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2000年的中国音乐评论

3
回复
54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乐学系97级 欧阳琳

指导教师:李幼平

2 0 0 2 年 5 月




内容提要:作为文艺批评之一的音乐评论,是人类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音乐评论活动日趋活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2000年的35种中国文艺类期刊所刊载的音乐评论和各大网站、音乐主页上的乐评文章为研究对象,在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予以了相应地反思。
关键词:音乐评论 文艺类期刊 音乐网站 主页 2000年


导语

文艺批评涉及众多具体领域,文学界有“文学批评”,影视界有“电影评论”。作为文艺评论之一的“音乐评论”是“音乐生活中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通过评论家的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褒贬、要求、评价、展望、回顾等的一种特殊方式。”①音乐评论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传播以及欣赏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健康的均衡发展的音乐环境中,音乐评论应面向社会各界,涵括音乐生活的所有领域,如:作家的作品及其创作、舞台表演、影视传播、音乐思潮、社会动态等等,甚至对音乐评论本身进行评论。普希金说:“没有对艺术的爱,那里也就没有批评。”②在国外,音乐评论一直是非常受重视的,有一大批象舒曼、李斯特这样的优秀音乐评论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聂耳、贺绿汀、李凌等老一辈音乐家也有许多音乐评论的佳作,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翻开近期的各种音乐期刊却很少看见音乐评论栏目,乐评文章也很少。而在一些大型的网站、音乐主页中却存在很多有失公允,甚至是漏洞百出的音乐评论。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评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认可。
音乐评论的学术价值在于能够生动的记载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各种音乐活动,而“实用”价值则在于它是音乐创造者、演出者与音乐欣赏者,即音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重要桥梁,“是群体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音乐生活的观察者、组织者和舆论引导者”。③
近几年来,与音乐评论相关联的刊物数量在逐渐增多,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笔者仅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35种文艺类期刊,以及部分相关报纸和音乐网站、主页,搜集了2000年的乐评文章,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与初步整理,以求通过对资料的客观分析发现一些问题,并借此机会初步讨论音乐评论的价值所在。


一.2000年中国音乐评论的分类与概况

本文的主要材料来源于2000年的中国相关期物,都属于文艺类期刊。

(一) 按刊物类型分类:

共查阅2000年期刊35种,收集到乐评文章54篇。这35种期刊可分为4大类:
1.音乐理论研究类:
⑴ 综合性专业理论刊物:《中国音乐学》、《音乐.舞蹈研究》
⑵ 学报类理论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音乐艺术》、《中国音乐》、《黄钟》、《交响》、《齐鲁艺苑》

2. 通俗性音乐期刊:
《新疆艺术》、《中国音乐教育》、《曲艺》、《爱乐》、《儿童音乐》、《人民音乐》、《北方音乐》、《音乐生活》、《校园歌声》

3. 娱乐性期刊:
《广播歌选》、《青年歌声》、《云岭歌声》、《湘江歌声》、《心声歌刊》、《文友》、《音乐爱好者》、《歌海》、《流行歌曲》
4. 文化类期刊:《读者》、《读书》、《艺术》、《艺术广角》、《当代文坛》、《词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民族艺术》

其中,音乐理论研究类期刊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26%。

音乐通俗类期刊共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26%,带有乐评的有5种,约占期刊总数的14%。

娱乐性期刊共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26%,带有乐评的有6种,占期刊总数的15%。

文化类期刊共8种,占期刊总数的23%,带有乐评的有4种,占期刊总数的11%。

(二)乐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分类(不包括网站):

1.古典音乐:《音乐生活》、《爱乐》
2.流行音乐:《广播歌选》、《青年歌声》、《音乐生活》、《北方音乐》、《词刊》、《乐府新声》、《云岭歌声》、《湘江歌声》、《心声歌刊》、《文友》
3.民族音乐:《云岭歌声》、《人民音乐》、《音乐生活》
4.音乐动态:《人民音乐》、《爱乐》
5.综合类:《文友》、《当代文坛》、《心声歌刊》、《爱乐》、《湘江歌声》、《云岭歌声》、《儿童音乐》、《齐鲁艺苑》、《人民音乐》、《乐府新声》、《词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北方音乐》、《音乐生活》、《青年歌声》、《读书》、《广播歌选》

带有乐评文章的17种期刊中,涉及古典音乐的期刊有2种,约占总数的12%;涉及流行音乐的期刊有10种,约占总数的58%;涉及民族音乐的期刊有3种,约占总数的18%;涉及音乐动态的期刊有2种,约占总数的12%;综合类的期刊有17种,占总数的100%。

(三) 按文章作者的职业身份分类(不包括网站):

2000年35种期刊54篇乐评文章中作者总数为39位,可分为:

1.音乐专业人士:在音乐理论研究类期刊发表乐评文章的作者系资深音乐期刊编辑和音乐院校的教师,共3位,约占作者总数的8%。

2.非音乐专业人士:各类音乐发烧友、文人学者等等共36位,约占作者总数的92%。

(四) 按文章写作方法与基本风格分类(包括网站):
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所收集的2000年乐评文章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缺乏音乐专业背景的“通俗性”感叹型:

此类文章多出现于发烧友的文章中,在各大网站中这类灌水文章多如牛毛。例如在网易(www.163.com)的音乐频道中有篇乐评这样写道:“不可否认,辛晓琪的声音嘹亮而有张力,非常特别,被喻为‘美声天后’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但据笔者所知,辛晓琪并没学过美声,也未唱过美声作品。这位乐评作者所谓的“美声”显然不是学术角度的概念。
在该频道中,《摇滚乐队高校巡演第一站目击》的作者韭菜在结尾写道:“毫无疑问,大学生是需要摇滚乐的,至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摇滚乐,现在还不好说。”

2.简单叙述型:

此类文章多出现于一些地方性期刊和网站的灌水文章中。作者仅仅就某一现象、某一作品、某一人物随意谈论,不作任何总结或定论。如《词刊》2000年7期42页的《也说月亮惹的祸》一文,作者因一首流行歌曲谈到许多文学作品中牵涉到月亮,文章最后写道“人世间的爱情婚姻,无论是走向成功还是失败,是幸福还是痛苦,人们总是喜欢拉上月亮。……文人们写下了厚厚的一部爱情之歌。月亮,是情人的月亮”。如追月音乐网站中有篇名为《中国大陆原创音乐的问题》的文章,简单的叙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大陆原创音乐的发展及其中所曾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尾却只是草草一句:“……在那样一个开始浮躁的年代里,是那么的不和谐……”没有说出总的问题在哪,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是无评也无论的乐评文章。

3.有感而发型:

此类文章多出现于地方性音乐报刊中。在2000年11月15日的《北京日报》的《冷血摇滚、贫血笑天》的乐评中看到这样的语句:“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声音在虚妄空间里的迷惘、争斗与嘶喊。”、“唯一可以说的是,谢天笑是我认识的艺术家中最执着的一个,因为他最身体力行。对歌当歌,摇滚几何,‘冷血动物’的成员们,个个脸色苍白”。而在《心声歌刊》2000年第4期24页,《20世纪末中国音乐生活中的两大“奇观”》一文的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甚至有的音乐专业系、科在招生考试时也在用‘OK’带伴奏。照此发展下去,笔者突发奇想:可不可以搞‘OK相声’?”

4避“重”就“轻”型:

此类文章以文人学者为代表,他们几乎完全抛开了音乐理论与技术分析,而在文字上做工夫。先看看《文汇报》2000年1月6日的魏明伦的《新千年说戏》:“三个秀才见面说书,三个屠夫见面说猪。三个搞戏的朋友跑来找我说戏。哥三献给新世纪的礼物是一卷普及川剧、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我给这本书取名《观图说戏》。朋友邀我写篇小序凑兴。我不愿说套话,总想讲真话,撰了一幅200字长联代序。联曰:

电脑王朝,荧屏世界,取代戏曲鼎盛春秋。看无数红男绿女,疏远梨园。都不知唐三千,宋八百,生旦净末丑。潮流所趋,奈何!且随它潇潇洒洒玩时髦。追的是青春偶像,迷的是绿茵球场,疯的是金牛股市。狂狂狂,彩票狂今宵彩梦!

茶馆天地,家庭生活,迎来麻将复兴岁月。有几个皓叟白丁,懒修长城。却偏爱快二流,慢一字,昆高胡弹灯。痴心不改,傻冒!亏得您认认真真爬格子。写出了发蒙读物,绘出了舞台漫画,赔出了退休工资。恋恋恋,黄昏恋昨日黄花!”

作家肖复兴在《看〈图兰朵〉》一文中写道:“其实,无论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和人们的思维,多少年过去了,都并没有走多远。欣赏音乐或其他艺术,我们并不比兴之所至一起载歌载舞在沙滩上和丛林旁草原部落的人高明多少,也不比席地而坐在麦垛旁和田野上的浑身汗味和土味的农民高明多少(原始时代的舞台和古希腊时期的舞台,比现在的太庙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相反越来越失去原来对艺术本身的淳朴之情,而变的越来越追逐时髦、新奇和刺激。不要以为穿着西装革履,喷洒法国香水,举止谈吐高雅,所欣赏的艺术和欣赏的心态就一定高雅的不得了。不要以为《图兰朵》在太庙一上演,就一定身价百倍。”④

5.理论研究型:

此类文章多出于音乐专业人士之手,在评论某些作品时往往从一些技术分析入手,具有典型的学院派风格。例如《人民音乐》2000年第8期的文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写道:“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映射于世界文化背景之上,把传统音乐艺术放置于世界艺术潮流中去寻找合适的位置,由此产生的种种尝试、种种创作观念自80年代以来纷纷出现。如突破50年代以来的常见的民族管弦乐队的模式,超越常规的创作技巧、演奏技法,探索丰富的音色音响,扩展常规的音域,各类大、中、小型器乐组成形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繁荣了民族器乐创作的新发展。”⑤

6.吹捧追星型:

这类“捧文”多出现于流行音乐期刊和网站中。在网易(www.163.com)音乐版有篇评论歌星王菲新专辑《爱情寓言》的文章,结尾写道:“4首歌虽然在歌词上不相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坚强的面对失恋后的生活。能做到这点的词人真的不多,这让我对林夕格外佩服。”
 
发表于 2005-6-1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2000年中国音乐评论的分析

(一) 乐评的阵地


以上所查阅的35种2000年的相关期刊都是较具有代表性的,但发表了乐评文章的期刊只有17种,而且只有54篇乐评。专业理论类刊物未涉及乐评,带有乐评的文章大部分集中在音乐通俗类和娱乐性期刊中,而这后二大类期刊又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众型期刊。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不正常的,也可以说是正常的。
音乐类期刊与音乐生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音乐评论的发表既是编者热爱音乐的体现,又是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知识的另一课堂。音乐类期刊同时也是音乐界学者、爱好者发表言论的阵地所在。其中,占期刊总数20%的7种音乐理论研究类期刊中,《黄钟》只有书评专栏(笔者未将书评列入乐评),《乐府新声》设有乐评专栏,但整个2000年却只有1篇乐评。绝大多数的乐评文章都发表在了占期刊总数60%的大众型期刊之中了。显而易见,乐评阵地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这种状况很可能是受到了期刊出版性质、目的的直接影响。 是音乐专业人士不擅长写乐评吗?或是根本没有乐评稿件可以发表?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专业理论类刊物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专业性较强,其出版性质决定了它的读者群体范围,也许正是这种专业性使得“大众性”音乐评论文章的作者不愿将乐评向此类刊物投递,就算有投递意向,恐怕也可能会被拒之门外。这种现象是否可以说明,目前乐评尚未被认作是“音乐专业”活动之一呢?这就是不正常所在之处。
而音乐通俗类期刊和娱乐性期刊的读者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年人,业余音乐爱好者也以青年人居多。这类期刊发表文章的内容主要以流行音乐为主,比较符合青年人的兴趣,因此出版量大,市场占有率也较高。业余音乐爱好者有较强的评论欲望,但自身音乐专业水平有限,他们既不敢也不愿在专业理论类刊物上谈论自己的看法,于是更多的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音乐通俗类期刊、娱乐性期刊和网站。因此,大多数乐评文章发表在大众型期刊之中也就正常了。


(二) 乐评的形式与内容

从目前来看,综合型杂谈是被使用的较多的写作形式,尤其是业余音乐爱好者使用最多、也最受欢迎的形式。例如《音乐生活》中,设有作家肖复兴的乐评专栏,每期一篇,以杂谈居多。因为杂谈可以根据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谈作者自身的感受,可以就某一事件做些设想,也不受技术上的太多限制。例如劲松在《歌词污染也该治理》中写道:“例如《中华民谣》第一句‘朝花夕拾杯中酒’就让人如坠云雾之中。‘朝花夕拾’怎能与‘杯中酒’凑在一起呢?……歌曲的发表,必须要经过有关方面的审定,难道他们仅仅审查音乐旋律,而不审查歌曲的内容和文字吗?”⑥在《向“三种唱法”开刀》一文中,作者赵忱这样“设想”:“在这个问题上,记者有一个有趣的设想:假设立马根除‘三种唱法’之说,会伤害谁?……破坏有这么多好处,难道还敌不住我们坚守陈规的陋习?”⑦
谈到流行音乐,不可否认它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它面向大众百姓,所涉及的内容也主要是百姓生活。与传统音乐例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是俗的,但欣赏流行音乐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和专业背景。下面几个例子可以证明流行音乐是那么的倍受关注:“……国内流行歌曲已经给人一种明显单调重复印象。……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原创歌曲风云榜之类的媒介所推出的歌简直是在污染我们的耳朵,什么样的歌都敢推出,只要它是首歌”⑧、“近来流行乐坛上风靡一首由香港艺人张宇演唱的歌《月亮惹的祸》。歌词如大白话,却也是蒙着浓浓的感伤色调”⑨、“曾经有一首普通的台湾情歌,因为歌词中有‘何苦要上青天’一句而被选为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一夜之间大红大紫。而另一首西方的赛场歌曲由于一夜走红而为国人传唱,不过歌里为足球队员‘GO、GO、GO’的疯狂呐喊,到了国人口中却变成了为爱情的无力喝彩”。⑩如斯,综合型杂谈和有关流行音乐的内容在乐评中占有主导地位也很正常了。
根据乐评内容的性质笔者将2000年的乐评分为了音乐技术式乐评、大众情感式乐评和文化背景式乐评三大类。象《爱乐》中的音乐评论文章就属于技术性乐评,它是在音乐本体基础上的评述,例如对某个作品、某位演奏家的评论。李周在《音乐的爸爸》一文这样写道:“前奏曲(C Major)是那样简单而和谐,我认为暂不识五线谱的朋友也可‘看懂’,老巴赫用分解和弦(即将几个同时奏出的和谐音)依次奏出的单章序列这种听起来流动不已的形式完全成他理想中最基本也足够充分的和声进行,游历其它各调的主和弦,由C始而终于C,其简朴和谐优美的程度可类比于经典力学。”⑾而上一段文章中所使用的关于流行音乐的例子则属于大众情感式乐评,以抒发个人主观情感为主。文化性乐评在风格上与技术性乐评截然不同,这种乐评不太注重技术上的切入点,内容可以是社会对音乐的某些反应,也可是音乐欣赏者对欣赏的对象予以的“文化”评论。肖复兴的乐评就是该类文化性乐评的典范,他在《看<图兰朵>》一文中这样描绘自己的观后感:“看《图兰朵》,不必看懂里面的剧情,不必听懂里面的唱腔,它外表的辉煌就已经喷薄四射而将剧本和唱腔吞没。不过,除了北京和服装是中国的,演出的其他所有一切都是外国的,看一帮外国人在中国古老的太庙前演出驴唇不对马嘴、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似乎并未引得人好笑,观众们正在正襟危坐而被吸引。客观的讲……因为我们都是一样被这种虚拟的辉煌所包围而自以为是。”⑿


(三) 乐评的作者

2000年全年的音乐理论研究类期刊中只有一篇乐评,而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评。与那些被笔者称为非音乐专业人士的业余音乐爱好者在大众型娱乐期刊上发表数量众多的乐评文章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有天壤之别。这能说明乐评不受音乐专业人士重视吗?
西方在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舒曼、李斯特、柏辽兹,专业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博依托、戴维森都有音乐评论的佳作传世。中国古有嵇康,今有聂耳、贺绿汀、李凌、余兆钧,他们也为音乐评论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郑板桥的诗曰:“隔靴搔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是音乐专业人士自恃身份不愿发表乐评吗?再看看现在的乐评,又有多少能称的上是真正的乐评呢?廉价吹捧有之,自我吹嘘也有之,还有之制造轰动效应,更有之发烧恶炒,也难怪音乐专业人士看到这些乐评感到诚惶诚恐、退避三舍了。
与音乐专业人士近乎视而不见的态度相去甚远的是,各类娱乐性期刊、音乐网站及个人主页的乐评活动格外活跃。略去一些大型的综合网站例如网易(www.163.com)、搜狐(www.sohu.com)、雅虎(www.yahoo.com.cn),一些小的音乐个人主页中,乐评文章少则8、10篇,多则40多篇。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该类音乐主页的文章篇数至少在300篇以上,已远远超出了笔者所搜集到的2000年相关期刊中的乐评总数。
有一个现象值得专门提及,那就是在乐评作者队伍中常有文人学者的身影。文人学者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同时他们也是音乐爱好者中的一份子,也许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并非全面,但他们以文学或文化角度作为评论的切入点,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既壮大了乐评作者的队伍,同时也丰富了乐评的内容。
总之,通过对2000年乐评作者的分析可知,目前中国的乐评人多为兼职型,而且他们之中大多是业余音乐爱好者。这样,既暴露出中国乐评队伍的不规范性,但同时也客观的说明了“群众”对乐评的需要——一种市场需要。从另一角度也说明,现在中国的音乐界比较缺少专职的乐评作者。音乐专业人士因为自恃身份不愿发表乐评吗?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方面,作为专业人员,作曲家忙写作品、演奏家忙演出、教授们忙学术;另一方面,他们写的乐评也是站在专业角度上的,这对于一部分缺少基础知识的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较难接受。反之,音乐专业人士的乐评受到了社会的冷落,看到非音乐专业人士日渐活跃,看到非专业性甚至是缺乏基础知识的乐评越来越多,漏洞越来越大,于是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小,几近闭口不言了。当然,业余音乐爱好者绝对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缺少比较完整的音乐知识背景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2000年中国音乐评论现状的简析,笔者至少可得出如下几个概括性结论:

1.乐评的阵地应该是广阔的,而从目前的事实来看却是偏狭的;

2.乐评的内容应该涉及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事实却有严重的偏向性;

3.乐评文章的写作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目前事实证明随意性太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引导,从而导致了写作水平偏低,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4.乐评作者队伍的构成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而目前的事实似乎恰恰相反;

5.乐评的关注者除广大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之外,还应有一定的音乐专业人士,而事实上音乐学界反应比较冷淡。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2000年中国音乐评论的反思

在上述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在四个方面予以了相应的反思:

(一)关于乐评的阵地

笔者所选取的35种文艺期刊虽然只是中国现代期刊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中国音乐评论阵地的代表。通过对刊物类型和文章内容的分类讨论,本人感到在这片阵地中,乐评的用武场地过于狭小。看看音乐理论类的专业性期刊和通俗音乐性期刊在乐评文章数量上的对比、占乐评内容总数半数以上的流行音乐和涉及古典音乐的2种期刊之间的对比,就足以证明这片阵地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象了。客观事实表明这片阵地没有被好好利用,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音乐理论研究类期刊也应该是乐评、乐评作者的沃土之一,现在却让它就此荒芜似乎有些可惜。还有那么多的音乐网站、主页,学术界为何不加以重视并进行主观而有利的引导,从而使中国的音乐评论再次“百花齐放”呢?

(二)关于乐评的内容

看过2000年的这些乐评之后,笔者感到与自己理想中的乐评还有很大差距。本人认为乐评应该涉及音乐生活中的各个侧面,而不是象现在所看到的过多的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和铺天盖地地谈论流行音乐的内容。
前面在有关乐评内容的分析中我们谈到按其性质,2000年的乐评可以分为大众情感式、文化背景式和音乐技术式。大众情感式的乐评文章数量最多,但学术质量却相对不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这将不利于学术发展;文化背景式的乐评文章立足点又不在音乐上,而在综合性文化知识上。当然,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到乐评活动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是应当鼓励的。目前从技术入手的音乐技术式乐评不但数量少,对于某些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也难以接受。学术界是否可以面向市场审视乐评的写作方法、价值取向,而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乐评活动架起艺术与作家、观众等之间的桥梁,以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更好地沟通。
好的乐评应该有较强的可读性,音乐专业人士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完全可以将深奥的音乐技术与理论分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业余音乐爱好者更多地了解所谓的“正统音乐”、“高雅音乐”,从而使乐评真正成为有利的“音乐舆论导向”。当然,这还只是笔者的理想,希望乐评今后能朝着一个健康的、全方位的方向所发展下去。

(三)关于乐评的作者

众所周知,国外那些专职的乐评人几乎都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有的本身就是音乐家。他们的乐评条理清晰,语句浅显易懂、生动幽默,读后使人受益不少。笔者不禁想:“中国有这样的乐评人吗?”
“作为一个音乐评论工作者(包括各种新闻媒介的音乐编辑在内),是否最好首先应该是一位合格的音乐家,有他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专长,同时又必须使自己具备尽可能广博的音乐学(特别是中外音乐历史)方面的修养。如果能在中外文艺方面、在音乐表演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修养,当然会更好。我深感作一个音乐评论家要比作任何音乐学家更高、更难。”⒀汪毓和先生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学术界对乐评人的定位。
我们能否这样设想:音乐专业人士能丢开一些偏见、放下一点架子与那些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做些交流呢?!能不能也象国外一样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职的乐评人或是让一些圈外的乐评人接受相应的音乐教育呢?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在提高乐评写作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性。因为好的乐评文章是必须有相应的“音乐技术”予以支撑的,在此基础上,乐评作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种追求真理的牺牲精神。
如果音乐界继续漠视乐评人,不关心他们的舆论活动的话,一种健康、完善的音乐生活出现于未来的社会中似乎很难。

(三)关于乐评的作用
在本人所看过的乐评中,值得一提的是郑延益先生的文章。他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音的前身)任教,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教师,后定居香港。他不但是位小提琴教育家,又精通京剧和民族艺术。很多人说郑先生的文章学识丰富、理论精到、分析透彻,读后既受到教育,又使人信服,一派长者风范。
这些年来,郑先生和大部分在香港献艺的音乐家包括许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亲切交谈过,并聆听了他们的演出。现在已是著名音乐家的普列特涅夫在为DGG公司灌制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时就曾亲笔写信向郑先生征求意见。郑先生十分关心内地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曾多次回来进行文化交流。不过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以写乐评的形式起到文化交流的表率作用。他的乐评不但受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欢迎,也受到许多音乐院校的师生的欢迎。
看看郑先生在乐评工作上的突出贡献,足以证明音乐评论的社会意义,它是创作者、表演者和听众、欣赏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很好的沟通工具。它可以表达创作者的目的,可以表达表演者的演绎理念,甚至可以把它看作音乐界的发言人。反之,它又可以反映观(听)众的接受程度。
但当我们把2000年的乐评予以整理、分析之后,看到的却是这一重要桥梁是断裂的、不那么完整的事实。显然,现在的音乐界还没有意识到乐评的重要社会意义所在。


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2000年中国音乐评论的初步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特殊现象:乐评活动表面活跃,实际却很单薄;社会需要乐评,但乐评本身涉及的内容偏狭,水平也不尽人意;理论上似乎很重视,在实践中却被忽视。中国音乐界确实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乐评人才,培养专业的乐评人还需假以时日,那么目前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欣赏能力的非音乐专业人士就应受到该有的重视,音乐学界首先就要解决观念上仍然排斥的问题。
在此,本人仅就2000年的音乐评论做一个客观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斑而窥全貌,表达一些关于乐评的个人看法。当然,资料不一定完整,同时也受到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可能分析还不够全面、彻底,但笔者确实从内心中希望音乐学界能够再次审视音乐评论、重视音乐评论的重要性,从而正确地引导它,使它在音乐的社会环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808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②见《普希金全集》第7卷160页。
③王少华《略论音乐评论》,《中国音乐》1994年2期49页。
④肖复兴《看图兰朵》,《音乐生活》2000年1期40页。
⑤郭树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民音乐》2000年8期8页。
⑥劲松《歌词污染也该治理》,《北方音乐》2000年1期46页。
⑦赵忱《向“三种唱法”开刀》,《北方音乐》2000年6期8页。
⑧白麟《“纪实歌曲”:真的才最美!》,《北方音乐》2000年6期30页。
⑨伊蓉《也说月亮惹的祸》,《词刊》2000年7期42页。
⑩李正航《爱的超越与偏离》,《词刊》2000年1期46页。
⑾李周《音乐的爸爸》,《爱乐》2000年3期124页。
⑿肖复兴《看图兰朵》,《音乐生活》2000年1期40页。
⒀汪毓和《对音乐评论工作的认识与建议》,《中国音乐》1994年2期47页。
附录:

2000年的音乐期刊

以下是带有音乐评论的期刊:
1.《广播歌选》
出版单位:《广播歌选》杂志社;主编:钟春森
主要文章:《校园民谣今何在》,(2000年12月56页) 作者:阿庆哥
《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2000年12月37页)
作者:袁越
共2篇
2.《读书》
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主编:董秀玉
主要文章:《整体的碎片和碎片的整体》 之一(2000年7月117页)
之二(2000年9月122页)
之三(2000年12月135页)
作者:李皖
共3篇
3.《青年歌声》
出版单位:《青年歌声》杂志社;主编:袁志忠
主要文章:《从歌曲的习俗效应谈其美感》(2000年12月45页)
作者:吕春成
《换一种感觉谈起》(2000年5期30页) 作者:幼彤
共2篇
4.《音乐生活》
出版单位:《音乐生活》杂志社;主编:晓丹
主要文章:《旋律失语症》(2000年5期11页) 作者:孙焕英
《看<图兰朵>》(2000年1期40页) 作者:肖复兴
《流行音乐之我见》(2000年2期46页) 作者:同上
《我所理解的要滚歌手》(2000年3期39页) 作者:同上
《单簧管、双簧管》(2000年4期47页) 作者:同上
《中断的琴声》(2000年5期26页) 作者:同上
《我所喜欢的两位歌手》(2000年6期36页) 作者:同上
《偶遇德利布》(2000年7期41页) 作者:同上
《和马勒握手》(2000年8期25页) 作者:同上
《都是月亮惹的祸》(2000年9期32页) 作者:同上
《谁能把一支恋歌唱的依然动听》(2000年10期28页)
作者:同上
《我站在原地踏步向前》(2000年11期21页) 作者:同上
《黄昏的曼托瓦尼》(2000年12期25页) 作者:同上
共13篇
5.《北方音乐》
出版单位:《北方音乐》编辑部;主编:马顺强
主要文章:《谁是<卖汤圆>的词曲作者和首唱者?》(2000年1月46页)
作者:吴剑
《歌词污染也该治理》(2000年1月46页) 作者:劲松
《也说“爱音乐不爱音乐课”之类》(2000年2月19页)
作者:孙焕英
《从艺者当爱艺》(2000年2月19页) 作者:韩映红
《音乐电视的民族性》(2000年3月31页) 作者:韩德全
《如今歌坛也是筐》(2000年6月30页) 作者:孙焕英
《对国内流行歌曲的几点看法》(2000年6也30页) 作者:同上
《“纪实歌曲”:真的才最美!》(2000年6月31页) 作者:白麟
《向“三种唱法”开刀》(2000年6月8页) 作者:赵忱
共9篇
6.《文艺理论与批评》
出版单位:《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者;主编:程代熙
主要文章:《有感于“工人没有新歌唱”》(2000年3期43页) 作者:敖忠
共1篇
7.《词刊》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主编:晓光
主要文章:《爱的超越与偏离》(2000年1期46页) 作者:李正航
《春节晚会上的粗陋之作》(2000年3期37页) 作者:贾清云
《真切质朴总关情》(2000年6期34页) 作者:卢芳芳
《也说月亮惹的祸》(2000年7期42页) 作者:尹蓉
《呼吁健康的文艺评论》(2000年6期40页) 作者:施友俊
《流行歌曲迷失在泛滥的爱河》(2000年4期38页)
作者:陈实
共6篇
8.《乐府新声》
出版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学报社;主编:潘兆和
主要文章:《浅谈流行文化现象》(2000年3期57页) 作者:王荀
共1篇
9.《人民音乐》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主编:赵 风
主要文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000年8期8页 ) 作者:郭树荟
《接近突破与裂变》(2000年8期15页) 作者:余兆钧
《“大众式”乐评更好一些?》(2000年9期48页) 作者:陈明生
共3篇
10.《齐鲁艺苑》
出版单位:《齐鲁艺苑》编辑部;主编:刘玉晨
主要文章:《电影音乐漫谈》(2000年3期64页) 作者:王华
共1篇
11.《儿童音乐》
出版单位:中国音协杂志社;主编:李群
主要文章:《乐谱教学呼唤“双轨制”》(2000年12期32页)
作者:江亮
共1篇
12.《云岭歌声》
出版单位:《云岭歌声》杂志社;主编;朱骐
主要文章:《流行歌词流行什么?》(2000年2期43页) 作者:欧阳墨君
《诌议民歌的演唱出路》(2000年4期45页) 作者:鹿建柱
共2篇

13.《湘江歌声》
出版单位:《湘江歌声》杂志社;主编:尹晓星
主要文章:《选择音乐也要讲究“营养”--对中学生流行歌曲热的一点看法》
(2000年2期44页) 作者:吴跃跃
共1篇
14.《爱乐》
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主编:董秀玉
主要文章:《穿越时代--打破古典与现代的界限》(2000年3期114页)
作者:宋晓婷
《维也纳情怀--听约翰.施特劳斯》(2000年3期116页)
作者:胡亚乐
《新千年畅想曲》(2000年3期122页) 作者:张铭
《捷吉耶夫来了》(2000年3期123页) 作者:许渌洋
《音乐的爸爸》(2000年3期124页) 作者:李周
共5篇
15.《心声歌刊》
出版单位:《心声》歌刊社;主编:李延声
主要文章:《音乐人说网络音乐》(2000年6期21页) 作者:朴子
《20世纪末中国音乐生活中的两大“奇观”》(2000年4期23页)
作者:黄忠伯
共2篇
16.《今日文坛》
出版单位:《今日文坛》编辑部;主编:何光渝
主要文章:《乐评漫议》(2000年2期57页) 作者:龚妮丽
共1篇
17.《文友》
出版单位:《女友》杂志社;主编:艾尼、柳榕
主要文章:《谁在糟蹋中国流行乐坛的名声》(2000年11期)
作者:土马
共1篇
总数为54篇

以下是不带音乐评论的期刊:

18.《音乐爱好者》
出版单位:《音乐爱好者》编辑部;主编:王秦雁;涉及面:通俗音乐等
19.《校园歌声》
出版单位:《校园歌声》编辑部;主编:韩贵森;涉及面:通俗音乐
20.《艺术广角》
出版单位:《艺术广角》编辑部;主编:周兴华、董家骧;涉及面:通俗音乐
21.《民族艺术》
出版单位:《民族艺术》杂志社;主编:韦军;涉及面:民族音乐
22.《艺术》
出版单位:《艺术》编辑部;主编:陈斌善;涉及面:音乐动态等
23.《歌海》
出版单位:《歌海》杂志社;主编:韦明波、朱创伟;涉及面:通俗音乐

24.《流行歌曲》
出版单位:时代青年杂志社;主编:王幅明;涉及面:通俗音乐
25.《中国音乐学》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学》杂志社;主编:郭乃安;涉及面:音乐理论
26.《音乐艺术》
出版单位:《音乐艺术》编辑部;主编:江明 享 涉及面:音乐理论等
27.《中国音乐》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编辑部;主编:樊祖荫;涉及面:音乐理论
28.《黄钟》
出版单位:《黄钟》编辑部;主编:周振锡;涉及面:音乐理论、书评
29.《交响》
出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交响》编辑部;主编:李宝杰;涉及面:音乐理论
3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出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主编:王次 召;涉及面:音乐理论
31.《曲艺》
出版单位:《曲艺》杂志社;主编:罗扬;涉及面:戏曲等
32.《音乐.舞蹈研究》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编:宋志明;涉及面:音乐理论
33.《中国音乐教育》
出版单位:人民音乐出版社;主编:敬谱;涉及面:音乐教育
34.《读者》
出版单位:甘肃人民出版社;主编:陈绍泉;涉及面:文学等
35.《新疆艺术》
出版单位:新疆人民出版社;主编:祁大慧;涉及面:民族艺术等




有关音乐网站、个人主页

1.追月:zhuiyue.com
2.网易:www.163.com
3.新浪:www.sina.com
4.搜狐:www.sohu.com
5.非常音乐网:verymusic.net
6.音乐评说:cmisic.com.cn/htm/yptd/yptd.htm
7.蝗虫:laoke.126.com
8.有趣:7758e.com/music
9.英文歌词库:best.163.com/~musicafe
10.水晶宝贝:eshunet.com/other.epud/029.htm
11.自由音乐评论:joymusic.go.163.com
12.吹鼓吹:suona.musicpage.com
13.声音花园:mysoundgarden.yesh.net
14.大陆POP:redb52.com/musiccg3.asp
15.港台POP:resb52.com/musiccg1.asp
16.前卫音乐网:sinoligic.com/newmusic
17.咖啡音乐:intercafe.xm.fj.cn/music/defoult.htm
18.极乐园:51home.com/music
19:百灵:life.beelink.com.cn/service/tea
20.许巍专题:go.163.com/~darkfly/xwzt
21.升声不息:bobby.giveme.net
22.天韵之声:godart.yeah.net
23.门口:menkou.com
24.就是音乐:94music.com
25.柔美轻音乐:5715088.com/sun/music
26.毕业:tds2000.myrice.com
27.阿瑞之理想音乐:Massive Attack
28.张楚专题:go6.163.com
29.乡村悠星网:john_denver.myetang.com/friender.htm
30.39度特区:gotget.go.163.com
31.子夜:ziye.59178.com
32.鹏鹏小屋:geneman.yeah.net
33.独立音乐氛围:northersonl.home.sohu.com
34.HeadMusic:zuote.yeah.net
35.语言的那边:1122778899.go.163.com
36.榄枝叶:94hz.yeah.net
37.日本影音:ajcool.126.com
38.狂徒工作室:ztalotto.126.com
39.缘来是你:withahgo.topcool.net
40.逝去的摇滚:chuixue.363.net
41.另类文化、自主生活:virginkid.top263.net
42.我的音乐世界:music house
43.中国乐坛:www.cmusic.com.cn
44.欧美音乐:NoSrprise.on.net
45.黑白音乐:savage.163.net
46.新文化家园:nemen.net
47.琴马的极度时空:qingma.yeah.net
48.午夜飞行:darkfly.126.com
49. 思榕轩:home.etang.com/sirongxuan
50.飞博:fmclub.yeah.net
51. 少年坊:dir.cn.tom.com/dir/10/09/07/04/01
52.心梦音乐沙龙:wzxm2000.easthome.net
53.乘着歌声的翅膀:dariddmusic.easthome.net
54.午夜飞行:gdjk.myrice.com
55.反对与自我反对:efink.top263.net
56.网上音乐站:5234527.126.com
57.Mink Channel:mintchannel.yeah.net
58.抑郁的忧伤:jmchain.topcool.net
59.你好音乐:nihaomusic.com
60.中国乐坛:cmusic.com.cn
61.观苇轩:lapex.cnchina.net
62.疾风音乐:jerrykan.top263.net
63.在纸上:ch5254.home.chinaren.com
64.红枫札记:mbv.topcool.net
65.岁月留痕:ehong.3322.net
66.10544:www.10544.com
67.新注目:yesir.xiloo.com
68.《北京日报》:beijingdaily.com.cn
69.《音乐周报》:bjmusicweekly.com
70《音乐生活报》:musicallife.com.cn
71.《中国青年报》:202.99.23.201/index.htm
72.美乐港:oudiohk.com
73.啊,音乐:Omusic.net
74.天籁空间:itmp3.com
75.郭江涛乐评专栏:www.macaustv.com
76..魔术号角:wunderhorn.com
77.摇滚分子:www.duns.126.com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