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江苏民歌,程娜编曲)
《茉莉花》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生动含蓄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各地《茉莉花》的唱词都大同小异,但曲调有的近似有的却相差甚远,其中流传最广的便要数江苏的《茉莉花》了。它的旋律委婉流畅,五声性的级进旋律形态造就了整个作品的严谨曲式结构,使人听后仿佛置身于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之中。
程娜老师改编的这首钢琴小曲,便是以江苏的《茉莉花》为素材加工而成的。整首乐曲从头至尾采用了复调写法,右手旋律是在民歌主题基础上的五声性加花变奏,左手配以疏密相间的对位声部,与右手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宛如一首优美动听的二重唱歌曲。这首看似简单的小曲弹起来却也并不容易,其难点便在于双手的流畅配合,这里主要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注意双手演奏指法的协调配合。这是一首A徵五声调式的乐曲,其中有#F黑键变化音,在进行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时会遇到大拇指弹黑键的情况,这就需要手指尤其是拇指的位置提前做好靠近黑键的准备,以免造成手指不自然的移动,影响声部旋律的连贯流畅。由于乐曲进行中双手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指法的正确运用与协调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二,注意二声部乐句的呼应、配合。左、右手首先应把自己的乐句弹好,掌握正确的呼吸位置,明确音乐哪里需要连贯、哪里需要停顿,然后再进行双手的合练,努力将两声部此起彼伏、穿插呼应的流场效果演奏出来。第三,还要注意音乐的整体形象。这是一首十分流畅优美的民歌小曲,千万不能把它演奏成一首干巴巴的十六分音符练习曲,注意每个音不要弹得太重,尤其要注意音与音横向及纵向之间的连贯关系,努力描画出形象、生动的音乐形象。
这里还须需特别指出的是,在现在的钢琴教学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幼儿学琴只注重技术练习就可以了,对于音乐感觉与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可等孩子长大以后再进行,因为孩子毕竟年纪还小接受能力也有限,做教师的讲那么多也没有用。殊不知音乐理解力、表现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应该从小就应开始进行的。小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及成人,但那种认为儿童不能理解音乐进而在教学中只注重技术训练而忽视乐感培养的教学模式,无异于把钢琴这种艺术学习等同于了一种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这种毫无生气的钢琴教学只会使孩子离音乐越来越远并最终走向音乐教育目的的反面。
《游击队歌》(贺绿汀原曲,李肇真改编)
《游击队歌》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先生作词作曲,于1937年创作于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的一首著名抗战歌曲。歌曲反映了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表现了游击健儿蔑视敌人、战胜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1938年春,在山西洪同县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由作者当时所在的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首次演唱了这首作品,将它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此后这支歌迅速流传全国,对鼓舞士气、打击敌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这首钢琴改编曲《游击队歌》在旋律上基本保持了原歌曲的音调,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音乐为G大调(其中有向D大调的离调)。一开始,音乐主旋律以pp的力度在钢琴低音区出现,配合左手跳动的伴奏音型,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灵活勇敢、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机智形象。这一段音乐虽然力度轻但演奏时不要"虚",音量虽然不大却要求弹奏时把重量放下去,即每个音都要"弱而不虚"。第二段音乐转至C大调,上方四度的下属转调给人以明朗、昂扬的感觉,仿佛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游击队员们战胜敌人的信心更强了。所以这一段在演奏时一定要努力表现出游击队员不畏困难、勇于斗争的英雄形象,与第一段的机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第三段严格说来只是第二段的扩展,作者在这里对音乐进行的内部扩充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作品整体布局上"调性回归"的目的,以便在调性上形成A-B-A的三段式结构。在力度上音乐最后也回到了p-pp的力度,与开头形成呼应。"pp-f-mf-p-pp"的力度布局,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机智勇敢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远--近--远"的、匠心独运的音乐形象构思。
《运动会组曲》(刘庄曲)
《运动会组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庄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钢琴音乐作品。整首乐曲由《运动员进行曲》、《拔河》、《自由体操》、《赛跑》四个段落组成,分别截取了运动会的若干侧面,以形象生动的音乐语言准确刻画了运动会上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比赛场景,是钢琴音乐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第一首《运动员进行曲》,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引子部分由铿锵有力的和弦构成,描写运动员入场前整装待发时的精神状态。演奏时要求突出重音,和弦应演奏得干净、整齐。第一段音乐是对入场式上运动员行进队伍的描绘,右手坚定有力的旋律配以左手跳动的伴奏音型,生动地表现了运动员们入场时轻快的脚步与意气风发的神态。中段音乐转入F大调,这是在描写行进队伍通过主席台接受领导检阅时的情景,所以速度要比第一段稍稳些,尤其要注意将三连音的节奏型统一在稳定的速度框架之内,不要往前赶。双手演奏的和弦也要略带些严肃的气氛,表现运动员在接受检阅时的豪情和自信。乐曲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内容,并在昂扬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首《拔河》为单一主题的自由变奏曲式。固定主题的不断重复、变化,加之小广板速度内强、弱力度的丰富对比,把一场势均力敌的拔河比赛描绘的惟妙惟肖。演奏时首先要注意对速度的控制,乐曲整体为稍慢的速度,但其中某些段落的渐快处理,包括乐曲中的连续转调模进以及最后的九连音音型,都要在演奏时格外精心。其次还要注意对力度的控制,贯穿全曲的双手和弦重音是练习的重点之一,演奏时应使上半身向钢琴键盘倾斜,发挥全身的力量,就像拔河也是在用全身的力量而不仅是双手的力量一样。为达到上述要求,演奏时头脑中应有丰富的音乐形象,这样"以情带曲" 便能使音乐在不快的速度下充满张力与生机,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演奏效果。
第三首《自由体操》也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部分的连续颤音应演奏得平滑、均匀,它与左手的琶音相配合仿佛银燕展翅,拉开了自由体操比赛的序幕。由于音乐表现内容上的特点,使这首乐曲成为整套组曲中旋律最为优美动人的一首。第一段音乐的旋律很有特点,3/4的节拍、强拍半拍休止接连续八分音符的音型、五声音阶性的飘荡、摇曳的曲调,仿佛使人身临其境,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以及强弱的起伏,同时左手的伴奏要轻柔一些,以配合整体音乐形象的塑造。中段音乐转入C大调,速度比第一段稍快,情绪也更为激动,右手的八度旋律进行、左手伴奏在第二拍加入的三连音节奏以及中段后部音乐在调性上的展开、发展直至达到高潮,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情绪变化。演奏时要尽力将这些情绪上的变化都充分表现出来。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同时也融合了中段音乐节奏中的某些因素。全曲在优美、舒缓的情绪中结束。
第四首《赛跑》的结构与第二首类似,为单一主题的自由变奏曲式。乐曲开始处右手以特强力度演奏的和弦犹如裁判员发令的枪声,一声令下运动员们便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前奔去,左手跳音式的伴奏音型正是对这一场面的刻画。这首乐曲的主题是由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交织在一起组成的短小乐句,它在音乐中不断变形、发展借以组织、贯穿全曲。演奏时应特别注意右手旋律及左手伴奏中的跳音以及左、右手不时出现的重音和弦,以突出表现乐曲紧张、热烈的气氛。
《红星闪闪放光彩》(傅庚辰原曲,储望华改编)
这是根据我国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先生创作的电影歌曲《红星歌》改编而成的一首钢琴音乐作品。改编者储望华先生不仅是一位作曲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就使他的诸多钢琴音乐作品,往往能很好地发挥钢琴这件乐器的自身性能,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经其创作改编的许多钢琴曲,如《二泉映月》、《筝箫吟》、《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南海小哨兵》等,已成为众多钢琴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之一,是中国钢琴音乐中的珍贵文献。 《红星闪闪放光彩》属单三部曲式结构。引子部分钢琴以p的力度在高音区奏出一连串犹如弦乐泛音似的和弦。双手奏出的轻跳音在延音踏板的作用下晶莹剔透,宛如颗颗红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把人们带进了往昔那个天真烂漫的时代。乐曲第一部分,主题旋律重复出现了两次,首先是以很弱的力度在高音区陈述,接下来以中强力度在中音区重复,仿佛使人看到一队小红军正从远处向我们走来。他们年纪小虽小,但心中却怀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那就是穿上军装、打败敌人、解救穷人、解放全中国。乐曲第二部分表现的是人们对过去漫漫长夜的回忆和对"红星"的热切盼望,音乐情绪也由第一段的活泼、热烈转入了婉转、深情。演奏时要注意左手主旋律的连贯与悠长,右手伴奏要轻,注意出左手旋律。第三句时主旋律转到右手演奏,这时左手连续的三连音伴奏音型要演奏得连贯而热情,以突出表现人们企盼红军到来,希望跟着党、跟着毛主席闹翻身、求解放的激动、热切的心情。乐曲第三部分是对主题的动力性再现,作曲家在这里分别以不同的音型、不同的调性对主题作了三个方面的展开,演奏时尤其要注意对"柱式和弦的进行曲风格"及"高音区分解和弦的畅想性风格"的把握。乐曲最后在雄壮有力的、大合唱般的宽广、宏大的气氛中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4 23:17: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