)。第一个段落(16小节)如歌、平静,有些复调因素。随后是一个8小节的乐段,充满了明亮的诙谐,附有4小节十分尖利的补充句,随后又是一个几乎全是四分音符进行的8小节乐句。开始时是P,在cresc以后猝然停止在ff上,然后又是p,在此以后开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结束部(4小节)。 展开部也是从第一主题开始的,在第5小节中,这一主题发展成一新的主题,它陈述在左手十六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主题是a小调,经过C大调和e小调转向属音(10小节)上的持续音。再现部的主部主题是在左手十六分音符音阶进行的背景上以f开始的。在其他方面再现部均与呈示部相似。在副部(用基本调E大调)开始前向C大调的临时转调(pp——又是在十六分音符音阶型进行的背景上)是很有意思的。结束部大大地扩充了。

第二乐章

本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也和F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的第二乐章一样,是小快板的速度,具有小步舞的性质。在这里应感到速度单位不是一拍,而是整小节。

第三乐章

本回旋曲要弹的朴素、从容。贝多芬指明这个快板的速度应当是“舒适”的(commodo)。速度以二分音符为单位(2/2拍)。 本回旋曲的形式(奏鸣回旋曲式)十分简单。主部是一个乐段,它的第二个扩展了在乐句结束在属调(B大调)上。在这之后,是一个9小节的乐句,同样在属调上以平稳的速度进行着,由短促的低音伴奏着,好象拨奏一般。这个乐句以一个延长号结束在E大调属和弦的二和弦上,有着副部的性质。延长号以后是主部的重复,它的第二个乐句这一次在e小调上开始,起着连接部的作用。它以平行大调属和弦上的停顿结束,并转入G大调上附有朝气的、生机勃勃的新主题(回旋曲的中间插部)。大调换成小调(e小调),f变成p。属和弦上的停顿引向再现部。 再现部的主题在下属调(A大调)上结束。随后是在同一调上的第二主题,在向F大调(降二级音)暂时移调以后,结束在E大调属和弦的三四和弦(延长号)上。主部的重复是扩展了,变奏地陈述着,具有尾声的性质。

第十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G大调奏鸣曲在所有前几首奏鸣曲中,在风格上大概是最钢琴化的。在这首奏鸣曲中,比起贝多芬的其他早期奏鸣曲来,他的早期钢琴作品的管弦乐风格表现得比较少,只是在本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才有许多地方令人想起管弦乐的色彩。 本奏鸣曲在形式上有某些与前几首奏鸣曲不相同的特点。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运用了变奏的形式,这在前几首奏鸣曲中是没有的。贝多芬在后来的一些钢琴奏鸣曲中也引用了变奏曲(奏鸣曲作品第26、第57、第109、和第111号)。第十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这是唯一的例子。海顿常常以小步舞曲作为奏鸣曲的结束,在他的升c小调奏鸣曲中,第二、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小步舞曲。 G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在织体上最清澈、最精致的作品之一。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应避免粗野的、过分丰满的声音。要尽量少用踏板,避免过多的踏板轰鸣。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平静而富有歌唱性的8小节的乐句,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G大调上。扩展了的第二乐句有着连接部的性质,并移到A大调(重属调)上。在此之后开始了活泼的、充满了欢快幽默感的副部。它是在属调(D大调)上陈述的,在副部结束时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结束部富有歌唱性,它的陈述好象是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对话。 展开部相当大,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g小调上的主部进行开始而转向降B大调上第二主题的进行,然后在右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的背景上,在低音声部中是主部素材强劲的发展(以延长号结合在降E大调属和弦上)。展开部的第二部分是以降E大调上主部的进行开始的(假再现部),并引向伴有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进行的属调上的常持续音。在展开部结束时,进行平静下来—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伴奏背景上响起了主部的动机,它时而在高音区,时而在低音声部,最后,三连音的进行也停止了,而转为一般的十六分音符进行。旋律声部没有任何伴奏地以半音的进行走向升G音(主音的增四度)上的延长号,然后开始了再现部。 再现部在写法上很接近呈示部。最后加上一个不大的尾声,它建立在稍稍变化的第一主题的素材基础之上。 第二乐章 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时用主题与变奏形式写的。这一乐章比第一和第三乐章更富有管弦乐性。变奏曲在织体上并不复杂,但尽管如此,由于多样的奏法和写得很细致得力度变化,这个变奏曲还是相当难弹的。 这个行板乐章要弹的朴素,不要有任何伤感的成分,它充满了童贞般的纯朴。过多的感情不可避免地会歪曲音乐清朗、高尚的素质。速度应较活泼。为这个行板乐章找到正确的、平稳活泼的速度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过分拖沓的速度正如太快的速度一样会完全歪曲贝多芬的构思,平稳的进行曲速度是符合音乐的性质的。应当尽量少用踏板,不要模糊了休止。 第三乐章 本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在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用谐谑曲的唯一例子。这一乐章写得十分清澈。充满了轻松明朗的诙谐感。它的形式是有两个插部的回旋曲,接近于有中段的三部曲式。再现部是压缩了的(没有第二主题),它转向扩充了的尾声。在尾声中出现了C大调中间的插部(三声中部)相近的模仿动机。结尾(主音持续音)建立在第一主题上。

 
 楼主| 发表于 2004-9-6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谢谢ludwig 啦,你哪找这么齐的资料呀,呵呵!
 
发表于 2004-9-29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在找这个资料,U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