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56
回复
847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生于70年代》

怀念70年代,只要有了那份感动,无论你在何处依然会激情秒秒,相思若相识。唤起我的美好回忆,有一丝丝感动。

七十年代的人,今年最大的是33岁,最小的是23岁。
    
  小时候跟着父母参加过生产队劳动,知道什么是工分。偷过生产队的“黄瓜”、“西红柿”、和“西瓜”,吃过生玉米、生茄子。
  
   挖过毛毛根、吃过猪尾巴菜和地瓜叶。
  
   对大人把黑玉米馍馍用菜篮高高挂在房梁上印象很深。七十年代初生人都有几次掂着凳子偷馍馍的经历。
  
   羡慕过红小兵、吆喝着打倒“四人帮”、打倒“江青”。参加过毛主席的追悼会,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对墙上标语印象最深的是“阶级斗争是纲”、“抓纲治国、以粮为纲”。常说“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里厅堂中央挂的是毛主席和华主席。两边墙上张贴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知道苏联是老大哥,美国是纸老虎。
  
   吃过两分钱的冰棍;拉过蛔虫,吃过“宝塔糖”(七十年代末的人也许没有经历过),上过育红班(现在这个名字很少听了)。
  
   七十年代初的人一般都兄弟姐们好几个,经常在家打的一塌糊涂,各不相让。大人能点吃的,别说是孔融让梨了,都是争先恐后,吃了自己的还要抢别人的。
  
   因打邻家小朋友被父母满街追着打的经历。打过邻居家的枣,偷过隔壁家锅灶上的火柴。爬过树,在上面捉过谜藏,不止三次从树上摔下过。
  
   小时候的娱乐活动就是玩琉璃蛋、摔洋牌、砸杏核、敲两头忙(用木棍削的两头尖尖)、推铁圈,用纸做风圈用棍顶着风跑。不止一次用弹弓打碎别人家玻璃。
  
   捡过破烂,卖过牙膏皮,腰里别过木头枪,大一点玩过火药枪。
  
   小时候的顺口溜:“太阳当头照,花儿都死了,小鸟说,呸呸呸,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老一开飞机,老二撂炸弹,炸死老三王八蛋,老四老五都来看”,“半夜三更,想起雷锋,来到厕所,打扫卫生,节约用电,没有开灯,一不小心,掉进茅坑,与粪搏斗,壮烈牺牲,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说他傻卜楞登”等等,
  
   走在路上赶不上前面的小朋友,就在后面喊:“前面走是条狗,后面跟是红军”,前面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叫:“前面抗红旗,后面跟着刘少奇”(当时刘少奇还没有平反)
  
   小学时候和女孩一起玩过沙包、石子、踢过毽子、跳过大绳。和女生划过三八线。通常用粉笔在墙上或者黑板上写过“某某是个大坏蛋”,再大点就写“某男和某女好”,常因这个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
  
   和小朋友玩过打土坷拉游戏。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玩摔交,把别人的腿给摔断,花去家里医疗费十元,结果被父母关家一个星期,最后老师说情才得以继续上学。
  
   每天傍晚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听过大灰狼小红帽、听过半夜鸡叫和现在都忘记的许多童话故事。
  
   看过露天电影,搬着小凳子划过圈圈占位置。
  
   整天盼着过年,一年只穿一次新衣服。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男女同学就开始不说话,位置也开始被调开。在课桌上刻过“早”字。五年级开始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但是没有勇气和她说半句话,曾想着给她写纸条,但最终没有勇气而作罢。当时不谙世事的我们现在孩子都好几了。
  
   在夏天的时候带席乘凉睡过大路边。拣大人的烟头抽,听大人讲七仙女和织女牛郎的故事,在故事中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同睡的小伙伴和大人都走的一个不剩。
  
   看过社戏,晚上偷过人家的毛豆、花生和红薯,几个小朋友在野地里面烤着吃,结果满嘴都是黑碳。
  
   晚上一个人在野地里看过庄稼,深夜一个人走过乱坟岗。
  
   放学大人不是让做作业而是去给家里的牛羊打草。早上打草的时候曾在野地里睡过,捉过豆虫,逮过知了,挖过老鼠洞。
  
   学过雷峰和全国十佳少年---赖宁。作文中最多出现的人物是张海笛大姐姐。
  
   看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作战》、《平原枪声》。童话剧有〈七色鹿〉、《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等等影片,知道杨子荣、李向阳, 没头脑和不高兴。
  
   看过的电影最有印象的是《少林寺》,还看过《少林小子》、《木棉袈裟》、《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电视剧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
  
   最有印象的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射雕英雄传》更具有影响力了。黄日华就是郭靖,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在班上和同学练过一阳指,学着和同学摆天罡北斗阵,用九阴白骨爪恐吓过同学,整天拿着木棍说是打狗棒,有的同学还拿着纸扇整天在女生面前扇来扇去,上面还写着自以为潇洒的书法。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当时对黄蓉简直是迷恋到痴狂的地步,日记本里全是她和郭靖的帖图。当时还看过一部《血疑》,山口百惠和大岛茂,黄日华和翁美玲,上学时还专门找人画了他们四个人的画像。翁美玲自杀,使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当时还怪黄日华没有照顾好蓉儿。
  
   前段时间央视拍的新版〈射雕英雄传〉,看了一两集,我就开始止不住的呕吐,不说了,气死了,全是一部装出来的片子。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唱“春水(沉睡)百年。。。。”;看过《陈真》的歌我们喜欢唱成“怀机,窝黑雷爸爸!”;看了《再向佛山行》“老包喂老包(留步喂留步)” 然后就虎着声音说到:“男沧海,北铁山,一岳青天绝世间!”四个人就是容沧海,姜铁山,苗一月,李青天;看过动画片《好猫咪咪》就开始唱:“老鼠怕猫,本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推翻……”;看过《警犬卡尔》,就经常说:“卡尔,上!!”;看过《恐龙特级克塞号了》就开始“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发射”;看过“圣斗士星失”那时最流行的话是“去死吧,星失”,这是后来。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绑沙袋打,整天打的满手是血;看过《射雕英雄传》就开始练降龙十八掌;看过《陈真》就开始练飞腿,脚上帮沙袋开始练轻功;看过《鹰爪铁布衫》开始练鹰爪功;看过《济公》就开始整天摇个破扇子,嘴里阵阵有词“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看过《聪明的一休》就整天双手合十,眯着眼“咯吉,咯吉。。。。”看过《加里森敢死队》就整天练“飞刀”,教室的门上到处是窟窿
听过最多的广告词是:“威力,威力 够威 够力”还有“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等等。
  
   看过恐怖电影:《一双绣花鞋》、《画皮》,听说当时看《画皮》还在电影院吓死一老太婆。当时我是在手指缝里看完《画皮》的。
  
   那时还有国外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阿信》等都很有印象。
    那时特喜欢听评书,《杨家将》、《瓦冈寨》、《穆桂英挂帅》、《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岳飞传》、《杨家将》等最早是刘兰芳的,还后就迷恋单田芳的声音。
  
   不知不觉到了初中。
  
   开始穿喇叭裤、高跟鞋、蓄长发。记得在初二理了一个前后长,中间短的头发。一到学校就被老师逼着到理发店剪了个光头。
  
   开始学着电视里,找几个要好的朋友拜把子。初中我的拜把子兄弟几十个,现在大多不联系了。
  
   七十年代的人至少打过三次群架,和老师打过架,最自豪的是和社会青年对着干。
  
   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武器。我玩过三节鞭、两节棍、带铁刺的手套,走到哪都随身带一把藏刀。
  
   初中学会了喝酒、抽烟,逃过课,留过级。
  
   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在初中谈过恋爱。男女之间送过手织的围巾和编的手链,送过手帕、笔记本和钢笔。七十年代初的男孩交过有四环素牙的女朋友,我是在初二开始谈恋爱。当时偷偷摸摸,不敢公开,晚自习出去也相隔一、两米之远。
  
   七十年代的人大都给异性传过纸条。
  
   围过长长的围巾,戴过黑黑的墨镜。
  
   初中上晚自习和早自习,没老师管。不学地理和历史(当时升高中不考试)
  
   整天喊郎平扣球,乒乓球案子旁永远是人山人海,案子是水泥砌的,网是几块砖头,拍子是用三合板做的(不带皮的)。
  
   抢过同学的馒头吃。若有咸菜吃,必须躲到厕所。为了逃避其他学生抢自己的馒头,向馒头上吐过吐沫。偷过学校的菜票、饭票。五元钱就是一个星期的花销(当时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曾有过两天没有吃过一点东西的记录。
  
   用过粮票,粮票分好几种,其中全国粮票最为值钱。
  
   一张床上挤过四个人睡觉,醒来时到处找袜子和裤衩。
  
   在宿舍门前撒尿被老师当场抓过。
  
   在89年六四风波的时候激动过(当时还是依旧上学),听说高年级的同学出去过。
  出远门挤过火车,每次都从窗户爬进去,火车里面的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厕所也挤的到处是人。
  
   中专的时候,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穿肥裤子,脚脖子的地方细细的,穿高靴子的军用皮鞋,后面留长长的头发。
  
   开始夜不归宿,到处打游击。
  
   中专正式谈恋爱,而且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校园里并肩走在一起。被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批评过、教育过,但就是不改。
  
   九十年代的电影看的最多是港台片,喜欢看刘德华、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人的动作片,喜欢看周星池、郑则士、释小龙等人的喜剧片。
  
   喜欢听潭咏林 张学友 王杰 齐秦 童安格 郑智化等人的歌。
  
   毕业后,在最艰苦的岗位干过,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下几次饭馆。
  
   现在三十的人了,反而瞻前顾后了,见了打架的都躲的远远的。牵连自己的事情都唯唯诺诺,也开始厚着脸皮去求人了。三十的人了还为能让老婆孩子过上点好日子整天奔波,不敢懈怠。
  
   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小燕子穿花衣、燕子在兰色的天空飞翔、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早晨听到公鸡叫沃喔、军港的夜阿静悄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酒缸叹卖无、我的中国心、跟着感觉走、读你千变也不厌倦、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雁听过我的歌、365里路、臭啊臭,臭就摆了头、呕他比你先到、想见时难别亦难、我是一批来自北方的狼、大约在冬季、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JJ我要回家、我的爱赤裸裸、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沉默是今、阿狼恋曲、水中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耶立亚女狼、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梦醒时分、让时间充满爱、堕落天使、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秋去求来、哭沙、冬季来台北来看鱼、你知道我在等你吗、青苹果乐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他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从不肯让我送他回家、达明一派、你知道我的迷惘、我的未来不是梦、千千阙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疯、变心的翅膀、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明明白白我的心、傲气面对万重浪、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有个家、容易受伤的女人……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 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 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 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 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 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 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 人。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相信你 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生于七十年代的九大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代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了。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70年代出生的判定标准:

你的玩具箱里曾有二十本以上的小儿书和一把手工做的纸子弹枪。
你吃过五分钱的冰棍。
你知道杨子荣、嘎子,李向阳,没头脑和不高兴。
你会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你崇拜过岳飞,玩过飞镖,知道阿童木是谁。
你会做风筝之类的小东西,带过军帽,打过三次以上的架。
你知道小路纯子,大岛茂,加里森,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你的女朋友中至少有一个是四环素牙。
在星期天的晚上把家里的三五时钟拨到6:30,好快些看到森林大帝或铁臂阿童木。
玩具兵和小型的铜制火药枪是最想从校门口的地摊上弄到手的。
谁家里有用子弹壳做成的飞机或坦克什么的,他就是班里的英雄。
在12?的黑白电视机上加装环型天线以收到20频道,看小鹿纯子。
在学校操场上刮香烟牌子,还试图邀请班主任参加。
溜进学校的防空洞,却被当成小偷。幸亏班主任证明才没有被记过。
每个夏天人总是黑黑的,游泳不到两个小时不过瘾。变形金刚是必看节目,可惜没钱玩。


米老鼠和唐老鸭

正广和汽水2角钱一瓶;冰棍4分钱,雪高8分,大雪糕1角2; 电车:3分;5分;7分 》公共汽车:5分;1角;1角5,还有月票,现在月票取消了,演变成了上网;
爱看霹雳舞,会唱《血疑》的主题歌;看《丁丁历险记》、《上海滩》、《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陈真传》,都会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还有《冬天里的一把火》、 《阿里巴巴》、《酒干酒趟买无》; 还有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太空堡垒,咪咪流浪记,花仙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森林大帝-雷欧 这些还好看的动画片;
2分钱在学校门口的麦芽糖摊子上面转一次,没准还会得条龙,不过偶从来没得过;
做眼保健操时候跟着广播说:屁眼!(闭眼);
去电影院5分钱泡一热水瓶的冰水;
2角5分一块游戏机牌子,疯狂的打魂斗罗,采蘑菇(超级玛莉);
还有滚铁圈、刮片、斗鸡、撑高、抓强盗、踢罐头、顶橄榄核子、丢沙包......
男孩子玩香烟牌子,女孩子交换明星贴纸;上课看金庸、圣斗士,迷翁美玲,黄日华;
还有上课做子弹(用纸做,用在铅丝或者树杈、橡皮筋做的枪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30 17:58: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大经典游戏

还记得你小时候玩的什么游戏吗?看看下面有没有.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是不是有点象高尔夫? ^-^ 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最原始的动量定理就是这时候学的

2.拍洋画 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游戏,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的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在一二年级时还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鉄圈比较傻气吧

4.丢沙包 打仗扔石头的变种.要三个人玩,非常训练敏捷性.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算白打,直到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才能刑满释放;.有点象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耍心眼,斗志斗勇.

5.跳房子 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头就可以玩.在地上画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一边前进,一边要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锻炼脚的控制力.

6.跳皮筋 本来是不想把皮筋列进来的,但下课时,校园里的绊马索实在颇为壮观,所以小马过河;马兰花们也应占有她们的一席之地.

7.抓棋子 与跳房子相对应,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再扔,将所有的棋子翻成正面朝上,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横立起来,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竖立起来......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这是我见过的难度最大的一种游戏,但很有意思.

8.打乒乓 那时排球太贵,足球没风气.不像乒乓只要有块水泥台就可以玩,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乒乓球水平都不差.

9.踢毽子 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当然也可拿本书用手打,嘴里还嚷桥,外,别,背什么的动作指令.当年不知有多少课本葬身与该游戏下.想来应该是老师最痛恨的一种游戏吧

10.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

十大经典玩物

注意:此玩物是真玩物,非指人也.这种活玩具应该比变形金刚要好玩的多吧...

1.挖蚯蚓 一把家里的挖煤铲,成就了一个侦探.沿着臭水沟的岸边,翘着屁股仔细寻找,一旦发现一粒一粒堆成的蚯蚓屎,毫不犹豫的挖下去,任它有通天本领,也难以遁行.在被射了一身臭水后,终于明白了,蚯蚓不仅吃泥,而且还喝水!!

2.捉蚂蚱 蚂蚱估计是人们最痛恨的昆虫之一,所以结束它生命的手段虽然残忍而且多样,也不算太过分.通常是绑上线头让它瞎飞一起,玩腻了就往往凌迟处死,大解八块.倒霉的若遇上些馋猫,恐怕就难逃火劫了,按现在的观点蚂蚱可是高蛋白.再或者家里有喂鸡的,可怜的害虫就被剁卜剁卜,成了鸡肚冤魂了.

3.养蚕 蚕可能是漂亮mm们唯一喜欢接触的昆虫幼虫,真是一白遮三丑呀.不过光洁细嫩的肌肤也是备受宠爱的原因之一.而且养蚕应该算是最色利双收的爱好了,难怪大人小孩都喜欢养.

4.捕蜻蜓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不仅是益虫,帮我们吃蚊子,而且被赋予了无穷的诗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捉一两只来看看,修长的躯体,舒展的四翅,是直升机最初的灵感.可以近乎360度旋转的脑袋,两只大大的复眼,让人惊叹物种的神奇.

5.捉知了 知了除了每年夏天吵的人睡不着教之外,还是有一点点作用的.那就是将脖子上的精肉奉献出来,稍稍表达一下对人类叨扰的歉意.

6.逮天牛 一种死硬到底的昆虫,生命力极强.一般刑罚对其无效,弄不好反被它咬一口.所以一般处以火刑或者用胶水将其凝固.是不是很可怕,别惹我呀

7.捕螳螂 对它的态度是又敬又畏,通常是不请自来,然后恭送出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用来形容螳螂最恰当不过.优雅修长的身段,威风凛凛的大刀,颇有一代宗师的气度.难怪螳螂拳在江湖亦有一席之地.

8.捞螃蟹 只有将贪婪和细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捉到它.实在是很难捉.

9.钓龙虾 似足了钓鱼的模样,却没钓鱼的风雅.如果你瞧瞧网上那些大瞎,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10.烧蚂蚁 人类发明了放大镜会怎样?蚂蚁会死的很悲惨! 自从我学会了使用放大镜,90%的时间它没有被用来看书,而是将一束束死光投向可怜的蚂蚁.一个光点,一股青烟,一声爆响,一点臭味,一个蚂蚁就消失了。现在想来“天真的残忍最可怕”是有道理的。不过它们的血并没有白流,我明白了为什么蚂蚁和泥土被烧焦后有同样的臭味--因为它们都含有蛋白质!向这些无名的蚂蚁表示抱歉和感谢。

生于七十年代

1.烤红薯 香喷喷,甜丝丝,好吃看得见。2毛钱一斤。只是吃多了会打屁。蠢人俗称“勺货”

2.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时最受欢迎的魔术师!

3.搅糖稀 两根冰棒棍,加一团明黄色的糖稀.1毛钱一团.搅一搅,拉一拉,又好吃又好玩。只是现在看来不太卫生.

4.棉花糖 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天哪,这可能是我少年时代, 最想往的一种东西.

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种山楂制品,能让20年后的人们念念不忘.1毛钱一根.

6.酸梅粉 不用我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

7.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 5分一根. 以致于将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人.

8.老鼠屎 这个嘛,跟上面的正好相反,貌似而神非,一粒一粒黑褐色,象极小号的感冒胶囊.每粒两三毫米左右.味道嘛,好像酸酸甜甜的.现在可能只有想自杀的人才会误服.

9.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的绝对大哥大,我们用的都是它!

10.无花果 一个小小的白色袋子,上边印着无花果三个字.里面装得就是那酸酸的甜甜的干干的无花果了.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无花果到底什么样子,这细细的干干的丝,一点也不象花,就更不象果啦.可为什么叫无花果呢?

十大经典的故事或书

1.365夜 当时的妈妈们几乎人手一册,有了它这一年好过了!我可是一年级就把它全看完喽.

2.童话大王 80年代最杰出的童话期刊,《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舒克和贝塔》《侦探荞麦皮》等都堪称大师手笔,可惜90年代后咱们的郑大侠源泉枯竭,《十二生肖系列》就很差强人意了。

3.少年科学 对其中的科学推理侦探小说印象颇深,一本充满科学浪漫主义激情的少年期刊。尤其喜欢它封面上的那些简单而神奇的水果电池试验

4.少年文艺 一本可以高举学习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说期刊,很多有趣的故事。

5.小学生作文选 选它是因为它的普及率,在东半球上小学的估计都用过它 *~-~*

6.十万个为什么 最早的恐怖主义教材?红红的“工农”兵封皮,里面绝对比封面好看。 三年级就知道一份硫酸、一份硝酸、一份盐酸混合起来,就是能熔金烁铁的“王水”。可惜既没贼心也没贼胆。

7.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篇言辞优美的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读过的大概都试过划光一盒红皮火柴,看看能不能冒出些鸡腿什么的。

8.铁臂阿童木 因为年纪太小,电视里播的时侯刚生出来,只有大看特看小人书了。记得当时特好玩,谁要跑动的时候,都会把双手向前方一并,屁股一撅,嘴里念叨着“我是鉄臂阿童木,嘀嘀叭叭呜。。。”,然后就屁股冒烟的飞回家了。

9.马小哈 一套早期的科幻小人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山大地震后,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地衣菌类,它能吃掉地震倒塌的水泥垃圾,真是太方便了。现在卖给老美正合适。

10.小灵通漫游未来 在《科幻世界》问世以前,它给了我们多少美丽的梦想,神奇的渴望!直径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飞行车,没有灯的发光天花板...这可能是当时最不可思议的读物。中国一代科幻迷就此诞生。

十大经典电视、动画片

1.花仙子 最早的“梦中情人”小培.第一次接触嗲得出水的台湾配音,十分受用。而且主题曲太好听了。

2.聪明的一休 80年代最聪明的小孩。因为他一累了就说“哎,休息,休息一会儿”“就道这里,再见啦!”

3.变形金刚 那时最讨厌被人叫作“大黄蜂”,人人争当“威震天”。而且似乎霸天虎要比汽车人受欢迎得多,可能是汽车人每回都胜的不那么光明磊落,全是导演帮的忙。而且很多人都学会了用一种很奇怪的音调颤抖着说:“敌人~~已经~发现了~~~,准备~~发射~~~~~~!”

4.蓝精灵 看了蓝精灵,才知道什么是邪恶的化身.要找一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跟人找茬毫不利己,专门害人的人,还真难.非格格巫莫数了.

5.黑猫警长 常常惊叹编剧的天才创意,把羊毛剪子飞上了天,原来直升机还有这种妙用!

6.射雕英雄传 具有万人空巷的魅力.一句靖哥哥电死的纯情少男,可谓尸横遍野,不计其数.拥有最强大杀伤性的武器.

7.霍元甲 最慷慨激昂的爱国英雄.一听到那首铿锵有力主题歌,浑身就热血沸腾,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尤其现在,美日又在窥觑中国,我们更应重温这部电视剧.国人当自强,万里长城永不倒!

8.少林寺 那时的罗汉堂可不像周星星的那么夸张^-^ 李连杰的成名之作,学武必读喔.

9.西游记 第二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最讨厌的就是唐僧,那么多美女环抱,还要唧唧歪歪的,故意哄抬物价嘛.最可怜的就是悟空,千辛万苦帮唐僧讨饭,做黑脸,打砸抢全干,最后还要被唐僧念咒.真是黑锅送死一肩担哪.

10.圣斗士星矢 一个里程碑似的作品.其实看这个动画片,正是情窦初开时,不自然就把自己当成星矢了 但很纳闷,为什么紫龙冰河一辉都酷的一塌糊涂,雅典娜怎么就看不上眼呢?胜利的果实总是被星矢一人独占,而且罗马教皇的教廷,伽妙的祗孤独园,钢铁战士,希腊神话的波赛东,潘多啦的魔盒,中国庐山的童虎,居然被车田圣美成功的搅和到一块,真是不容易.还立了圣斗士的四品果位,青铜,白银,黄金,神圣衣,不知道这职称是怎么评的.不过它却从此引发了我对人体,宇宙的好奇和研究. 可以说,这是一部最最具有狂野幻想的动画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03: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青年报 作者:唐唐

似乎是不经意之间,一批20世纪70年代,现在30岁上下的年轻人,逐渐跳上了潮头,占据了桥头堡,成为了社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分子),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成为时下消费的中流砥柱。于是有关“生于70年代”的话题被各路人马炒得沸沸扬扬,房子是给“生于70年代”盖的,车子是给“生于70年代”开的,就连手纸,“生于70年代”的都和其他年代不同。然而,这一切都有个前提,“三十而立”!

不是吗,现在连概念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中产”、“BOBO”、“小资”,包括“生于70年代”本身哪个不是金光闪闪而又杀气腾腾?捧给“生于70年代”的玫瑰身上的倒刺扎得这群三十出头的人冷汗涔涔。

70年代,三十而栗

按照孔子时代的理想版本来对照,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绝对是个失败者,这个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老夫子竟然给后人扔下本《论语》做“人间指南”,要后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代又一代不甘平庸的人们用这把尺子暗暗衡量着自己,或志得意满或一头冷汗。时过境迁,“四十”往后已经没人提了,只有“三十而立”。究其原因,惑不惑,知不知,顺不顺,都不重要了,只有“立不立”是古今中外的人们不能不耿耿于怀的。

生于70年代,活得像个胳膊肘

“生于70年代”幸福吗?私车洋房,写字楼,是广告中描绘的幸福时光,然而回顾这代人的成长史,你会看见整个社会变革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新世纪主人翁的成长中含着些许的悲壮和尴尬:

70年代们赶着“文革”的尾巴出生,从小就被要求“为革命保护视力”,长大要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那年代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好容易被划一的个性过时了;苦干实干加蛮干挤进大学以后,高考录取率已由10:1变成2:1甚至1:1,红皮本本滥了市;好不容易毕业了,又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硕士、博士、MBA、托福、双学位才算拉风;更要命的是,等到毕业了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为捧上“铁饭碗”了,却赶上人家下岗,全国取消福利分房;紧接着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由自主地经历和参与了互联网泡沫、爱情泡沫、以及紧跟其后的是媒体泡沫,在一个接一个的泡沫中,活得像只缺氧的鱼…

“三千年一现,起码一百年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尚在半生不熟状态的70年代生人懵懵懂懂就被带进去了,于是他们的传统和现代都不够彻底。背负着传统文化的良知、责任和主义的包袱,70年代们试图在新秩序里种块自留地,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准则来“扬弃”,但往往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又最先失去话语权。这份成长经历注定70年代生的人要永远生活在传统和理想主义之间。与其说这代人是个断层,不如说他们是粘合剂。他们这代人用他们的全部书本知识、个体经验作支撑,正面迎接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激对冲。他们活得就像一个肘关节,功能就只是连接60年代和80年代两根主要骨干,保证肢体运动的正常自如。

人到三十天过晌,受尽夹板气

就因为活得像个胳膊肘,70年代们让两头都不待见,在60年代人眼里他们是叛逆的一代,而在80年代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了……可怜的70年代们,刚到“而立”之年,本以为该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却不知到什么时候已经被80年代的小字辈强了班篡了权。

这个世界已经是更年轻的80年代的天下。设计师、广告人、评论家、作家……说起这些名衔,如果你联想到的是成熟稳重的中年人的话,那你真是落伍得不可救药了。权威们在一个个领域里被迅速打倒,80年代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迈过他们的身体,直接向最高点发起冲锋。与前辈相比,他们起点高、视野宽、触觉敏锐、行事干脆,没有谁没有什么能挡在他们面前。于是权威们显得不堪一击。就连“著作等身”这个老词,也不一定与年纪连在一起。国家要求一个专业作家一年发表3万字,可对于一个自由作家来说,一个月不写这么多字他就没法养活自己。

在一些青春行业,事情就显得更为残酷。在15岁的名模比比皆是的模特业,25岁的姑娘已经被怀疑是残花败柳。虽然歌手被分为偶像派和实力派,但当年就未达顶峰的如今卷土重来的屠洪纲、杭天棋等让人感觉无比凄凉———如果你当年得不到现在就更不可能了。演艺圈更是年轻人的天下,希区柯克拍出《房客》和斯皮尔伯格拍出《大白鲨》一举成名的时候,都才只有27岁。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更是占尽了便宜。除非你长得像葛优那么有特色,不然就别指望奇迹发生。

就连人们心目中的传统行业,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5年前,30岁当上教授会引起媒体的争相报道,而现在大学里通行观点是:如果你35岁以后才评上教授,那肯定是靠资历而不是靠真本事了。就在几年前,一个30岁的年轻人当上处长还被称为“破格提拔”,现在,30岁左右的专业型处级干部到处都是。

都三十了,立得住吗?

“而立”的年龄被提得越来越早,过去是30岁以上给社会制定“游戏规则”,而如今这个权利转移到了二十来岁人的手中,腿脚稍微不利索就会被“生猛海鲜”们撞个人仰马翻。加上诸如“三十而立”、“人过三十天过晌”等等来自民间、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说法,逼得那些为人生有所设计的70年代们要跳墙。

对于一腔雄心、壮志未酬的70年代们,“三十而立”就像身后追逐的野兽。耳边是野兽爪子踩过落叶的嚓嚓声音,脊背是一层一层的凉意,这代人身体斜曲成弓形,紧张奔跑一刻也不敢停留,甚至不敢回头。累伤的70年代们发出一声浩叹,想坐下来略微停停,或者伸伸腰杆,捶一捶发木的小腿。然而,停留的间隙,追逐的野兽从头顶上呼啸而过,虎视眈眈截住了去路……越是临近30岁的年龄,这样的想象越是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梦里。人们都知道询问女孩的年龄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而今在这“时不我待”的年代里,壮怀激烈的男人同样脆弱,他们的梦境深处发出羔羊的叫声:“妹妹,别问哥的年龄”。一个个关卡,在你没起步的时候就屹立在远方,等待着你走到它面前的时候深刻反省:如果侥幸合格,你的心情会稍微有些放松,但穿过那高高的门楼,短短的隧道,不远处又一道关卡映入了眼帘,容不得你歇息,你不得不铆足劲儿往前冲;如果没有通过,甚至三十岁了,你既无事业的根基,也没有能给人“打杂”的高学历,没有人来指责你,你的感受也不会好过“万箭穿心”。

  社会竞争犹如赛跑,后面是轰隆作响的轧路机,要么“而立”下去,要么被轧成路标,而有些人到三十还没找到北呢,只是原地转圈傻唱着“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发觉了什么,发觉如果“三十不立”,房子没你的份,事业不沾边,车子没的开,自然当不上消费的主人翁,脑袋上空顶着个“生于70年代”还有什么意义?不是吗,现在连概念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中产”、“BOBO”、“小资”,包括“生于70年代”本身哪个不是金光闪闪而又杀气腾腾?捧给“生于70年代”的玫瑰身上的倒刺扎得这群三十出头的人冷汗涔涔。生于70年代,三十而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05: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0-1979:七十年代人的集体画像

 

●[1970年生]

因为踩到了一点尾巴,所以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说不上喜欢,也不是特别讨厌。接受理想化的东西多一点,对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满向往;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和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上中学时女排“六连冠”,对女排里的姑娘们的名字非常熟悉,找女朋友喜欢梳着梁艳一样马尾辫的纯情女生;没见过很有风韵的女明星,崇拜的影星是巩俐,因为巩俐的身上有乡下女孩的纯朴劲儿;不少人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开始被后来者尊敬地称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儿育女的主力,在街道大妈们的视线里出现的机会最多。

●[1971年生]

他们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上的小学,后来被改唱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把它交到妈妈手里边”;《少林寺》热播,引起习武热,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后来一些人开了武校;女的挺喜欢冯程程,对许文强爱得要命;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但穿着多喜欢中山服,后来很多人戴许文强的礼帽和白围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这个习惯后来影响了之后两年出生的人;对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津津乐道;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钱钟书式的幽默成为时尚,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言必提老山英雄,唱《血染的风采》。

●[1972年生]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开始在他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不仅经常提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在作文里经常引用张海迪的例子;万元户开始受到重视,也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但现在他们好多人早不止这个数了;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一些因超生而被罚款的孩子经常起“李二百”或“苏三白”这样的名字;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知道了苏芮;大学时已经有一批人到商业的海洋里邀游,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9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很多人还唱着《单身情歌》寻找另一半。

●[1973年生]

他们有的小时还受一些苦,农村的孩子肯定对苞米面大饼子记忆犹新;只能从图书馆或者父母的嘴里知道“文革”了,对父辈们不用花票钱就可走遍全国的大串联羡慕不已;最狂热“追星族”终于产生了,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都已退隐江湖,他们对陈小春之流根本不感冒;在他们十四五岁的时候“霹雳舞”开始流行,很多人因为舞跳得好而成为小女生理想的男朋友;保送上大学的情况开始增多,大学毕业时就业越来越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选择了考研;现在他们大概研究生毕业了,但好的工作还是不好找。

●[1974年生]

一个苹果分两半,吃了奶糖留糖纸,过年穿新衣服;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他们好像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因为搞文学而受到女孩子的青睐;每个人都有崭新的红领巾,比裤子干净得多;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不成和冲击世界杯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大学周围的小酒馆开始成为一景;男孩子大都对军事感兴趣,看过《军事世界》一类的杂志,对军用飞机和舰艇的事了如指掌;国内的原创流行歌曲开始有一片天地,但很幼稚,一般被当作幽默来说;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找不到孙少平那样的女朋友尤其感叹。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喊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口号,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车间主任;中学时候对国际国内的事很了解,因为考试时要遇到“时事政治题”,也因而看过《半月谈》;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很多男生的抽屉里都有外省长发女孩子的照片;早恋成了父母和老师的心头大患,个别的早恋者已经组成家庭,但多数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流行;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金庸是他们最普及的科目,对翁美玲的黄蓉形象津津乐道。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致使计算机在今天如此火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每个人都在毕业留念册上写过无数忧伤的诗句;日本的卡通人物开始流行,樱桃小丸子和美国的小老鼠一样受到欢迎;对港台明星的追逐呈白热化,小虎队已经呈老态,黄家驹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早逝;师范类高楼受欢迎,好找工作成为考生最优先考虑的内容;也该结婚了,但多数根本不予考虑,“快乐的王老五”式的单身汉生活成为时髦。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仍然向往着四个现代化的蓝图,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是他们的口号;连环画越来越少,名人的少年时代全被《灌篮高手》取代,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生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绢之类的书。家长特别紧张,因为孩子太难管了,你说他早恋,他说其实是代沟;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大城市的户口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漂着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是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压岁钱到他们这时候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一笔数额了,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因为他们手里有足够的钱买到远方的车票;小学的时候开始吃到麦当劳了,中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咆吧、蹦迪,在幽暗的光线里抽烟喝酒摆出做作的深沉;琼瑶在他们这里受到了怀疑,因为他们喜欢的是卫慧;而对中国足球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只喜欢酷哥张玉宁和英国人贝克汉姆。

●[1979年生]

从小喝可口可乐,嚼绿箭口香糖,逃课看飞人乔丹太空大灌篮;追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在五星级宾馆的门口等一晚上,就为了看一眼任贤齐;课余时间他们是最忙的,校外的网吧总是不容易占位子,因为太多的学生想上网聊天;笔友成了历史文物了,现在时髦的是交网友,网恋成了父母恐惧的新的洪水猛兽;读的书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喜欢的名人是痞子蔡。

找到你的样子了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09: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70年代的广告语!

 
1.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toshiba”(东芝)
2.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3.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广告很不错,你拍1,我拍1,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2,我拍2,游戏学习在一块,你拍3,我拍3,学习起来很简单......小霸王出了486,你拍7,我拍7。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8,我拍8,打字学习顶呱呱,你拍9,我拍9,21世纪在招手,在招手.
4.央视一个冰箱广告:每当我看到天边得绿洲,就会想起“东方--奇诺瓦”
5.冷酸灵牙膏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正要命!牙疼牙疼(好几个画面有冷热酸甜)
6.太阳神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7.“永芳F珍珠膏,我的良伴,我的知己。”“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珍珠膏”。
8.施美施美,使你更美。
9.杨振华851,代表全体职工特点播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第三次重播)
10.我不打针,也不吃药,我要喝银黄口服液
11."加拿大钾肥......"合唱
12.美岭......(男声),阿里斯顿......(女声)
13.活力28,沙市日化
14.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15.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16.日立牌是"一查机"!????(不太记得清楚了)
17.麦氏咖啡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18.幸福摩托 ...是不是幸福牌啊....真的是幸福牌啊...
19.绿丹兰,国际名牌的标志。(有普通话和广东话两个版本)
20.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
21.万家乐,乐万家
22.一归国华侨样的中年男人对售货员说:小姐请给我来十只洁银牙膏,小姐问:先生,你为什么一次买这么多,先生回答:洁银牙膏好,在香港却买不到……
23.红萝卜与小白兔,小白兔欲咬萝卜,突然捂腮)哎哟哟,牙齿疼得好厉害啊!(举镜子)原来是牙细菌在捣乱!没关系,我用小白兔高级儿童牙膏......!
24.“有治蛔虫的药吗?两片.有治钩虫的药吗?两片有治蛲虫的药吗?两片
没全的大家可以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07: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生于70年代的同龄人!

 
还没有完全年轻过似乎就已经未老先衰,
闯深圳下海南的时代我们尚蒙昧无知,
当我们踌躇满志的时候发现前人没留下多少空白;
西部大开发也确实激起胸潮澎湃,
可是让我放弃稳定的工作我也只有歇菜。
当迈出校门的那一刻.com列车驶来,
少部分持有技术通行证的人顺利登上特快,
可是现在他们发现后起之秀的“子弹头”比他们更快,
而我们大部分仍然只能乘搭普快,
有特权的除外
他们坐飞机也不奇怪。
经济过热的时候,我们也在学校练过小摊,搞过外卖,
做过家教,搞过推销,
那时有一部BP机即便成天不响也让其他人羡慕感慨,
现在发现师弟师妹们半学期换一次手机脸不红心跳的也不快。
   
我们并没有引领潮流而已经无法追赶,
新人类这个名词刚戴上脑袋就发现已经不在,
新新人类一出现便宣告我们彻底失败,
我们去泡吧、去蹦的、去上网,
56K的速度永远没有他们快,
我们努力保持镇静摸摸不鼓的口袋,
喝光一箱啤酒,晃晃脑袋,
可内心里不得不承认他们才是生个好年代;
看着滑板滑车我试试感觉也不坏,
可是老板撇撇嘴角,
意味着我年龄已经不小,
低头看看口袋,
在花园酒店我给过65块钱的小费,但是现在口袋里只剩下33块,
离发工资的日子还有两个礼拜!
况且这个年纪玩这个会不会被人笑话奇怪,
想想为了买房子还欠着一屁股债,
摇摇头算了吧,
车子那是更遥远的未来;
新潮的衣服我穿上去样子也挺帅,
想想会被女孩子注意自己也会偷着笑出来,
可永远只能在试衣间里不敢穿出来,
我们必须在乎别人的看法这已经无法摆脱,
潇洒不是装出来的,
更多的是沉重无奈。
成了家进了围城但发现感情失去的很快,
因为求学流落在异乡发现那曾经使我们维系在一起的感情不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想到这时候体现出来,
《新婚姻法》只能使离婚的速度更快。
拥有的女人不多,半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
是谁你自己明白。
我们不黄不赌实实在在,
偶尔有点不乖,
不能说是坏据说女人最爱。
去过桂林游过九寨,
去过成都逛过上海,
头一次坐飞机没掉下来,
否则可能发一笔意外横财,
最难忘的还是四川的女孩,
不过养不起也划不来。
不敢要孩子是害怕她学坏,
这代表一部分人的心里状态,
养一个孩子成本太高,
也承担不来,
怕她过的太坏会内疚,
过的太好心里会吃醋不自在,
会想自己当初怎么没赶上这样的好时代。
可我还支持着希望工程,
助养着一个小孩,你说奇怪不奇怪,
也许只是想证明自己过得还不算坏。
曾经的激情现在也存在,
在北约轰炸大使馆中美撞机那一刻我们热血涌上来,
就算现在上战场,我们仍旧眼不眨头不歪,
哪怕一颗炮弹落下来透过眼镜发现手脚不在;
我们爱国我们反对腐败,
我们面对社会不公总说希望还在,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也在一点点学乖,
我们的免疫力不是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坏,
不是圈子里就是圈子外,
“你是我的人,我存在你才存在”,
不字出口的时候既意味着被淘汰。
我们不想把这世界征服把他改造
我们只希望环境越来越好污染越来越少
我们喝着可乐吃着汉堡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快速奔跑
我们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我们爬起来不哭也不闹
我们读着泰戈尔也看看雪莱,
相信马克思也不放弃尼采,
偶尔也翻翻托尔斯泰,
抬起头才发现王朔活的最自在。
我不敢思考,只怕显露自己的苍白;
我不愿走路,但不得不停在那里系鞋带;
我不想呼吸城市里天空永远低沉的雾霭,
我不想每天挤公共汽车象是集体默哀,
但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奈。
……
爱人哪爱人,给我一个梦想;
生活啊生活,给我一个未来;
蓝天哦蓝天,给我一片云彩;
我不要从睡梦中醒来……
30岁就快来!
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
我们的存在实在无奈,
我们生于70年代。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坐一隅喝着珠江不是蓝带,
抽着中华变成了双喜牌;
千禧之年罗大佑总算到了上海,
我在广州为你喝彩,
你要昂着头走过人潮人海。
我发现自己醉了的时候才能释怀,
我看见你笑了象痞子蔡,
认为我是缺少“蛋白”,
其实我自己也不甚明白;
也许南方的天空太热使我热昏了脑袋,
我得赶快冲个凉以免浑身不自在,
梦里飞车飞跃这斑马线时代,
到了山顶的时候,
如果星辰月亮还在,
我要牵着你的手儿再诉未
关于生于70年代的电台节目,看了听了很有感触,确实也是这么个情况。
关于生于70年代的电台节目,看了听了很有感触,确实也是这么个情况。
那么我们这批生于70年代的人,泡论坛的人多吗?大家跟个贴看看怎么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13: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了尘封以久的记忆!!

 
发表于 2004-10-3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3日的中午,北京阳光明媚。我在餐桌旁看完了第三遍《曼哈顿灰姑娘》,那也是我的梦想,是我非常喜爱的电影之一。老公出去预定旅行社团,我们准备去坝上骑马。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坐在电脑旁,有意识的打开qq,登陆哄啸,想到会有很多朋友在网上,没想到只有喝多酒的星空。

最先看看小学板块,因为那是我的板块,是我最喜欢的板块。看看留言,回复新朋友的信息。之后,来到主论坛,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新东西,新歌曲,新flash。生于78年的我,当然对70年代的任何东西都感兴趣,因为那时我的年代,那是我的童年回忆。

楼主,真的要感谢你,你同样感动了大豆。解说员的语气虽然不是特别专业的播音员,但是我喜欢这种自然,亲切的解说。其次,背景音乐是我非常喜欢的《EYES ON ME》,这是电脑游戏《最终幻想》的主题曲。记得在KTV总给同学同事演唱这首歌,他们都说我演唱的非常到位,很像王菲。

听到了熟悉的眼保健操音乐,真的好像还在小学的课堂里面,不好好的做操,总想睁开眼睛看看其他同学都干嘛呢,搞点小动作,让大家一笑而过。哈哈~~~想想那个时候的我特别淘气。听到这段音乐,心里一点杂念都没有,总觉得自己好幸福好幸福,还在老师的教导中,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没有负担,没有责任,只有同学在身边陪着我。

那个时候听到小虎队的很多歌曲。我跟很多女同学一起到店里买小虎队的大海报,看到他们三个人的大照片,我的心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喜欢”!

听不过来了——估计,我的父母也陪着我一路也是这么听过来的。太多太多回忆了……

 
发表于 2004-10-3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你写的吧

北京阳光明媚

 
发表于 2004-10-3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能否下载这个东西?

 
发表于 2004-10-3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大豆在2004-10-3 14:29:09的发言:

楼主

能否下载这个东西?

下载网址已帖出!
 
 楼主| 发表于 2004-10-3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我老公也是70年代的,等他回来也给他欣赏!
 
发表于 2004-10-3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出生的人,好像有点尴尬,偶也是70年代滴~
 
发表于 2004-10-3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生活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学习时光。。穿过时光隧道,追忆、追忆、追忆。。。。。。。

-- 我喜欢《花仙子》,那时是班上的文艺委员,我还自编自演过这个舞蹈,哈哈,自己也曾用硬纸片,动手做“花钥匙”,想象女主角那样,对着花儿,打开花钥匙就能变出自己喜欢的漂亮衣服,。

--除了以上贴出的几部经典,我再补充几片当年爱得要死的片片--港片《再向虎山行》,科幻片《恐龙特级科塞号》,,想像着,当出现危险的时候,我振臂一声吼--“科塞号”,自己就会穿上盔甲,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勇士,。

--那时还喜欢收集翁美玲的粘贴纸,那种撕掉后面的一层黄纸就能粘在书上、文具盒上的粘贴画,特别是和靖哥哥一起的合照,哈哈。,

--那时很看重红领巾和手臂上的两红杠的中队长标志,。红领巾洗过后还让妈妈用熨斗熨平,折得整整齐齐,打的那个红领巾结很标准,和现在男士的领带差不多,。

。。。。。。。。。

某天,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挂着“花钥匙”的小女孩的时候,竟然有点莫明的失落。。。。

人永远都留在童年,那该多好啊~!可,我还是会长大,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再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也许某天,当我再次留时间下来,仔细回味自己青年时代时,我又会在感慨--人,永远都留在年轻时代,那该多好啊~!!

我们总是在成长--追忆--成长--追忆。。。。

这也许就是一个圆--一个生活的圆,。。。。

 
发表于 2004-10-4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七十年代的朋友们来说很好的总结性帖子。固顶一段时间。
 
发表于 2004-10-5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就听过这个音频,深有同感。 不过,这只是描写了城市的小朋友的经历,对于农村的孩子,这些东西基本有,但也有一些更丰富的经历。比如洪啸和我,虽然洪啸是六十年代末的人,但和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没有多大区别,我们的经历可能更丰富些,诸如 “乌拉藤、麻雀窝、大黄狗、老螃蟹、小鳑鲏、泥巴、玛瑙石、天坑、竹林、大栗树、苦竹甘泉、会爬树的乌龟、小伙伴、油菜地,补巴衣、永远值得珍藏的回忆。”是这里面没有的。

 
发表于 2004-10-7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了70年代人童年生活的记忆了,如此的真切!

不过,在农村度过的童年,主要是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就如赵老师所描绘的一样,摘野果、逮鱼、烧红薯、爬树、捉鸟、捡菱角、捏泥人、偷杏子、烤玉米、挖藕、游泳、割猪草等,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至今仍无限眷恋!

这次国庆回老家,我还拍了一些蝴蝶、螳螂、七星瓢虫等小动物,和辣椒、柿子、萝卜等各种花草、蔬菜,喜欢至极!

 
发表于 2004-10-12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真不愿长大,真想让花仙子带回七十年代呀。听着这些熟悉的音乐,一种失落感很强的袭上心头,唉。。。。。。。[em12]曾经的经历,曾经的梦想,想想都心酸啦。。。。。。

年少无知的岁月里,曾多么希望快快的长大呀,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多了好多,向往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可。。。。。。无奈也越来越多。

感动,失落,振动。。。。。。还是感动多一些。

 
发表于 2004-10-17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经典!我们来一段《七十年代生人》吧!
 
发表于 2004-10-20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写真,我也是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
 
发表于 2004-10-20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时的人和事多么的简单质朴:)
 
发表于 2004-10-24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听了一遍!!!!!!!!
 
发表于 2004-11-2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听,再忆!

 
发表于 2004-11-4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
 
发表于 2004-11-7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人的音乐-----流行歌曲的宿命

 

那些声响让人可以随时被击中,随时想起晦涩而闪亮的日子,其中包含着最初的理想与爱情,还有一场覆水难收的青春。

简单的歌词就是听得懂,并且与人一定要有肉体关系——共鸣内部、涨缩血管与神经的关系。

去卡拉OK发现正在传唱的陌生新歌越来越多,就觉得自己老了,不是吗?3岁小孩都会唱“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啦。

1980年2月20日,中国大陆首次有了自己的流行歌曲排行榜,由北京电台和《歌曲》杂志主办的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了22万封群众来信,入选的都是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它们是:《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响》、《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大海一样的深情》、《青春啊青春》、《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阳岛上》、《绒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永远和你在一起》。

无数看不见的电波在空中交错,耳熟能详的调子每天都在大众的生活中流淌。《军港之夜》使苏小明、《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使关牧村成了最早的流行歌曲歌星,李谷一则因为演唱《绒花》时采用了“左派”听来颇受刺激的气声而受到批评——这不是在模仿邓丽君吗?

邓丽君的登陆具有重大意义。这位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天才中文女歌手以暗涌的方式冲破了禁欲主义的闸门。《再见,我的爱人》、《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等亲切绵软、有着浓郁酒吧和舞厅风格的歌曲,可谓20世纪的光辉印记。如果用纯粹的流行音乐艺术观去审视,邓丽君的早期旋律都“很中国”,音乐借用了大量民乐和地方戏曲元素,优美而琅琅上口,歌词虽浅显但均带有浓郁的文学意境和精妙的叙事性,寥寥数语便开掘了听者强烈的画面臆想和情感互动。

远航归来的船员们带回四个喇叭的双卡录音机和邓丽君、刘文正、凤飞飞、张帝的磁带——成为港台流行歌曲的民间传播者。一个早已永远靠港着陆的船员回忆起这段往事,脸上仍禁不住浮现出当年的热火朝天:每当休假的时候,他的录音机就整天发烫,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都可能闻风而至,不停地翻录,直至磁头衰竭。相当于中国月人均收入1/5的原版带太昂贵,于是,2元一盘的TDK翻录磁带成为人们对于娱乐生活力所能及的渴望;没有双卡录音机的人就把两个“半头砖”用外线连接起来翻录,甚至把两个“三洋”直接面对面外录的也有……

对禁锢的冲决来得迅猛异常。恢复高考,“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我们来到树下读书”;包产到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而东方歌舞团的二胡演奏员成方圆的翻唱则使那些没有机会得到原版磁带的叛逆孩子听到了美国歌星卡彭特的流行歌曲。风从八面来,“八十年代新一辈”充满自信地相约:“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中国广州的太平洋影音公司和中国台湾的滚石唱片公司是两岸流行歌曲的梦工厂鼻祖,分别诞生于1979年和1980年,都曾走过最初的十年鼎盛辉煌。后人评价,二者都达到了音乐工业的水准,只不过“太平洋”更注重“工业”,而“滚石”更注重“音乐”。“太平洋”的录音设备和立体声原音带生产线的建立仿佛变相的印钞机,一盒卖价7元左右的磁带经常可以发行到几百万。他们捧红了程琳、沈小岑、朱晓琳、费翔等,也是80年代中期第一个推出境外歌手的音像公司。

“滚石”的成立,仿佛一个代表着对音乐创作的执著与坚持的新生婴孩。首先“淘”出民歌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张艾嘉,由当时刚刚从中国医药学院毕业的罗大佑担纲,在1981年推出了《童年》专辑。张艾嘉成为《光阴的故事》、《是否》等经典华语流行歌曲的首唱者。1982年,罗大佑的《之乎者也》出版,被评价为“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投下的一颗改变流行乐史的原子弹”,成为“青年时代的先知兼代言人”。

除了罗大佑,在中国台湾乐坛还有两位众所周知的“音乐教父”——李宗盛和小虫。李宗盛为芸芸众生的愁苦悲喜而吟唱,在纷纭无常的世事琐屑中,带给凡人一些无以言状的温暖。流行风云变幻,“滚石”逐步网罗了包括香港的Beyond在内的几乎整个港台华语流行乐坛的精英。《音像世界》曾刊登了一张“滚石”全家福,罗大佑、李宗盛、小虫、张艾嘉、潘越云、齐豫、齐秦、张洪量、马兆骏、赵传、陈淑桦、周华健、黄品源、娃娃等几十位华语流行乐坛的顶尖歌手浓缩其中,彰显出流行歌曲的震源力量。

1989年,摇滚乐像一支火把扔在了中国人民情感和欲念的干柴上。摇滚乐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唐朝、黑豹、指南针、呼吸、何勇和张楚……发行量达几十万几百万的唱片,露天体育场里人头涌动的演唱会,我们将记住这些轰动一时的单曲和唱片:《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太阳》、《梦回唐朝》、《Don't break my heart》、《姐姐》、《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

1993年南巡讲话以后,从崔健那发福的脸上一眼便可看出,他也在这场淘金大潮中发了一笔。然而,他却仍然倔强地告诉人们:他现在有车有房了,可他仍觉得一无所有!

崔健是时代难以忘怀的名字。他目光所及,是现代人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生存体验和精神困境。他胸怀理想,目光坚定,远离平庸,拒绝沉沦,反抗虚假,坚守生命真实和艺术真实。他的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现有秩序及历史境遇的深刻质疑以及对真、爱、自由等人类精神本质问题的形上思索。

多年之后,也许忘了歌词,也许忘了旋律,忘不了的是“流行歌曲”这个特定名词对于曾经青春的打动。某种时刻,某个角落,打开某个记忆的按钮,那些被时间潮水淹没的往昔岁月,会借助某种声音或图像,从很遥远的地方,悠悠回访今天的生活。于是,关于某些逝去忘返的片段,就像黑白电影一样,又在空旷的心里慢慢播映起来。

我的一个女友很痛苦地说“苏芮已经胖得走了形”,那表情就好像她自己被判决终身肥胖了一样——她的青春,曾被苏芮高亢而不尖锐的歌声附体。不久前,音乐人高晓松在电视上做节目的时候,十分真诚地感谢苏芮带来的“在悲伤中前行的执拗”,那是他的青春纪念。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气、情到深处的孤独,绝不是如今的男女呢喃小调所能企及的,高晓松说,他从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最初认知并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形成;他说自己很幸运地生在那个时代,而不是在今天十几岁的年龄去崇拜松垮的谢廷锋之流。

所有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那一拨,用自己的青春发育见证了华语流行歌曲的变迁,很多年过去了,那些声响仍让人可以随时被击中,随时想起晦涩而闪亮的日子,其中包含着最初的理想和爱情,还有一场覆水难收的青春。

小虎队散伙了;黑豹唐朝沉默了;张雨声、黄家驹英年早逝;敬业的刘德华40岁仍以20岁的形象和20岁的对手抗争;英俊的张国荣开始穿着裙子SHOW——现在去卡拉OK,发现热闹传唱的陌生新歌越来越多,就觉得自己老了,不是吗?3岁小孩都在唱“肇事司机耍流氓”啦。

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是冲不出时代樊篱的,更何况那天生就带有的文化胎记。如今的中文流行歌坛,从创作到歌手一直到制作品质已经一路滑坡,全面倒退。中文流行唱片的价值观也已经被泛滥街头的D版唱片彻底改变。可怜那些唱片公司,只得被迫制造短命、廉价、不忍卒听的垃圾,以求活路。

虽然各大金曲榜、歌曲排行榜此起彼伏,各种颁奖晚会亦层出不穷,但是在颁奖晚会现场,这样的场面却并非鲜见:当观众甚至是一些歌迷听到获奖歌名后面面相觑:你听过吗?

原来,表象热闹的流行歌坛好像一个没有瓤的玩偶——与大众做着残废的游戏。

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单业内人士对排行榜趋之若鹜,歌迷们也紧紧追随着排行榜中升降浮沉的歌星动态;特别是以推动内地流行歌曲发展为宗旨的“原创歌曲”排行榜的兴起,着实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摇旗呐喊的功效。然后就变了,排行榜越来越大,原来一家家电台操作的年度大奖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联合榜,仅去年一年中,这些联合性的颁奖典礼就有十余次,但随之而来的是意见越来越多,冲突越演越烈。

现在的歌坛已进入“批量生产”,一张新专辑,从创意、写作、配器到录音、包装、发行,完全按工业化流水线操作,迅速而连环。可就在这同时,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生活感悟与真情飞扬却被空洞的表白和造作的煽情取代,在某个原创音乐流行榜的获奖金曲中,以“爱”为名的曲目竟达1/3强。

创作者在歌词上顾弄玄虚,他们不知道简单的歌词就是听得懂,并且与人一定要有肉体关系——共鸣内部、涨缩血管与神经的关系。

后记:

如今的时代,可以让我们娱乐的东西似乎太多了,网络,游戏,锐舞,足球等等。速食文化已经成为主导消费,没人关心它会存在多长时间,只要能带来新的刺激和感动就足够,用人文的眼光和手段把生活打扮得丰富多彩显然过时了。当疯狂之后的空虚已经成为娱乐的一部分的时候,提出文化、追求与精神的言论是要贻笑大方的。

这个时代毫无经验可言。你可以继续充实你的大脑,你可以默默地耕耘事业,你可以沿着文化的道路走下去,甚至你还可以高声尖叫,抨击时尚。只要你不期待大众回应,只要你不天真地认为有人会因你的作为而改变,那你会活得非常快乐。流行歌曲现今的地位已经尴尬,市场已经萎缩,而你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天翻地覆,如此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16:56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