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埙的历史发展资料

6
回复
126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5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埙的形成 埙:气鸣吹孔乐器,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因其大多为陶土烧制而成,故又称“陶埙”。目前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是我国古代先民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埙的皱形其实就是原始先民们用于狞猎的“石流星”(中空有洞的石块)。当原始先民用这种石块掷向猎物时,急速流动的空气穿过石流星中的空腔,产生振动便发出“呜呜”的声音,正是这种简单的声响启发了先人们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实践和发展,埙才逐渐成为我们现在所喜爱的乐器。
历史图片
[浙江河姆渡遗址埙] [新石器时代陶埙] [夏代时期彩陶埙] [早商遗址陶埙] [商代骨制埙] [清代埙]
埙的发展 从我国西安、山西、甘肃、河南等地出土的古埙中,我们可以大致的看出埙的发展历程。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只能发出简单的呜呜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大约有 6700 年历史的两个古埙,一个无音孔,另一个除了吹孔外还有了一个音孔,可以吹出小三度的音程,即两个音阶;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即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似鱼、嘴为吹孔,埙体上列有三个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 、mi、sol、la 四个音,有的还能吹出fa 音;另外,在河南二里岗的早商遗址中也出现了三音孔陶埙;到了公元前1000 多年的的晚商时期,埙造型逐渐稳定,发音孔增多,其表现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都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了;一直到公元前700 多年的春秋时期,埙才发展为六音孔 几千年来,埙以它那特有的音乐特色,吸引了许许多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的人们。在可以考证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定早在战国初期,古埙就广泛应用于宫庭雅乐和祭祀活动中,有的帝王还将其用于后宫的房中乐。

埙的种类 埙的种类泛多,古代就有颂埙和雅埙之分。古册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卵,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这里的“大如鹅卵”就是指的雅埙,它通常应用于雅乐;“小者如鸡子”则是指颂埙,常应用于雅乐之外的音乐。 从古至今,埙在制作材料上多为陶土,但也有用石、木、象牙等材料制作的,现在还有部分用树脂为原料。 在外型上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如梨形埙、鱼形埙、牛头埙、人面埙、猴头埙、以及根据虎、兔等其它动物造型制作的各种孔数的动物埙等等。现代的埙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鸳鸯埙、子母埙、握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除了外型上的类别,埙一般还按音孔数来分类,古代从无音孔到一音孔、二孔、三孔直至六孔埙(如清代宫廷云龙埙);现在主要则有八孔、九孔与十孔埙。 埙的历料 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乐书》则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正因为埙具有这种异于平常的音乐特征,所以在我国古代的音乐中,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约 3000多年前,古人按照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代八音。在八音中,埙独占“土”音,在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与古乐器中的钟、磬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心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 《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牢不可破的友谊。 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 埙的没落与重生 埙的音色古雅深沉、圆润醇厚、悲凉哀怨、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几千年来,埙就以它这种特有的音乐品质,吸引了许许多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的人们。在可以考证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定早在战国初期,古埙就广泛应用于宫庭雅乐和祭祀活动中,有的帝王还将其用于后宫的房中乐。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我国内忧外患,加上乐器本身的局限性:音域窄、制作难(一枚好埙需要音乐和陶艺两门技艺的完美接合)。这被古人敬为立秋之音的古代神乐,竟慢慢的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古埙终于获得了新生! 著名的音乐家陈重先生是研究埙的元老级人物。 1979年,时认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的陈重先生,在天津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尹德明等人的协助下,自解放以来第一次对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作成功四把不同调门的九孔陶埙。后来陈老师的学生赵良山又设计制作了活底的木埙,可以旋转底部改变内部容积来变调。 1983年,赵良山在湖北省歌舞团的《编钟乐舞》中用古埙演奏了古曲《哀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但那哀怨、凄凉的独特音质,在国内的音乐界造成轰动。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把古埙搬上了世界舞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曲《楚歌》再次让世界震惊…… 今天,重获新生的古埙在制埙者、作曲家以及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埙的音域不断增宽,表现力也不断提高;同时埙的演奏技巧也不断完善。终于使这有着立秋之音的古乐又焕发了青春。如今的埙不仅能吹出深沉古朴,哀怨缠绵的悲凉旋律;亦能奏出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欢快乐曲。现在,埙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音乐人士的关心和喜爱。他们称赞:埙是能发出奇妙声音的音乐瓶! ,这个人类乐器的始祖,还在讲述着它未来的故事……

 
发表于 2005-5-15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棒的教材,谢谢黑键

发几张图片,凑凑热闹。

 
发表于 2005-5-15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埙独奏《懒画眉》 杜冲演奏

 
发表于 2005-5-15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的资料,以后我找时间做到静态网页中去长期定格保存。
 
发表于 2005-6-23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塤的历史

塤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多为陶制,形制多种 

  塤: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最早的塤源於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後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塤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塤,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塤;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塤,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塤,能吹三个音。

塤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後,甘肃玉门火烧汊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塤,其形体呈鱼形,鱼嘴为吹孔,塤体上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於後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可吹出fa音;演奏家拿到国外表演,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

  商代的塤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表现力大大提高,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塤、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塤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塤,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塤被列为土类乐器,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29种乐器之一、塤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塤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报,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塤、颂塤之分。雅塤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塤形体较小,状如?蛋,发音高於雅塤。塤用於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塤、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

  到了汉代出现七孔陶塤。隋代塤用於九部乐的《清乐》中。

  近代,塤只用於琴、塤合奏。在清代的宫廷「中和韶乐」中,也偶尔使用塤。

  近百年来,塤的使用极为少见,正濒临失传。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20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塤,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撰写的《塤和塤的制作工艺》一文(《乐器》1982年第4、5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尹德明等的协助下,对塤进行了研究改革,制作成功四种不同调门的九孔陶塤。该塤使用江苏宜兴紫陶土制作,在古制梨形七孔塤的基础上,放大肩部,扩其内膛,正面增加两个音孔,从而增大了音量,捇展了音域,可以奏出21个音(包括一个泛音和8个半音),音域由(c1~a2),使之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

  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赵良山,在陈重九孔陶塤的基础上制成十孔木塤,音域由(b~#f2),而且半音健全,转调方便,音色柔和优美。

  目前,我国在塤的改革制作中,音孔较多的为十五孔塤。它采用「一指两孔」的方法,健全了半音阶,但由於音孔过多,不易操作,音准难以掌握。比较成功的是十孔塤。它的音孔安排科学合理,发音灵敏准确,能够比较顺利地吹奏十二平均律,并且容易推广使用。

塤的结构

十孔塤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

  十孔塤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塤的种类

除了传统的卵形塤,还有葫芦塤、握塤、鸳鸯塤、子母塤等多种。 

  传统的塤多为卵形塤,现在则有葫芦塤、握塤、鸳鸯塤、子母塤等多种,式样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塤: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塤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塤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於塤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塤柔和。

  葫芦塤的特点是:
  一、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少了三度;
  二、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三、由於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吹奏的塤,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塤: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塤。这种塤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塤的发音孔与一般塤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填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演奏时,鸳塤与鸯塤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塤: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塤,大塤与小塤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塤是G,小塤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发表于 2005-9-20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收下了,谢啊
 
发表于 2005-9-22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让我大开眼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