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施托克豪森著名声乐作品《音准》(一)!

6
回复
9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7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ans: 这首作品片断节选自施托克豪森作于1967年所作的长达70余分钟的著名声乐作品《音准》《stimmung》 作品为六位独唱家而作,站位前后顺序为:左面依次为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右面为女中音、女高音、男低音 施托克豪森写这部作品时当然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否则,我想他也许会把这部作品命名为《Intenet:bbs》 因为此时此刻,再没有别的作品能代表自己的感受,这是个第六感官的四维世界——想说而再没必要说的 感受到而无法表达的,真实或虚幻......林林总总,光怪陆离,无穷无尽......

转贴自:

http://www.bh2000.net/bbs/sing/result.php?key=%C9%F9%BB%B7%C7%FA%26%E4%AC%E1%BA%D0%CD%B1%B1%C2%B7%BB%A8%B6%F9&skey=go%2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7 19:51: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7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回复:(老法师)施托克豪森著名声乐作品《音准...

 

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 )

施托克豪森不仅仅是一位广受争议的20世纪作曲家,而且对整个战后严肃音乐创作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 施托克豪森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父亲是一位教师,母亲则是业余钢琴手与歌手。他的父亲加入纳粹党,所以,直到希特勒用个人崇拜取代天主教上帝崇拜,他家没有受到纳粹主义的什么伤害。年轻的施托克豪森秘密地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当他于1944年作为医院担架手亲眼目睹战争中的沉重生命代价之时。1945年,他14、5岁时,施托克豪森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深受他对纳粹独裁统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破坏的经历的影响。

战争结束时,施托克豪森的家庭毁灭了。他的父亲失踪,长期为精神疾病困扰的母亲,在1941年希特勒的安乐死法案中被“合法的”除掉了。施托克豪森报名进入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孤独、贫穷,他只能靠在酒吧里弹琴和在黑市上卖烟蒂撮成的香烟交学费。

1949—50年冬,施托克豪森的学业已经达到能够分析并理解诸如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现代音乐大师作品的程度,但当他发现勋伯格的时候,正赶上科隆音乐学校中的反调性思潮。直到他转入弗兰克·马丁的作曲班上学习时,他才受到鼓励,这种鼓励使他完成了关于巴托克的一篇论文。这个突破为他打开通向1951年达姆施塔特夏季进修班的道路,在那里,他遇见青年作曲家卡雷尔·古耶维尔兹。当时,古耶维尔兹正着迷于梅西昂刚刚推出的理论,这种理论把音乐解释成理性的过程,把作品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如音符(高音、高强、音色、持续时间这些部分)分开构筑;并不像以前的形式那样,让它们服从于一个主旨,而是重新以一种方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甚至用数学的方法。这种惊人的逻辑的创作法很快成为利盖蒂、布莱兹这样的作曲家创作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出勋伯格、韦伯恩创立的12音体系束缚的这重要一步,适应了战后全新音乐美学的演进要求,同样也在施托克豪森本人的创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1951年底,施托克豪森同多瑞斯·安德列娅结婚,并完成了一部令他自己满意的作品——室内乐《十字形游戏》——由此说明他向序列主义前进了。1952年是繁忙的一年,施托克豪森远赴巴黎聆听梅西昂、米约的教诲,并在达姆施塔特举行《十字形游戏》的首演。他在巴黎逗留期间,拜会了布莱兹并同皮埃尔·舍费尔的混音实验室接上关系,这件事使施托克豪森的兴趣在以后的年月里转移到了电子音乐作品上。直接的结果就是在他于波恩大学学习声学和物理学时,成了西德广播电子音乐实验室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他并没有忽视作曲,他的《对位》(1953)和最初为钢琴而作的《钢琴曲》先后问世,但在那十年中期,他被一件事弄得筋疲力尽,就是要在电子音乐中找到更全面的对乐器声响的响应。这并不妨碍他继续用自然声创作作品,比如为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和大管而作的《速度》(1956)。这部作品同《钢琴小品Ⅺ》一起,使他从最初严格地按一定比例把一部作品内部划分一切的做法中(在创作《钢琴曲》1—6时)走了出来。这部作品运用了即兴作曲和无穷时间的概念,从头至尾分裂化,达到变速度的特殊形式。施托克豪森确信,无穷的碎片——包括分离得更远的情形——可以通过紧跟作品的精神历程瞥见或建立起来。 这样的探索意外地导致了旋律性极强的作品《青年之歌》(1956),将电子产生的声音同童声结合在令人难忘的匪夷所思的境地里。由片段的声音带来的人性化在《接触》(1960)中因缺少人声而更具特色,这部作品融合了电声与钢琴和打击乐,其声音处理的过程成为听众注意的焦点。

1961年初,施托克豪森邂逅了艺术家玛丽·鲍尔迈斯特,并与之坠入爱河。他不仅因为自己有家世有妻子而承受罪责,还要面对玛丽曾拒绝的前男友的狂暴脾气。这个人于1962年出现在他的面前,接着便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因此,60年代的多数时候,施托克豪森在“四处奔波”,为的只是解决个人问题,最后,他离了婚,并在1967年同鲍尔迈斯特结婚。

这个阶段中,施托克豪森开始着迷于阐释结构与过程,并非确切的成品的细节,他的作品中固定的东西越来越少。过程的魔力和灵感的火花在《自七天》(1968)中可以找到,这部作品通常由施托克豪森与他的演奏团(于1964年为演出《麦克风I》而组建)亲身演绎。这部作品只有一些标明变化方向与总体结构的记号,音乐的细节全都留给了演奏者。施托克豪森于60年代热情从事的另一项工作是世界各地的音乐的新的融合,最后的结晶是《颂歌》(1968),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融合了具体音乐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其具体音乐的部分主要包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歌。这部作品立刻引起了争议,人们认为施托克豪森并没有“创作”这部作品,但对于施托克豪森而言,这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将这些不相关的要素和过程结合起来将是他的新创作的主要方向和智性的信仰。他的作品《音准》(由6个人声在一个静态的和弦上演唱不同的音素序列)探索了组合人声模式和音质的色彩与性质。这部作品在一些音乐会上遭到无情的嘲弄,听众甚至模仿猫叫以宣泄对施托克豪森的偏见。

20世纪70年代初,施托克豪森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这顶桂冠在他头上已经闪烁了10多年了。如今,他正着手异步庞大的套曲,名为《光》,他将创造7场音乐仪式,来表现至今他所关注过的所有的音乐创作的方面。对一些人来说,施托克豪森如今正开始自瓦格纳以来最巨大的宣传工程,尤其是,他正要求为演出他的音乐作品而兴建新的场馆。然而,70年代到80年代左右,施托克豪森虽为自己的音乐世界着迷,但他也开始拥抱异域文化的音乐,尤其是远东的音乐。在这些音乐中的大部分的核心处,都有仪式、重复、戏剧和神秘主义的痕迹。比如《光》的一些片段——《光中的星期四》和《光中的星期一》(均已完成),这些因素经过转换与个人化,逐渐成为施托克豪森音乐的核心。

施托克豪森至今仍处于重要的地位,因为他的许多观念和音乐作品依旧被大众看作当代的艺术。这还是不顾他的观念可能大大领先于他的听众的保守说法。他将世界音乐混合起来的做法对今天的听众来说,如同这一做法于70年代刚开始出现时一样新鲜,而他试图渗入声响内核的尝试——以期精确地估价声音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在一个给定的结构内,亦或是有意毫无整体感地进行演奏中),无疑为近十年里涌现的音乐实践打下了基础。现在我们还不能总结他对本世纪的音乐的贡献,尤其是因为这种贡献目前仍在继续,但他在战后音乐中的地位是无与争锋的。

推荐曲目

《对位》Kontra-punkte(1953) 《少年之歌》Gesang der Junglinge(1956) 《音准》Stimmung(1967) 《赞美歌》Hymnen(1968) 《黄道带》Tierkreis(197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7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有关“施托克豪森”的一条评价!

 

转贴自: http://www.bh2000.net/classic9/ht07.htm

abada (00-10-22 00:05:49)

施托克豪森、布列滋等的‘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鄙人以为其本质是反受众的。那种只有“一个教授和他的两个为了毕业论文的目的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的、只有计算机才能演奏的”复杂作品,不是我们的方向。我要受众有反应的东西。即便有人不喜欢,但起码可理解说的是什么、可被记住。我信奉“简洁有效”。老百姓看,复杂技巧不是财富,幻想才是。人人可为之。人人为大师。

真善美?以某人的大学生辩论会高手的水平,学问不在硕士之下,可一旦到了立论,其陈词滥调、俗不可耐,小学生课本教条、官方李方套话,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之贫乏,让我恶心的差点吐到键盘上! 寡人我说:“主观为名利、间接为自己,手段不违法、客观为文艺。”

真、善、美,天堂里的三朵玫瑰,我们要拿到她,必须有三个天梯,即自由、平等和正义。看“真善美”要看是否是客观结果,而非主观追求。

宗教主义和利他主义,表面上都是真善美(忍),但作为一立国哲学,从来没有给人民带来福祉。他的乌托邦理想,带来的从来是贫困和反人道,假丑恶由此孳生。个人利益至上的哲学,表面上不堂皇,但最终是每个人(因而最多的人)获得了财富。 前不久在广场聚集的李大师的善男信女们,崇拜李大师的,不正是“真善忍”吗? 杨政宁前不久在西安作报告,论述到,美国小孩在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从来是倒数第一第二,而中国学生正相反。可美国最终获诺贝尔奖的最多,产生比尔盖次等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也最多。他究起原因,比较了美国哲学与亚洲哲学的不同,并专门列表:亚洲学生被主张听课本的话,美国学生被主张独立思考;亚洲学生被主张安静,美国学生东奔西跑;亚洲学生被主张谦虚,美国学生被主张傲慢;亚洲学生被主张尊重传统,美国学生被主张藐视传统;亚洲学生被主张专业,美国学生被主张兴趣广泛。

当今艺术家,必须频频上报,拿上报纸搜集好才能去机构拉赞助,“XX之夜”或“XX主办”由此得来。艺术家不从门票赚钱,而从赞助赚钱。赞助者从报上必得宣传好处。标准合同。降低了爱好者之费用(爱看不看)。哗众取宠,正义得很!

鄙人坚决反对奥运会!据非常可靠消息,奥运比赛已变成发明查不出的兴奋剂的科技竞赛。国家之敌对!赞成表演赛、邀请赛。大众参与赛。有谁搞反奥运的游行示威,我首当其冲!

现许多国际音乐比赛都逐渐转为了“音乐节”,美展早就是邀请展。谁有钱都可以办。人道地反大师。反冠军。反万岁。

 
 楼主| 发表于 2004-10-7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法师,开阔眼界了。

 
发表于 2004-10-14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呀,值得注意[em06]
 
发表于 2004-10-15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谢谢老法师!
 
发表于 2006-6-2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