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在现代舞班的三个月

1
回复
76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5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舞蹈是心,是生命的流淌;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生动的人;人是舞蹈灵魂,心是舞蹈灵魂,生命是舞蹈的灵魂! 舞是用“心”编的,而不是“概念”。

总觉得舞蹈很容易编,俗话说,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跑,全国大大小小那么多歌舞晚会,拼拼凑凑不用专业操手也一样能编成千上百花里胡哨的舞蹈出来。就这样,起码编了几年,编了几十个作品,比赛参加过,奖也拿过,骗到了不少钱,于是编舞成为了一个赚钱的好手段。但慢慢的人也变得越来越麻木、木纳!

死劲的在脑中回想,近几年来有没有让人记忆犹新、感人肺腑、独特新颖的作品,却发现自己象得了暂时失忆症一样,脑袋里一片空白。曾经火热澎湃的心已经凉了很久,孤寂了很久,突然有种想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的冲动,来温暖。所有看到的新节目,都感觉似曾相识。总听到别人说:“这不和那一样吗?”,“好象啊”!不同主题、题材的作品在形式上都能找到明显的相同点,更别说同主题、题材的作品,也不知是谁偷谁、谁是母谁是子?带现代动感的群舞就象看到了《红扇》的影子,说有感觉、有女人味的舞就看到了《胭脂扣》的盗版,有强烈情感,表现一种挣扎、解脱、向往就看到了《也许是要飞翔》,到底怎么了?有时觉得挺可爱的女孩,可一跳起舞就变得不可爱了,矫揉造作,要不硬硬梆梆,象一朵塑胶花,难道是舞蹈让她变丑了吗?有时人们连最原始的发泄方式都忘了,连最舒服的真实感受都不会了。编舞越来越不讲道理,所有作品都成为一个模式,好像作品就应该是这样,大家朝着一个火坑跳,还乐此不疲。到底怎么了!我们创作者的思想就变得如此呆板、枯竭、狭隘吗?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是我们的思想枯竭了,是人们的心小了,我们不再愿意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瞬息万变,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不能真正安静下来好好地看看自己的身体,抚慰自己的心灵了!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酷。有人说:当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把装卸了,看着镜子,如果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了,那你就消失了。真的吗?如果心都没了,人还有什么用?生命、舞蹈,密不可分。

逐渐地,可以发现问题了,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惯性思维。人们开始按惯性编舞,并久而久之的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形成一种模式,变成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既影响对舞蹈的认识,也包括使用。好像提起英雄就是强壮,美女就是柔弱,舞蹈形象越来越固定,编创形式也一层不变。我记得上大一第一堂课老师就说艺术需要创新,要打破惯性思维,大胆发挥想象,勇于创造新的事物。呵,这越到高年级,胆却越小了,思想也退步了,曾经的年少轻狂一抓脑全没了。也许是因为高年级编舞的重心不再是动作,必须有准确的表现,但为了更高层次的表达,更准确的表现,我们的个性与想象也全没了,我也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并且,你会发现越来越编不出舞了,只剩下几个空洞的手势和几张记忆模糊的表情,还执迷不悟的心中一直默默地念道着几句古老的潜台词。

忽然顿悟了四个字——解放思想。对,只有先解放了思想,才能解放身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内到外的解放,从心到身的释放,用心感受生活,一切从心开始!这才是舞蹈的真谛!

心的指引,让我看到了自己,并重新开始认识自己,关注自己,关注起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人一下敏感起来,才发现,生动才最美。

无心便无生命,无生命就无感情,舞蹈是情感的表现,没心没情何从表现,所以编舞必须由编者的“心”来引导。但走心,又是何等容易,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生命感受哪来的心可掏。但至少我们可以更尊重一点自己的感情,把自己有限、现有的对生命、生活的感悟与认知表现到作品中去。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曾经听广播,说小柯的《百年暮色》专辑是他为纪念自己三十岁生日而写的,里面记载了他人生三十载所经历所感悟的一切,每首歌都是自己对人生的感知、经历,所以每首歌都不同,让人感动!至少是让自己心动的吧 ! 我相信这点。从那刻起,我开始将自己的生命感悟放在作品中,在作品中流露,为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点点滴滴,辛酸苦辣都留下一片记录,就像照片,写日记一样。突然感悟,要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去尽力感受上更多的东西。生活一下变得敏感起来,不经意就会为某个瞬间感动、多情、流泪、叹息,这些感受都成为舞蹈创作的来源。不再像原来,每每一碰到要做什么东西时,茶不思饭不想的拼命找形象、主题、表现内容。每到这个时候,最应紧的就是找唐诗宋词三百首,看小说。唉!就这样倒读了不少书。可是还是无奈啊!反而倒被书中虚构的人物骗出了大把的眼泪,哭得个死去活来。其实,一个人的感情怎么可能由另一人来代替。创作不都是在做自己吗?即使演别人也不过是在移情,移植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情感的感悟融到角色中,借题发挥,好像是角色的独白其实不就是创作者自己的独白吗?

所以,原先的创作方式让我们只关注到生命的外在形式,尤其在找形象时,总是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形态上、外表上,因此形象就变成了一种标签化符号,每当这个人物出现时就会有几个八拍的主题动作,也就是他的形象动机。比如《红梅赞》中江姐的塑造,她的形象动机就是回身转头摸头。就是好像一个人的习惯动作一样,以此说明这个人物的身份、形象。一出来几个八拍的动作,几个形象动机就可以代表一个“人物”,这可能吗?我认为,形象在性格行为中体现,不是在“概念”上体现,也就是在人物的每一个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不是静止的状态或符号。回身转头摸头这几个动作既不能代表这就是江姐,也不能展示出她的性格。因此,动作要随心走,根据特定的不同情境、不同感情生发作用,不能设计一个框给人套,不然就为动作而动作,为形象而形象了,根本不能生动感人。

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更多的应该从这个人物的心与命开始。不是外表。外表的形象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多次地再现反而会使人物标签化、脸谱化。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在形象中看到“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人。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中,太监的手势并不让人感动,感动在于人性的揭发。太监不能结婚,却偏偏要结婚,并凌辱女子玉儿,这让我们看到人更深刻的一面;感动二,太监跪求玉儿。前面表现太监是恶霸角色,而面对死亡时,他却跪在女人面前。通过两个面的刻画 --- 结婚欺世凌人到面对死亡的恐惧、求跪,一下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生动鲜明,把人的多面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剧《雷和雨》中繁漪的塑造没有标签式动作,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形象的鲜明呈现。编导没有抛弃人物的形象、身份,反而以此为参照设计出一个对照面,突破身份的常规,象乞丐一样的跪求周萍。这在常识上身份是不允许的,然而编导却偏偏借助繁漪这么一个特殊身份的人做,如果说一个乞丐如此,一点也不奇怪,可就是安排这样一个身份如此高贵,自尊心极强的女人这么做,更加揭示出人性的懦弱。有人说,这会违背常识,不符合事实,太唯心主义,可是如果一切都按常理或历史来表现,那还要艺术干嘛!艺术本来就需要对比与想象。按常理说,太监和繁漪都不能这么做,但是我们再看深些,剥去他们的外衣,人性不就是如此!其实在塑造形象时,很多常识观众是知道的,你就借这“正”做一个“反”,其实这个“反”也是受“正”决定并限制的。在动作设计中,编者并不能抛弃形象为所欲为,反而要更尊重人物,并以此为依据和限制来对动作进行设计和选择,只是在塑造这个人物的创作态度上,编导更注重了自己对生活、人生、命运的表达!

以上的成功都在于——看到了“人”,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的存在,没有了矫揉造作,或是英勇神猛,把人的多重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不禁让我想到课上曾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仙女,趁早放弃吧!你是谁?先搞清楚再创作。 ” 其实这个“人”,也不是狭义的“我”,它代表的是整个生命的生存状态。因此,塑造人物形象应该以“人”为标准,先把人物的需要搞清楚,再穿上衣服戴上面具去扮演社会的角色。舞剧中人物是有特殊背景和性格特点,但外形的刻画是一个点睛之笔,表现的准确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但它不是脸谱,也不代表人物的全部。这也不约而谋的应证了舒巧 老师的话:“先把背景、事件、性格推开,从“人”开始,从自己的“心”开始!”人物形象的塑造应从人物的心理刻画走起,这“人”中,这“心”中自会有形象的树起。

才感悟,难怪最美的东西是生动,残缺也是一种美。“你可以不漂亮,但是要很生动!”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人物,也因为真实而活得精彩!今天我们的创作是要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人,看待人了。

走心,走的就是一种欲望;欲望,是前进的一个方向,生命的动力;

欲望,带出动势,指引未来!

舞蹈越编到后面,你越会发现,舞蹈不再是动作的编排,而是“心”的编织。当你对某一个东西瞬间有感觉时,头脑里立马会闪现出一些画面,一点小感觉马上能找到,这时,你会立马站起来鞋也不脱象发了疯一样手舞足蹈满地乱爬,可当你真正准备编舞的时候,却发现什么也编不出来,即使刚才的一点灵感闪光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你不甘心还是要执着地往下编,这时成千上百的问题全来了。形象?题材?主题?甚至连动作怎么编都值得怀疑?凡是一切活的东西都全部消失了,只剩下一些静止的画面感。即使你什么内容、主题、形象也不管了,先编动作再说,编出几十套十分流畅漂亮的动作,可是最后又会因为没有表达的核心,而随着流畅付之东流。这才发现,每个舞动的过程中,心的编织才是最难的。

心的编织,需要欲望的指引,没有欲望,就没有动的理由。人是欲望动物,是被一个个欲望驱使运动。是因为有所求,所以要为求得而运动,因为饿了所以要吃饭。所以行为是由欲望而生,先有欲望才有动。活的才会动,有生命才会动,所以没有欲望就没有生命,没有欲望,一切只能僵死、停止。

欲望,就是想要动,那欲望在哪里?欲,即表示将、想要,是将来时。所以在前头!看到欲望就是看到“前面”的“动”,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可能性。看到未来,就是看到了方向,有了方向就奔向它,自然地动势也就呼之欲出了。所以,动势就是一种欲望的苗头,是一种方向(的暗示)。

在三人舞的练习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动势”这个词,在动势上编舞,看到发展的方向,看到反射的能量,不可克服、必然的力量。这在中国舞的技法练习中是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留下更多的是造型感的记忆。 ( 这是一个思维状态 ) 其实可以以小见大,在动作练习中动势可能是一个衔接因素,或说是不断生发动作的一个力点,但在作品中我认为就是一个未来、一个方向。其实就是你作品最终要表达的东西,你的欲望。表现在作品中,也就是——结构。

这是目前创作最大的问题。每每在编作品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地盲目的先编动作,“先把动作编漂亮再说。”然而“当事者迷”,由于长时间的迷陷,在编完“ N ”多套美妙绝伦的动作后,却早不知身在何方,又何去何从。作品的主题、立意都无法确定,更不要谈表现了。一个抬手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动,没有任何表达的目标和欲望,招呼?向往?还是……?猜!正是由于对“前景”的茫然,或说对欲望的缺乏,大家都迷失了方向。显而易见,这就是对“结构”概念的缺乏,缺乏一种预见能力,预测不到未来,不能在宏观上把握作品。

我认为,当我们不知何去何从,深陷其中时,往往需要跳出来“旁观者清”,从宏观来指引方向。这样的方式会使创作更有方向,更具效率。并且当你停滞不前时,宏观的审视会使微观部分的问题迎刃而解。象老师说的一样,庖丁解牛,不能一片片削的连是什么都不知了,要宏观与微观互相协助来完成整个创作。这时你会发现,不知道在干什么的人因为有了方向,有了前因后果,知道该做什么了,因为知道该做什么,有了宏观的把握而知道该怎么做,手不再僵硬,因为挽留爱人而变得多情,眼光也不再茫然,因为看到了方向而变得更加执着,目标一下明确起来,人也明亮起来,自信起来,舞蹈自然有血有肉。所以看到“未来”,让学生预见到未来是什么颜色,什么景色,这个启示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才有目标,才有有意识的去创作,才知道怎么去建构自己的作品。而我们的创作就是太没宏观意识了,走那算哪,所以举手投足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做动作,然后再加上又没有绝好的艺术感受力,没有感觉,看不到下一个“动”,所以简直是糟透了。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动作上寻找,从动势中找寻“未来”,通过动势所产生出来的趋势和动作本身的感受力来完成整个作品,整个结构。结构感受力强的人,没有动势的指引也知道怎么发展,但技术的准确十分重要,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火候,这直接应证你的感觉是否正确,没一就没二,没因就没果。没有结构感的人,全靠动作走路,简直是更艰难。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时时刻刻要有所感,期望能抓到一种感觉,使之“有未来,有发展”,并且质感的表现更严格,如果完成没有质感,那连唯一一点灵感来源都没了,那真的就只剩下一具“竖起来的尸体。”

四年的编导学习也让我最遗憾在此(对动势的忽视及结构能力的缺乏),也成为现在编创的最大问题。这直接导致出创作想象的贫乏、创作无态度等十分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老师应更多的去启示学生从“未来”做起,看到“未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去培养学生一种宏观把握能力和创作思维。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要出头,所以才努力;因为看到了明天,所以要把握今天,如果人们都能按这个思维去思考人生、设计生活,我想生活会更美好!这使我更加确信:艺术直觉需要更多欲望的指引和心的指引;编创,编的就是欲望,先有欲望才能跳舞,跳的舞才能舞出“话”!

有感觉,有欲望,舞蹈就不是讲故事,可能只是一种对空间的占有;有感觉、有欲望,都是看到了前头,看到了下一个“动”,看到了前程。在欲望与动势之间,我真的看到了社会、生命、人的体现。难怪,确定是一种美丽,而更美的是那不确定。才发现,动势不再只是技术表现,它是今天社会的真实写照!

我们没理由不动了,没理由再三步一停,我们必须不断的“动”,是生命选择了这种方式。

 
发表于 2005-2-15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编舞没有法!舞没有法是因为心是不能用法来限定的!

走心,会让你感觉更加自由,也更加劳累。你可以先不知道将要做什么,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你不得不将一颗心带进去,去关注自己心里的每一个瞬间变化,然后在这过程中去慢慢摸索人物角色及它的情感与表现。我觉得走心的去编排,会在编排时更加意识流些。所要感受得更多是人物情感的起伏,这也会更明确地梳理出表现的主题。这时,你会感觉其实它就是对空间的一种占有而已。很多对比空间、对比节奏的设计不是从动作中得出来的,是从心里要求的,是心的直觉驱使你这么选择、这么做。特别对于从动作入手编排作品的工作方式来说,在修改阶段更需要对自己感情、心的尊重,由心去指引你重新认识自己的作品、人物,从心开始梳理作品的核心。这时,你真的会忘记什么是技法,什么必须由动机、有空间、时间、力度对比等,一切都只是对它们的享用,心的表达才更重要。是心的表达带领你对空间所占有,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空间而空间,为了对比而对比,没有那么多必需的法则,舞蹈更随心了,对比也因为心的需要会必然有对比,因为你要的表现必须有空间,很多时空力的对比、选择全因为心理情感的强烈需要迫使你去做,对比自然而需。心的起伏也使你的舞蹈形式更加强烈丰富。它的丰富不再只是流畅漂亮的动作,是有了“心”的表达。这时你回头再看自己的动作编排,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因为心是跳跃的,是意识流的,它会带给你更跳跃性的思维,打破动作堆砌时的那种流畅,使动作更丰富多变,视觉对比更加强烈。这是创作思维的最大变化。

何止跳舞要态度,生活不是一样需要态度吗?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同样,有什么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舞蹈,走心是需要态度的!

原来编舞也很投入,但是洒狗血的投入,没有化在创作方式上,因此没有真正走自己的心。走心是需要态度的,对待一个事物你的感知、见解,然后再把它化在作品中,呈现在每一个动作里,表现出有了你的态度之后动作的品质。它是“有态度”的动作,不是“概念”的动作。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原来编舞总是说明性强,表现性少,尤其在戏剧性较强的作品中,总有图解的嫌疑,其实第一,就是没有态度。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所以动作上也不会有新质。第二,图解故事,没有真正进入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其实,走心并不意味着发疯的抒情,也不是无病呻吟,它反而更需要深厚的感情积淀,需要更为清楚的内容、详细的潜台词,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走心是看到了一个人的情,一个人的欲望,一个人真正想说的话,里面是有“话”的,是看的懂的、感受得到。《雷和雨》中繁漪与周萍的双人舞,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有人说它没讲故事,只是狂抒情,我却觉得充满了内容,十分真实,每一个动作都有像话剧一样的潜台词,但你又不会感觉是在演戏,很图解,因为它完完全全是“真”的,切肤入心之“真”,不是“故意的”,故意卖弄外在的技巧,故意舞蹈化,是真真实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心的表达。因此,在动作背后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人 ---- 独特的形象、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性格,一切尽在其中!

走心,是一个创作方式,这里存在一个虚实转换的问题。原来碰到戏剧性较强的表现时,容易用舞蹈动作去图解情节,比如常常把一个情感矛盾点或激化点作为一场争斗、打架戏来表现,所以没有叙事时空转换的概念,就是打完架就完了,这样在三人舞编排时,单人总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因为矛盾点往往是单对双的,当双在动作时,单总象傻子一样站在旁边,插手也不是,旁观也不是,或者一个人在一旁大动作、大抒情,总之无所适从,极不协调。但是走心,首先可以确立视角、立场、态度,使其站在一个人物的立场上开始走心;其次可以利用技术进行虚实时空转化。进心时往往会抽掉时间、空间、背景、环境等外在因素,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感情,情是情、爱是爱、恨是恨,只管心里的真实感情,直接表现出来。这时会不再延续前面的时空,会一下进入到人物的心理时空,表现各角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再利用气口出。这种进心的表现,不是传统的做梦,梦境、想象,突然插出一个大舞段什么的,其实整个表现还是在一个大情境下,一个情节内容点上,只是编排手法不同了。我认为这是一种间离式。它不再是单靠演故事来表现人物,而是会时不时地直穿人物的内心,将人物的心理直接表现出来,就在一进一出虚实不断的转换中去完成一段内容的表达。这是一种创作技法,更意识流些。这种方式往往更关注每个人物的心理,让人更看到人物内心的表达。突然想到舞剧《青春祭》,整部舞剧大幅度跨时空,可是你根本察觉不出来哪是实哪是虚,因为一切都是跟着感觉走。舒巧 老师说:“感觉是真的,情也是真的,第一主人公的感觉是连贯的,所以自然就不会注意什么时间、地点了。这“真”在手法上有时会出现时空倒错之类,但那不是故意的,那是在人的心灵轨迹上。“

现代舞就是以这样切肤入心之“真”,天地那样的质朴,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故意的时空倒错和在视角切入上寻求故意的奇特,它不但不现代,反而是对观众的一种戏弄。

不是教技法而是启发思维;不是学技法是造技法;技法可以学,方法却得悟!

技法是教还是不教,是个值得讨论问题。本来技法的练习是为了开拓思维,解放肢体,目的还是为了明白技法后面的道理,其思维方法,可是现在却成为了创作的枷锁,技法的奴隶。

每年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赛,会发现很多雷同的作品,其一就是技法的雷同。好象大家都想找到一个“法”来解决一切问题。每年人气指数超旺的编导进修班就是一个最好的证实。老师教的是一个“法”,因为代代相传,学生学的是一个“法”,就是为学“法”而来,于是全国各个舞台就掀起了一场“法轮功”,透视、倒带、发展、重复,舞蹈中比比皆是,大家都按一种法方法编舞,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作品都一样了。在今天三年级的三人舞课堂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技法也不是一种运动模式吗?“法”是“法”,是因为有了模式与规则,按技法做,不就是一种摹仿?记得张建民 老师在上双人舞课时曾说过:“你们超越不了我的,透视、倒带是我摸索出来的,技法,自己悟去吧!”的确,双人技法是他摸索出来的,是他的创造,并在九十年代所造,现在二十一世纪了,难道不应该有改进、有提高、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吗?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要按老师的技法按部就班的照做。今天,在王玫 老师课堂上所学习的三人技法,也是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摸索出来的,作为教学传授给学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经验,一种新的可能,但不是结果,应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是关键。这就是我们目前学习的最大问题。总是习惯停留在学习的表面,不能真正去领会其实质内容。记得上大一时,老师说倒带就倒带, 12345 就非 54321 ,不行不罢休,直到今天自己进入教学后,才明白其实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要求。看来原来读书真是读死了。

记得 舒巧 老师曾说:“穷尽一生悟出来的道理告诉大家,只是不像你们去重复摸索浪费年轻的生命,至少少走一条弯路吧!”的确,技法只是一个榜样,提供的是一个例子,值得我们学习,而不是范本,要求我们模仿。不管是张 老师,还是 王 老师的技法都是自己的“法”,我们要吸取经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去创造自己的“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技法只作为一种练习,代表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挖掘更多可能性,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更好,还有什么处理方式,解决方式,什么性质是一类的,什么又是新质,而不是大家只走一条胡同,做一个技法。这是再创造力的一种考验,编导应给培养这种创造力,不要太在乎一个作品,一个“法”了,这只是过眼云烟。就好像我们说的是要鸡还是要蛋?对于现在我们不仅要一只鸡,还要各种各样的鸡,生出各种各样的蛋。所以,编导课应该启发创造思维——“创造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创造出自己的东西,更多的东西,这才是创造性思维。

一个技法就是一个思维方法。你学一个技法无形中也是在影响一个思维方法,固定的技法锻炼是对一种思维的套牢,反而让学生没有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技法不是教出来的,技法是靠自己去创造的。“法”无法,无法便是“法”!还是一切从零开始吧!

创造在手中,梦想在心中!没有翅膀的飞翔,比天使的姿态更接近天堂……

半个学期的学习,感悟比四年的学习都多。编导创作上可以说又有了很多的认识。走心,让我看到了自己,并重新开始认识自己、关注自己、关注起身边的每一位朋友。才知道,真实最美,生动更美!难怪舞蹈会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舞蹈,你有什么样的舞蹈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于是,感慨——舞蹈,生活;生活,舞蹈!从“舞”中“看”到世界是舞者最大的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