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从巴赫谈起

1
回复
80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9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看巴赫,巴赫的时代,宗教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今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巴赫虽然生活在文艺复兴后的时代,但我认为,他的很多作品反映出中世纪的某种情感,--因为他的时代,离中世纪实在不远。黑暗的罗曼大教堂,雄伟的哥特大教堂如火焰式的直插云霄。这里有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当时的写照:“哥特大教堂高高耸起在城市上空,四周匍匐着矮小的市民住宅和店铺,就像一只母鸡把幼雏保护在羽翼之下。市民出生后不久就来到教堂接受洗礼,长大了到教堂聆听教化,在教堂里结婚,星期天在教堂门前会见邻里,闲聊家常,节日或许还看一场戏,有了什么过失或者心理迷茫,找神父倾诉,生了病也向神父讨一点药饵,他们在教堂清亮的钟声下渡过宁静而勤劳的一生,便在教堂墙外的墓地安葬,那里躺着他们的父母兄弟,钟声还将继续安抚他们。。。。。。”这样的生活,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无法想象,那么我们怎么想象巴赫的情感,巴赫的音乐?当然我们可以看书,从书里来,到谱里去,但我们接受讯息的途径,自然比不上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更兼巴赫的时代,宗教的各种纷争,压抑,对于宗教审判的恐怖,甚至包括宗教战争,都给人们的心理留下阴影,巴赫也是一个凡人,他如果经历sars,他也会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恐惧,恐慌,和无助。现在,我们经历了sars,于是我们稍稍感受到了巴赫,肖邦他们常年累月感受到的感情。但只是感受到了皮毛

还有,看看brahms,我们都知道这个作曲家一生酷爱在森林散步,常常徒步沿着莱茵河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要知道德国的森林是非常出名的。曾经有人问他如何快速提高琴艺,他很认真的回答“每天早上去森林散步”
可是我们呢,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上海,北京等等。城市很大,大的似乎看不到边际,以至小时候我会以为世界上只有城市这一种生态环境。我见到的野外,是隔着火车或者汽车的玻璃的,闻不到野外的气息,听不到猫头鹰的叫声。当然,现在我也常常出远门,去和自然亲近,但和brahms那种一开窗就是满山遍野的绿色相比,那还是差的太远。
曾经在音乐学院15楼的琴房听朋友弹brahms,弹的很棒,可是我从琴房的窗口向外望去,满眼的钢筋水泥,车来人往,肯德基的招牌,。。。一眼望不到头,为了躲避这和brahms音乐格格不容的景观,我不得不把目光往上移,再往上移,一直到天空---看来我们现在的目光所及,和brahms的目光所及,只有天空,才是一样的

说了那么多,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问:“难道我为了弹好肖邦要去伊拉克体验生活吗?难道我为了弹好haydn要回到那个宫廷的时代吗?另外,我还要去经历瘟疫,用来体会朱丽叶的心情?”我当然没有这个意思,要知道真正的天才,只要经历过一,就能感受到十,比如莫扎特。他似乎生来就能体会人间疾苦,旅游到了一个地方,就能用当地的音乐元素写出原汁原味的当地舞曲。----然而那是天才的权力,要知道并不是每个搞音乐的人都是天才,都具备举一反十的能力。而你若要真正搞好音乐,没有这种能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残酷的说一句,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太适合搞艺术,至少,他不会到达很高的高度。现在的生活使我们无法经历很多事情,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可怜的一些书籍,别人的记载。---于是绝对要多看书,要厚积薄发。要喜欢文学,要喜欢雕塑,要喜欢历史。。。。。。可是在中国,这样的专业学生还是很少的。其实我们比德国人更需要这么做,因为他们离开beethoven的距离比我们要近很多。可曾记得斯克里亚宾曾对年轻的horowitz的忠告?

然而我还是要很遗憾的说,即使我们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久,我们还是不能完全体会作曲家的心态,最好的体会还是经历,然而,那些时代一去不返了,岁月已经带走了很多东西,现在的人就算写出惟妙惟肖的唐诗,那也是赝品,现在的书法家就算再天才,也无法体会那个全民用毛笔的时代了。
戴着假发吹海顿,有点自欺欺人,但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虽然,真正不朽的东西,是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的,但是我们已经不具备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发表于 2003-7-12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始终对他印象不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