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人教版课改教材一年级上册教案(4-6单元)

4
回复
115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5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一、教学内容:

1、欣赏:《荫中鸟》、《鸭子拌嘴》

2、活动:声音的长短

3、欣赏:《两只小象》

4、唱歌:《在动物园里》

5、欣赏:狮子、大象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本单元通过游戏、模仿、歌唱、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3.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具体要求

1.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歌声表现不同情绪的歌曲。

2. 进一步熟悉“× -”和“×”,感受声音的长短。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歌曲《两只小象》《在动物园里》的录音带或CD以及伴奏带;打击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荫中鸟》《鸭子拌嘴》《动物狂欢节》的CDVCD、动画片《狮子王》。

(二)文字、图片

动物的图片(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鸟类的家园》图片、节奏卡片。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进一步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音乐活动从模仿动物的叫声入手,认识声音的长短,让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本单元的难点:

通过欣赏描述动物的音乐,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简单描述音乐形象。在多声部节奏练习中,聆听、感受、表现其他声部的节奏及三声部的和谐美。

五、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长短。

2.《在动物园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教师的弓1导下,边模仿叫声,边拍节奏,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将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教师播放狮子的叫声录音,请学生猜一猜它是谁?

3.学牛模仿,总结狮子叫声的特点:音长、低沉。

教师随即在狮子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4.一半学生拍节拍,一半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互换练习;全体学生手拍节拍,口中模仿动物的叫声。

5.一名学生模仿任意一种动物的叫声,其余学生猪。

6.教师在这种动物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7.依次将黑板上的动物,按叫声分类(方法同4)。

狮子: 小狗: 小鸡:

× - × × × × × ×

小猫: 鸭子: 老鼠:

可以变换方式,由个别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图片,放在狮子、老鼠、鸭子的图片下方,全体学生判断正误。

8.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听两遍录音)。

9.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按节奏朗读歌词:

× × × × | × × × 0 | × × × | × × × |

们, 玩,

劲, 玩,

哨, 玩,

玩,

教师念歌词,学生拍节奏Z学生跟着老师迈念歌词边拍节奏。

10.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1.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12.有表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13.两名学生为一组,选两种叫声不同的动物共同演唱。下节课课上汇报。

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绪反应。

2.是否掌握手拍节拍,口念节奏;节奏是否稳定。

3.学习歌曲《在动物园里》时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在动物园里》。

2.音乐活动“声音的长短”;听赏乐曲《狮子》。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感受声音的长短;

2.练习三声部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上节课课后练习汇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表演。

3.动物大合唱:教师选中一组节奏准确、节拍稳定的同学,再加上老师组成一个三个声部的“动物大合唱”。

4.学生聆听,感受大合唱中三声部的和谐美。

5. 学生练习: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刚才示范的组当指挥,练习“大合唱”(全体手拍节拍)。

6.学生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同的“大合唱”。

7.教师出示各种打击乐器(铃鼓、碰铃、三角铁、响板),学生自由选择、讨论,练习刚才模拟的动物的叫声。

8.汇报练习结果。

9.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描述的是动物园中的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10.你怎么感受到是狮子?体会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11.观看动画片《狮子王》片断。

12.教师引导学生从音色入手,理解乐曲音色中“威严”的感受:兽中之王——狮子。

13.听乐曲模仿狮子在森林中昂首漫步的神态。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掌握歌曲《在动物园里》的熟练程度。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练习的效果。

4.三声部合奏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

5.是否注意聆听音乐,能否随音乐表现狮子威严走路的神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大象》。

2.唱歌《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

2.欣赏《大象》,区分狮子与大象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完整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的曲名?

2.欣赏《大象》:这也是一首描述动物的乐曲。听一听乐曲表现了什么动物?

3.这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狮王进行曲》更威严,这一首稍活泼。

4.告诉学生乐曲名称《大象》。

5.谁来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手交叉,两臂伸直于头顶,弯腰;左手托住右臂,右臂柔软的向上甩起,手腕下垂。

6.听音乐,学生自由运用肢体语言,感受体会大象快乐的舞蹈。

7.学习歌曲《两只小象》。

8.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9.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0.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演唱歌词。

11.自由讨论,如何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反映的态度。

2.学唱歌曲《两只小象》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3.对比欣赏《大象》与《狮子》,能否区分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威严和活泼。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歌表演《两只小象》。

2.听赏乐曲《荫中鸟》。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歌曲三拍子舞蹈的韵律。

2.欣赏《荫中鸟》,感受乐曲带给人们的愉快感受,同时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

2.歌表演《两只小象》。展示上节课后学生自由创编的结果,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

3.听赏《荫中鸟》,请你听听:音乐中什么动物在鸣叫?

4. 初听乐曲:小鸟怎么叫?为什么叫得这么好听?

5.出示图片:《鸟类的家园》请你观察。

6.图片上的鸟的家怎么了?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7.请你为鸟设计一个美好的家。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创作,也可在图画纸上创作。

8.复听乐曲,体会鸟儿在绿茵下快乐歌唱的愉快心情。

教学评价:

1.演唱《两只小象》掌握的熟练程度。

2.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情绪反应。

3.“为鸟儿设计家”是否积极投入。

4.欣赏《荫中鸟》时情感是否投入。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乐曲《鸭子拌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鸭子拌嘴》,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

2.将乐曲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图片上画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2.鸭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3.欣赏《鸭子拌嘴》:你听到了什么?

4.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到水擦演奏的老鸭时请举手,一组听到小镜演奏的小鸭时请举手。

5.任意扮演老鸭或小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6.你能将这段音乐讲述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7.请你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及参与率。

2.学生随音乐游戏时,能否投入。

3.学生用语言编织的故事是否流畅?有没有发挥想象?

第五单元

一、教学内容:

1、活动: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

欣赏:《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2、欣赏:《小机灵之歌》

3、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活动: 唐僧骑马咚得咚

4、欣赏:《劳动回家转》

5、活动:猜一猜谁在敲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将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引向音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发展音乐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接触并了解国内外优秀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二)具体要求

1.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谣,随音乐按节奏走步,分组进行歌谣卡农、做游戏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学习音乐。

2.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演奏歌曲的前奏,进一步熟悉打击乐器的奏法,启发学生对打击乐器音色的兴趣。

3.学唱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小机灵之歌》第一段,培养自然大方的演唱习惯。

4.模拟不同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发展学生音乐表现力。

5.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声音,发展学生音乐想象力以及对声音的感受力。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1.图片:可粘贴的《西游记》人物头像或头饰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老妖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人物头像或头饰如白雪公主、万事通、瞌睡虫、开心果、糊涂虫、爱生气、害羞鬼、喷嚏精。《聪明的一休》人物头像或头饰如一休、西佑卫门、大将军等。《三只小猪》人物头像或头饰如老大、老二、老三、大灰狼、茅草房图、木房图、砖房图。

2.打击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双响筒。自制乐器如装沙或装豆子的易拉罐、大张挂历纸、铁棍、几块木板、铁盆、玻璃瓶、塑料纸、碗碟等。

3.录音带或CD《我们才不怕大灰狼》《一个师傅仁徒弟》《小机灵之歌》《劳动回家转》

(二)文字、图片资料

1.《西游记》《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体》《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或片断、图册等。

2.《西游记》《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的故事及动画片的相关介绍。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 本单元的难点: 1.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 2.在借助动画片的画面和情节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同时,又不囿于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局限,启发学生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想象,把对音乐的兴趣集中在情感体验上来。

五、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教学目标:

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教学过程:

(一)念歌谣

1.教师请学生看教材插图,或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断,请学生说出动画片的片名。

2.请学生指出插图或动画片中的人物名称,教师板书或粘贴人物头像。

3.请学生仔细观看插图或动画片,说出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教师逐一总结。如学生说唐僧骑马、穿袈裟等,教师可总结并念童谣:

× × × × × × ×

学生说孙悟空手拿金箍棒、抓耳挠腮、机灵活泼等,教师可总结并板书:

× × × × × ×

学生说猪八戒肩扛钉耙、长嘴大耳、动作迟钝等,教师总结并可板书:

× × × × × ×

4.教师先拍手× × × ×,然后边拍手边按教材所给节奏念童谣。

5.教师边教童谣,边指着人物头像,提示学生。学生可两人一组,边念歌谣边对拍手掌,如下例:

节奏:× × × ×

歌谣:唐

拍手:合

6.教师与学生边拍手边接念童谣,如下例:

教师:× × × × 学生:× × ×

咚,

(二)模仿

1.看动画片或插图,启发学生模仿五个角色的形态。

2.模仿白龙马的蹄声。

启发学生发现《西游记》里的另一个角色:白龙马,发挥想象,模仿马蹄声。

3.念歌谣,请少数学生表演动作。

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妖怪、白龙马,一边念歌谣,一边表演动作。

(三)听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先完整地听赏一遍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2.教师简单介绍歌词内容。启发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在什么地方有较大变化?例如,注意听情绪有无变化,音区的高与低。歌曲前8个小节情绪较平和,第9小节开始情绪稍微激动一些。

3.复听音乐,学生随音乐情绪的变化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

2.学生能否有节奏地朗读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3.学生能否对《一个师傅仨徒弟》两段情绪的差别作出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2.学唱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教学目标:

学唱并按故事情节表演《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三只小猪》

1.导入新课

请学生讲看过的动画片,哪些是美国的迪士尼动画片,喜欢哪几部动画片。

请学生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故事情节可有多种版本。

2.听《三只小猪》的音乐。

教师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请学生判断乐曲中大灰狼的音响。

3.复听音乐

教师再次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请学生注意辨别大灰狼的音响特征。例如,声音沉闷、粗壮、凶狠,由低到高的吼叫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杂乱声音等。

(二)听唱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1.听教师演唱

教师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第7段。可将歌词“老大、老二进砖房”改为“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反复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启发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指出面对凶狠的大灰狼,小猪的态度是乐观和毫不畏惧的。

2.跟老师学唱歌曲。

教师教唱唱名,学生学唱唱名;学生完整地演唱唱名;教师教唱简单的歌词“我们才木怕大灰狼”,学生学唱;学生完整地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三)朗读。

1.朗读

教师指着茅草房,介绍猪老大盖房的经过,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老大的念白。教师指着木房,介绍猪老二盖房的经过,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老二的念白。教师指着砖房,介绍猪老三盖房的经过,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2.朗读并做动作。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节奏地朗读三段文字,并自由地表演。

(四)歌唱并表演

1.提问

教师提问,在大灰狼粗暴的推搡下,谁的房屋倒塌了,谁的房屋最安全?

教师继续提问,三只小猪谁才真正不怕大灰狼?

2.演唱

全体学生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人并根据故事情节表演(启发学生创编大灰狼拍打房门的声音)。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愿意用不同的语调朗读三只小猪的念白。

2.学生能否把《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唱熟。

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表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

教学目标:

l.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奏。

2.练习山谷回声(词语卡农)。

教学过程:

(一)听赏《劳动回家转》

1.初听歌曲《劳动回家转》。歌曲描写了七个小矮人从矿井劳动完之后回家的情景。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小矮人劳动一天是满载而归,还是空手而返?

2.教师提问,一上课同学们就回到教室,同学们是怎么知道开始上课了。学生回答,上课铃响了。教师继续启发学生,火车开了,有什么声音?“发出‘呜——”的汽笛声;军人齐步走,听什么信号?“一二一”的口令;运动员比赛,听裁判的鸣枪声;门铃响了,有人来了等等。

生活中许多声音就是信号,传递消息,给我们提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

七个小矮人劳动的矿井里,他们用什么声音做信号呢?

3.复听《劳动回家转》

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七个小矮人劳动的矿井里,他们用什么声音做信号提醒大家劳动结束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歌曲前奏部分由慢到快的敲铁声:

4.敲打击乐器

清学生思考,怎样用学过的打击乐器模仿劳动结束的节奏。例如;

三角铁:

4个四分音符敲4下三角铁,十六分音符则用小金属棒在三角铁的两条对边滚奏。

5.第三次听音乐,回答问题

这首歌曲为什么是《劳动回家转》而不是《劳动歌》?除了敲铁声,歌曲中还有哪些声音告诉我们劳动结束了?

例如,小矮人吹口哨的声音。人们常在轻松愉快时,吹口哨。

例如,歌曲结束时,小矮人歌声越来越弱,表明小矮人在行走的路途中,而且越走越远,歌声渐渐消失。介绍了歌曲背景的移动和变化。

再如,歌曲开始一声声“嗨嗬”再接一声声“嗨嗬”,仿佛小矮人行进在山谷中,高亢的呼喊声在山谷回荡,给人以开阔深远的环境联想。

(二)词组卡农

1.山谷回声

听《劳动回家转》,说说山谷回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一个声音还没完,第二个同样的声音又传来,第二个声音还没完,第三个声音又传来。

请学生模仿歌曲,用“嗨嗬”一词,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练习,营造山谷回声的效果。例如:

学生A:嗨嗬————————————————————————————

学生B 嗨嗬——————————————————————

学生C 嗨嗬————————————————

2.用学过的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进行二声部卡农。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或歌谣,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简单的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例如:

(三)听音乐,走步

1.认识小矮人

请学生介绍七个小矮人的名字: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瞌睡虫、开心果、糊涂虫、爱生气。

2.带着表情做动作

根据教材提供的插图,请学生各做一个劳动动作。例如,有挑担的、扛锄头的、推车的、抬筐的、铲矿的等。

跟着音乐,边做动作边列队齐步走。

(四)分组表演

请两组学生表演,一组用打击乐器敲前奏,一组演小矮人,注意在音乐渐弱时,慢慢回到各自的座位。

教学评价:

l.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击前奏时,节奏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练习词语卡农。

3.学生表演时是否能准确地踏在节拍点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小机灵之歌》

2.音乐活动“猜一猜谁在敲”

教学目标:

1.听赏《小机灵之歌》,学唱歌曲引子部分。

2.听音乐和节奏做游戏。

教学过程:

(一)看头饰,听音乐

1.请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说说自己是哪部动画片的人物。同一部动画片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每提到一部动画片,教师就放这部动画片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提到动画片《西游记》,教师就放《一个师傅仨徒弟》音乐;提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提到《三只小猪》,教师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音乐。

教师播放《小机灵之歌》,拿出一休的头饰,请学生猜出动画片的名称:《聪明的一休》。

2.请学生说出《聪明的一休》是哪个国家的动画片。

3.教师补充说明日本儿童生活、服饰等的特点:穿木屐、和服、睡榻榻米等。

(二)学唱《小机灵之歌》第一句

1.初听《小机灵之歌》,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片断。

2.复听歌曲,请学生说出上述几个最喜欢的音乐片断有哪些特点。

如,“啊,啊,开动脑筋啊”,表现了小一休什么形象。

再如,“格的格的”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表现了一体什么动作或形象?启发学生注意引子的音乐特点。

3.教师范唱歌曲引子部分,学生听唱几遍,然后完整地演唱。

4.跟着教师播放的录音带,学唱引子和尾声。

(三)敲打击乐器

用三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做游戏:猜一猜

1.放音乐,猜一猜动画片

请学生戴好各自的头饰,围成一大圈,边听音乐边拍手× × × ×。听到相关音乐,就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例如:教师弹奏或播放《一个师傅仨徒弟》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教师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退回到外圈,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教师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音乐,戴《三只小猪》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

教师把整个单元的歌曲打乱顺序播放,可以放完整的歌曲,也可以放歌曲片断。学生能辨别各首歌曲出自哪都动画片,并准确地按节奏拍手。

2. 听音乐,表演

继续上面的游戏,要求学生按× × × ×的节奏走步,并做与所戴头饰相符的人物的表情或动作。例如,教师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小矮人头饰的学生,边一拍一步地走到圈内,边做表情。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糊涂虫、开心果、瞌睡虫、爱生气各自做出不同的表情。

4.听节奏,猜一猜

学生围成一个圈,请四个学生蒙着眼站在圈内,各自代表一部动画片。大圈里的学生戴着各自的头饰传球。音乐一停,手里拿球的学生必须把自己所代表的动画片的节奏,用任意一种方式,如拍手、敲打击乐器或走步表现出来。圈内的学生如果能听出来与自己是同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就胜出了。被猜中的学生与蒙眼的学生相互交换位置。游戏继续下去。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愿意参与音乐游戏。

2.学生能否分清四首歌曲。

3.学生能否过听《小机灵之歌》边按节奏敲打击乐器。

第六单元

一、教学内容:

1 唱歌:《新年好》

2 欣赏:《狮子舞绣球》

3 唱歌:《过新年》

4 唱歌:《找春天》

5 欣赏:《柳树姑娘》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通过唱歌、欣赏与歌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新春来临的欢快情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及创造力。

(二)具体要求

1.学会演唱《新年好》《过新年》《找春天》,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唱歌曲。

2.背唱《新年好》。

3.听赏《狮子舞绣球》,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与所听音乐有关的风土人情;启发、培养学生对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产生兴趣。

4.在《柳树姑娘》的歌声中,用体态动作表现四三拍音乐优美、舒缓的韵律。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音响器材、CDVCDDVD)或录像带(有关新年或春节期间,人们踩高跷、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唱社戏、贴春联的资料)。

钢琴、儿童打击乐器(三角铁、鼓、碰铃等)。

(二)文字、图片资料

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及世界各国过新年的风俗、习惯的文字与图片。

(二)重点及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1.通过学唱歌曲《新年好》,表达过新年的愉快心情。要求背唱这首歌曲。

3.通过为歌曲填词、编配打击乐器伴奏、自编歌表演动作等音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本单元的难点:

1.相对本册教科书的前面五个单元,本单元所能给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歌表演《柳树姑娘》,感受四三拍的韵律;教师应鼓励学生创编动作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3.根据歌曲情绪,启发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五、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

教学内容:

唱歌《新年好》。

教学目标:

能背唱歌曲《新年好》,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可由教师提问:我国及世界各国在迎接新年到来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2.放录音或CD,让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气氛,产生学唱的兴趣。

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介接触过这首歌曲,所以,学唱起来不会感到困难)。

4.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学生自编歌词。

①可在歌词“祝贺大家”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试着填上新的歌词。如:“祝贺老师”、“祝贺李晓”“祝贺王芳”等,或回家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祝贺爸爸”、“祝贺妈妈”、“祝贺爷爷”、“祝贺奶奶”等。

②、“我们唱歌,我们跳舞”这一句,可填上“一束鲜花,一片真情”、“兄弟们呀,姐妹们呀”等歌词。总之,应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教师不作简单的评判,而由学生自己选择,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5.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6.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背唱歌曲《新年好》。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用正确的姿势唱歌。

2.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

3.是否能背唱歌曲。

4.是否能积极参与歌词的改编。

5.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是否符合歌曲的情绪要求。

第二课

教学内容:

1.唱歌《找春天》。

2.欣赏《狮子舞绣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听赏教学内容,感受春天的欢快气氛。

2.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唱歌《找春天》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寻找春天的景象。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歌曲《找春天》。

3.放录音或听教师演唱。

4. 教师教唱,注意切分音的节奏;启发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二)欣赏《狮子舞绣球》

1.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导人新课。

2.教师出示与过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的图片或幻灯片(全家团圆包饺子、汤圆,人们踩高跷、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唱社戏、贴春联等活动)。

4.放录音听赏一遍;教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抒情、优美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5.听赏几遍以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模仿歌曲中的打击乐器伴奏;如条件较好,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

6.启发学生回答本地过春节时,有哪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7.复习歌曲《新年好》。可启发学生自编动作,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在钢琴伴奏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是否能表达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是否了解与春天有关的自然现象,有无观察世界的意识。

4. 是否能分辨歌曲《狮子舞绣球》的情绪。

5.是否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过新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过新年》,初步掌握歌曲中强弱的对比。

2.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1.先听两遍录音,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

2.教师作简单说明,歌词中的“咚咚呛(qiāng),是模仿锣鼓点节奏的衬词。

3.教师分句教唱歌词。

4.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唱歌词。

5.在有衬词的地方,按教科书上的要求,拍手。注意,此处的拍手,不是与节奏同步,而是有的小节一拍一下,有的小节只拍一下。但要注意,最后一句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休止。

6.歌曲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是由两个分别重复的分句组成,教师可在此处设计力度的对比。“鞭炮声声锣鼓响”力度稍强,“咚呛咚咚呛”力度稍弱;“唱歌跳舞多欢畅”力度稍强,而“咚呛咚咚呛”力度稍弱。也可与此相反,让学生比较两种设计有何不同。

7.在教师帮助下,在歌曲过门处,用打击乐器模仿锣鼓点伴奏。

8.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演唱歌曲。

教学评价:

1.是否能按教材要求拍手。

2.是否能按要求唱出力度的变化。

3.为歌曲编配的伴奏,是否能表达歌曲的情绪。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柳树姑娘》。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柳树姑娘》。

2.通过歌表演,用身体动作感受四三拍的韵律。

教学过程:

1.由于歌曲旋律比较流畅,可随录音学唱几遍(不要求学生背唱,能跟录音哼唱即可)。

2.歌曲的情绪抒情、优美,但注意第三乐句与前后乐句在情绪上有对比。教师应启发学生注意情绪的变化,并能用身体动作表现。

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参与歌表演。

2.动作是否协调。

3.是否能随音乐,用身体动作感受四三拍的韵律。

[em01]
 
发表于 2004-9-11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
 
发表于 2004-9-12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们!!!

[em20][em20][em20][em20][em20][em20][em20]
 
发表于 2004-11-14 0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雅,有二年级的吗?
 
发表于 2007-9-18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