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Ilich·Tchaikovsky)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曲目介绍
交响幻想曲《暴风雨》是柴科夫斯基根据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而创作的一首大型管弦乐,写于1873年。在这首乐曲中柴科夫斯基用非常形象的音乐手法描绘了一幅暴风雨中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壮观图画……一望无际平静的、祥和的、蔚蓝色的大海,转瞬间因为听从了术士普罗斯佩罗的指令而刮起了暴风雨。大海在怒吼 ,并咆哮与呼啸着掀起万丈的巨浪,天海合一变成了漆黑一片的无底深渊,恐怖异常……当一切都过去之后,大海又逐渐恢复了平静,此时它又显示出亲切可爱的一面。在这首管弦乐中,柴科夫斯基虽然只是用音乐描述了戏剧中的暴风雨与自然界的场景,但在音乐的背后他却揭示与鞭挞了人类权势争斗中最阴险与最龌龊的丑恶嘴脸,具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幻想曲一开始弦乐织体描写了辽阔、变化莫测的大海,圆号和木管乐器的音形庄严而神秘,仿佛是遥远的大海在呼唤,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当节奏加快以后,音乐变得动荡不安,稍作间隙后,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大海在咆哮,所有各组乐器各显其能,各音区的力度、层次鲜明,色彩变化丰富,极具张力,到最强音后,风浪逐渐平息,大提琴奏起了抒情、甜蜜、温暖而富于幻想的爱情主题,令人心潮起伏,陶醉不已。爱情主题进入高潮后,弦乐队把乐曲发自肺腑的感情推向顶点,一泻千里,催人泪下!!!最后,大海的动机再现,直至远去消失。
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叙述了米兰公国公爵和他的女儿,在被其弟弟夺取王位后,放逐到荒岛上……公爵进过12年的苦心修炼,凭借魔法驱使精灵兴风作浪,使他的弟弟和当年与其弟狼狈为*的那不勒斯王及其王子乘坐的船经历了一次惊险的遭遇……同时促成王子和公爵女儿一见钟情,以致前怨尽释,公爵和弟弟、那不勒斯王和解……王子和公爵女儿回国完婚,大海恢复了平静,公爵一行和平返航……1873年,柴科夫斯基根据莎翁的这部戏剧创作了同名交响幻想曲《暴风雨》,并首演于莫斯科。但听众的反映很冷淡。老柴对自己的作品经常处在一种偏爱和失去信心的矛盾之中。他始终认为《暴风雨》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我自己就很不喜欢《暴风雨》……太长了,太插曲化了,不能平衡,插曲本身也不能连续……这就是我伤心的道理,我不能归咎于演奏不好,更不能归咎于听众的了解不够……"。此后这部作品几乎被打入冷宫,令作者为之欢欣鼓舞的演出没有出现过。
187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尼古拉鲁宾斯坦前往友人梅克夫人的寓所,请求这位富有的、很有音乐修养的夫人在经济上支持青年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当鲁宾斯坦用钢琴演奏完《暴风雨》后,梅克夫人神情激动,她对路宾斯坦坦说:"你也不必替他说那么多好话,你没有说之前,他的音乐已经说过了。"与是她慷慨解囊,愿意每年资助柴科夫斯基6000卢布。这种资助和他们之间传奇般的友谊持续了13年,这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而这一切最初只是由于一曲《暴风雨》征服了梅克夫人的心灵。她在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这样写到:"……《暴风雨》在我身上初次造成的那样一种印象呵,使我那样的感动,处处都对我亲切异常……"梅克夫人不愧为柴科夫斯基的知音,她真正感觉到了此曲得内涵和魅力。
rtsp://real.cctv.com.cn/music/56K/78110baofengyu20040529.r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6 16:51: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